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醫療急救常識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醫療急救人員工作倦怠社會影響因素
摘要:急診作為醫院服務的最前沿,承擔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重任,同時,急診就診的患者往往對醫療服務的要求更高,對時間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情緒也比以往更加急躁。和諧的醫患關系可促進搶救過程的進行,更好地救治患者,也可讓醫療人員在緊張的搶救過程中始終保持該有的思維連貫性和邏輯性。但畢竟急診搶救環境不同于其他科室救治環境,多種不穩定因素存在導致醫療糾紛頻發,醫患矛盾更加突出。醫療急救人員工作繁忙,同時需承受著多方面的壓力,從而更容易發生工作倦怠。醫療急救人員的工作倦怠會影響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和依從性。所以,不管是從醫療急救人員和患者健康的角度,還是重視醫學事業發展的角度,都應重視醫療急救人員的工作倦怠。本文就醫療急救人員工作倦怠的社會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促進醫療急救人員的心理、生理健康,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最終促進醫學事業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醫療急救人員;工作倦??;社會影響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醫務人員的分布以及流動受市場調節,同時,診療、護理服務內容也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社會的發展,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對健康的愈發重視,使得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診治的要求越來越高且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急診中,都認為自己是最急、最重、最需要獲得醫療人員的關心和照料的患者,但是醫療人員卻要為更多的患者服務,如果未及時作出反應,就很容易引發醫患沖突,同時,人們對醫療機構診治疾病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問題不再“一味忍讓”或者“忍氣吞聲”,而是積極采取各種途徑和方法進行維權。而對于醫療人員來說,由于本身工作繁忙加上服務對象不理解,很容易導致醫療人員心理失衡,逐漸成為職業倦怠,在醫療服務中表現出易怒、不耐煩和言語舉止失常,繼而惡性循環,影響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1]。因此,需重視和研究醫療急救人員的職業倦怠,本文從社會因素方面對急救人員的職業倦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1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也稱職業倦怠,主要是指對于工作上延續不斷的各種壓力,個體不能有效應對而產生的一種長期性心理反應,主要表現為情感疏遠、衰竭以及自我成就感下降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2-3]。而醫療急救人員的工作倦怠,不僅會影響醫療急救人員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而且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影響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2工作倦怠社會因素分析
醫療急救人員工作倦怠的引發因素可包括個體、組織和社會3個方面,本文主要從社會因素方面分析醫療急救人員的職業倦怠。
南極科考醫療保障行前培訓研究
【摘要】目的使南極科考隨隊醫師具備更完備的專業技能和更全面的救治能力,長期進行南極科考的工作人員具備一定醫學常識和基本急救能力。方法對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2名越冬醫師以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9名員工分組進行培訓,培訓前后進行相同難度和題量的單項選擇題目的測試。結果培訓后,所有學員在測試中均明顯優于培訓前,均通過了基礎生命支持考核,醫療組通過高級生命支持考核,提高了處理急癥的能力;工作人員組的理論及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結論對南極科考的越冬醫師的培訓應延續,并擴大培訓科目;長期從事極地工作的人員應具備基本醫療常識和急救技能。
【關鍵詞】南極科考;醫療保障;培訓
