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英文科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中文科技期刊問題及困境
一、引言
科技期刊是科技文獻的主要載體,是展示科研成果、聚集前沿信息、傳播學術思想、引領科技發(fā)展的重要平臺。科技期刊的發(fā)展,對于促進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升科技文化國際交流的話語權,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會議強調,科技期刊直接體現(xiàn)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期刊。①中文科技期刊曾是我國科研成果的主陣地,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我國科技的重要工作大都首先發(fā)表在中文科技期刊。然而,近30年來,盡管中文科技期刊品種數(shù)量不斷增長,學術水平穩(wěn)步提升,品牌特色日益鮮明,但由于外部環(huán)境變化以及自身改革創(chuàng)新不足,中文科技期刊的稿源質量下降,發(fā)展環(huán)境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逐漸滯后于我國科技發(fā)展水平,與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的差距還在逐漸拉大。朱作言院士認為,“我國當前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還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類學術期刊。因為我國科技期刊數(shù)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科研成果產出的需要,導致大量的本土優(yōu)秀科學論文‘交錢發(fā)出去’又‘付錢買進來’,科研產出的版權歸國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發(fā)權和話語權受制于人。[1]”中文科技期刊發(fā)展面臨窘境,還可能會帶來一些影響深遠的問題。梅宏院士認為,“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國家科學發(fā)展最快的階段,中華文明史上的相關記載是缺失的”。[2]目前,中文科技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的主體。據(jù)統(tǒng)計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科技期刊數(shù)量為4973種(不含軍隊系統(tǒng)出版的科技期刊),包括中文科技期刊4519種,其中,漢語4477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42種,英文科技期刊333種。漢語、少數(shù)民族語言、英文科技期刊分別占到總數(shù)的90.03%、0.84%和6.70%。[3]因此,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征途上,如何辦好中文科技期刊是科技界、出版界、政府以及全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為此,本文在梳理、分析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中文科技期刊在科學運行機制中的功能作用及其管理體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及困境
科技期刊是一種發(fā)表自然科學及技術的雜志,從內容上來說,主要包括綜合性期刊、學術性期刊、技術性期刊、檢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等。由于實踐中各類科技期刊的邊界并不是特別嚴格,本文中的科技期刊是以學術性期刊為主的泛指。關于科技期刊的研究由來已久。特別是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標下,科技期刊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有大量的項目、論文以及論壇以此為主題展開。綜合相關的研究成果[1][4][5][6][7][8],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大體可歸納為內容建設、政策環(huán)境、辦刊主體和運營技術四個方面:第一、從內容建設來看,優(yōu)質稿源不足長期以來是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優(yōu)質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命線,然而國內科研工作者的優(yōu)秀論文投向國外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優(yōu)質稿源流失情況愈演愈烈。祁麗娟、方梅統(tǒng)計了我國優(yōu)秀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中文科技期刊《計算機學報》《軟件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近20年的論文情況。統(tǒng)計顯示,從發(fā)文量來說以2006−2007年為界出現(xiàn)了趨勢的變化,之前的年發(fā)文量呈上升趨勢,之后則呈逐年下降趨勢,稿源不足的問題愈發(fā)嚴重(見表1);從第一著作單位來看,來自中國科學院和985高校的論文量從2008年起占比逐漸走低[9]。