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藝術考察報告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關于民族服飾藝術采風教學分析
由于民族開放與融合,許多少數民族的生活觀念也漸漸被“漢化”,他們所居住的木樓已漸變為水泥磚房,其穿著的棉麻紡織土布也逐漸被時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銀項圈也更換為時尚的鉆戒、項鏈……這種現象的延續,意味著再過十幾乃至幾十年后,是否會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族藝術丟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 因此,發掘和研究、保護和挽救、傳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是當今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民族藝術的采風、考察研究,正是這一任務的具體實踐。從現代設計的趨勢上看,民族藝術元素的運用在現代設計領域上得以廣泛的運用。西方藝術形態的引入和發展,所注重的是現代藝術元素的研究和運用,所體現的是以西方藝術元素的現代構成成果。在歷經一定設計階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們已開始把目光注視到民族藝術元素的設計運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風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 我國著名服裝設計師吳海燕的設計作品“鼎盛時代”、張肇達的“紫禁城”、“西雙版納”等等,這些作品均具有時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當代服裝設計的優秀作品。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民族服飾藝術元素; 但在年輕的大學生中,對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需要加強,在學習、研究中豐富和發展民族藝術。因此,民族藝術的實地考察與研究,對培養現代設計人才,弘揚、發展民族藝術具有重大意義。
傳統民族服飾藝術采風的實施方法
對傳統民族服飾藝術的認識,普遍的方式是,在現有的圖書資料、畫冊圖片、網絡視頻等閱讀媒體認識、分析與研究; 在以往的采風過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數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畫畫速寫,記錄些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故事等等; 但僅是這些采風活動,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藝術深層次的精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作為課題研究的采風活動,不是一般性的采訪,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區的旅游觀光,而是有針對性的選擇采風內容、地點,深入到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驟地,較為完整的服飾藝術考察,從而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飾的第一手資料。
1、采風路線、地點的選擇與確定
在準備下鄉采風前,要帶著目的與任務地選擇和確定采風地點和行進路線,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該地點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飾有什么特點等等,都要預先查找有關資料進行了解,否則,沒有目的的隨便走走,就有可能無法收集到所需的資料。因此,在接受到帶采風課的老師,應當根據該班的專業方向及研究課題,選擇和確定采風地點,如: 服裝藝術設計的班級,進行苗、瑤、侗族的服飾考察研究課題,就應選擇這些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廣西融水、三江、龍勝、金秀,貴州的凱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 與此同時,也要選擇好行進路線,在該路線上,根據時間安排,確定幾個考察點,預定每個點的考察時間和考察內容,盡可能的做到時間緊湊、經濟實惠; 并準備該考察地區地圖,標定行走路線,從而確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線。
2、考察前的準備工作
考察出發前,首先要組織學生查閱所考察地區少數民族的有關資料,對其歷史概況、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宗教信仰、裝飾藝術形態等作初步了解,這些了解,對考察具有指導性的意義,讓學生知道所考察的內容中有哪些資料是要重點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補充收集的; 其次是經費準備,根據考察的地點、路線、車船交通情況、吃住情況等作經費預算。另外,對該班級學生作以小組為單位的考察分組( 以 3—5 人為一組) ,指定組長負責; 同時,組織一個由 2—3 人組成的先遣組,負責車( 船) 交通及住宿的聯系與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員負責經費的收支與管理,領取或采購必備的藥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對全班進行下鄉采風的安全及紀律教育,強調各項規定與注意事項,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是完成采風任務的重要保障。
餐飲空間設計課堂教學淺析
1.餐飲空間設計課堂引進問題導向式方法的提出
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已經應用于不同學科及課程領域,在《餐飲空間設計》課前由教師提出課程相關問題,例餐飲空間的類型、風格、特點等讓學生帶著問題課下學習,課上教師以啟發和引導的方式進行授課,引導學生認識、體驗和創作的模式體系。學生基本上根據項目實例在課堂上跟隨教師的引導思考問題、設計方案。我校10級室內設計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視覺符號在餐飲空間布局起到的作用,每個小組以視覺符號創作主題性餐飲空間,小組同學完成較好。這樣的授課形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學習興趣。
2.學生分組考察與匯報相結合的互動式方法的提出
在餐飲空間設計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差異教學,適當給學生上講臺講的機會,課前把班級學生按小組布置到當地的不同餐飲空間考察,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分析遇到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正確的思維軌道,讓學生使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解決所遇到困難,培養學生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教給學生更多的設計模式和方法,給予新的設計理念,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在《餐飲空間設計》這個課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去進行考察,對本地的餐飲空間類型做簡要整理,每個組都進行不同餐飲空間設計形式進行記錄,然后寫好考察報告及匯報PPT,再讓每組學生對考察進行討論、匯報。學生在發表自己意見的時候能夠激發自身的創新思維,舉一反三,一個設計方案變成多個,學生在激辯中還能互相學習,活躍課堂氣氛。
