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臨床宮頸糜爛婦產科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確診收治的129例宮頸糜爛患者。年齡24~51歲,平均年齡(37.3±3.5)歲;依據糜爛面積分型:輕度35例,中度57例,重度37例;依據糜爛表現分型:單純性36例,顆粒型54例,乳頭型39例。隨機分成三組,即對照組A、對照組B和試驗組,各43例,三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和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術前準備:所有患者均在月經后3~7d,且禁性生活5d,排空尿液,患者行膀胱截石位,將患者的子宮頸及穹窿部用干棉球清潔干凈。②對照組A:行波姆紅外線治療。功率為15W左右。將紅外線儀探頭放置在距離子宮頸口0.5~1.0cm的位置,依次向外照射治療,直至糜爛創面呈乳白色凝固狀。③對照組B:行微波治療。微波功率為20~40W。使微波探頭逐漸接近糜爛創面,于子宮頸內口0.5cm處開始,依次向外治療,其治療范圍≥創面2mm,以點灼的方式使糜爛表面呈焦黃色。④試驗組:行射頻自凝刀治療。射頻自凝刀功率為40W。將自凝刀傾斜,接觸糜爛創面,探頭緩慢于病灶上方滑行,直至創面變成乳白色的凝固狀。⑤輔助治療:所有患者術后應用常規抗生素治療,將殼聚糖栓劑置于陰道內。保持外陰清潔,禁止性生活和盆浴2個月。所有患者治療2~3個療程,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如白帶、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等,記錄有無術后并發癥(陰道流血、下腹墜痛、排液量多、感染等),隨訪6個月后的復發情況。
1.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前后子宮頸糜爛、腺囊腫等癥狀完全恢復或大致恢復,宮頸糜爛創面完全消失或減少90%以上;有效:宮頸糜爛創面及腺囊腫減少至50%~90%,其他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宮頸糜爛、腺囊腫等癥依然存在,其他臨床癥狀均沒有好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所有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結束后,試驗組患者的糜爛程度、腺囊腫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臨床總有效率為92.3%(36/43),明顯優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
經定期隨訪記錄后,運用射頻自凝刀治療的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和復發情況均顯著低于其他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宮頸糜爛占婦科門診疾病的首位,是慢性子宮頸炎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曾經是困擾了很多女性的一種疾病。體檢時較多女性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活質量。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射頻自凝刀治療的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波姆紅外線和微波治療的對照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3.3%和25.6%,而采用射頻自凝刀治療的試驗組的發生率僅為4.7%(2/4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射頻自凝刀治療宮頸糜爛的并發癥較少。統計三組的復發情況,也顯示射頻自凝刀的治療效果最好(P<0.05)。這說明射頻自凝刀是治療宮頸糜爛的首選措施。因為射頻自凝刀具有較大穿透力,其安全性能高,不刺激神經和肌肉組織發生興奮或是發生收縮反應,尤其適用于中、重度宮頸糜爛。
4結語
綜上所述,射頻自凝刀可以有效地治療宮頸糜爛患者,臨床應深入研究其有利之處,進一步減少術后并發癥和復發情況,值得推廣于臨床。
作者:閆桂玲 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第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