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音樂美育教育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音樂教育美育功能淺析
【摘要】
音樂教育所產生的美育功能是一種美妙的情感,其中具有獨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從音樂教育中能夠抒發美好的感情,培養審美意識,這對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音樂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一、藝術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反應
在以前的社會中,音樂具有社會意識形態的屬性。音樂憑借著音波的震動而產生的聲音,是審美意識的表現。音樂教育也屬于文化的一種,能使人產生美妙的感覺,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情感性。
美育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研究
美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源自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主張。蔡元培于1912年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了“實行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①的五點主張。這些主張被吸納到當年頒布的《教育宗旨令》中,“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②。蔡元培提出的美感教育為后來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1912年《教育宗旨令》頒布以后,教育部隨即遵循此法令頒布了一系列有關學校教育的章程,這其中包含了音樂教育。從此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以確立,并將其歸屬于美育的范疇。強調音樂教育是美育的組成部分與當時的教育政策息息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為教育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在20世紀的學校教育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當國家的教育方針將美育納入教育組成部分并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一部分時,便迎來了“美育的春天”。在這個背景下,當時的《音樂教學大綱》及之后的《音樂課程標準》都強調“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這種強調為突出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撐,同時也推動了音樂教育的發展。
一、美育與音樂教育的共通性
將音樂教育歸屬于美育的范疇,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美育與音樂教育存在著許多共通性,下面列舉其中四點簡要說明。
(一)情感性
美育的本質特征是情感性。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③美育作用于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情”字。其實,“美學”“美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認識和情感教育領域。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鮑姆嘉通主張建立一門新的學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認識問題,于是創立了“美學”。德國啟蒙運動的美學家席勒則將美學理論應用于教育,認為要使人從感性的人上升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是使他成為審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開辟了一個新的協調人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領域—游戲沖動,亦即美育。從美學史和教育史的角度來看,在西方從柏拉圖到蘇霍姆林斯基,在中國從孔子、孟子到蘇軾、朱熹,雖然沒有直接談到美育的性質問題,但都認為美和藝術可以陶情養性,直接訴諸于人的情感。我國近代的教育家梁啟超、王國維則明確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論的主張。情感性也是音樂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音樂表達著一定的情感,突出情感性是音樂教育所強調的。“音樂教育處處離不開情緒喚醒、主觀感受與體驗,離不開情感層面及其活動。它的一切活動,核心在于情。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教育就是審美情感教育。”④
(二)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論和道德的說教,而是具體可感、生動鮮明的形象。在美育中,審美能力、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方面的培養和提高需要借助于具體生動的事物(如自然山水、藝術作品等),訴諸人們的聽覺、視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審美心理變化。當然,這個過程也包含著真、善、知識等理性的因素,但這些因素已融合在美的形象之中并化為美的感性形象體系。所以說,美育不是用概念體系去引導教育對象作抽象的思考和判斷,而是用美的感性形象體系的展現來引導人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從而達到“怡情養性”的目的。眾所周知,音樂總是以一定鮮明生動的形象為基礎內容的,形象性是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征。“由于構成音樂的物質材料是流動的音響,它是創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語義性的,是模糊的、非對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確定性的。因此,音樂要通過音樂語言高低抑揚的旋律變化,輕重緩急的節奏安排,以及調式、調性、和聲、復調等變化,塑造獨特的音樂形象。”⑤