3.課堂項目實例“公司制”情景模擬方法的提出
教師應多根據學生將來工作環境中可能遇到的專業問題設計和進行教學活動,采用互動引導教學方法時要注意把握教學活動的實用性,在餐飲空間設計課堂上把學生分成3或4人一組,模擬公司制下的設計團隊,有設計主管、主案設計師、制圖員、預算員等,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所欲言。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環節,因此我們在模擬公司制的課堂上告訴學生先進的設計動態、流行得設計樣式,梳理思路,把課堂環境模擬成工作環境,做到課堂教學和實踐的緊密結合。課堂項目實例“公司制”情景模擬方法提出創新和積極的觀點進行鼓勵并給予橫向和縱向的引導,開拓學生創作思路。
4.餐飲空間設計課程引進研討型課堂方法的提出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探究2篇
第一篇
1目前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1教學與時代脫節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使學生能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用于日后的工作中去,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與價值。但是目前我國很多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明顯存在與時代相脫節的問題,使得學生學習到的知識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其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學內容沒有區域特色。二是教材使用周期較長。三是教學過程與實際需求脫節。
1.2教學過于重視理論知識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將知識用于實際,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可以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熟練地運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很多的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達到這個要求,即沒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觀念。部分環境藝術設計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理論素養,簡單的認為先把理論知識學好,只要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實踐能力在工作后自然會有。二是條件有限。一方面,師資力量有限。由于很多的院校大規模擴招,根本沒有多余的教師來指導學生如何將知識用于實際中;另一方面,學校資源有限,難以安排學生去相關企業實習。
1.3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
影像實踐教學思索
作者:武小川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人們只能通過對遺址上遺存物,遙想歷史的輝煌,不能直觀地了解到古時陵區建成時的基本規制、規模以及建筑群等。“項目型課程”是影視動畫系課程組(知識型課程、技術型課程、課題型課程、項目型課程)中的一類,它利用影視動畫各專業與社會聯系緊、活動廣、層面深、委托多等特點,結合教學規律與學生專業進展,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學術價值與教學意義的項目,帶入課程教學,設計一些主題鮮明、有針對性、目標明確的課程內容。能促進學生以具體的實踐項目為目標,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本課程項目就是盡最大可能將帝陵——傳統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實踐的方式進行當代的藝術呈現,并實現部分虛擬再現。培養學生關心傳統、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的綜合能力。本項目也是美術院校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試點項目。
工作目標本項目型課程以唐帝王陵遺址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現代數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調查的手段,拍攝并整理地上所有遺存物的影像資料,以藝術創作的心態,去深入遺址及周邊的現場,利用學生專業能力,在規定任務范圍內完成具有創造水平的藝術性訓練。使項目融于課程,教學帶動研究,成果支撐項目。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調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導對傳統文化深切關注,并以此培養其藝術創作的創新意識。本次考察對象主要是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的蒲城、富平、三原、涇陽、禮泉、乾縣六縣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別是獻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則天大帝)、定陵(中宗)、橋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肅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豐陵(順宗)、景陵(憲宗)、光陵(穆宗)、莊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貞陵(宣宗)、簡陵(懿宗)、靖陵(僖宗)。
基本思路項目按照“策劃—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開,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遺址,深入地調研遺址及周邊的生活生產。結合專家意見,合理設置適于項目需求的教學方案和研究重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工作任務并展開教學。同時,強調學習過程就是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研究過程,研究過程就是工作過程,工作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復錘煉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項目研究與實踐活動項目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專家張建林多次前往陵區,認真研究陵區現狀,尤其對近年來乾陵、崇陵、建陵遺址區的考古現場進行探訪,布置了工作計劃與目標。