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醫學常識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普通高中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必要性
摘要:作為一名高中生,健康對他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高中開設醫學健康課程不論是對學校還是對學生都是一項重要的舉措,本文就通過影響健康的因素、當代高中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與高中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來進行分析,探討高中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關鍵詞:普通高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
如今我國社會發展全面,人們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家長也不再擔心孩子的物質生活,可是青少年健康卻成了一項急需解決的問題。雖然政府對我國青少年的健康問題非常關心,但是很多時候也只是停留在體育鍛煉這個片面的層次上,忽略了類似于“心理健康”“內外保養”等醫學上所定義的健康培養,長此以往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對健康都形成了錯誤的認知,這些錯誤的認知也影響了我國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的進程,極大程度的耽誤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1影響健康的因素
1.1個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在傳統的觀念當中,健康僅僅是指身體沒有病而已,大多數人認為身體健康就是健康,而對保持健康的觀念存在誤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要想有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態,首先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自身對于健康的思想重視程度,心理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因素,當一個人無法調節自己的心理健康,那么一些特定的器官也會隨之出現一些問題,從而引起一些身體上的疾病。
1.2生活方式不健康
多媒體脊柱外科護理應用
【摘要】
目的為了研究多媒體在脊柱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優勢。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2014年度脊柱外科患者120例,分別組成多媒體干預護理的觀察組和傳統干預護理的常規組,比較兩組患者在不同護理模式下的脊柱外科護理認知度、情緒平穩性及護理滿意度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認識度高于常規組,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情緒平穩性優于常規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增加患者對脊柱外科護理常識的認知度,平穩患者焦躁抑郁的情緒,有著顯著優勢,值得采納。
【關鍵詞】
多媒體;脊柱外科護理;應用效果;優勢
隨著越來越多自然災害和交通意外事故的發生,脊柱損傷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而且因為涉及頸椎、腰椎、胸椎等部位,使得患者大都具有臥床時間長、心情焦躁抑郁及功能性障礙多等的特點[1]。如果不加以及時護理,會耽誤患者的康復治療。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多媒體干預護理引進脊柱外科的護理中。它借助計算機技術,模擬動畫的形式,展示脊柱的發病機制,采用音頻或心理輔導視頻,舒緩患者心中的煩躁焦慮,有利于康復護理的順利進行[2]。本文將選取120例脊柱外科患者,研究多媒體在脊柱外科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優勢。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醫學教育特點探析
摘要:
人民醫學教育的發源地為中央蘇區。上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醫學教育與根據地內其他各類教育事業一樣,得到了蓬勃的發展。1931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的創辦,標志著人民醫學教育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本文結合歐洲醫學教育歷史,探析特殊歷史時期中央蘇區醫學教育特點:旗幟鮮明,以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移風易俗,專業化與大眾化相結合;切合實際,學制短,內容少而精;注重實踐,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
關鍵詞:
中央蘇區;醫學教育;特點
上個世紀30年代,中央蘇區因紅軍隊伍的迅速發展,戰事頻繁,產生大批傷員。由于偏遠農村落后的醫療衛生條件,導致醫療人才的稀缺,國民黨瘋狂的“圍剿”與封鎖,加劇了中央蘇區缺醫少藥的狀況,加之中央蘇區民眾的傳統陋習,需要用衛生常識來破除。在這樣的特殊歷史背景之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醫學教育從無到有并且生機勃勃地發展起來,用時任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教務主任陳志方的話來說就是“中國革命武裝的紅色醫務工作是在嚴峻激烈的革命斗爭中誕生的,并在革命戰爭的連綿歲月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教育背景下,中央蘇區醫學教育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一、旗幟鮮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
