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醫學基礎知識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病理學聯合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是病理學,這個橋梁的質量,影響著醫學學生的學習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該文針對病理學的教學特點和臨床實踐及基礎、科研、PBL相結合的模式在病理學中的應用,為相關的學科提供探討的借鑒,并且對基礎醫學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支持。
[關鍵詞]病理學;教學模式;臨床醫學
病理學的學習可使學習者對于人體疾病出現的原因進行有效掌握,同時可使其對于疾病發生機制和規律進行掌握。醫學生所學習的多門學科之間,均依靠病理學進行聯系,但不同的學科之間又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在開展教學時,醫學生在對病理學進行學習時,由于醫學生此時剛接受醫學知識學習,其不具備較為扎實和豐富的臨床知識,同時病理學中的知識又較為抽象。許多知識無法具體進行表示,病理學中各個系統疾病間又相對較為獨立,因此使得學生對于病理學進行學習時難度較高,不容易理解病理學知識,記憶難度高,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從而使得學生不容易取得較為滿意的學習效果,又會導致學生的學習信心受到打擊[1]。有資料報道稱,有學者通過對醫學生開展調查發現,超過50%的醫學生對于病理學均認為難度極高,認為其知識點理解難度大,不容易對知識點進行有效記憶,因此對于病理學的學習持有排斥心理。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對于病理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將病理學知識有效地與臨床知識進行融合,提高病理學的教學效率和效果,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國家對于醫學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不斷借鑒國外先進的醫學教育模式,我國的醫學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開展病理學教學工作時,對于教學模式轉變的探索從未停止。其中首都醫科大學就開展了相關探索,將病理學教學工作同科學研究、臨床醫療以及基礎性教學開展有效的結合,同時和臨床實踐、科學研究、基礎以及PBL等進行聯合應用[2]。最終所取得的教學效果較為理想,不但使得學校學生的病理學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更為優異,同時也得到其他醫學院校的肯定以及借鑒。該文就對病理學教學工作中,對于教學模式的改善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1病理學教學模式
1.1將基礎性學科有效的融入病理學教學過程中
醫學生在開展學習時,就仿佛在建設高樓大廈,所學習的基礎知識就是磚頭,只有通過將基礎知識進行牢牢掌握,才能使高樓大廈穩固可靠,而生理學、解剖學和病理學的學習,就好像是為高樓大廈打造地基。如果無法將這些基礎知識進行有效掌握,則開始進行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則不但學習難度較大,同時通常無法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就好比高樓大廈的地基建設不牢固,則高樓大廈很容易發生坍塌。因此在醫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中,在對某一章節開展學習前,就需要對該章節所需要應用到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性回顧,從而使得學習能夠對相關基礎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和掌握,從而為其構建病理學知識框架,使得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針對性的選取所需要應用的基礎知識,并搭建屬于自身的知識體系。通過開展教學工作可知,將病理學和其他基礎性學科進行有效結合是病理學教學需要做好的工作,比如在對動脈硬化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需要協助學生對動脈相關知識進行回顧,包括動脈的結構、分類等,從而使學生能夠做好動脈疾病知識學習的鋪墊,提高學生對于疾病發病原理的理解能力。
1.2將病理學與臨床醫學進行有效結合
中小學安全教育課程安排及啟示
【摘要】文章闡述了俄羅斯學生安全教育的背景和目標,介紹了俄羅斯學生安全教育的課程安排,主要包括課程設置和其他活動安排;分析了俄羅斯中小學安全教育課程特點,探討了俄羅斯中小學安全教育對中國學校的啟示。認為,我們應整合多種資源,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結合的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切實促進我國中小學安全教育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俄羅斯;中小學;安全教育課程;啟示
安全教育關系到中小學生的人身安全,是中小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密切重視和高度關注。俄羅斯作為最早注重中小學安全教育并付諸實踐的國家之一,將安全教育納入正式課程,并將理論結合實際,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為我國中小學安全教育提供了參考。
一、俄羅斯學生安全教育的背景和目標
1、中小學安全教育納入課程體系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社會急劇轉型,中小學生犯罪率上升,嚴重威脅社會秩序與生命安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兒童和青少年身體健康狀況不達標,交通事故頻發致使兒童死亡率增高,俄政府意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1991年,俄聯邦教育部通過了《253號決議》,規定從1991年9月1日起,“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二年級、三年級、六年級、七年級、十年級和十一年級開設安全教育課程,對中小學生進行專門的、正規的、系統的安全教育。”[2]1994年俄政府決定在1-11年級開設生命安全基礎課程。2003年,《俄羅斯普通教育國家標準》修訂后將生命安全基礎知識課程作為必修課程,生命安全教育被正式納入國家課程體系之中。
2、俄羅斯學生安全教育的目標
