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集體備課兒科護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綜合實訓課開發背景
隨著我校中職護理專業的擴招,中職學生去醫院見習的機會日益減少,原本應去見習的實訓課只能在校內實訓室完成。結合目前實訓課學時及校內的實訓條件,我們選擇新生兒護理、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3個章節的實訓課開展綜合實訓。綜合實訓的目的在于改變以往單一的操作練習或病例討論模式,搭建融教、學、練、做為一體的教學平臺,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訓練臨床思維的教學目標。同時,為滿足學生課余參加婦幼保健員考試及“3+2”考試的需要,我們一直設想在兒科護理實訓課中增加一些教材中沒有但考試需要的內容,以便學生在考試時得心應手。在此背景下,我教研室通過集體備課,完成了新課的開發和應用。
2集體備課的實施
2.1集體討論定方案
教學方案及流程的開發首先取決于集體智慧。通過討論,首先制訂出每次綜合實訓的大致內容和流程:(1)教師示教本章節的常用操作(含儀器使用介紹)及與本章節內容相關的補充性操作(滿足學生考證需要的操作);(2)學生分組操作練習;(3)學生完成任務并展示。確定綜合實訓的大致內容和流程后,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提煉出教師認為應重點教會學生的操作技能。以新生兒護理章節為例,示教內容有溫箱與藍光箱的操作示范、奶瓶清潔與消毒、配奶過程3項,其中第一項只是教師展示,不要求學生練習;后兩項是必練項目。練習結束后的任務則以病情觀察和健康教育為主要訓練內容,主要針對中職學生的薄弱環節予以訓練。當大方向設定后,把任務分配給教研室3位年輕教師,分別完成3個章節實訓課的細節設計,包括教案書寫和材料準備,準備的材料包括病例、圖片和視頻等。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激發年輕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其個人才智和能力,也避免了在第二輪集體備課時“一言堂”或“集體模仿”的弊端,每位設計教師都要向其他教師介紹自己的設計。由于年輕教師經驗不足,在具體設計時,可以安排教研室中的骨干教師先完成一份其他章節實訓課的細節設計,供年輕教師參照,以完成分配給其的設計內容。這種以老帶新的模式保證了集體備課的統一性原則。
2.2集體備課定細節
在規定時間內初步完成3份教學設計后,教研室內開展第二輪集體備課:由每位設計教師向其他教師介紹自己的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法,通過集體討論進一步修改完善,重點確定每一步的時間控制、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病例中的任務設置等,以保證每位教師在每個班的授課具有同步性。例如,同樣是示教環節,新生兒護理實訓由于示教內容多,所以占實訓用時比例大,但在消化系統實訓時,由于示教內容僅為臀紅護理,所以占實訓用時比例較小。再比如嬰兒被動操和頭罩吸氣這兩項操作,由于有相關的視頻資料,可以通過視頻集中示教,臀紅護理和配奶等操作需要教師邊講解邊操作,故以教師親自示范為佳。教師通過臨床進修都會有很大的收獲,對實訓內容進行集體備課,教師也可以分享臨床上更新的知識和技能,討論如何在實訓課中向學生介紹臨床的新進展,保證了學校教學與臨床工作的密切聯系。在本環節中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規范、統一操作手法,特別是一些在不同醫院有不同要求的操作,我們以大綱為藍本,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為標準,統一操作手法。通過集體備課完成的教案和講稿,凝聚了教師集體的智慧和勞動,是一種集體成果,可以在組內共享,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力。
2.3集體聽課定改進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盡管有了細節的設計,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每位教師的教學經驗、臨床經驗、教學特點及學生反應不同,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執行仍存在差異,且不同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和氣氛調節能力也不相同。此外,新設計的實訓課是否可行、預計的時間是否夠用、教學方法是否能被學生所接受,這一切還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考證。由于我校護理專業班級數多,教研室內的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在不同班級的這3章實訓課中擔任主講教師。為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我們要求教研室的每位教師都必須聽其他教師的主講課,以彌補自身的不足。集體聽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解差距,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教學反思習慣。在聽課結束后及時開展課評,進行組內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肯定他人值得學習的方面,并提出可能存在的不足,為今后繼續開展相同內容的綜合實訓課積累經驗。同時,授課者個人也要進行自我反思,回顧本次課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等。
3體會
(1)集體備課有利于開發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推廣學校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縮短年輕教師的成長周期。老教師的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手段多樣,而年輕教師擅長課件制作和資源收集,精力充沛,工作熱情高。集體備課可以綜合雙方的優勢,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學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意義,它比增加上課次數更能促進年輕教師的成長。我們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尤其重視這一環節,讓年輕教師形成從教學準備到教學反思的全程教學思維,這對他們成長的意義不言而喻。
(2)集體備課營造了交流、合作的學術氣氛,激發了全員參與科研的興趣。集體備課能增進教師間的交流,為教學改革和創新創造了環境和機會,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路、方法,也有機會學習他人,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大大提高了教師參與備課的積極性,也促進了教研室的和諧發展。在智慧碰撞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新思路和新方法,為教師今后的科研拓展了思路,也調動了教師開展科研的主觀能動性。
(3)集體備課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做到知識共享、資料共享,提高教學質量。高年資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收集了豐富的圖片資料和病例資料,而年輕教師制作的課件和動畫也是優質的教學資源,在集體備課中實現了資源共享,為設計完善、豐富、全面的教案節省了時間和精力,提高了教學質量。此外,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作者:吳岸晶 黃婉霞 賀艷 張梅珍 單位:廣州醫科大學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