蘇維埃政權的文化教育政策是使每個蘇維埃公民受到蘇維埃的教育。這種教育不是愚弄民眾為剝削階級而服務,而是在啟發民眾,使民眾為自身解放而斗爭,因為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使斗爭取得勝利。中央蘇區醫學教育是以“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為根本宗旨和以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為目標的人民衛生教育,所以盡管身處緊張殘酷的戰爭環境和物質貧乏的生活環境,教員們依舊不辭辛勞,學員們依舊樂此不疲,充滿高度的學習熱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相長。許德在《紅軍衛生學校的回憶》中寫道:“學校之所以辦得好,因為它有一個基本條件。”這個條件就是:黨的堅強領導,師生們懷著飽滿熱情,下定為革命獻身的決心,由于師生和學員們心中充滿著‘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奮斗’的正義信仰,使得中央蘇區的醫學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辦起來,并且越辦越好,成為人民醫學教育的起源。而國民黨領導的反動統治階級的文化教育政策,是把全中國最大多數被壓迫民眾放在文盲、閉塞與愚昧中間,使中國的豪紳地主與軍閥官僚更容易欺騙與剝削民眾,而僅有的少數文化教育機關也是建立在有階級即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的基礎上的。
顧客感知服務質量下醫患關系改善
【摘要】把患者及其親屬定位為醫院的顧客,從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的角度分析醫患沖突的成因,認為患者及其親屬的醫學知識不足,對醫療服務質量產生過高的“顧客服務期望”,導致“顧客感知服務質量”低于期望值,結果形成了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負面評價,是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以上問題,作者提出通過普及醫學知識,使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服務質量產生合理的期望,在一定的醫學知識基礎上,有能力對醫院服務質量做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以達到增加顧客滿意度,改善醫患關系的目的。
【關鍵詞】醫患關系;顧客服務期望;顧客感知服務質量;醫學知識普及
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隨著時代的巨大變革,經濟的高速發展,醫患關系將有新的發展趨勢,即醫患關系“人機化”趨勢,醫患交往“經濟化”趨勢,醫患要求“多元化”趨勢,醫患關系調節方式上的“法制化”趨勢[1]。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醫患關系呈現更加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醫患沖突惡性程度有增高的趨勢。面對這種趨勢,需要從另一種角度來審視醫患關系問題。本文在“顧客感知服務質量”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基于醫學知識學習的醫患關系改善途徑模型,并探討了通過醫學知識學習的方法,以提高患者感知醫療服務質量能力來改善醫患關系問題。
1“顧客感知服務質量”評價研究
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是醫療服務的提供方,患者是醫療服務的接受方,高度相關利益方是患者的親屬。從營銷學的角度而言,患者及其親屬就是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的顧客,因此,醫患關系緊張的實質就是作為顧客的患者及其親屬對醫療服務質量不滿意時做出的反應。關于如何提高顧客的滿意程度,前人做了大量的探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歐學派奠基人之一Gronroos從“顧客感知服務質量”概念出發的一系列服務質量評價研究。Gronroos[2]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首次提出“感知服務質量”的概念,認為服務質量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感知,屬于主觀范疇。它取決于顧客的服務期望與實際感知到的服務之間的比較結果,強調服務質量的高低取決于顧客的感知,服務質量最終的評價者是顧客而非提供服務的企業。此后,諸多學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Lehtinen等[3]認為服務質量是顧客所感知的質量,具有主觀性,是顧客通過對比他們認為服務提供者應該提供的服務與他們實際感知的服務而產生的。Parasuraman等進一步發展了服務質量評價研究,認為服務質量應是對服務的一種主觀評估,是一種感知的服務質量,它是“顧客對服務的感知與期望之間的差距的程度與方向”[4],并提出了SER-VICEVAL服務評價模型[5]。同樣,Oliver[6]的期望確認理論(expectationconfirmationtheory,ECT)也簡化了Gronroos的顧客滿意模型,提出消費者是以購前期望與購后績效表現的比較結果來判斷是否對產品或服務滿意。以上學者的模型雖有不同,但對服務質量評價的出發點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顧客服務期望”,顧客滿意度取決于服務過程和結果的期望與服務過程和結果感知質量的差值。Oliver的研究結果同時指出,如果顧客以前沒有接受過相同的服務,那么,期望就決定了顧客感知服務,如果顧客以前接受過相同的服務,那么,前一次的服務經歷會對本次的顧客感知服務起到自動修正的作用。從這一點出發分析,醫療機構提供的最重要服務是治療疾病,但疾病的種類繁多,病程繁復多變,患者的每一次就診都沒有完全相同的過程,因此可視為Oliver所指的“以前沒有接受過相同的服務”,因此,基于患者“顧客服務期望”下的“顧客感知質量”,在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認知中,在對醫療服務質量結果的評估中就起著決定性作用。有形產品可以通過提供完全相同的產品、統一定價、固定的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渠道,向顧客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使顧客可以對產品和服務形成合理的“顧客期望”。