CDIO理念生物醫學工程創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為適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要求和應用型本科教學模式轉變,在深入挖掘和分析國內外CDIO工程教育模式應用的實際范例基礎上,結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科特色,設計了CDIR、CDIO、S-CDIO三級梯度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在醫學工程類專業核心知識、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三個方面,實現從基礎知識建構到創新能力提升再到創新能力培養全過程。實踐證明,該人才培養模式符合醫學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對其他醫學工程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CDIR;三級梯度;以產促學;創新學分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并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高〔2017〕6號)《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2017〕33號),希望高校發揮學科綜合優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的工科領域,促進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機融合,培養科學基礎厚、工程能力強的工科人才。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的理念繼承和發展了國外工程教育改革經驗,2017CDIO工程教育聯盟會議上,600多名專家學者高度認可CDIO工程教育模式應用到我國高等學校工科專業。基于我國新工科建設國家發展戰略,我校將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以期為社會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醫學工程人才,對我國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國策具有現實意義。
1“3+1”人才培養模式
“3+1”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生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3年,到企業實習1年。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操作起來較為容易,但通過實習發現,學生方與企業方均存在較多問題,集中表現在企業實踐學習時間分散、周期短,導致學生實踐學習不貫通、效果不明顯、企業培養意愿不強。因此,學院調整培養計劃實行訂單式培養計劃,即從第三學年第二學期開始,由各個校企合作單位進駐學校,進駐目標專業,針對專業方向、企業崗位,開展企業方—學生方雙選,實行校企合作的“訂單班”培養。訂單班的學生在到企業實習之前會由學院組織到企業短暫見習,同時,接受企業方的崗位特色課程培養。在不同企業訂單班的學生從四年級開始到訂單對應企業實習。
2CDIO三級梯度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通過學生—企業雙選,開展訂單班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性、行業的認知程度大幅提高,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也逐年提高,但是在實習的過程中,仍然發現學生跨學科性知識的融合及綜合應用能力不足,崗位適應性欠佳,尤其是工學知識與醫學應用的密切結合,知識融合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結合生物醫學工程的學科特色,設計了的CDIR、CDIO、S-CDIO三級梯度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在醫學工程類專業核心知識、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三個方面,以層級遞進的方式完成醫工類專業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知識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人才培養全過程。
多軌模式聯合PBL教學法臨床教學中運用
摘要:探討多軌教學模式聯合PBL教學法在普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實踐證明,普外科臨床教學采用多軌教學模式聯合PBL教學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及實踐技能成績,提高醫務人員核心能力以及工作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教學滿意度,故而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普外科;臨床教學;多軌教學模式;PBL教學法
實習階段作為連接臨床與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是每名臨床學生所必須經歷的階段。在此階段,學生通過帶教教師的指導、去科室與患者溝通及交流,不僅能進一步鞏固其醫學基礎知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實踐能力,為日后臨床工作奠定基礎[1-2]。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多軌教學模式及PBL教學法逐漸在各大院校普及,其中多軌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手段、多種途徑對實習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及臨床技能的教學,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PBL教學法則主要通過臨床病例資料提出相關醫學問題(如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康復等),通過分析、解決問題,學習其涉及的醫學知識[3]。兩種教學方法聯合應用可使學生在較短時間適應臨床工作,取得較為滿意的帶教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9年12月—2021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實習的學生9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男11例,女35例;年齡17~21歲,平均年齡(19.6±1.5)歲;碩士研究生12例,本科生27例,專科生7例。觀察組男9例,女37例;年齡16~22歲,平均年齡(20.1±1.8)歲;碩士研究生11例,本科生29例,專科生6例。兩組在性別比、年齡及學歷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淺論
[關鍵詞]教育,醫學;教學改革;形成性評價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醫藥衛生需求很大。近年來一系列的醫療體制改革,顯示了國家對目前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視。完善醫療體制改革有助于改變目前看病難的問題,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有助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作為醫療行業的起始點,醫學人才的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我國現有的醫學教育狀況不甚理想,為滿足社會需要及促進醫學發展,必須要深化教學改革,以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1我國傳統醫學教育模式與國外模式的對比
