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心梗后心絞痛相關醫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該組患者51例,均為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部患者入院后進行全面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及冠狀動脈造影證實。診斷標準參照200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制定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齡38~74歲,平均52.3歲,病程平均(19±11)d,按心功能Killip分級,I級者31例,Ⅱ級者14例,Ⅲ級者3例,Ⅳ級者3例。下壁梗死(包括右室、后壁)12例,前壁梗死(包括高側壁、廣泛前壁、前間壁)28例,前、下壁復合梗死8例,無Q波梗死3例。各種心律失常33例,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壓者24例,梗死前有心絞痛發作者17例,該組有26例采用溶栓治療。
1.2相關因素指標
分析該組患者中的年齡、性別、發病誘因、時間、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絞痛、溶栓、心功能、心率失常以及合并癥對心絞痛的影響。
1.3統計方法
用SPSS11.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t檢驗進行組間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以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PIA的發生率
該組51例AMI患者中有15例發生PIA,發生率為29.4%(15/51)。
2.2PIA相關因素分析
該組患者中有誘因者10例,半數以上的患者有自發性心絞痛。PIA發生于AMI后1周內者10例,第2周內4例,2周后僅1例。發作時ECG表現:原部位缺血者13倒,遠部位缺血者2例,ST段抬高加重或再次抬高10例,其中2例兼有兩種ST段異常,ST段缺血型下移7例。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心律失常的發生于PIA的發生無顯著性關系,P>0.05。患者的梗死部位中前、下壁復合型梗死的PIA的發生率為37.5%(3/8)顯著高于其它三組(前壁梗死、下壁梗死以及有Q波梗死),P<0.05;患者的溶栓治療情況,溶栓再通的PIA的發生率為43.5%(10/23)顯著高于溶栓后未再通及常規治療,P<0.05;有梗死前心絞痛、合并高血壓的患者其PIA的發生率要顯著高于為合并此類癥狀的患者,P<0.05;心功能≥Ⅲ級的患者PIA的發生率顯著高于Ⅰ~Ⅱ級的患者,P<0.05。因此,ECG有無異常Q波、梗死前心絞痛、溶栓、高血壓、心功能與PIA的發生率有關,P<0.05。
3討論
心肌梗死(AMI)后心絞痛(PIA)是急性心肌梗死后1個月內反復發作的心絞痛,是一種嚴重并且具有潛在危險的急癥狀態,這是由于供血的冠狀動脈阻塞,代謝產物聚積或產生多肽類致痛物質刺激神經末梢產生痛覺,心肌梗死后心絞痛表明缺血但尚未壞死的心肌仍然存在或有新的缺血發作。心絞痛其特點為陣發性的前胸壓榨性疼痛感覺,可伴有其他癥狀,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與左上肢,常發生于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每次發作3~5min,可數日一次,也可一日數次。梗死后心絞痛是非常嚴重的心絞痛發作形式,其發生率較高,癥狀比較嚴重,易發生心肌梗死范圍的擴展或近期發生再次梗死,預后較差,存在有嚴重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險,越來越引起臨床上的重視。本文中PIA的發生率29.4%(15/51),與文獻報道相似[3-4]。本文結果表明,患者的PIA發生率與性別、年齡、心率失常的發生無關,P>0.05;前壁和復合壁梗死者PIA發生率較高,復合壁梗死率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AMI早期有無溶栓治療,對PIA的發生率也有影響,溶栓再通的PIA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溶栓后未再通及常規治療,P<0.05;AMI病因是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藥物溶栓治療是近20余年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進展,其可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幸存者的心功能及預后,但由于溶關栓后仍潛在再缺血,容易發生心臟破裂等并發癥[5]。溶栓成功,側支循環建立者,梗死區與有多量存活的心肌細胞有關,部分瀕臨死亡的心肌逆轉為缺血損傷心肌,以致缺血心肌數較非溶栓者更多,PIA發生率高[6]。同時本文結果顯示:PIA易發生在AMI后1周內左右,因此在這個時期內做好預防心絞痛的治療尤為重要。梗死前心絞痛及心功能減退是PIA的易患因素,P<0.05,無Q波梗死的PIA發生率明顯高于Q波梗死的發生率,伴有高血壓者的PIA發生率高于無高血壓者,P<0.05。綜上所述,溶栓、梗死前心絞痛、高血壓、心功能、ECG有無異常Q波與PIA的發生率有關,重視這些因素在AMI后PIA發生的相關因素,對于早期預防PIA的發生并采取及時、有針對性的治療,改善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