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個考察時間段,影視專業、攝影專業的2007、2008、2009級6個班,以及動畫專業2008、2009級4個班,對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六縣的唐帝陵,進行了14次深入考察,從歷史地理、人文地理兩方面,對現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遺址、地貌等進行了詳盡的、專業性的拍攝與繪制,并細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據不同專業的班級與年級,按照整體的工作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工作安排,對考察對象進行大量的學術準備。每個專業班級按照對象任務進行分工,成立一個個行動小組,對整體項目中完成的任務各有側重。攝影專業3個班,按照分工分為六批次,對唐帝陵進行地毯式的考察。對陵墓遺址周邊的村落的人文與生產生活進行詳細的調研,拍攝近2000G、萬余幅照片。影視專業3個班,分為四批次,對乾陵、崇陵、橋陵與建陵的地面遺存進行拍攝,為紀錄片制作與動畫模擬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攝500G800余分鐘的素材。動畫專業4個班,分四批次對乾陵、崇陵、橋陵進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寫生。相關成果在教學匯報展和2012屆的畢業創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視專業有兩組學生選擇將唐陵作為其創作的題材,本項目組與系里也將給予學術與技術支持。開展田野調研和影像實踐的思路,是以“地理”與“圖像”為兩大構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歷史、人文為主,“圖像”部分是學生根據田野調研而創作的影像作品。第一大部分——“地理”,分為歷史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部分。
歷史地理完成的內容(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體概況、形制、布局、風水、地形特征等,分類比較了“因山為陵”與“覆土為陵”的陵園分布結構,繪制考察線路。同時,對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進行單獨繪制,對現有遺存物按照現布局順列進行圖像呈現,并選擇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開動畫虛擬展示,并以青山綠水作為動畫美術的基本風格,還原陵區的地面建筑。(2)石刻藝術。圖文并茂地對田野采集的圖像資料進行歸納,繪制南門石刻總圖以及部分北門、東門、西門等石刻,對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進行位置復原和特點展現,尤其對石刻遺存現狀較好、藝術水準高的乾陵、橋陵、崇陵、泰陵、貞陵做重點分析。匯總比較了石獅、翼馬、鴕鳥、翁仲、華表、仗馬等,結合現場測量和考古數據,通過其特征、佩飾、體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變化。尤其石刻的體量,從初唐到盛唐,逐漸變大變壯,手法更加豐富,中唐之后,體量逐漸縮小,工藝也變得粗糙起來,數量也逐漸變少,這種變化清晰地對應著唐代的國勢沉浮。
人文地理方面,以“人與經濟”為主題,對遺址周邊鄉村進行調研,完成大量的調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產、家庭構成的情況,以及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調查表,采編了現場訪談等影像資料,并完成一批拍攝筆記。(1)“人”的主題。涵蓋遺址留守者、遺址保護者、遺址闖入者等;(2)“經濟”的主題。涵蓋唐陵周邊生態環境與經濟狀況,包括唐陵周邊傳統農業發展現狀、遺址區周邊破壞性的工業,尤其是豐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場,有些已經侵入到大遺址保護區的內部,裸露的山體、被切斷的山梁,現場使人觸目驚心,對陵區原有自然山體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毀壞。同時,還調研了唐陵附近新農村建設,主要考察了袁家村,這是一座以“農家樂”和新民俗生產結合,以旅游來支撐產業發展的鄉村建設模式。第二大部分——“圖像”,主要是學生考察期間創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級攝影專業拍攝的《家庭》系列,以家庭為單元,關注周邊村落的人員流失與固守的現狀,每位學生都創作了一批作品。我們舉辦的教學匯報《“地理與圖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蓋了影視、圖片、動畫3個專業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與圖像”兩個大框架,通過圖文展板、攝影作品和錄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實踐的成果。藝術影像作品與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個既有扎實學術基礎,又有創造力、對傳統的再認知的場域。展覽由項目組規劃,由學生擔當執行工作,這鍛煉了他們的組織、策劃和執行能力。通過田野考察,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其去質疑、調查、分析、研究、總結,使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既有共同目標又兼顧個性眼光的發現、解決問題過程,使教學和研究相互促進。在本階段的研究和實踐中,還注重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處理,將前期采集的信息進行集成,著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數據庫,樹立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圖像呈現的實例,為今后的深入研究與創作奠定基礎。#p#分頁標題#e#
醫學PBL教育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陳新山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教研室
近年來,隨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的《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和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的出臺,我國以實行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為重點的醫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入,PBL教學改革也從初期的試行向較大范圍內推廣和不斷完善方向發展,以適應我國倡導的素質教育的思想與目標和GMER所強調的醫學生溝通技能、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求[1-6]。2009年,筆者應香港大學病理學系的邀請,對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和法醫學教育等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考察。現將其中的醫學教育和PBL教學部分簡要介紹如下,以期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和PBL教學提供參考。
一、香港大學醫學教育體制與學制概況
