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英美文學教學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學校英美文學教學的必要性
1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在中國大學課堂已開展多年。培養了數以萬計能夠熟練運用英語的高級人才,同時也涌現出大量英語教育專家。人們可以熟練地掌握這門語言,達到用其與外界交流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教學模式是非常成功和可行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學習英語的目的也發生了悄然的變化。 特別是隨著國家設立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給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然而,面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各個大學過分強調過級率。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能否通過就意味著能否成功畢業和畢業之后的就業等相關問題。雖然四六級考試在近年來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我國各高校中,大學英語教學被迫圍繞著四六級考試展開的。這就更注重了學生的應試能力,忽略了培養學生其它方面的能力。甚至很多學生認為,上大學英語課就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 面臨這種情況,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也漸漸趨于應試化。英語的學習和教學就基本停留在考試過級。然而,想徹底地學好一門語言,不僅要在其聽說讀寫方面下功夫,對于相關的文學作品的鑒賞在語言的學習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大學英語課程要求》(2004),對于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聽說讀寫譯五項都很高的綜合人才。這就導致了教學過多傾向于語言基本功的訓練而忽視語言與文學的關系。 2文學的教育價值 文學淵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文學也是一面鏡子,反映著整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是一個民族社會縮影。它也反映出一種社會生活和人的心理世界。因此閱讀文學作品能升華人的精神境界,凈化人的靈魂。在英美文學中,我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歷史的隧道中感受到人文主義精神的萌芽,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自由的向往。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詩行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封建制度的專橫無道和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美國民主的實質及戰爭給當時美國年青一代心理造成的巨大傷害。因此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特別是具有時代特征,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了解當時社會的歷史和文化多樣性。在這萬花筒般的世界里,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英美文學教育不僅對學生的文學修養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對英語語言的學習也有積極促進作用。文學是語言的精髓,欣賞文學作品就直接有助于其語言水平的提高。首先,閱讀一定量的文學名篇,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語言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輸人才可以有正確的輸出。 學生通過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提供的真實語言環境中了解和學習具體語言環境下的語言,豐富并擴大其相應的詞匯量,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還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和背景。學生在有興趣地欣賞文學作品美麗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語言技巧。這充分說明語言的學習和其文學之問的密切關系。 3非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育的必要性 文學是以語言為載體的,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有責任讓學生了解語言和文學之間的關系,并利用這種關系把文學的學習和欣賞當成學習語言的一種給手段和工具。將文學的學習引人語言學習的課堂必將成為一種語言學習的手段和趨勢。在我國高校中,英語專業高年級就開設了英美文學課程,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模式也是傳統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填鴨式教學。這種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了解文學作品,但卻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對于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的理解。 文學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甚微。然而在我國高校中,大多數學校在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中很少或是幾乎沒有開設英美文學這一課程。英語教學僅限在學生的基本功和應試能力的培養,卻大大忽視文學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如果能將英美文學教學同樣引人非英語專業的學習課程中,將英語教學與文學知識和文學作品的學習相結合,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水平會大大提高。首先我們要打破英語專業傳統的講授英美文學的方式一味單純地講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將文學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合。例如在全新版《大學英語》課程中每一單元后面都有一篇詩歌賞析。如果教師講解每個單元課文時能夠將文學教學合理融人語言教學中不但可以使課堂生動,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他的詩歌反映了詩人的自然觀。詩人相信拯救人類靈魂需要一種神秘的力量。這種神秘的力量蘊藏于大自然中。這種自然觀是詩人對信仰的一種超越和升華,它既是一種超越人的知識性用以制約人類的為所欲為的本能的權威,又是情感與理性的相互平衡融合。從Williamwordsworth的詩行中就透露出這種自然觀,而這種自然觀的形成與其性格有著密切的關系。再從個人性格特點來看,WilliamWordsworth從小就孤獨而敏感。他特別喜歡湖水的平靜和山谷中白霧的飄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課文選擇了WilliamWordsworth為例,突出了文中提到solitude這個詞。適時的文學解讀能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更進一步,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看到文學因素時刻包含很體現在語言教學中。 