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艾滋病患者腹部超聲檢查醫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艾滋病腹部超聲檢查的必要性
人體一旦感染HIV并進入發病期后,因機體免疫系統功能喪失而發生機會性感染,例如細菌、病毒、真菌、病原蟲等感染。而這些病原體感染后,會促使機體更易患像Ka-posi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等腫瘤的疾病,此時影像學檢查可發現病變部位,從而為艾滋病的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臨床數據。消化系統是艾滋病患者易病變的系統之一,僅次于呼吸系統。有資料顯示HIV感染可直接感染肝臟細胞,包括實質細胞和非實質細胞,人們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可以在肝臟中檢測出HIVP24核心抗原,同時HIV感染后患者對HBV和HCV的感染成為易發,故肝炎的發生成為了艾滋病患者常見的疾病。另外吸毒導致的艾滋病感染者在艾滋病患病之前肝臟部位均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傷,本身有較強的肝毒性從而造成艾滋病對肝臟的損傷增大。同時脾臟因是CD4+細胞聚集的場所,成為了HIV攻擊的主要器官,并使單核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和NK細胞功能受損,感染骨髓干細胞,經過紅髓的血液比例增加,使正常或異常的血細胞在脾中阻留或破壞增加,使脾瘀血腫大。膽囊、胰腺、雙腎和腹腔等器官均是艾滋病患者易遭受感染或病變的部位。而影像學檢查不僅能夠對病變部位或臟器進行定位、了解病變部位的大小、范圍、形態等物理性質、而且可提供更為直觀的病灶或臟器切面結構圖(甚至還有立體三維或四維圖)像,同時可運用多普勒超聲技術通過檢測病灶或臟器血液動力學的改變來鑒別腫瘤的良惡性。因此超聲波檢查對艾滋病患者的診斷和治療觀察可提供最有價值的依據。
2艾滋病超聲檢查的最新研究進展
2.1肝臟超聲檢查
艾滋病患者進入發病期后肝臟部位常見的疾病是肝炎、肝損害和肝腫大,肝臟部位超聲檢查可診斷出疾病損傷類型、以便于醫生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治療肝臟疾病。應用超聲方法可區分肝腫大和肝損傷的區別,有研究結果報道肝腫大的發生率在艾滋病患者中占35%,肝損傷的發生率為67%,可見影像學超聲檢查可區分出不同肝疾病類型。在區分肝疾病中,超聲檢查可給出肝臟大小異常和回聲異常等信息,同時能夠精確觀察肝腫瘤、腫瘤轉移情況、肝硬化、脂肪肝等,有研究報道有的患者可同時患多種肝臟疾病,在評價患者CD4+/CD8+比值和患者營養情況后可得出疾病類型與免疫功能和營養狀況是正相關的。
2.2膽道超聲檢查
膽囊炎、膽道擴張或縮小以及炎癥均成為艾滋病患者膽道部位病變,超聲檢查可區分不同疾病類型以及細微結構病變。例如有研究者報道了艾滋病患者膽結石發病率低,而膽道和膽囊病變率較非艾滋病高,由此可看出超聲檢查可區分出膽結石、膽道和膽囊病變。同時有研究者用超聲檢查來統計膽囊病變的發生率,即膽囊增厚7.5%、膽石癥有5.8%、膽汁淤積有4.3%、肝外膽管擴張有2%和肝外膽管增厚有0.3%。而同時超聲可檢查出膽囊增厚的原因是因水腫造成,另外有患者因患有腫瘤如非何杰淋巴瘤、Kaposi肉瘤等而擠壓膽總管從而引起膽總管擴張和膽囊腫大。