規范化的服務行業,如旅館、電信等行業,可以通過裝修、設備、流程、價格等提供標準化的服務,也能使顧客不會產生過高的期望。而醫療機構是根據各個病種情況、病程情況、患者自身情況提供醫療服務,不可能提供標準化服務產品,也不可能提供標準化的服務過程,因此作為醫療機構顧客的患者及其親屬,對醫療服務質量的判斷難度大大增加。由于患者及其親屬基于出于自身的良好愿望,主觀認為疾病肯定會走向痊愈的,醫療服務過程會是簡單明了的,因此會對醫療服務質量產生過高的醫療“服務期望”。但同時他們具備的醫學知識又極其有限,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缺乏相關概念,對疾病可能加重甚至導致死亡的結果缺乏心理準備,同時對醫學檢查項目的必要性缺乏認識,認為不必要檢查過多,以及對醫療機構的服務路程不熟悉,認為服務不及時不準確等因素使得患者及其親屬經常對醫療服務質量做出誤判。當經歷了醫療服務后,自身感知到的醫療服務質量小于甚至遠遜于期望的質量時,患者就產生了不滿意,這時醫患關系開始走向不和諧,醫患關系緊張源頭就此產生。
2建立基于醫學知識學習的醫患關系改善途徑模型
如何讓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形成合理的“顧客服務期望”和客觀的“顧客感知服務質量”,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其中“醫患信息不對稱”理論給予了很大的啟發。基于信息經濟學的學者認為,醫患關系的重要特征就是“醫患信息不對稱”。醫院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信息優勢;患者掌握的信息少,處于信息劣勢。醫療服務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一般的患者缺乏醫療服務的專業知識,他無法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療。同時,患者還缺乏許多自己需要的醫療服務信息,如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醫生用藥和治療處置情況,醫生的技術水平,患者的病案記錄等信息[7]。因此,醫療服務市場是一個信息不對稱和高度異質性的市場,對醫生在診斷過程中提供的服務質量的識別比一般商品困難。信息在醫患之間傳遞的阻隔和不對稱是醫療服務市場的普遍特征,它直接影響醫患信任的建立和患者對醫療效果的評價[8]。解決“醫患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確可以通過建立醫療信息公開制度和加強醫患信息溝通的方式,讓患者及其親屬了解到病情、診療過程、價格及醫生技術水平等相關信息來得到部分解決,但是如果患者及其親屬缺乏醫學知識甚至是缺乏醫學常識,即使醫療信息完全公開,醫患之間充分溝通,患者及其親屬還是缺少對有關病情及對與之息息相關的診療過程、價格及醫生的技術水平等進行評判的“評價能力”,同時又由于受到社會輿論及自己個人感情的左右,那么對診療過程和結果產生誤判,對醫療服務“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產生負面評價就成為了自然的結果。所以,普及醫學知識,讓患者及其親屬具備醫學常識,對醫療服務質量水平形成合理的“顧客服務期望”,對病情、診療過程、價格及醫生技術水平有個基本合理的判斷,最后形成客觀的“顧客感知服務質量”,是減少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不滿意,減少醫患矛盾,改善醫患關系的最基本途徑。因此,我們設計了基于醫學知識學習的醫患關系改善途徑模型。
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與對策
摘要: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頻頻發生的惡性“醫鬧”事件,不僅使醫務人員的從醫熱情和職業認同感降低,而且增加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并影響疾病的診治,不利于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現階段我國醫患關系總體欠和諧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本文通過研究我國醫患關系的現狀,多視角下分析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對策,為國家制定出更多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的創新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醫患關系;現狀;和諧;影響因素
0引言
醫患關系的構成包括兩個主體,一個是以醫務人員及醫療機構為主的群體,另一個是以患者及家屬為主的群體,他們是醫患關系的實際參與者,良好的溝通有助于建立雙方互信的橋梁,有助于疾病的診治,保持身心健康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實現共贏。醫患關系是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人際關系,這一關系的協調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醫療衛生領域實踐活動的展開與良性運轉[1]。醫患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的社會需要和諧醫患關系,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國家機關部門、媒體、醫方、患者及其家屬等多方面的共參與和努力。
1我國醫患關系現狀
醫院宣教工作中的醫患關系論文
1醫院健康宣教最常采用的形式
1.1網絡宣傳。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當前的大部分綜合性的醫院都擁有了自己的特色網站,采用文字、音像和圖片等相結合的方式在網絡上提供疾病咨詢服務和健康指導等的資料共享,以此來提高健康宣教的社會影響力度。
1.2重視利用電子設備進行宣傳。
在醫院的相關區域有針對性的設置不同規格的電子顯示屏或者觸摸屏,提供健康常識和疾病防治等的知識指導;在候診室或者休息室、輸液室等病患常時間逗留的地方安置電視機,專門設置一些醫學科普大眾知識的影片進行循環放映,可以見縫插針的在患者的空閑時間多種渠道為其提供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識指導。
1.3注重媒體報道宣傳。