人類從發現并踏上南極大陸距今已100余年[1],但人類對于南極仍知之甚少。我國每年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工作人員超過千人。南極科考人員的工作環境多樣而復雜,卻僅配備了3名隨隊醫師,分別駐扎在長城站、中山站和雪龍船。在南極夏季,人員來往頻繁,交通便利,病情復雜時可轉運到醫療設備完備的地區進行救治。但是到了冬季,交通幾乎中斷,只能依靠站上物資和個人能力進行救治,這就需要隊員具有較強的自救、互救及醫療綜合能力[2]。目前南極保障醫師的招募是面向全國及各個專業的,經過面試、體檢、心理評估和體能等進行選拔。但由于所選醫師上崗前僅熟悉原專業,并不能完全覆蓋南極科考所需的各個醫療領域。因此在南極科考出發前進行醫療培訓是十分必要的。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7-09,應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委托,上海市東方醫院承擔了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醫療保障的行前培訓工作。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長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醫師2名,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運行9名員工。
1.2培訓方法
普通高中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必要性
摘要:作為一名高中生,健康對他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高中開設醫學健康課程不論是對學校還是對學生都是一項重要的舉措,本文就通過影響健康的因素、當代高中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與高中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來進行分析,探討高中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關鍵詞:普通高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
如今我國社會發展全面,人們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家長也不再擔心孩子的物質生活,可是青少年健康卻成了一項急需解決的問題。雖然政府對我國青少年的健康問題非常關心,但是很多時候也只是停留在體育鍛煉這個片面的層次上,忽略了類似于“心理健康”“內外保養”等醫學上所定義的健康培養,長此以往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對健康都形成了錯誤的認知,這些錯誤的認知也影響了我國開設醫學健康教育課程的進程,極大程度的耽誤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1影響健康的因素
1.1個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在傳統的觀念當中,健康僅僅是指身體沒有病而已,大多數人認為身體健康就是健康,而對保持健康的觀念存在誤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要想有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態,首先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自身對于健康的思想重視程度,心理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因素,當一個人無法調節自己的心理健康,那么一些特定的器官也會隨之出現一些問題,從而引起一些身體上的疾病。
1.2生活方式不健康
醫療糾紛中的法律透露
隨著國家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患者的法律意識及經濟意識不斷增強,投訴和付諸與法律的糾紛呈上升趨勢。據國家衛生部最新資料表明,產科糾紛案例排所有醫療案例中的第二位。就產科護理中常見的潛在性法律問題及預防措施淺述如下: 1產科護理中潛在的法律問題 1.1護理文書中潛在的法律問題 衛生部已把部分護理文書納入病案歸檔,作為病案資料,因此,護理人員所書寫的大部分文書是在處理醫療糾紛案件中判斷護理行為是否規范的依據,要求應書寫正確、及時、完整,它包括體溫單的填寫、執行醫囑后的簽字記錄及新生兒護理記錄等。其潛在的法律問題如下:①體溫單的入院時間應和醫生記錄一致,可反映入院時孕婦狀況和醫務人員處理的及時性。對體溫單上的體溫,有些護士責任心不強隨便填寫,很容易延誤治療時間,如產婦乳頭內陷而排乳不暢所引起的發熱,但由于護士責任心不強,沒把體溫表現在體溫單上,導致醫生對產婦乳汁淤積甚至發生乳腺炎的延誤治療,護士將負一定責任。②醫囑是護士執行治療的依據,護士無故不執行醫囑易被起訴。如護士處理臨時醫囑時不執行查對制度,漏抄輸液治療卡而在臨時醫囑本上又簽寫執行者姓名及執行時間,導致孕婦未能得到治療所造成的后果,護士必須承擔法律責任。③新生兒護理記錄單每天要詳細記錄喂養、排便次數及臍部情況,如果護士未能及時詢問、真實填寫,發生小兒腸梗阻等嚴重后果,護士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2護理操作中潛在的法律問題: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為了保證操作穩準,必須嚴格執行《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一旦出現糾紛,首先要查是否違反常規操作,違反常規的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其潛在法律問題表現如下:①護士在胎心宮內窘迫的患者靜脈滴注時,因責任心不強,未做到“三查”、“七對”把有異物的液體輸到患者體內,雖然患者未出現任何臨床癥狀和體征,但由于護士的過失行為,勢必會造成潛在的不良影響,護士應負有一定的責任。