優(yōu)質稿源外流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優(yōu)質稿源匱乏,刊載論文水平下降,甚至許多優(yōu)秀的中文科技期刊已經陷入“無米下炊”的尷尬局面,而不得不降低發(fā)文量,甚至增長刊期[9]。第二、從政策環(huán)境來看,評價體系導向使中文科技期刊生存更加艱難。大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在認可度上無法與國外期刊相提并論,研究人員需要在更高聲譽的國際主流刊物上發(fā)表成果才會被同行認可,因此我國優(yōu)秀的研究人員很少會將自己的成果發(fā)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我國當前的評價體系使得SCI在國內受到過度的膜拜和推崇,成為各種項目、人才乃至機構評價的金標準、指揮棒[9],加劇了中文科技期刊在優(yōu)質稿源競爭中的不利地位。第三、從辦刊主體來看,小、散、弱的運營業(yè)態(tài)嚴重制約了科技期刊的發(fā)展。我國科技期刊管理體制比較復雜,具有主管、主辦、出版等多個層面。據(jù)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4973種科技期刊共有1276個主管單位,僅主管一種科技期刊的單位有821個,平均每個單位主管3.9種科技期刊;如果基于第一主辦單位來統(tǒng)計,共有3117個主辦單位,僅主辦1種科技期刊的主辦單位有2401個,每個主辦單位平均擁有1.6種科技期刊;出版期刊大于10種的出版單位32家[3]。從辦刊人力資源來看,41.99%的科技期刊編輯部人數(shù)在4-6人,29.66%的人數(shù)7-10人;從期刊經營來看,72.45%的科技期刊總收入在100萬元以內[10]。應該說,大多數(shù)中文科技期刊市場化程度不高,仍沿用單刊形式的“小作坊”運作,新刊創(chuàng)辦和兼并重組困難重重,難以形成集約經營和規(guī)模效益,期刊的整體運營水平和自主良性發(fā)展能力難以有效提升。第四、從運營技術來看,網絡化、數(shù)字化等新型媒介傳播方式已經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科技期刊的出版形態(tài)和服務內涵,全球化、集群化、平臺化運營已成為科技期刊產業(yè)發(fā)展的趨勢,而我國只有少數(shù)科技期刊(群)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數(shù)字融合出版與傳播,信息服務質量以及滿足讀者個性化的能力更是遠遠落后于國外同行[5],與國際主要期刊出版集團的差距在逐漸拉大。從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來看,優(yōu)質稿源不足,造成了期刊刊載論文水平和期刊影響力下降,而影響力的下降,使得在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下,中文科技期刊在與中國英文期刊和國外優(yōu)秀期刊爭奪優(yōu)質稿源的競爭中愈加處于下風,優(yōu)質稿源更加匱乏。在當前的期刊管理體制下,期刊管理出版部門條塊分割,以單刊形式為主的中文科技期刊無力也沒有可能改變這種每況愈下的競爭局面,而競爭的結果更加固化了中文科技期刊小、散、弱的局面。與此同時,網絡化、數(shù)字化等新型媒介傳播方式對辦刊主體提出了規(guī)模化、平臺化的網絡產業(yè)的新要求。所有的這些問題構成了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閉環(huán),相關制度體系產生依賴并自我強化,在一定程度上被鎖定在無效率狀態(tài),形成中文科技期刊難以解脫的發(fā)展困境①。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分析的中文科技期刊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于中國科技期刊。
三、如何理解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困境
從歷史看,把科技期刊作為一個問題的大規(guī)模討論始于20世紀初,在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開始受到關注和重視。從歷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的情況可以看出(見表2),相關的主題大體可以歸結為期刊管理體制改革、如何應對數(shù)字化挑戰(zhàn)、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chuàng)新三個方向,相關的改革路徑也相應由此展開。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期刊管理體制的改革屢被熱議又屢次擱淺。201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地指出了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的市場化改革方向。但是,決策層和學術界等對學術期刊屬性的認識并不統(tǒng)一[11],市場化改革進程再次延遲。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關于規(guī)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fā)展的通知》中提出,通過建立完善學術期刊出版準入制度,以及扶持激勵政策和保障體系,切實推動學術期刊健康有序發(fā)展。這就意味著,現(xiàn)階段期刊管理體制改革逐漸讓位并被包含在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相關議題中。