中職學校美育音樂教育作用
【摘要】
為了將音樂教育充分的融入到中職學校教育中,本文對音樂教育在中職學校美育中的作用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音樂教育;中職學校美育;作用
一、淺析音樂教育對學生產生的作用
(一)心理的影響
根據實踐研究表明,音樂可對學生的情緒造成復雜多樣的現象,并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且音樂還會通過旋律、節奏、音色等多方面,來刺激學生大腦產生情緒反應,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放松壓力,并也可使學生身心緩緩地平和下來。另外,音樂還能夠使人的情感得到體驗,促使人的情緒得到變化。
音樂教育中滲透美育的策略
[摘要]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它在美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音樂教育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修養,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因而,在音樂教育中滲透美育,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美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注重一言一行,言傳身教;充分利用音樂美,打造校園環境;豐富教學形式,感悟音樂作品中的美;豐富審美教育;豐富美和創造美的音樂作業;組織活動創造美;提高教師素質。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育;教育滲透
使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科目。在音樂教育中實施美育能夠對學生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一、音樂教育與美育的關系
音樂教育和美育的含義不同,但二者互相滲透。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學校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
(一)音樂教育的含義
音樂教育是當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發點在于傳授學生音樂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音樂識別力、鑒賞力以及審美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達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
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探討
摘要:當前中國的教育事業正處于蒸蒸日上的境界,發展極快,但也處于從應試教育轉型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時期。而美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成分,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標準,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是教育環節中重要的一環。而音樂教學又是與其他學科教學所不同的,音樂教學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美。因此,要深入全面的將美育教育融合進小學音樂教學當中,這是我們目前的重要任務之一。下面我們來談一談美育和怎樣將美育融合進小學的音樂教學中。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美育教學;結合
我們平時談到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的“美”字,就恰恰說明了美育教學在日常學生教學中的重要性?,F如今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美育教學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而在小學教學科目中,最適合進行美育的便是音樂教學了,將美育融合進小學的音樂教學中,是普及和增強美育教學的最佳途徑。音樂教學加上美育教學,就成為了音樂審美教育,可以加深小學生對美的理解,從而達到美育教學的目的。
一、美育的相關知識
(一)美育概念
所謂美育,就是將目標對準塑造完美人格,通過藝術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美育旨在幫助人發現美、理解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美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肩負著樹立人們高尚情操的責任。美育是一種讓人們互相理解美,從而幫助人們塑造美的過程。
(二)美育的基礎是讓學生們感受美
中西文化碰撞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影響
“五四”時代的自由精神在新詩里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這些詩歌都體現了追求自由、個性解放等思想理念,審美價值極高,語言簡單,意境優美,情感真摯,后來這些詩歌作品很多都成為藝術歌曲創作的素材和靈感來源。隨著西方各種思想傳入引起的國內各方面的變革,西方音樂也隨著“文化殖民”進入中國,我國最早的音樂課開始在一些外國傳教士所辦的教會學校中設立,音樂教育開始發展。在這些影響下,一些要求改良的洋務派官僚和具有維新傾向的知識分子也逐步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新的認識。在當時,出于全面向西方學習和富國強兵的目的,清政府開始大量派遣青年學生出國留學,作為鄰邦的日本一時成為留學和考察游玩的首選。