引人英美文學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因故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引人非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有助于廣大英語教師的科研能力,從而提高大學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水平,促進學科間共同發展。英美文學教學與研究是英語教師的科研方向之一。 總體來看非英語專業與英語專業教師的科研力量及科研成績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果在高校非英語專業引人并開設英美文學,在教學過程中能給廣大教師更多的思考機會,特別是一些教師的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學的,起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我校也將英美文學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其中課程組的一半成員來自于非英語專業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的老師。目的在于強調英美文學的重要性及大力地將這門課程引人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中,推動大學英語教師水平的提高。#p#分頁標題#e# 再次,非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的引入也體現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思想。作為一名大學生既要懂得學習,又要懂得做人。如果沒有道德觀念,即便學問很高也難以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給我們樹立的是正面的榜樣,弘揚優秀傳統,批判丑惡現象。這就能積極地引導學生進取,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4結尾 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學的英語教學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特別是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引人英美文學教學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此來促進和提高非英語專業英語的教學水平。同時對于大學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師,特別是由文學背景的教師便可以在這種環境下,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通過教學實踐使專業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在非英語專業推廣英美文學教學,勢在必行。
敘事視角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導入
摘要: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美文學教學的知識和內容,增強英美文學的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可以運用文學批評的一些方法來開展和豐富教學,如文學批評方法中的敘事理論、后殖民理論和新批評理論等等。本文主要從敘事視角來探討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導入,旨在引導學生更好地去理解英美文學的教學內容,更好地深入到文章中去挖掘人物的特點和內心世界,并對英美文學的教學結構進行更加全面的解析,更好地把握英美文學的中心思想和內在價值。
關鍵詞:敘事視角;英美文學;教學;導入;研究
現如今,很多高等學校都會講英美文學納入到日常的教學課程安排中,旨在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綜合文學能力和素養。而在英美文學的具體導入教學中,為了能夠推動英美文學教學活動更好的開展,運用文學批評的敘事方法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從英美文學教學的導入出發,運用文學批評中的敘事方法,將英美文學教學內容簡單化和敘事化,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英美文學的教學內容,增強英美文學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學中的人物性格特點,把握英美文學的整體結構和脈絡,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品質。
一、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英美文學是學生必修的專業課。目前,由于英美文學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落后和傳統,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得不到更好地調動和激發,英美文學課堂教學的氛圍并不活躍,不利于高效率的進行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英美文學素養和品質。下面對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進行有效的討論與研究:
1.學校以及教師缺乏對英美文學教學的重視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英美文學的教學存在越來越多的障礙和困難。很多學校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就業和從業,一般會過多的重視對英語實用性課程的教學,如旅游英語、法律英語、實務英語和外貿英語等,這些英語教學科目不僅受到教師的重視,而且也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對于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則會越來越被忽視,缺乏必要的教學重視,不利于英美文學教學課程的更好開展。
高中英語英美文學教學滲透
摘要:
隨著我國英語教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學是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英美文學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英語語言,更重要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對學生整體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英美文學;高中英語;英語教學
引言
我國的英語教學尤其是高中英語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縱觀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由于評價方式的單一性,使得英語教學過程單一、內容枯燥,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也不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認識并感受英語的魅力。因此,針對高中英語的教學現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有效地滲透英美文學,對學生英語水平和整體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互動式英美文學教學模式構建
