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醫學科研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基層專科醫院小論文產出現狀
[摘要]目的:了解某基層專科醫院近五年情況,分析科研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改善對策。方法:通過檢索該醫院2013—2017年發表的論文,從期刊及科室分布、論文被引情況和核心作者群等方面分析該院論文的產出情況。結果:近五年共437篇,其中科技核心以上期刊98篇,占22.43%;被中國知網收錄192篇論文,總被引頻次365次,篇平均被引1.9次;專科和學科論文產出質量高;科技核心以上論文已形成核心作者群,但核心作者數僅占衛技人員的2%。結論:目前尚存在論文產出質量不高、核心作者群比例低等問題,建議加強營造科研氛圍,注重論文書寫和投稿方面的培訓,以科研項目和學科建設推動論文產出,同時培育核心作者群,合理制定論文指標,以促進高水平論文和科研成果產出,提升基層醫院的整體實力。
[關鍵詞]基層醫院;論文產出;對策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需要不斷的實踐和總結經驗。而醫學論文則是醫學實踐過程中的醫學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醫學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名醫務人員醫學成就的重要條件,同樣也是衡量一個醫院的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參考指標[1,2]。但是基層醫院由于多種原因,醫學的數量和質量都不盡如人意,目前已成為制約醫院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發現影響論文寫作的瓶頸,從而找到提高基層醫務人員論文產出的方法和對策是放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作者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統計分析某基層專科醫院的最近五年論文產出的相關因素和特點,并提出相關對策和方法。
1資料與方法
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CNKI中國知網、維普咨詢中文期刊服務平臺作為檢索源,檢索某基層專科醫院為第一完成單位,時間為2013—2017年,同時結合該院科教科登記發表的論文,該院人員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國內外文獻共437篇。《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是由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范疇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兩者都是目前國內比較公認的優質期刊目錄。后文分別簡稱為北大核心、科技核心。
2結果
統計得近5年該院共發表文獻437篇,其中中文429篇,外文8篇。
國外醫學教育狀況思索
作者:李亞敏 陳俊國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
一、國外研究生教育的學制
(一)6年一貫制的德式學制。其招生對象為高中畢業或專業學校的畢業生,學制6年,實現以大學為基礎,學科為中心,理論教學、實驗室訓練和臨床實踐的漸進式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國家考試和論文答辯,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大多數歐洲國家實行這一學制[1],如芬蘭、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
(二)6年一貫制的俄式學制。其招生對象為高中畢業生,前3年為醫學前期教育,后3年進行專業教育,畢業授醫學博士學位。獨聯體國家如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婦、烏克蘭等實行這種學制[1-2]。
(三)4+4年制的美式學制。其招生對象為具有學士學位的文理科大學本科畢業生,前4年為醫學前期教育,后4年為醫學院教育,實行集中指導下的核心課程為主干的自由選課制度。學生完成課程,修完規定學分,通過論文答辯,授醫學博士學位。美國、加拿大、韓國和菲律賓等國實行這一學制[1-2]。
(四)5+3年制的英式學制。其招生對象為高中畢業生,前4年為理論教育,最后1年為臨床實習,畢業授醫學學士學位,英聯邦國家實行這一學制,如英國、新加坡、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獲得學士學位以后經過考試和推薦就讀醫學碩士學位,時間是1-3年。在實行多學制的世界各國中,學制為6年制的國家或地區最多,為90個國家,占56.6%;居于第二位的是7年制,為53個國家,占33.3%;排在第三位的是8年制,為15個國家,各占9.4%;排在最后的是9年制,為1個國家,占0.7%。
二、國外研究生教育的模式[2](附表)
專業建設醫學檢驗論文
1專業建設當前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
①課程體系設置中注重專業教育,人文素質教育、醫德醫風教育相對薄弱。②檢驗醫學相關臨床課程設置求廣求全、培養重點不突出。③專業必修課程過多,學科交叉、崗位需要的選修課程和專題講座極少。④課本教學、課堂講授為主要方式,教學網絡化與數字化水平低下。⑤課程體系由5年制“醫學士”改為4年制“理學士”,原有課程體系明顯不適合現教學需要。
1.2實驗教學
①檢驗專業實驗課程存在設備陳舊、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論課程學習,對臨床實驗教學和管理關注不足。③實驗課教學偏重教材知識講授,科研精神與科研能力等創新性能力培養不足。④實驗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應用脫節,與現代醫學檢驗發展現狀脫節。
1.3實踐教學
①實踐教學管理松散,專業技能培養方式落后。②未及時與實踐教育基地溝通,不能及時了解實習同學思想動態。③因為實習基地師資、管理水平不同,實踐教學效果存在明顯差異。
醫學期刊統計學錯誤思考