我國是一個注重傳統的民族,既追求創新,又保留傳統。傳統的醫學教育理念比較落后,教師和學生的職責分明,教師負責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負責接受知識,是明顯的“主動-被動”模式。“名師出高徒”,學生學到多少取決于老師教了多少,老師教什么取決于書本上有什么,縱使一直強調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但仍多為灌輸式單向傳授。考核方式也比較局限,一般為終結性考試,考試完課程就結束,很少有學生繼續自主學習。各國的醫學教育模式大有不同,國外的醫學教育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鑒,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美國的醫學教育模式為本科后教育,主要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法國的醫學教育歷時11年,分3個階段完成,1年的健康教育、5年的臨床基礎知識學習、5年的專科醫師培訓。日本的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期為6年,2年文化教育、2年基礎理論教育、2年臨床實踐教育[1]。澳大利亞醫學課程體系分4個階段,即本科、職業前教育、職業教育、持續職業發展[2]。綜合分析各國醫學教育模式中的優點,結合我國現有醫學教育中存在的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設計不合理、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深化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
2我國醫學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加強通識教育
醫學通識教育,一般指學校開設的外語、政治、體育、計算機、歷史等非專業性教育和醫學人文、醫學倫理學、臨床醫學導論、醫學史、循證醫學、醫學心理學等醫學專業性教育[3]。通識教育極易被忽視,學生不理解其重要性,處于邊緣地位的通識教育只能淪為陪襯。而且開展不適當的通識教育,既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耗費了學校資源,得不償失。部分醫學院校為追求新穎,在不了解整體課程結構的情況下,線上開展過多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缺少與醫學專業課程的互動、配合,占用了專業課的時間,學生學習到的知識雜糅,缺乏實際應用,達不到教學目的[4],背離了通識教育的宗旨: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統一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創造全能高素質醫學人才。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人文思想教育尤其重要。醫者仁心,說的就是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貫穿在整個診療過程中,其最高要求是注重患者的個性化,體現人性化,使患者及其家屬感受到人文關懷。傳統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使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成為重點培養課程,在醫學專業課程中,加入了醫學人文,培養醫學生人文關懷的核心思想[5]。只有充分認識到人文思想的重要性,并將人文思想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新一代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人文醫學思想是醫藥衛生事業的要求,更是成為優秀醫務工作者的內在需求。醫學人文分為3個不同層次。第一層次為法律層次,要求醫務工作者依法行醫,這既是對患者的保護,也是對醫務人員的保護;第二層次為倫理層次,要求醫務工作者依德行醫,即在倫理道德允許的范圍內行醫,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權,實施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醫療行為;第三層次為醫學人性化層次,要求醫生有一顆仁愛之心,尊重患者人格尊嚴,盡一切努力,治愈患者的身心疾病,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周全的服務,表現出醫務工作者強烈的責任感[6]。目前國內沒有專業的醫學人文老師,人文思想教育課程一般由人文社科老師或醫學其他專業老師兼任,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在未來幾年應著重培養醫學人文人才,組建專職的醫學人文師資隊伍。人文課程雖已在各大高校開設,但由于重視力度不夠,效果差強人意,要增加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專業醫學院校理科生居多,文學氛圍薄弱,學科環境單一,創建獨立的醫學人文組織機構、明確人文教育目標、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對課程進行標準化管理、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這些均有助于醫學人文教育的落實[7]。層次化、個性化、系統化地安排通識教育課程,特別是增加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合理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從而培養出知識面廣、多方位發展、高人文科學素質和高專業技術水平的醫學人才。
3教學方法的改革
國外教材對醫學教育國際化的價值
作者:張凌凌 白玲 羅德剛 單位: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教育與國際接軌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基礎工程。特別是一些國際間通用性強的專業和學科,更應盡早實現國際化,為我國培養適應國際合作與競爭需要的專業人才。而醫學正是這樣的學科,因其研究對象是生命本身,較少受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不同國家、地域間同一性強,國際間可比性強,使醫學領域全球化趨勢變得更加明顯,也使醫學教育的國際化任務更加緊迫。目前,醫學教育的全球標準已經出臺,使醫學成為所有學科中唯一具有國際統一教育標準的學科,也給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有力的推動力。[1]我國的醫學教育要與國際接軌,培養符合《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和《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的醫學專業人才,就必須在教育目標、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面與國際同步[2],在這一過程中,采用符合國際標準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由于歷史原因及醫學發展水平的差異,國內醫學教材與國外相比,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差距。