本文作者:趙紅璐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美文學教學與英語教學相輔相成,能夠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自身素質。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體驗更為立體的文學藝術,好萊塢式的大片似乎更能吸引年輕人的眼球。然而,大眾娛樂文化并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盡管利用了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仍然是“填鴨式”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課堂依然是索然無味的講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不再是發人深思的人生啟迪,只是成了應付考試的課堂筆記,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英美文學的熱情。高等教育的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現今眾多高校都在倡導將“教師課堂中心制”轉換成“學生課堂中心制”。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希望通過引入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至英美文學教學中,試圖從方法論的角度徹底轉變目前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以更為人性化的方法,引領學生步入英美文學的藝術殿堂。
1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的發展與應用
讀者反應批評的一些基本觀念,對英美文學的教學會有積極的作用。比如,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認為,文學史更應該是一部接受史。這個觀念是接受美學家姚斯提出的。他指出,文學史作為接受史,其主角是接受者——讀者。讀者由此成為他的思想的主角。姚斯認為,一定時期的讀者和作家的閱讀和寫作都要受到這一時期人們所特有的看法和文學成規的規約,這些看法既包括對文學本身(如體裁、風格、形式等)的看法,也包括對文學產生背景的看法。在作家(創造者)、作品(述說行為)與讀者(接受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中,讀者是主動性的,創造性地因素,而不是被動地、單純地做出反應的環節,讀者“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完成了文學作品不能脫離其接受、閱讀和闡釋的語境而存在,它對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中的讀者提供不同的藝術圖景。因此,讀者的存在,不同環境(時代、文化、民族)下的讀者,就會對特定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解釋。不經讀者閱讀的作品,就是尚未最后完成的作品;讀者的閱讀實踐使作品從語詞變成現實中的作品,使之現實化。因此,作品的意義和內涵不能局限在作者身上,也不像新批評和結構主義那樣把它局限在文本內部;意義最終完成在讀者的閱讀活動中。
2英美文學弱化的原因
近年來,各高校的英美文學呈現出弱化現象,學生們產生了一種英美文學“無用論”或“過時”等說法和想法。從短期收效的角度看,英美文學的學習對于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高確實作用不大。雖然老師布置閱讀的小說會成為學生的負擔,語言晦澀難懂,以及中文譯本的普遍存在,使得更多的學生完全放棄了閱讀,而轉向閱讀中文小說或是上網了解梗概了。高校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應當適當增加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知識,幫助學生增加知識,開拓視野。文論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審美水平,幫助他們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標準;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才能夠對自己所讀的文學作品發表評論,更深層次地了解作品的內涵。
3將讀者反應批評理論運用于英美文學教學的方法和模式
茶藝美學思想對英美文學教學啟示初探
摘要:茶藝美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點內容,構成了我國的傳統美學,其結合了我國的勞動人民對藝術的理解,呈現出民族化傾向。英文美學的研究上要結合國外的文化和審美要素,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融入茶藝美學思想,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思想結合,而且必然可以擦出火花,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必然會起到促進效果。本文分析茶藝美學思想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啟迪意義,分析英美文學教學中的現狀,針對現狀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茶文化;茶藝美學;英美文學;教學
在英語專業中,英美文學是必修課程,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環節中,他們可以更好的了解西方的文化,拓寬自己的視野。在學習語言時可以更好的聯系英美文化,在語境中學習語言。但是英美文化和我國的傳統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老師在教學中陷入窘境。茶藝美學思想結合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如果將茶藝美學與英美文學結合在一起,二者建立聯系,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就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茶藝美學思想在英美文學的學習中可以產生促進效果。
1茶藝美學思想對英美文學教學的啟示
1.1促進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
如今,茶葉經濟作為一項傳統的經濟形式,仍然獲得長足的發展。茶文化的內涵也大量的融入到了茶藝美學思想中,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茶藝在我國的茶文化中是重點,各項藝術手段和操作過程已經形成了文化,而且品茶的環境非常高雅,已經形成了文化形式。茶藝美學思想不僅僅涉及到選茶和煮茶,也涉及到品茶這一內容,其中都可以透露出美學思想。茶藝美學思想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應用,對茶文化可以起到很好的傳承效果,茶文化優雅和質樸的特征會深深的打動學生。茶藝美學與民族藝術緊密的結合,具有民族氣息,與英美文學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清新的感覺,二者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受到茶文化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茶文化的傳承。
1.2提升英美文學教學活動的藝術性
認知詩學視野下英美文學教學初探
內容摘要:當前,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認知詩學視野下開展英美文學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通識,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本文主要對認知詩學視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提高我國英美文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認知詩學;視野下;英美文學教學