在東游日本的過程中,對日本的學校教育的考察和了解逐步加深,其中,對提高日本國民音樂素養和促進日本近代化的音樂教育制度引起了國人的重視,1900年梁啟超就曾寫道:“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在維新派和新興知識分子的不懈努力下,1902年,慈禧頒布了學堂樂歌,樂歌課終于開始在一些中小學堂中逐漸開設起來,1912年,音樂課才正式作為必修課列入普通學校及師范學校的學制,新的教育體制和發展新的學校音樂教育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這些是學堂樂歌發展的基礎。學堂樂歌“是20世紀初隨著新式學堂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學堂開設的音樂(當時稱唱歌或樂歌)課或為學生歌唱而編創的歌曲,它是中國新音樂和新教育的開端”。在當時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下,為了喚起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和新軍士兵的熱情,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學堂樂歌成為這一思想的重要載體發展起來,從此,學堂樂歌成為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常用的題材,并且影響了中國人的音樂審美觀念,對中國人接受西方音樂文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學堂樂歌在記譜上使用簡譜、五線譜等“歐洲通用樂譜”。曲調大多數是以西方音樂為來源填寫新詞,采用我國民間小調等傳統旋律編創的樂歌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較少。學堂樂歌的內容以民族危亡時期,新興知識分子和有良知的國人要求改良社會、啟發民智、救亡圖存的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為主。此外,教育青少年、表現學生思想和活動、宣傳婦女解放與社會改良的內容也不在少數。李叔同是學堂樂歌代表作曲家之一,他一生編寫的歌曲約70多首,其中早年所寫的均收集在他1905年所編印的《國學唱歌集》中。他創作的抒情的作品,文詞秀麗清雅,如《春景》、《西湖》等;后期作品則屬消極、傷感、出世思想的歌曲,如《月》、《落花》、《長逝》等,在這一百多首樂歌里,有些是他選曲填詞、有些是他為別人寫的樂歌填詞,自己既作曲又作詞的只有十余首。李叔同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利用帶有強烈的外來色彩的歐洲歌曲的曲調自己填寫新詞,歌詞帶有濃重舊體詩詞的韻調,他是較早將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到學堂樂歌創作中來的早期音樂家。
?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曾志提出:“改良音樂,為中國造一新音樂。”這是學堂樂歌運動的目的之一,在這句話里,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希望在學習西方音樂的基礎上,改造中國傳統音樂的理想。“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統計,自20世紀初年至1919年,所見唱歌集近三十種,有詞曲可查的樂歌即有1300余首。”學堂樂歌在當時蔚為大觀,“不僅為中國造就了曾志?、沈心工、李叔同等第一代國民音樂教育家,同時又為日后新音樂文化以及國民音樂教育的發展,作了起碼的知識啟蒙與人才儲備。學堂樂歌的影響也并不僅僅局囿于學堂之中,許多優秀的樂歌曾在社會上廣為傳唱,它的‘選曲填詞’的創作方式以及‘集體唱歌’這一新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影響到30年代學校歌曲、革命歌曲的創作以及群眾歌詠運動的蓬勃開展。”學堂樂歌在中國的深入,在當時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式,深入到了家家戶戶大街小巷之中,這種廣泛的傳播對大眾接受西方思想也有深刻的影響。
美育思想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也推動了音樂的發展。美育推動了社會音樂活動的發展,活躍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重新塑造了民族音樂文化。美育學說在西方最早始于德國美學家席勒《審美教育書簡》。他認為美具有改良社會的作用,“發達的美感能夠移風易俗,對此好像無需再重新證明。”“美育”一詞在中國的出現,目前所見最早是由王國維提出。王國維將教育分為三部分,即“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在《霍恩氏之美育說》一文中,王國維提到了音樂在實施美育中的地位:“學校于美育一事……如唱歌,如玩奏樂器,皆宜加意肄習”。他的最終目的,同樣還是在于提請國人對美育的了解與重視:“竊愿今世學者知美育之重要,而相與從事研究。”王國維對美育的重視,對音樂在美育中作用的提出,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第一人。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他提出:“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對于美育的目的,蔡元培認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蔡元培看到了美育的核心與關鍵———圍繞“美育作用于情感的機制”,提出了他的美育觀點,無論是人格培養還是陶冶情感,都是美感作用于感情所產生的積極效應,能夠提起科學的興趣和激起創興的火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反復強調美育應該作為教育理念與德智體并重,是形成高尚人格不可忽視的方式。這是在他充分認識審美、美感對人的情感的深刻影響下,為使教育達到“育人”的目的,在晚清教育忽視開發、撫慰人心、人性的現實條件下做出的積極探索。
