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下肢癱瘓功能恢復的醫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本案例中的70例患者都是表現出下肢癱瘓,在治療之前對全部的病例進行了臨床診斷和顱腦CT證實,全部病例均符合腦中風診斷標準。在患者的授權情況下,隨機將患者分為2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35例)。其中觀察組中女12例,男23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5±5.5)歲;其基本病變部位:偏癱肢體左側18例,右側15例,基底節區23例。其中下肢肌力等級0級13例、Ⅰ級10例、Ⅱ級20例,有膝關節疼痛者15例,肌張力偏高、肌肉出現萎縮患者12例。而對照組的女13例,男22例,在對比組中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8.0±6.5)歲;其基本的病變部位為:偏癱肢體左側20例,基底節區18例,右側13例。其中下肢肌力等級為0級15例、Ⅰ級9例、Ⅱ級16例,有膝關節疼痛者15例,肌張力偏高、肌肉出現萎縮者15例。這兩組的患者在年齡、病變部位、肌力分級等方面的臨床資料其可比性為(P>0.05)。
1.2、治療方法
對觀察組在運用對比組的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康復性訓練與針灸治療相結合的治療方案。對比組就直接采用藥物治療:主要是運用營養神經細胞的藥物以及服用對腦組織功能恢復藥物等。
1.3、下肢康復訓練方案
在患者下肢癱瘓的早期:首先患者取健側臥位,對下肢體從遠端到近端進行伸、屈、外展、內旋、外旋被動訓練;然后把下肢的活動幅度逐漸由小到大;同時對患者進行不間斷的主動翻身訓練;對雙下肢進行搭橋康復訓練;輔助患者進行上下床坐姿的平衡性訓練;同時還需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例如:進食;洗漱;如廁等等方面進行訓練。
1.4、下肢針灸治療方案
在康復訓練的同時進行針灸治療,我們在針灸時普遍采用頭針與體針進行結合的治療方案。頭針治療取患肢對側頭部運動區,選1.5寸毫針,常規消毒后,進針0.8-1寸,快速捻轉行針,每10min行針1次,每次1min,共行針3次,1次/d,15次為1個療程。體針取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下肢:足三里、梁丘、環跳、解溪、三陰交、陽陵泉、太沖風市、血海。
1.5、康復訓練與針灸相結合的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痊愈的標準:前期的臨床病癥基本消失,下肢神經系統的功能基本恢復,下肢肌力達到5級標準,患者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能夠單進行獨立行走。效果顯著的標準:癱瘓的下肢肌力能夠提高到2級或者以上,下肢癱瘓部位神經系統的功能大部分恢復;基本治療效果的標準:下肢癱瘓部位的神經系統部分恢復,但是需要人攙扶著行走;治療無效果:治療過后與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無明顯的變化。
1.6、治療效果觀察指標
對研究案例中的2組患者于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4周進行治療效果評估,采用Fugl-Mayer工具對患者下肢的感知功能、運動功能的評估,同時對所以的研究對象進行生命體征平穩之后進行評估,也就是在治療4周之后再次對患者進行有效評估。
1.7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錄入SPSS13.0軟件包中,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對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4周進行醫療效果評估,效果顯效的患者有25例,占71.4%;基本有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完全無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總有效率85.6%。對照組效果顯效的患者有12例,占34.2%;基本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17.1%;完全無效患者17例,占48.5%,總有效率51.3%。兩組患者之間的總有效率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對于神經系統在結構及功能,在醫學里面通過采用康復訓練治療下是具備可塑性的,也就是說是重新恢復神經組織的基本功能。在康復訓練中,運用輸入正常的運行形式來影響輸出形式,這樣就可以使患者的神經運動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恢復,促進患者大腦的皮質功能的有效恢復,使得喪失的神經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復。本文在康復訓練的同時,采用針灸治療的方案對患者在大腦皮層運動區獲得有效增強,主要是通過頭部的穴位,采用針刺可直接對興奮中樞運動神經系統產生效果,以此來促進康復療效的效果。在我們的實驗研究中,采用康復訓練結合針灸治療,對提升患者的下肢的運動功能方面以及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有了明顯的效果,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這就充分證明在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相結合的治療方案,其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醫學治療借鑒。
作者:盧天達 單位: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理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