因歷史的原因,與其他歐美國家從大學學習4年后再學習醫學的教育體制不同,香港大學與英國的大學一樣是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入學,學制為5年;但要做專科醫生還必須再學習6年,即使做一般的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生也要再學4年。香港大學的醫學教學稱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相當于大陸內地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但也有所不同。自1997年起,香港大學的醫學教育進行了較徹底的改革,主要特點是采用特別學習模式(spe-cialstudymodules,SSMs)。這種SSMs教學模式與內地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課程安排有一些類似之處,但又明顯不同。他們不僅全面實行PBL教學,還增加了貫通課程。如在學習心血管系統的階段,從解剖學直至病理學等課程連續學完,然后再開始學習另外一個系統。不同班組開始學習的系統不一,但都按照一定順序輪換。每個系統的學習,既有大課講授、小課實習,更主要的是開展PBL教學。例如學習心臟的課程是4周,其中在病理學系學習24學時,分別安排4次lecture共4學時、2次實習共4學時,另外8次PBL教學共16學時。這與我國部分院校目前開展的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模式相似[4-6]。
二、SSMs課程
1.SSMs
課程的結構。SSMs課程的結構分五個部分:①導讀課程:長16周,排在第一年的上學期。主要內容是介紹醫療及健康的基本概念,同時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大學教育的要求。②系統課程:時間是46周,在第一年的下學期至第二年的下學期。按人體結構的系統來統領各種學習課程,共分為下述八個部分: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肌肉骨骼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頭頸系統、血液及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③貫通課程:共8周,安排在第三年上學期的前階段。利用幾個生命周期中不同階段的個例把不同的系統串連起來,幫助學生溫習各系統的知識、臨床和溝通技巧,為他們開始臨床見習做好準備。④臨床課程:時間為99周,從第三年上學期中間開始。又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27周;中間階段24周;高級階段48周,為專科實習。⑤選修課程: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及第五年年終,學生們均可選修專題項目或課程,每課為期4周。這些專題項目以小組學習或實習為主,題材多樣,范圍涵蓋醫學及非醫學類別。實際上,所學課程分為選修課和必修課。前面四個部分為必修課,第五部分為選修課。但從選修課的安排來看,與內地醫科院校的選修課也有差異。主要表現在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形式上是以小組學習為主;內容多而廣,其范圍涵蓋醫學及非醫學,特別是非醫學的內容。例如某些醫學生對歐洲的建筑藝術感興趣,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寫出學習考察計劃及內容,在暑假期間去歐洲考察學習歐洲的建筑藝術,回校后再在老師的指導下撰寫考察報告或論文,這就是一次選修課程。
社會生活中小學語文論文
一、在網絡廣播影視中學語文
電腦的運用,軟件的開發,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因特網的興起,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信息資源。以往聽廣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這種情況容易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學生聯想主持人的表情、動作和語言。有些電臺播放的歌詞非常優美,就像一首首的現代詩一樣。對此,教師可指導學生抄錄下來,并反復地記憶背誦一下,就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另外,有的電臺還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說。當這些文章配著動聽的音樂以聲音的形式呈現在學生耳邊的時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場聽覺大宴。比如,在學習老舍先生的《養花》時,我把中央電視臺“藝術與人生”欄目搬進了語文課堂,獲得了成功。我是這樣做的:教室內移開講臺,模擬中央臺布置。任選4名準備好的“老舍先生”,他們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臺。教師任主持人,臺下學生都是觀眾和記者。就課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養花、如何愛花的這些主題,教師、學生和“老舍先生”進行了良好的互動。教師與學生像朋友一樣平等對話,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去參與學習、參與實踐。當學生的理解有偏差時,教師及時精妙地加以點撥。師生在交流中對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在交流中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在平時與人的交流中學習語文
語文是一門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實踐的學科,我們說話其實就是語文在生活中的呈現。當我們聽了一個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敘述給小伙伴們聽;當我們放學回家后,把一天的見聞感受告訴父母;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邊走邊描述一下環境的變化;當我們跟父母去菜市場,與小商販討價還價,這些都是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表現。另外,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生活閱歷豐富的老人,他們經歷過很多我們聞所未聞的事情,傾聽他們的故事也是提高語文能力的一個過程。在傾聽中,我們可以聽到許多奇聞軼事或者民間俗語。這些鮮活生動的語言恰恰是我們平時語文課堂上所缺乏的。
三、在謎語對聯歇后語笑話中學語文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傳下來的俗語和笑話等。這些古老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如謎語這一形式。猜謎語其實是一種文字游戲,謎語有謎面和謎底兩個部分,一個字、一個動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過謎面的形式來形容出來,然后人們根據提示來猜出謎底。有些漢字的謎面,讀起來生動有趣、概括能力強,當我們猜出謎底之后,就會非常輕松、愉悅地就記住了這個漢字的特點。當然,有的謎面概括的知識就更豐富了,如有的是對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對人物特點的概括。這樣的謎語,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豐富了他們的語文知識。在猜謎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要求學生自己以班內同學的名字為謎底設計幾則謎語。學生熱情高漲,一則則精彩的謎面被設計出來。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風(施青峰)”“結婚———成親(程欽)”……總之,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語文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實踐語文
高職美術設計實踐教學思考