隨著美育思想的發展,一些新型藝術社團和專業藝術教育機構紛紛設立,學校音樂教育得到進一步推動,社會音樂生活開始活躍起來,大量音樂家投入到新型音樂創作中來。“五四”后,蕭友梅、趙元任、黎錦暉以及其他一些音樂家相繼開始了新音樂的創作實踐。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主要以聲樂作品為主,從這一時期作品的歌詞可以看出,作品的題材與內容變得更加廣泛,各種富有詩意的題材內容表現出對美的進一步追求。以黎錦暉為例,他的兒童歌舞音樂的創作是當時音樂美育方面的代表作品。他一開始創作兒童歌舞藝術的動機,就是配合當時“推廣國語”教育運動,在他的《麻雀與小孩》的“卷頭語”中,他明確說明:“學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劇,是學校生活中最有價值的舉動……對于社會教育有極大的幫助……一面又可以在無形中使民眾漸生尊重一切藝術的心情。”“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一個“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時期,傳統文化遭到了徹底的懷疑和否定,各種西方的新思潮涌入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在音樂界,對現狀不滿的人越來越多,要求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世紀初興起的學習西樂的思潮在2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到30年代在中國掀起了學習西樂的高潮。20世紀上半葉,向西方學習的潮流深深影響了當時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知識界掀起一場場的改革,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西學東漸的時代潮流、學堂樂歌和音樂思潮的產生和發展,促成了這一時期音樂的變化,藝術歌曲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
作者:何杏莎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中學音樂教學中美育思考
摘要: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音樂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對其重視程度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一代又一代的音樂教育實踐中,不難發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離不開音樂教育,而音樂教學與美育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美育在充分發揮音樂蕩滌學生心靈作用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塑造了學生健全的人格。通過對中學音樂教學中美育的思考,重點探究美育對音樂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將美育與音樂教育結合起來,從而充分發揮音樂蕩滌學生心靈的作用。
關鍵詞:
音樂教學;美育;審美標準
我們一直都在強調,在中學音樂教育中應融入美育,那么到底何為美育?所謂美育通俗地說就是審美教育,將音樂欣賞與審美聯系起來,從美學的角度去重新解讀音樂。這無疑是音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突破性創舉,通過音樂的學習讓學生發現音樂中的美,繼而去發現生活中的美。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讓學生學習有關音樂方面的知識,去了解音樂這個神奇的世界。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我們注重的不僅是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培養,更是要通過美育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美育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審美標準,培養形象思維能力
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兼課弊端分析
摘要:
音樂課是農村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也是學校實施藝術教育,貫徹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墒?,音樂課變成了學校的“副科”,音樂教師也成其他科目缺乏情況下的兼課教師。這種情況的發生,在農村小學尤為嚴重,這不僅阻礙了音樂課的正常有序保量的進行,而且妨害了每個學生享有高質量音樂課的權利。
關鍵詞:
教育;兼課音樂;美育
一、引言
伴隨著教育部、財政部2010年國培計劃的貫徹實施這股熱潮,省培計劃也隨之而來。隸屬于省培計劃,由九江市教育局主辦、九江職業大學藝術學院承辦、為期十天的九江地區首期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培訓班,于2016年暑期開班了。參加此次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培訓的教師共計100名,他們分別來自九江地區的三個縣級市(瑞昌市、廬山市、共青城市)、七個縣(都昌縣、湖口縣、永修縣、德安縣、武寧縣、修水縣、彭澤縣)、兩個區(開發區、廬山區)的鎮小和村小。筆者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92份。這92份調查問卷顯示,只上音樂課的教師僅3人,其余89人均為“主科”兼音樂教師;教師的教齡10年以上10人,6年以上14人,5年以內68人;在從事音樂課專職或兼職的教學前,接受過音樂專業教育的42人(其中包括中專教育5人、大專教育16人、本科教育21人);有34人從未參加過音樂專業自主學習,26人即不認識簡譜、也不認識五線譜,并有71人從未學習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問卷中體現出來的情況,可以概括為:音樂教師兼課現象嚴重;專業、專職音樂教師缺乏導致了專業素養不夠,從而無法正視音樂課的作用和地位。
二、學校教學主管部門對音樂課重視程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