②護士在為嬰兒照“藍光”時,不為嬰兒有效地遮蓋不能照射的部位,或者造成皮膚灼傷。盡管治療后痊愈,但這位護士存在護理過失行為,該護士也要被追究法律責任。③護士在洗澡時未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手圈、胸牌丟失未重視又沒有認真核對母親的姓名,抱錯新生兒。由于及時發現更正,未給產婦及家屬帶來精神傷害,則僅犯了失職過錯。如果抱錯新生兒已成事實,那么護士有可能負民事或刑事責任。 1.3急救藥品、設備準備中的潛在法律問題:產科護理工作責任重大,關系到母子生命安全,特別對產后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妊高癥等搶救工作必須爭分奪秒,急救藥品、物品必須做到100%準確到位,搶救設備隨時處于完好狀態。否則勢必會發生相關的法律問題。 1.4孕婦的隱私權問題:由于產科的工作特殊,需要了解孕產婦的婚育史、月經史、既往史(特別婦科疾病、肝炎、結核等有關病史)及個人史、家族史,這就不可避免觸及到孕婦本人或家庭隱私,此時孕婦有權要求護士給予保密。產科護士若隨便談論,對孕產婦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則應視為侵犯了孕婦的隱私權[1]。 2預防措施 2.1提高法律意識,規范護理行為:產科護士應熟知護理業務與法的密切關系。多看報、多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從典型實例中吸取教訓,做到警鐘長鳴。自覺在工作中約束自己的行為,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及無菌技術操作,做每一樣事都要有高度的責任感,盡職盡責地為孕產婦服務,提高護理水平,維護職業形象。 2.2從法律的角度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護士在書寫護理文書時應具有科學性、及時性、真實性、完整性與醫療文件同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條規定[2]:“患者有權復印或者復制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護理記錄單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這是對患者獲得有關病歷資料的規定[3]。第八條、第十條中對病歷資料的保存及病歷書寫也作了規定,如果醫方丟失病歷資料或涂改、偽造、銷毀病歷資料,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能隨意涂改,主觀捏造,隨意纂改護理文書,否則醫院可能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2.3急救藥品、設備準備到位:在產科隨時都會遇到危重病人,因此,急救器材、物品、藥品一定要齊全,并固定放置,專人管理。作為產科護士應對這些搶救器材的操作、物品的放置、藥品的作用及劑量用法了如指掌。并保證各項急救器材處于良好的應急狀態。 2.4尊重孕產婦的隱私權:高產科護士的法律意識,不擅自公開孕產婦的病情及病歷資料。在產科護理操作中,要注意孕產婦的感受,注意遮擋,并主動說明操作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保護孕產婦的隱私權。 3小結 總之,孕婦從入院到分娩至出院的整個過程中,在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上,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種潛在的法律問題。作為產科護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法律意識和醫療安全常識,嚴格執行《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衛生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落實各項工作制度,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實行人性化護理,對許多護理環節進一步調整,補充和完善,切實解決孕產婦的后顧之優,保障孕產婦的健康,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顧客感知服務質量下醫患關系改善
【摘要】把患者及其親屬定位為醫院的顧客,從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的角度分析醫患沖突的成因,認為患者及其親屬的醫學知識不足,對醫療服務質量產生過高的“顧客服務期望”,導致“顧客感知服務質量”低于期望值,結果形成了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負面評價,是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以上問題,作者提出通過普及醫學知識,使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服務質量產生合理的期望,在一定的醫學知識基礎上,有能力對醫院服務質量做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以達到增加顧客滿意度,改善醫患關系的目的。