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chuàng)新,提升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在內的中國科技期刊的辦刊能力(包括如何應對數(shù)字化挑戰(zhàn))和影響力,從2006年起,中國科協(xié)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等項目陸續(xù)實施。同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增設“期刊獎”,將社科期刊和科技期刊納入到全國“百強報刊”評審推薦活動中。特別是在2015年,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為科技期刊深化改革和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政策依據(jù)。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2019年8月5日,中國科協(xié)、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開啟了新一輪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征程。該意見從優(yōu)化學科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運營能力、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并已經啟動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和分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試點工作。盡管各項改革措施效果明顯,特別是入選各類項目計劃的科技期刊的辦刊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們也有理由期待新一輪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各項改革舉措對科技期刊高質量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但是,科技期刊整體存在的問題非但沒有被消解,反而越來越突出,中國的科技期刊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影響我國科技健康發(fā)展和國際科技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倍受科技界乃至全社會所廣泛關注。科技期刊與文化出版和科技體制密切相關。沿著改革路徑可以看出,由于文化出版和科技體制分屬不同的行政管理體系,科技期刊的改革被人為割裂。同時,中國的科技期刊問題與科技發(fā)展水平具有同步性,隨著我國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相關問題越來越凸顯,這也說明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沒有很好地與科學的運行機制相融合。因此,有必要從國際視野分析科技期刊在科學運行機制中的功能作用,探討科技期刊業(yè)態(tài)的演化及其商業(yè)模式,進而深入探究中文科技期刊困境的深層次原因。
計算機專業(yè)期刊介紹
一、計算機科學期刊介紹
計算機科學的publication最大特點在于:極度重視會議,而期刊則通常只用來做re-publication。大部分期刊文章都是會議論文的擴展版,首發(fā)就在期刊上的相對較少。也正因為如此,計算機期刊的影響因子都低到驚人的程度,頂級刊物往往也只有1到2左右----被引的通常都是會議版論文,而不是很久以后才出版的期刊版。因此,要討論計算機科學的publication,首先必須強調的一點是totally forget about IF(IF指影響因子)。另外一點要強調的是,計算機科學的絕大多數(shù)期刊和大部分的“好”會議都規(guī)模非常有限。很多好的期刊一期只登十來篇甚至三四篇論文,有的還是季刊或雙月刊。很多好的會議每年只錄用三四十篇甚至二十篇左右的論文。所以,當你發(fā)現(xiàn)計算機的每個領域都有好幾種頂級刊物和好幾個頂級會議,不必驚訝。整個計算機科學中最好的期刊為Journal of the ACM(JACM)。此刊物為ACM的官方學刊,受到最廣泛的尊敬。但由于該刊宣稱它只刊登那些對計算機科學有長遠影響的論文,因此其不可避免地具有理論歧視(theorybias)。事實上確實如此:盡管JACM征稿范圍包括了計算機的絕大部分領域,然而其刊登的論文大部分都是算法、復雜度、圖論、組合數(shù)學等純粹理論的東西,其它領域的論文要想進入則難如登天。另外一份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有重大影響的刊物為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CACM)。從某種意義上來說,CACM比JACM要像Nature/Science很多。JACM上登的全是長篇大論,滿紙的定義、定理和證明,別說一般讀者沒法看,就連很相近的領域的專家都未必能看懂。而CACM則是magazine,既登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和綜述,也登各種科普性質的文章和新聞。即便是論文,CACM也要求文章必須通俗易懂,不追求數(shù)學上的嚴格證明,而追求易于理解的直覺描述。在十幾二十年前,CACM的文章幾乎都是經典。但最近幾年,由于CACM進一步通俗化,其學術質量稍有下降。IEEETransactiononComputers為IEEE在計算機方面最好的刊物。但由于IEEE的特點,其更注重computerengineering而非computerscience。換句話說,IEEET ransaction on Computers主要登載systems,architecture,hardware等領域的東西,盡管它的范圍已經比大部分刊物要廣泛。