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婦產科舒適護理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婦產科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患者100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37.6歲。100例患者中,產婦59例,順產20例,剖宮產患者39例;婦科病手術患者41例。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兩組患者年齡、順產、剖宮產、患病類型和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從心理、生理、環境等方面實施舒適護理。
1.2.1創造舒適環境
入院時熱情接待,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為新入院患者創造舒適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燈光、無噪音等。保證病房的整潔干凈,勤通風,給予患者一種溫馨舒適的感覺,緩解她們入院的緊張感和陌生感,取得患者的信任,為今后的診治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1.2.2心理舒適護理
患者住院期間心理負擔較重,擔心病情、預后、經濟等問題以及對疼痛的恐懼,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舒適護理。對于過于擔心的患者可給予寬慰,多講解有關疾病知識。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增強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對于臨產產婦,可講解有關新生兒護理知識,轉移注意力,使患者從擔憂轉向期待。對于插管、開腹等行動受限的患者,做好健康指導及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恐懼心理。針對不同的心理進行細心的安慰、關懷和鼓勵,耐心聽取和回答患者的傾訴和提出的問題,多與患者進行交談,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要,關心和體貼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1.2.3生理舒適護理
保持床單位和患者衣服整潔、干凈,及時更換床單和衣物,保持皮膚清潔。護理過程注意防止患者發生褥瘡,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術前告知患者麻醉的方式,安慰患者,減輕患者的緊張心理,幫助患者擺好體位,置管成功后給予患者舒適的體位,避免發生仰臥綜合癥。婦科手術患者由于麻醉應用、手術創傷大、植入導管等,會造成患者的行動受限,自理能力困難進而會出現呼吸困難,睡眠質量差、疼痛、壓瘡等情況,需要對患者進行臥姿、睡姿等及時的調整,使患者在生理上得到舒適,減少其他不適癥狀的出現。
1.2.4飲食護理
飲食護理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方面,故住院期間給予患者積極的飲食指導,不僅可以促進患者傷口愈合,而且可以表示出對患者更多的關心,使患者住院期間感覺到更加舒適。
1.2.5術后護理
要加強術后宣教,護士主動關心、詢問患者,使患者掌握如何做好術后護理,避免感染等,促進患者較快康復。術后疼痛是最常見現象,護理人員要高度重視,并對患者的疼痛的程度評估打分,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要加強溝通交流,盡量緩解患者疼痛反應,給患者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使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配合整個治療過程,使患者達到一個自我舒適的狀態。
1.3觀察指標
(1)護理質量評分:患者出院時,采取百分制打分方法判斷患者對疾病知識、飲食知識、用藥知識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評價護理質量。(2)護理工作滿意度:患者出院時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分別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兩組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均為有效問卷。
1.4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97.3±4.5)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4.6±4.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傳統的護理模式是被動護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對患者進行主動性護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舒適護理模式是對患者心理舒適、生理舒適的雙方面的綜合性護理模式。婦產科患者群體較特殊,面臨的是孕期、分娩期或內外生殖器疾病患者,患者心理狀態較薄弱,加之分娩、疾病、手術的疼痛,很容易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將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婦產科工作中,可有效提高婦產科患者臨床護理質量。婦產科實施舒適護理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緩解了患者的緊張情緒,提高患者配合度,保證治療順利完成,而且規范了護理工作程序,提高了護理人員素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舒適護理后,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97.3±4.5)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4.6±4.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舒適護理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贏得了患者的信任,改善了護患關系。綜上所述,在婦產科實施舒適護理,可顯著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作者:經瑩潔 單位:赤峰學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