【關鍵詞】醫患關系;顧客服務期望;顧客感知服務質量;醫學知識普及
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隨著時代的巨大變革,經濟的高速發展,醫患關系將有新的發展趨勢,即醫患關系“人機化”趨勢,醫患交往“經濟化”趨勢,醫患要求“多元化”趨勢,醫患關系調節方式上的“法制化”趨勢[1]。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醫患關系呈現更加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醫患沖突惡性程度有增高的趨勢。面對這種趨勢,需要從另一種角度來審視醫患關系問題。本文在“顧客感知服務質量”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基于醫學知識學習的醫患關系改善途徑模型,并探討了通過醫學知識學習的方法,以提高患者感知醫療服務質量能力來改善醫患關系問題。
1“顧客感知服務質量”評價研究
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是醫療服務的提供方,患者是醫療服務的接受方,高度相關利益方是患者的親屬。從營銷學的角度而言,患者及其親屬就是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的顧客,因此,醫患關系緊張的實質就是作為顧客的患者及其親屬對醫療服務質量不滿意時做出的反應。關于如何提高顧客的滿意程度,前人做了大量的探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歐學派奠基人之一Gronroos從“顧客感知服務質量”概念出發的一系列服務質量評價研究。Gronroos[2]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首次提出“感知服務質量”的概念,認為服務質量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感知,屬于主觀范疇。它取決于顧客的服務期望與實際感知到的服務之間的比較結果,強調服務質量的高低取決于顧客的感知,服務質量最終的評價者是顧客而非提供服務的企業。此后,諸多學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Lehtinen等[3]認為服務質量是顧客所感知的質量,具有主觀性,是顧客通過對比他們認為服務提供者應該提供的服務與他們實際感知的服務而產生的。Parasuraman等進一步發展了服務質量評價研究,認為服務質量應是對服務的一種主觀評估,是一種感知的服務質量,它是“顧客對服務的感知與期望之間的差距的程度與方向”[4],并提出了SER-VICEVAL服務評價模型[5]。同樣,Oliver[6]的期望確認理論(expectationconfirmationtheory,ECT)也簡化了Gronroos的顧客滿意模型,提出消費者是以購前期望與購后績效表現的比較結果來判斷是否對產品或服務滿意。以上學者的模型雖有不同,但對服務質量評價的出發點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顧客服務期望”,顧客滿意度取決于服務過程和結果的期望與服務過程和結果感知質量的差值。Oliver的研究結果同時指出,如果顧客以前沒有接受過相同的服務,那么,期望就決定了顧客感知服務,如果顧客以前接受過相同的服務,那么,前一次的服務經歷會對本次的顧客感知服務起到自動修正的作用。從這一點出發分析,醫療機構提供的最重要服務是治療疾病,但疾病的種類繁多,病程繁復多變,患者的每一次就診都沒有完全相同的過程,因此可視為Oliver所指的“以前沒有接受過相同的服務”,因此,基于患者“顧客服務期望”下的“顧客感知質量”,在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認知中,在對醫療服務質量結果的評估中就起著決定性作用。有形產品可以通過提供完全相同的產品、統一定價、固定的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渠道,向顧客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使顧客可以對產品和服務形成合理的“顧客期望”。規范化的服務行業,如旅館、電信等行業,可以通過裝修、設備、流程、價格等提供標準化的服務,也能使顧客不會產生過高的期望。而醫療機構是根據各個病種情況、病程情況、患者自身情況提供醫療服務,不可能提供標準化服務產品,也不可能提供標準化的服務過程,因此作為醫療機構顧客的患者及其親屬,對醫療服務質量的判斷難度大大增加。由于患者及其親屬基于出于自身的良好愿望,主觀認為疾病肯定會走向痊愈的,醫療服務過程會是簡單明了的,因此會對醫療服務質量產生過高的醫療“服務期望”。但同時他們具備的醫學知識又極其有限,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缺乏相關概念,對疾病可能加重甚至導致死亡的結果缺乏心理準備,同時對醫學檢查項目的必要性缺乏認識,認為不必要檢查過多,以及對醫療機構的服務路程不熟悉,認為服務不及時不準確等因素使得患者及其親屬經常對醫療服務質量做出誤判。當經歷了醫療服務后,自身感知到的醫療服務質量小于甚至遠遜于期望的質量時,患者就產生了不滿意,這時醫患關系開始走向不和諧,醫患關系緊張源頭就此產生。
2建立基于醫學知識學習的醫患關系改善途徑模型