在這種情況下,經過精心選擇、充分論證后引進優秀的國外醫學原版教材,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因本土教材落后而引起的教育滯后,使我們的教育實踐可以直接享用國際上先進的醫學教育的研究成果。而且教材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主要的教學工具,對教育的各個方面都能夠發揮影響,引進優秀的國外醫學原版教材,可以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起到全面的促進作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依靠國外教材的權威性、科學性,促進醫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教材是教與學的直接媒介,是學生專業知識的首要來源,所以對教材內容的權威性、精確性必須做最高標準的要求。國外經典醫學教材,常有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比如《格氏解剖學》目前已是第39版,其權威性、成熟性是國內教材所不能比擬的,該教材已成為醫學領域中名副其實的名著。而且國外教材多注意不斷完善和及時更新,以教學反饋和科學實踐為基礎不斷調整,長期的精心打磨使教材內容的取舍更加科學,目標定位更加準確,編寫方式更符合教學規律,使教師更易教、學生更易學,使醫學專業知識的傳遞變得更加順暢。經過長時間教學實踐的檢驗,有些國外經典醫學教材幾乎已成為發達國家醫學生的通用必備書。我國的醫學生要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也應該首先從知識的來源方面與國際同步,與他們未來的國際合作伙伴與競爭對手學習同標準的東西,采用同水準的教材,才有可能達到同樣的水平;同時,也應該充分接觸這些人類醫學和教育學發展的結晶,充分享受國際經典教材所帶來的益處,促進自己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
2傳遞先進的醫學教育理念,促進醫學教育改革
教材不但是專業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者。引進醫學原版教材,可以使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了解醫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接觸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具體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有更加直觀的認識。特別是在國外教材的引進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做中外醫學教材的比較學研究,教學一線的教師也必將自覺地熟悉教材、研究教材。這些研究可以使我們對國內外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的差異有更深刻、更具體的認識。國外原版醫學教材,特別是國外專門為教學準備的針對醫學生的權威教材,實際上本身就是先進醫學教育理念的應用范本,認真挖掘,可以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信息,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比如,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近日引進的《格氏解剖學:教學版》,它既保留了《格氏解剖學》的權威性,又專門針對教學進行了重新編排,從內容和結構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國外醫學教育的鮮明特點。
2.1以器官系統為基礎,實施綜合性課程
醫學整合課程神經科學教學論文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武漢大學醫學院2009級、2010級、2011級臨床醫學五年制教改實驗班149名學生。
1.2教學實踐
整合課程學時數為108學時,其中理論課76學時,實驗課及小組討論(包括臨床病例討論和臨床見習)32學時。課程內容的安排以中樞神經系統的解剖為主線,遵循“從結構到功能”、“從生理到病理”的原則,分別介紹中樞神經系統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相關疾病,并通過臨床病例討論和臨床見習強化所學知識。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是建立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整體知識框架、以利于學生系統、整合學習神經科學相關知識,并通過病案導入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合課程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基礎與臨床教師擔任授課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和課件共享,促進教師之間進行授課內容的溝通和整合。除理論授課外,整合課程加強了實踐教學,包括實驗課、臨床病案小組討論以及臨床見習。病案討論在每個階段課程結束后進行,以小班(20-24人)為單位開展,以小組報告和討論問題的形式進行。病案討論時,學生應用本階段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病例,最后由教師總結討論中存在的問題。臨床見習安排在課程最后階段,以利于學生對臨床病例的綜合分析與理解。
1.3教學效果評估
針對課程內容的整合以及整合學習方式設計學生問卷調查表,以了解學生對整合課程的評價。調查問卷中設置“贊同”、“中立”、“不贊同”3個不同程度的選項。
中醫學英語教學模式實踐
摘要:
探索中醫學英語教學模式,對2013級3個中醫學專業班級的學生采用不同模式進行中醫學英語教學,并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在中醫專業學生中開展醫學英語術語和中醫術語英語翻譯相結合的教學是切實可行的,醫學英語術語的講授可以為中醫學英語的學習奠定基礎,提升中醫學英語翻譯的水平。
關鍵詞:
中醫學;英語教學;教學模式
中醫國際化的發展需要培養既精通中醫學專業知識又能熟練應用英語進行表達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因此,如何開展中醫學英語教學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中醫學英語教學包括聽、說、讀、寫多個方面,其中醫學英語術語是中醫學英語的重要基礎。大多數中醫院校的中醫學英語教學側重于中醫理論術語翻譯的教學,而忽略對醫學英語術語的學習,教學模式比較單一,造成很多中醫知識的翻譯都是中文式英語,而中醫和西醫的交流與傳播必然首先體現在專業術語上,術語成為概念溝通的唯一途徑[1]。針對這一現象,本研究在中醫學英語教學中加入對醫學英語術語的介紹,在學生了解和掌握醫學英語術語的基礎上,力求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中醫學英語教學培養模式,使學生在掌握醫學英語術語基礎知識的同時,熟悉一些常用的中醫學英語詞匯及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中醫學英語水平,為國內其他中醫院校的中醫學英語教學實踐及相關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現介紹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