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信息化兒科護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2級中級護理專業(中職二年級)的班級2個,其中1202班的62人(男生2名)按照常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作為對照組,1203班的64人(男生3名)加用信息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作為觀察組。兩個班級的學生在年齡上無明顯差異,醫學基礎課程成績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對照組班級學生采用常規多媒體演示的形式進行授課,即以課堂為中心,主要采用講演法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內容尋找典型病例,然后教師利用自己的臨床經驗為學生進行病例分析。觀察組班級在常規教學基礎上加用信息化方式進行教學,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將本教研組精心準備的相關教學資料進行歸納整理,上傳到學校網站。教師在上第一堂課時,告訴學生學校網站網址,并指導學生進行注冊和瀏覽。同時,將學生分為10組,每組6~7名學生,選一名各方面能力均較強的擔任組長。
(2)每講述完一個內容都要求學生登陸學校網站的試題中心進行單元自測,然后組長將公認的難題進行匯總并及時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在合適的時間進行解答與釋疑。
(3)每開始講述一個疾病都先進行任務布置,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利用媒體、網絡等資源搜集相關的病例資料,以組為單位將資料匯總融合成一個盡可能復雜的病例,在組內進行分析討論,同時組長將該組的最終病例資料通過QQ、微信或Email傳送給教師。教師先將各組的病歷資料進行整合,然后以整合后的病例為藍本,添加一定的劇情和某些意外情景,編寫成簡單的標準化病人劇本,在疾病內容講述完之后,請組內另外的老師進行劇本演示,同時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在下次課前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以組為單位制定出最佳的處理方案。教師會在下次課上對學生的方案進行點評,并作出系統的總結。
1.2.2教學效果觀察指標
分別以兩個班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及教學結束后考核成績作為觀察指標。其中最終考核包含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兩個部分,這兩部分的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論知識包括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各占50%;操作中的常見護理技術操作能力占70%,應急思維處理能力占30%。
2結果與分析
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班級的教學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班級。觀察組班級在常見護理技術操作能力得分與對照組班級無明顯差異(P>0.05),在專業實務考核上有一定差異(P<0.05),但實踐能力及應急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班級學生(P<0.00)。
3討論
常規的兒科護理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充當知識的傳播者和灌輸者,學生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是被動的接收者和灌輸對象,其學習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的優劣。大多數學生常常只會將教師教的知識進行機械復制,然后在測試中學著應用,對知識的掌握空洞、片面。信息化教學則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則充當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在教師創建的情境、協作與對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具體、全面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有助于臨床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4結語
總之,信息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護理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提高兒科護理學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有推廣應用價值。
作者:謝萍 單位:婁底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