本文作者:張巧蓮 鄭玉建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 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在醫學論文寫作中,醫學統計學方法應用是必不可少的,正確使用能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進行,并使科研成果更具有科學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反之,如果使用不當或者誤用,會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質量,反而會使讀者產生誤解,甚至有時會導致錯誤的結論。近年來,醫學統計學方法在醫學科研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國內廣大醫學科研工作者的重視,統計分析結果表達已成為醫學論文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統計學是評價醫學科技論文質量優劣的重要依據,然而從近年發表的論文來看,有不少作者對統計方法的使用還不熟悉,實際應用中統計方法濫用、錯用和誤用的情況時有發生[1]。據國外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對不同醫學期刊的調查,有統計學錯誤的論文比例最高者達66%,最低者也有20%[2-4]。國內有學者對5種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著中統計學方法的應用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1985年統計錯誤的論文比例為24%,1995年為36%[5]。這些調查研究均說明統計方法誤用的嚴重性以及正確應用的緊迫性。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針對醫學論文的科研設計與統計方法應用情況的調查研究,國內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6]。這種研究有助于及時了解醫學科研論文中統計方法的應用質量,發現存在的問題,提高醫學科研工作者應用統計方法的水平。筆者總結了近年來已發表的醫學科技論文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希望能引起各位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共識與重視,促進我國醫學期刊質量的提高。
1 統計設計存在的常見問題
統計設計是整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研究工作應遵循的依據。常見的統計設計問題有:忽視組間均衡性,樣本缺乏代表性,樣本例數不足,未設置對照組,未隨機分組,未提出統計分析方法等。針對以上問題,在科研設計中一定要遵循實驗設計的四大原則即“隨機、對照、均衡、重復”的原則[6]。
1.1不遵循或不重視隨機化原則
隨機化是科研設計的重要原則,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隨機化既要隨機抽樣,還要隨機分組,并有足夠的樣本量作前提。然而,在醫學論文中許多作者對此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論文中統計處理隨機化不突出,隨機化缺失情況比較常見,有的論文甚至將隨機誤解為隨意、隨便,不采用隨機化處理方法,導致結果缺乏可靠性。還有些文章中沒有提出“隨機”抽樣的設計與方法,沒有排除標準,給人隨意選擇病例之感,且病例數少,因此沒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結論不可靠。部分文章雖然注明了“隨機”,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進行隨機化研究或兩組間的例數相差甚遠,不符合隨機化的一般規律,沒有臨床參考價值[7]。
1.2缺少對照研究或對照組設計不合理
科研能力論文:七年制臨床兒科科研能力探析
本文作者:胡瑜 楊妮 尚云曉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兒科
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工作現狀
目前已經形成雙語教學、雙語測試、滾動淘汰的專業教學特色。連續十屆七年制畢業的醫學生都呈供不應求的狀態。因其工作后各方面表現突出、成績斐然,目前大部分成長為本學科的青年骨干,其中一些已成為專家級學術帶頭人,或成為專業和領導能力兼備的新一代管理人員,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好評[2]。從1998年開始,七年制的招生規模開始擴大一倍。2001年以后招生規模更是比最初增加了十倍。2005年開始,為體現我校的兒科優勢,在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基礎上進一步分化出兒科方向,專業培養從事兒科疾病防治和兒童保健工作及醫學研究的兒科醫學專門人才。目前,第一屆畢業的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學生已經畢業走向臨床工作崗位。隨著研究生的擴招,大批同年畢業的七年制學生與統招的碩士研究生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雖然七年制學生基礎條件好,閱讀外文文獻能力強、速度快、理解好,但由于學制的限制,在其培養的最后2年才進入研究生培養階段,且注重在臨床各科室的輪轉,科研水平反而不高[1]。因此,如何讓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學生及早建立科研平臺,讓他們及早進入科研角色,將對日后科研思維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實際意義。