認知詩學是要讓學生對文學作品本身做到有效的理解,從而讓學生可以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實際生活有效的結合到了一起。而教師作為主要的教學工作者,一定要對認知詩學做到充分的認識,在實踐教學中,充分的應用其引導功能和指示功能,從而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一.認知詩學理念
一直以來,認知文體學主要是強調在文學學習中對語言進行高度關注,而認知詩學而是對文章進行全面把控,主要是對文學藝術進行體驗。和認知文體學相比,認知詩學發展的時間更早,其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就有相關的專業人員對其進行了有效的研究。在這研究過程中,其受到了多方思想的影響,而認知詩學可以被歸類到文學批評流派的范疇當中,但是和普通的文學批判存在很大的不同,其更加注重文章的意義和感情。關于認知詩學,其是來自于相關認知學的范疇,通過采用相關的認知理論對文學作品做到有效的解讀,從而深入了解作者相關的思想想,對文章做到更加深入的把握和理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很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學水平。
二.英美文學教學現狀
英美文學在我國的高校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是一項主要的課程。在各類高校的課程安排之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我國頒布的相關高校教學大綱可以指導,文學教學的目的,主要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學習修養、審美能力以及學生對英語原文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并且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學生通過對英美文學的閱讀和分析,從而來提高自身的基本語言功底,同時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也可以提高自身對文學素養,提高自己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在英美文學課程的長期開展中,其對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及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我國在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在教學中,過分注重對文字的教學、語法的分析和句式、句子結構的分析,把英美文學課堂變成了一節普通的英語教學課堂。而且在教學模式上,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而且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依舊采用傳統的考試來對學生進行評價,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對英美文學進行學習過程中無法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效果自然也就不高。
英美文學教學革新途徑
本文作者:張紅 單位:滄州師范學院英語系
由于受到當前社會上“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設置懷有排斥態度,認為文學課程毫無實用價值,對自己將來找工作并無幫助,因而否定文學課程的意義。的確,文學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式的滋養。正如虞建華教授所言:“文學是一門‘致知’的學科。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通過語言的藝術反饋經驗,提供認識社會和人本身的觀察窗口,它的影響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遠的;不是物質層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顯感知的,而是潛移默化、無所不在的”。學校如果過分強調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就會導致學生思想貧乏,心靈閉鎖,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必然滑坡。
一、文學教育及其重要意義
文學教育不同于語言教育,但又跟語言教育互為依托。語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具有很強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學教育是在英語語言能力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文學品味與健全的人格。文學具有撫慰心靈、陶冶情操、塑造偉大人格、開拓人類精神空間的內在價值。文學教育為學生提供有“意義”和有“韻味”的語言輸入,使學生耳濡目染于優美的英美文學語篇,從而幫助學生塑造獨特個性,培養文化寬容精神,提高鑒賞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關系到民族的存亡,關系到國家的強弱,關系到社會的進退,關系到人格的高低,關系到涵養的深淺,關系到思維的智弱,關系到事業的成敗。”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在文化與文明的傳承過程中,文學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文學涉獵廣泛的題材,在表達悟識、反思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學習難以取代的。
就個人的長遠發展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來說,文學教育雖然費時、費力,不容易見成效,卻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旨在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學教學改革途徑
英美文學教學方式研討
本文作者:鄧景茹 單位: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1.引言
研究性學習(inquiry-basedlearning)又稱“探究性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或“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法。布魯納(1982:32)認為它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學習法”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學習方法,是為了反對傳統的以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近年來,研究性學習開始進入高等教育之中,并且得到了專家和學者的普遍關注:華中師范大學沈振煜(2003:78)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陳偉鴻(2004;87)指出“研究性學習是高校教育教學方式的回歸”。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日益得到高校的重視,也成了我國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的一項重大課題。
2.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原則
2.1自主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展開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將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并嘗試解決新問題。
2.2實踐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