一、高職美術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美術設計教學效果的優化。
實驗教學模式在高職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教學時間,滿足了美術設計教學連貫性特點,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優化。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做好教學設計,有效安排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將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美術設計技能的形成。像在講解有關于商業廣告的設計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實踐教學模式的程序,做這樣的教學安排。商業廣告設計內容講解時間為一個月,第一周講解理論知識,第二周引導學生考察,對周邊商場以及店鋪的廣告進行實地調研分析。第三周組織學生收集設計資料,設計草圖,最后一周定稿,完成作品。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的美術設計專業知識學習更加充分,時間更加集中,有利于學生設計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美術設計專業學生視界拓展。
應用實踐教學模式開展美術設計專業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讓學生發散自己的美術設計專業知識學習形式。像在講解有關于PS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一邊給學生講解方法,一邊讓學生在計算機上進行繪圖與制圖練習。再通過模擬化案例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美術設計技能,促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實踐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接觸到許多課本之外的內容,課堂內容的充實有利于廣大高職學生專業學習眼界的拓展,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促進學生進步。
(三)有利于美術設計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
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得到理論知識的支持。實踐教學模式在高職美術設計類專業中的應用,讓教師有效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具有不同的學習重點。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美術設計理論知識,在實踐教學模式中,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理論知識,在應用的同時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讓實踐學習反作用于學生的理論學習,讓學生找到理論知識水平提高的切入點。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探究
[摘要]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多彩的民族民俗旅游資源,擁有自己特有的民族區域元素,這是廣西創新設計區別于別處的最大資源。在目前廣西新農村建設及廣大人民對小康生活提出更高品質的設計服務的需求下,具有創新設計能力的人才還遠遠未達到市場需求,開展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廣西民族元素創新設計能力培養,為區域建設、特色設計產品開發提供更多的基層設計工作人員。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民族元素;創新設計
一、概述
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多彩的民族民俗旅游資源,擁有自己特有的民族區域元素,這是廣西創新設計區別于別處的最大資源。廣西“十三五”規劃提出“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增強發展支撐能力”“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廣西”的目標;住建部出臺了《關于促進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加快創建園林城市;生態廣西以及城鎮化建設、園林工程將成為重要的產業,而正在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一大批從事新農村規劃設計與建設人才,以及環境藝術設計及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提供了旺盛的人才需求。在國務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中強化人才培養,推動實施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人才扶持計劃,鼓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納入職業教育體系,發揮職業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創意和設計人才創業創新的扶持力度,規范和鼓勵舉辦國際化、專業化的創意和設計競賽活動,促進創意和設計人才的創新成果展示交易。
二、廣西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概況
廣西共有15所高職院校開設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各校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均存在差異。2015年前本專科專業命名目錄中,大學專科階段環境藝術設計屬于土建大類建筑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教學標準與景觀設計專業、室內裝飾設計專業存在交疊、混淆、課程體系建設不明晰情況。各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既存在偏室內裝飾設計的,也存在偏景觀設計的,也有兩者兼顧的,同類專業之間人才培養目的性、偏向性、特性不夠清晰。目前,基于建筑環境的室內外環境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分,風景園林設計專業是2015年新增專業,培養園林景觀設計、景觀規劃的應用人才;環境藝術設計是培養基于建筑的室外環境設計、景觀設計的應用人才;室內藝術設計由原室內裝飾設計更名而來,培養的是建筑室內的環境設計應用人才。我校在早期專業建設中,只開設環境藝術設計,為了拓展學生的就業面,課程體系設置既開設有家具陳設課程,也開設室內設計課程,同時也有小區景觀設計課程,學生學習內容多而雜,知識和技能體系太大,就高職教育而言,專業學習難度較大。經過市場調研及用人企業反饋,學校在2018年開設室內藝術設計專業,徹底分離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在課程體系構建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偏建筑景觀設計,室內藝術設計專業專注室內裝飾設計,初步構建環境設計專業群。
三、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賽事驅動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