加強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國內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醫學生是參照統招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目標進行培養。在五年級的下半年開始進入生產實習第一階段,六年級開學時開始選擇專業,即自己的碩士研究方向,進入生產實習第二階段。目前七年制醫學生在選擇專業后撰寫綜述及科研設計的能力普遍不足,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狀態;由于畢業僅剩不到兩年時間,倘若進入狀態較晚,勢必影響選題的難度和最終的科研質量。多年來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習慣于臨床回顧性總結發表低質量的文章,很少進行前瞻性科研管理設計。鑒于此,學校對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學生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在生產實習第一階段即為他們選擇一名“臨時導師”,進行“一對一”訓練,及早提供查閱文獻、綜述寫作、科研設計的平臺,大大提高其選擇專業后的科研思維能力和論文撰寫能力[3]。讓學生在進入研究生臨床培養階段前,即已了解所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及自己的科研方向,從而有目的地學習及研究,更早轉化為成果[4]。隨著本校醫院診療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必須充分利用附屬醫院有大量患者來源和日益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以及目前國內外的信息網,加大對七年制研究生的培養力度,爭取在國際上發表高素質的文章。
為使學生盡早接觸學科的前沿知識,激發學生的科研意識,中國醫科大學的七年制(兒科方向)醫學生提前半年進入科研狀態后,每月定期安排1~2次科研方面的講座。重點邀請本專業杰出的青年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講授科研能力對每個醫生將來發展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臨床科研思維、如何選題、如何立題、如何書寫科研設計等;邀請圖書館工作人員講授國外電子文獻全文的查找與獲取、外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服務系統的應用及數據的統計學處理方法等;并定期邀請國外學者進行講座[5-6]。同時醫院圖書館配備有42臺電腦,每天早8點至晚9點均免費開放。學生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文獻檢索,查閱全文[7]。學校要求學生在“臨時導師”的指導下,每人完成一篇文獻綜述及科研設計。要求文獻綜述字數不少于4500字,參考文獻應當在25篇左右,中文參考文獻不多于2篇,近5年文獻不少于80%,且通讀原文。通過查閱文獻和書寫綜述,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掌握了所涉及研究領域的動態,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而且使學生了解了同領域中其他研究人員的科研思路與方法,為其今后獨立開展科研活動奠定了基礎。最后,學校會組織專家對學生上交的文獻綜述及科研設計進行量化評定,評選出優秀者若干,對學生及其“臨時導師”進行獎勵,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七年制醫學生正式進入研究生培養階段后,學校會加強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首先會組織專家進行開題報告,對學生課題的選題、文獻查詢和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潛在創新點提出意見,以保證論文選題方向的正確性和技術路線的可行性,使論文工作順利實施。教育部規定七年制醫學生畢業時需要提交1份完整的畢業論文,這就要求七年制學生必須具備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在學生撰寫科研論文的過程中,由導師對其論文中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把關,對其文字表達進行指導,對學位論文的格式進行規范,通過認真的修改、再修改,直到學生寫出合格的論文為止[8]。七年制畢業生只有通過學校基礎醫學院專家組織的論文初審后,才可以參加正式的學位論文答辯。科研訓練的最終呈現是學位論文及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論文的公開發表是對學生科研綜合實力認可的標志性成果。為鼓勵學生,學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對發表在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encecitationindex,SCI)收錄刊物上的論文或有突出成果的學生給予重獎,對其導師也給予相應的獎勵。對在國內3類以上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也有相應的物質獎勵及畢業留校政策傾斜。研究生發表核心期刊文章的版面費,科研處給予全額報銷。良好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科研熱情,調動了學生的科研積極性[9]。
技術專業建設醫學檢驗論文
1專業建設當前存在的問題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是較年輕的臨床醫學專業,相比其他臨床醫學教育體系,存在較多需規范和完善之處。目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課程設置
①課程體系設置中注重專業教育,人文素質教育、醫德醫風教育相對薄弱。②檢驗醫學相關臨床課程設置求廣求全、培養重點不突出。③專業必修課程過多,學科交叉、崗位需要的選修課程和專題講座極少。④課本教學、課堂講授為主要方式,教學網絡化與數字化水平低下。⑤課程體系由5年制“醫學士”改為4年制“理學士”,原有課程體系明顯不適合現教學需要。
1.2實驗教學
①檢驗專業實驗課程存在設備陳舊、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論課程學習,對臨床實驗教學和管理關注不足。③實驗課教學偏重教材知識講授,科研精神與科研能力等創新性能力培養不足。④實驗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應用脫節,與現代醫學檢驗發展現狀脫節。
1.3實踐教學