就刊物的質量而言,ACMTransactions系列總體來講都高于IEEETransactions系列,不過也不可一概而論。大部分ACMTransactions都是本領域最好的刊物或最好的刊物之一。大部分IEEETransactions都是本領域很好的刊物,但也有最好的或者一般的。非ACM/IEEE的刊物中,也有好的甚至最好的。例如,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被認為是理論方面最好的期刊之一。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會議論文事實上起著比刊物論文更大的作用。大部分會議都是每年一次,偶爾也有隔年一次的。正規(guī)的會議論文需要經過2-4個甚至更多個審稿人的雙向或單向匿名評審,并且所有被接收的論文會被結集正式出版。大部分ACM的會議都是本領域頂級的或很好的會議。大部分IEEE的會議都是本領域很好的會議,但也有頂級的或者一般的。會議的檔次通常可以通過論文錄用率表現(xiàn)出來。頂級會議通常在20%左右或更低,有時能達到10%左右。我所知道的最低的錄用率為7%。很好的會議通常在30%左右。達到40%以上時,會議的名聲就很一般了。60%以上的會議通常很難受到尊敬。但也有例外。大名鼎鼎的STOC(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錄用率就達到30%以上,但它毫無疑問是理論方面最好的會議。造成這樣的情形,主要是因為理論方面的工作者不多,而大部分人對STOC又有一種又敬又怕的心理。
二、如何在SCI檢索雜志上
1、引言
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學索引指數(shù)是美國Thompson公司推出的一種為科學工作者論文檢索服務的論文引用指標。在我國它成為ThompsonISI論文檢索數(shù)據(jù)庫的代名詞。ThompsonISI論文檢索數(shù)據(jù)庫挑選世界上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刊物,將其論文題目和作者及作者單位、文摘和引用論文進行檢索,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向世界各地科研單位定期發(fā)行他們的檢索數(shù)據(jù)庫,為科學工作者提供便捷的論文檢索和引用統(tǒng)計服務。Thompson公司從事這項服務已經有45年。從按月出版收錄數(shù)據(jù)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主要通過其ISIWebofKnowledge網頁提供服務。國際上大學圖書館、科研機構是其主要用戶。到2005年5月,收錄的刊物(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已經達到13700多種。而且這個數(shù)字還在不斷增加。實際上科學索引文獻服務機構和產品很多,ThompsonISI僅是其中一種,但是由于其及時采用先進技術,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美國及英語地區(qū)的科研機構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科研人員使用的一個重要工具。因此,收錄在SCI中的雜志論文比較容易被科研人員檢索查閱。在我國已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科研人員希望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被ThompsonISI檢索的刊物上,從而使發(fā)表的論文成為SCI論文。其實發(fā)表SCI論文和發(fā)表其它國際論文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被ThompsonISI收錄的論文絕大多數(shù)是英文刊物,所以撰寫論文一般要用英語完成。由于我國科研工作者總體英文水平還不夠高,因此不免存在一些由語言引起的困難。有些科研人員經常問發(fā)表SCI論文有什么訣竅或捷徑。本文分四個部分介紹在國際刊物上的基本內容、一般撰寫和投稿過程和應注意事項。為希望發(fā)表SCI論文的年輕科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由于作者是從事地理學研究的,所以內容可能不一定完全適合其它學科。不妥之處,請讀者見諒。
2、發(fā)表SCI論文的捷徑
首先要有值得在SCI檢索雜志上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并且能夠把它清楚地撰寫成論文。什么樣的研究成果是值得在“科學索引指數(shù)”SCI檢索雜志上發(fā)表呢?答案是基于原始研究而未被發(fā)表的成果,即有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成果的量也可以參照同領域他人發(fā)表的量來衡量。一般應該比較充分,即對所研究的問題有較全面、系統(tǒng)的試驗結果。若要較快地,可以爭取投送到合適的特刊。一般刊物都會不定期地圍繞特定專題出版專刊,專刊有專門編輯負責,一般有時限性。所以會比作為普通論文快些。但是切忌將與主題無關的論文投往特刊。若能夠將論文寫成短文,則可以投往有通訊欄目的刊物。會被評審得快些。
大學通識教育探析(3篇)
第一篇:大學寫作教學通識教育實踐
一、大學生寫作的困境及原因
(一)內在精神建構不足導致寫作主體的“淺膚化”
