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剖宮產術婦產科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研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再次實施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均接受過剖宮產,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5±4.0)歲。99例患者隨機分為甲、乙、丙三組,各33例。比較三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初次剖宮產時,實施硬膜外麻醉,取仰臥體位。甲組于腹部做出縱切口,乙組于腹部做出橫切口,丙組將皮膚切開,撕開皮下脂肪并剪開筋膜層,對腹直肌進行鈍性分離,縱行將腹膜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子宮操作方法與前兩種剖宮產手術方法相同,并對腹膜、筋膜、皮下脂肪以及皮膚進行逐層縫合。再次婦產科手術實施對癥治療。觀察統計三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感染發生情況。
1.3腹腔粘連情況評定標準
根據孫紅霞等參考標準將腹腔粘連劃分為五個等級。0級:無腹腔粘連;1級:切口于網膜之間較少粘連,容易分離且分離時無血狀;2級:切口與網膜之間多處發生粘連,且分離時有溢血發生;3級:粘連面積>3/5,較難順利進行分離,分離時出血量較大;4級:粘連面積>7/10,且粘連緊密不能進行分離。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統計數據資料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粘連發生情況
甲組33例,0級2例,1級7例,2級19例,3級3例,4級2例;乙組33例,0級3例,1級7例,2級18例,3級4例,4級1例;丙組33例,0級7例,1級8例,2級17例,3級1例,4級0例,研究表明,丙組患者的總體粘連發生情況明顯優于甲、乙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甲、乙兩組粘連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
丙組患者手術時間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當前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發展,剖宮產手術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在婦科治療中比較常用,對于治療胎兒宮內窘迫以及其他原因而導致的難產等治療效果顯著。但隨著剖宮產在婦產科的廣泛應用,其并發癥發生情況也有所增加,腹腔粘連發生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的恢復,且一些學者指出剖宮產術后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危險性以及難度均會有所增加。傳統的剖宮產術是在腹部做出一個縱行切口,所需手術時間較長,且對患者造成的機械牽拉刺激大,極易導致腹腔粘連發生。新式剖宮產術實施后不利于腹膜早日愈合,所采用的鈍性分離機械刺激,切口游離錯位等情況也會導致腹腔粘連發生。臨床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實施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該方法可有效避免對筋膜造成的牽拉刺激,在進行縫合時,采用的可吸收縫線較寬針距進行縫合,可有效減少皮膚壞死以及炎癥反應發生。本次研究中丙組采用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實施后腹腔粘連改善情況優于其他兩組,且手術時間大大減少,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三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4結語
綜上所述,采用改良新式剖宮產方法可有效改善腹腔粘連程度,減少手術時間,減少對產婦造成的影響。不同剖宮產術對再次婦產科手術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在婦科治療中首先應明確剖宮產指征,根據患者身體選擇有效的分娩方法,盡量減少剖宮產以及剖宮產不良反應情況。
作者:盧秀平 單位:河南省濟源市中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