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傳統醫學教育對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創造力得不到有效發揮。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研究生)是新興的一種醫學人才培養類型,重點培養他們的臨床勝任能力,以最終培養成為合格的臨床醫師為目標。實踐表明,這種重臨床的培養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科研能力的培養[1]。尤其兒科臨床工作非常繁忙,大部分時間已安排在臨床第一線工作,故臨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明顯低于科研型研究生,學生畢業論文的研究不能緊跟學科發展,也進一步影響臨床技能的提高。如何安排時間參與科研是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及導師面臨的挑戰[2]。本研究結合目前臨床型研究生的重臨床輕科研的現狀,旨在為提高臨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參考,對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高級醫學人才有著重要意義。
1臨床醫學專業型研究生培養特點
臨床實習時間不同。臨床專業型研究生包括了七年制研究生和5+3專業學位研究生。而臨床型專業學位研究生有4年的時間在臨床實習,七年制研究生在臨床實習的時間僅僅只有2年半,因此,對于臨床問題的發現和科研思維及科研問題的提出都有很大的不同。每個層次的科研能力差別較大。科研能力是一個人在其所從事的專業中,以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對未知領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是反映其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在臨床輪轉的時間較少,同時學生主動性不強,指導教師督促力度不夠,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得不到規范的培養,科研水平也就參差不齊。部分兒科專業學生錯誤地認為,臨床型研究生只要能熟練掌握基礎醫學知識和兒科臨床技能,具備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及臨床工作能力就可以當一名好醫生,對于科研能力的培養認為是科研型研究生的主要方向,所以常常忽視對臨床問題的發現、分析和整理,對學科發展方向把握不準,無法掌握新技術、新方法[3]。
2結合兒科臨床醫學專業型研究生的特點,加強兒科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加強學生專業外語閱讀與翻譯能力的培養。科研課題的新穎性取決于在大量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身試驗或臨床數據[4],發現新方法、新熱點,其中對國外醫學文獻的仔細研讀,對把握本學科前沿知識至關重要。因此,研究生必須具備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大基本能力,尤其是翻譯文獻的能力在科研活動中非常重要。如果學生外語能力強,查閱、分析文獻的能力就會明顯提高,也容易產生興趣點,從中獲得有價值的科研信息,除此之外,還會學習到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及自己感興趣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專業外語水平和實際工作應用能力。所以,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就要掌握好專業外語,這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例如,進入呼吸科輪轉實習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閱讀全英文版的小兒呼吸病學書籍,以掌握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特點及英文專業術語書寫方法,積累主要的專業術語和重要的專業英語表達方法。其次,每2~4周將1篇有關小兒呼吸系統專業的文獻進行翻譯鍛煉,導師給予糾正和指導。在日常臨床查房中,要針對不同病種進行英語提問,比如,該患者有哪些癥狀?(cough、feverand wheezing);該患者診斷是什么?支氣管哮喘(Asthma)等,以培養學生的日常專業英語聽說能力。每1~2個月進行專業英語考核,了解學生掌握程度,對其以后研究工作及撰寫英文文章打下基礎。
3注重師生溝通,增強學生科研動力
3.1培養學生思考科學問題方法及科研興趣
醫學檢驗人員網絡自主學習淺析
【摘要】
網絡資源平臺已經從傳統的文獻服務,向個性化的學科情報服務、科研交流服務的方向發展,本文對醫學檢驗人員的網絡自主學習路徑進行探討,包括文獻輔助學習、綜合資源學習、學術平臺交流等學習路徑。
【關鍵詞】
檢驗醫學;網絡自主學習
我國的醫學檢驗迎來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期,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檢驗醫學與越來越多的學科交叉融合,這對其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實時進行學科的知識補充,還需要及時了解檢驗醫學相關的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標準,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愈發的凸顯其資源的多樣性和服務的便捷性,醫學檢驗人員亟待改變原來的自主學習方式,通過更為便捷的網絡自主學習途徑進行知識更新。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模式是以網絡為基礎的計算機網絡的資源庫、知識庫為學習主要載體,進行有目的、自主的學習的過程[2]。網絡資源平臺已經從傳統的文獻服務,向個性化的學科情報服務、科研交流服務的方向發展。國外醫學教育也愈發的重視對網絡平臺路徑的應用[3-4],本文對醫學檢驗人員的網絡自主學習路徑進行探討,包括文獻輔助學習、綜合資源學習、學術平臺交流等學習路徑。
1文獻輔助學習路徑
文獻輔助學習路徑,即通過文獻跟蹤、文獻分析研讀、文獻計量等文獻的輔助分析方法,實現對科研信息的動態跟蹤,具有使用便捷、容易掌握的特點,是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常用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