在寫作的過程中,寫作者的主體意識起著主導作用,寫作主體的精神境界和學識修養(yǎng)決定了作品的品位和格調,寫作主體的審美情趣、辭章修養(yǎng)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價值。在中國古典文論中,就用“心”作為人的精神境界的總稱,強調了人的精神境界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根本源頭位置。劉勰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陸機《文賦》強調“秉心養(yǎng)術”的重要性,清代學者劉熙載更有千古論斷“文,心學也”。精神建構、心靈涵養(yǎng)是根本,文是花葉果實,心瘦則文瘦,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往往不如人意而又令人無奈。面對越來越大的自由創(chuàng)作空間,學生們的寫作內驅力不足,不知從何寫起,不知如何寫起。許多學生寫書評和影評,都止步于對故事的復述,對人物經歷的感喟,或僅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做一番感嘆,而一旦上升到思想內涵分析和哲學命題思考,就力不從心,或者根本就沒有更深刻的感受。寫作的膚淺化是心靈荒漠化的直接體現(xiàn),而心靈的荒漠化則來自于精神建構和心靈涵養(yǎng)的不足。一是當前社會實用價值的普遍化和心靈的物化使得許多學生的內心失去了自然的靈性和生命的氣息,缺乏空靈的精神境界和審美情趣,而一顆缺乏詩意的心靈必然對現(xiàn)實觀察粗糙,對新事物失去敏感,更不會去捕捉內心世界,是不可能寫出優(yōu)美而有意境的文章的。二是由于閱讀的萎縮所導致的文化積淀的缺失。“文化積淀”內涵豐富,直接的積淀來自于種族、風俗、地理環(huán)境、階層、背景、教育、生活等各方面;間接的積淀則來自于課外閱讀。高質量的閱讀對涵養(yǎng)心靈,豐富情感,培養(yǎng)空靈高遠的思想境界,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增強人對外物感受的細膩性以及抵制污濁之風的侵蝕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當前寫作教學中最大的障礙恰恰就是閱讀的萎縮,它包括閱讀量的減少和閱讀品位的降低兩個方面。這使得寫作主體思維凝滯,阻礙了寫作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二)應試教育的積習導致寫作表達的模式化
大學生的寫作基本功建立在長達12年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和作文訓練上,其觀察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已經基本定型。大學是深造和提高的過程,但寫作的基本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很難有脫胎換骨式的飛躍。令人遺憾的是,在學生們想象力與感受力極其活躍的初中與高中時代,作文教學卻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完全淪為“高考應試作文”訓練。不少高中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不斷鉆研應試技巧和“取巧”的方法,實施功利化的寫作訓練。以在我校2011級大一新生中所做調查為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知識積累被替代性完成。許多中學為了幫助學生在高考寫作中能做到引經據(jù)典,或替代性地為學生選擇整理好各類知識儲備,如歷史史實、名人軼事、勵志故事、至理名言等,或要求學生準備《高考作文材料“百變通”》《意林》等雜志中“短、平、快”的摘抄式文章,大量地直接灌輸給學生,要求學生熟讀并背誦運用。學生們只需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連消化和思考的程序都可免去,因為材料中必要的情感滲透和理性分析都是現(xiàn)成的。這樣“高效省時”的備考模式許多地方在初中就開始實施了,長期如此的“知識被積累”,其實就是剝奪了學生們感受、認知和思維的能力,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發(fā)揮,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寫作資料的獲取能力。二是文本創(chuàng)作被模式化寫作取代。寫作的過程中借助新穎的構思、巧妙的視角、合理的結構、清晰的思辨來傳情達意,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重要的一環(huán)。但在功利性教學的引導下,教師通過研究高考評分標準、高分作文,揣摩閱卷老師的評分喜好和評分習慣,總結出了高考作文的“標準化模式”:主題積極向上,開頭好句好段,中間三個片斷,結尾點題深化。即開頭以詩詞或名人名言引題,文章主體設三段論述,每段將中心句作為句首,結尾以名人名言呼應開頭。強調文章要調動各種表達技巧,讓其文采斐然,給閱卷老師留下較好的第一印象,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歡心”。這樣狹隘的教學思維和執(zhí)教思路,完全改變和扭曲了作文考試的初衷和寫作的本質。功利化、短視的作文應試訓練最終貽害無窮。反映出來的后果一方面是使得學生的寫作內驅力缺乏,模式化寫作的單一評價體系扼殺了奇思妙想,抑制住了自由表達的欲望。面對大學新的環(huán)境和多元的評價體系,學生們卻往往不知從何寫起,無所適從。另一方面是文本表達的僵化。在多年密集的應試寫作訓練之下,高考寫作的模式已被深深刻入一些學生的腦海并內化。筆者曾在大一學生中進行關于“大學印象”的隨筆寫作練習,面對這個輕松而隨意的話題,幾乎所有學生仍然主題先行,一邊倒地表達大學要積極向上、要奮發(fā)圖強的想法,有意回避大一時期的迷惘、焦慮、無所適從的“消極”想法。當我就主題的同一化對同學們發(fā)出疑問時,有同學表示,“所寫”并非“所想”,有時心中有些困惑的“消極”的想法,但一下筆就不知為何變得“積極”起來了。寫作中“開頭好句好段,中間三個片斷”的模式更是比比皆是,更有同學告訴筆者,無論寫什么文章,往往一停筆加上標點剛好就是800字,不多也不少。
(三)大學寫作教學的泛工具化導致寫作思維的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