2.3胰腺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在艾滋病胰腺病變的檢查目前報道比較少,筆者曾多年來跟蹤艾滋病患者的胰腺變化,只有11/6020例胰腺腫大;通過報道研究發現主要原因是胰腺部位病變后外觀無顯著差異,即超聲檢查難以區別。有報道稱艾滋病患者胰腺損傷占艾滋病患者的10%,而10%病變均是通過其他方式來進行檢查,影像學無法提供詳盡的檢查報告。目前認為之所以難以辨別,胰腺損傷主要與機會性感染、吸毒、酗酒、以及治療過程中藥物副作用所致。特別是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副作用,例如戊雙瞇等治療卡氏肺囊蟲等機會性感染可致急性胰腺炎,非何杰金淋巴瘤、Kaposi肉瘤可浸潤損害胰腺,機會性感染可損害胰管和實質。
2.4脾臟超聲檢查
脾臟病變有均質和非均質兩種,并且以腫大癥狀為常見,屬于非特異性的。艾滋病脾臟腫大通過超聲檢查可檢查出低回聲,并且通過病灶部位的低回聲可以診斷為脾腫大,并且這類脾腫大主要是因結合或鳥型分枝桿菌感染化膿造成。另外對于脾小膿腫檢出率低的情況,有的研究者作了多方面調整,例如降低探頭頻率至3.5MHz,甚至降低至3.5MHz,檢出率增加至11.0%。超聲除檢查病灶類型、區分特點外,還可用于研究脾臟和其他腹部病變之間的相關性,例如有實驗室數據表明,超聲檢查出脾臟腫大與肝病、周圍淋巴結病和輔助性T淋巴細胞數無明顯相關性。臨床超聲檢查數據表明,在病原體感染和腫瘤的非艾滋病者中脾臟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因此脾腫大的機理還有待探討。
2.5雙腎超聲檢查
腎臟部位病變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侵犯性病變,此類病變通過超聲檢查可辨別出腎腫大或縮小、腎形態異常、腎實質或腎竇回聲異常、腎集合系統病變等。通過超聲檢查出的回聲增強,可診斷出腎盂腎盞增厚[5]。同時為了證明回聲增強的診斷正確率,有研究者應用超聲檢查得出回聲強弱與腎小球病變輕重和性質無關,而回聲增強與腎小管擴張和腎間質變化具有相關性。超聲檢查除了上述的應用外,還可應用于疾病的預后評估。例如超聲檢查出腎縮小、實質回聲不均勻、皮髓質分辨不清、腎竇脂肪減少者出現尿毒癥、蛋白尿后在10個月內死亡。腎積水的改變多是非何杰金淋巴瘤、Kaposi肉瘤壓迫輸尿管或真菌如念珠菌感染阻塞輸尿管所致。
2.6腹腔超聲檢查
腹腔病變常見為腹水,一般多見于艾滋病中晚期患者。超聲檢查可探明腹腔積液的情況,包括積液的量多少,液體的性質以及液暗區內有無分隔或包裹形成。且在艾滋病患者中輕度腹水占22%,中度腹水占13.5%,且主要以滲出液為主。通過超聲檢查研究得出,產生腹水的原因是各種機會性感染如鳥型分枝桿菌感染、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腎病、腫瘤、胰腺疾病、心臟病、惡病質等。
2.7腹腔部淋巴結檢查
因艾滋病毒感染機體后主要浸染CD4+細胞,因此作為CD4+細胞富集的淋巴結病變自然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疾病。臨床上常表現淋巴結增大,通過超聲檢查可見橢圓形或圓形病變。一系列研究總結出,臨床超聲檢查這類病變通常在腹膜后主動脈、胰腺周圍和腸系膜等處。
3小結
綜上所述,艾滋病是一類因HIV病毒感染而造成機體免疫功能喪失,使得機體無法抵御外來機會性感染和防御病變,從而產生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乃至全身各大系統均喪失功能的綜合征疾病。本文主要討論艾滋病患者腹部超聲檢查的目前研究進展,談及其超聲檢查的必要性,可總結為:對診斷和治療均可提供可供參考的臨床數據。本人重點對腹部可能危害到的部位病變的超聲檢查進行了分別論述探討,總結起來發現各部位的超聲檢查作用主要變現在對病灶的定位,分類辨別以及預后上面。總結起來得出,腹部超聲檢查可為臨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重要資料。超聲除檢查診斷外,還可進行介入治療和引導活組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