媒體報道越來越明顯的影響著醫患關系。其正面報道既可以進行輿論監督,有效緩和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培養公眾樹立正確的醫患關系的意識;又可以通過揭露一些醫院中諸如紅包和回扣等非法現象的針對性報道增強社會影響力度,在客觀上促進衛生部門等的醫德醫風建設。但若是媒體惡意炒作、進行失實報道的話,這將嚴重阻礙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如媒體曲解“八毛門”事件造成誤導了公眾,嚴重損害了醫院與醫生的聲譽的嚴重后果。
醫患關系中醫務工作者的作用分析
一、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
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大致上來講主要有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微觀方面主要指醫患之間的溝通不順暢導致信息不對稱,雙方不能夠換位思考。從患者角度講,可以獲取醫學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多患者對醫學科學都不甚了解,更甚者認為“現代醫學可以解決患者所有問題”。盡管現代醫學技術快速發展,很多疾病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人類尚未攻克的醫學難題還很多,科學技術條件也限制醫學難題的攻克。但患者及家屬并不了解,對治療效果抱有過高的期望,一旦實際的治療效果與期望不符,勢必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甚至嚴重的醫患沖突。其次,即使獲取到有限的醫學信息,因各人文化素質不同,對信息的理解也因人而異,部分患者及家屬無法理解具體的治療方案、治療過程。在具體治療過程當中,僅憑自己有限的醫學知識主觀評論醫生的診治行為,甚至過分干涉診治行為。從醫生方面講,技術至上的觀念源于舊的生物醫學模式。
醫務人員過分強調生物因素而忽略其他致病因素,造成舊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化的困難。醫務人員仍堅持生物醫學模式的診療觀并未轉變,而患者又要求醫務人員按照現代醫學模式進行診治。醫患之間的期望差距較大,必然會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繼而引發醫患矛盾。其次,在臨床醫療服務中,充分理解、同情和尊重患者是大部分醫務人員所欠缺的,只解釋病情結果而沒有分析過程,造成患者一知半解的狀況。現代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對患者的內心世界和所處的社會環境給予高度的關注,強調醫學決策首要考慮的是以患者為主體而不是疾病本身。缺乏以病人利益和需要為中心的人文環境是誘發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宏觀方面,我國現行的衛生醫療保障體系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未及時跟上市場經濟的步伐。現行的醫療保險機制不健全是醫患矛盾尖銳的根本原因。
二、醫務社會工作者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功能分析
一直以來,我國解決醫患的途徑主要有:醫患雙方協商和解、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和訴訟這三種,各有利弊。而醫務社會工作者由于其本身的專業性、與病人及家屬建立的良好關系,在調解醫患關系中可以發揮傳統調解途徑所不能發揮的功能。醫務社會工作是醫務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知識與技術在醫療衛生機構,從社會及心理層面來評估并處理醫療服務中的問題,作為醫療團隊的成員,共同協助病患及家屬排除醫療過程中的障礙,協助醫生幫助患者早日痊愈,達到身心平衡,并使患者因疾病的產生之各種社會問題得以解決,同時對促進社區民眾的健康也有很大幫助。具體而言,醫務社會工作者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中所能發揮的功能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當信息提供者,提供咨詢服務
醫務社工要深入社區、醫院廣泛宣傳醫療常識。讓社區居民、醫院患者多渠道獲取醫療信息,普及常見的醫療常識,了解醫院的醫療資源,包括專業特色,治療項目等。此外,醫務社工也要普及醫療鑒定等信息,在處理醫患糾紛時提供投訴途徑、醫療鑒定途徑等,讓患者通過正式的維權途徑維護切身的利益,避免患者及家屬采取非法途徑和手段處理醫患糾紛。
醫學檢驗教學實習現狀分析
1醫學檢驗教學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1.1醫學院校對實習生的管理難度增加
學校為了給醫學生提供較好的實習環境,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增加就業率,盡量與省內甚至省外各大醫院建立聯系,給學生提供了較多的實習機會。學校的出發的是好的,但由于實習基地多而散,并且相互之間距離較遠,增加了學校的管理難度,除了直屬附屬醫院外,實習醫院和學校之間屬于非行政隸屬關系,二者在學生的管理以及各種規章制度的實施方面都存在差異。
1.2實習醫院對學生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實習醫院對學生的考核僅以學校提供的實習鑒定手冊為標準,而對學生的日常管理、考勤以及職業道德等方面沒有做具體規定。由于對學生的要求以及出科考核方式的不同,導致同一學校的學生在不同醫院實習,出現較大的差別,在學校比較優秀的學生由于實習醫院考核嚴格,可能最后實習成績一般,而在學校表現一般的學生由于實習醫院管理松散,最后實習成績可能優秀,最后導致的結果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學生產生心理不平衡,對實習醫院產生抵觸,另一方面,不利于學校分配實習生,下一屆畢業生在選擇實習醫院時不愿意選擇考核嚴格的醫院實習。
1.3考研和就業對臨床實習的沖擊
近幾年由于醫院對學歷的要求逐年增高,參加考研的醫學生也越來越多,考研的同時,實習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有研究顯示,對比分析實習組和考研組在入科和出科時理論成績、臨床操作成績的差別,同時對兩組的出勤率做了考察。結果顯示在入科時兩組間的理論成績、臨床操作成績無明顯差別,但在出科時實習組的臨床操作成績明顯高于考研組。同時,就業的壓力,也使得畢業實習受到顯著影響,學校為了追求較高的就業率,也往往從寬容和理解的角度出發,為實習生廣開門路,放松對畢業實習的管理和約束,導致學生不能安心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