如何讓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形成合理的“顧客服務期望”和客觀的“顧客感知服務質量”,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其中“醫患信息不對稱”理論給予了很大的啟發?;谛畔⒔洕鷮W的學者認為,醫患關系的重要特征就是“醫患信息不對稱”。醫院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信息優勢;患者掌握的信息少,處于信息劣勢。醫療服務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一般的患者缺乏醫療服務的專業知識,他無法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療。同時,患者還缺乏許多自己需要的醫療服務信息,如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醫生用藥和治療處置情況,醫生的技術水平,患者的病案記錄等信息[7]。因此,醫療服務市場是一個信息不對稱和高度異質性的市場,對醫生在診斷過程中提供的服務質量的識別比一般商品困難。信息在醫患之間傳遞的阻隔和不對稱是醫療服務市場的普遍特征,它直接影響醫患信任的建立和患者對醫療效果的評價[8]。解決“醫患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確可以通過建立醫療信息公開制度和加強醫患信息溝通的方式,讓患者及其親屬了解到病情、診療過程、價格及醫生技術水平等相關信息來得到部分解決,但是如果患者及其親屬缺乏醫學知識甚至是缺乏醫學常識,即使醫療信息完全公開,醫患之間充分溝通,患者及其親屬還是缺少對有關病情及對與之息息相關的診療過程、價格及醫生的技術水平等進行評判的“評價能力”,同時又由于受到社會輿論及自己個人感情的左右,那么對診療過程和結果產生誤判,對醫療服務“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產生負面評價就成為了自然的結果。所以,普及醫學知識,讓患者及其親屬具備醫學常識,對醫療服務質量水平形成合理的“顧客服務期望”,對病情、診療過程、價格及醫生技術水平有個基本合理的判斷,最后形成客觀的“顧客感知服務質量”,是減少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不滿意,減少醫患矛盾,改善醫患關系的最基本途徑。因此,我們設計了基于醫學知識學習的醫患關系改善途徑模型。
高校健康教育課程分析
[關鍵詞]
大學;學生;衛生教育;課程
高校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環境,其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作用,是創造知識的場所,也是師生相遇、交流、創新的舞臺,這里的特定人群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進校的第1天起就意味著他(她)們離開往日父母的照顧,開始相對獨立的學習和生活,且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難免會有自己應對不了的事情,包括怎么處理好與老師、同學的關系,如何照顧好自己,更重要的是衛生知識的缺乏,這在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和某些傳染病的預防及特殊情況下的自救和自我保護方面尤為凸顯。所以作為校方很有必要為大學生開展健康教育課程,由此來彌補學生衛生知識的匱乏,使其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識,防患于未然。
1高校在校生現況
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和在校生規模持續增加[1],就讀于高校的大學生進入之前不同的生活習慣及生長環境,他們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中也缺乏自我保健、疾病預防等方面的知識,加之學校是一個特殊的機構,人口集中、流動性大,易造成傳染病擴散甚至于蔓延或爆發,進而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給家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大部分學生認為在高校開展健康教育課程是很有必要的[2],并希望自己由此獲得自我保健及疾病預防等相關的知識。
2國內高校健康教育情況
在1990年國務院頒布了《學校衛生工作條例》[3]中明確規定“學校應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至今高校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層次不齊,就北京高校而言,大部分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開展了健康教育課或相關的講座[4],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新生入學時進行健康體檢,并詳細分析體檢結果,同時對異常者實施跟蹤、監督、指導,舉辦與體檢結果異常有關的講座;但也有少數高校沒有開展此課程,僅以偶爾講座或保健課、宣傳欄等形式進行;也有高校將健康教育課程已經納入到常規的教學工作中,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在高校大學生中,部分學生有不良生活習慣,如盲目節食、偏食導致營養不良;經常進食過冷、過酸食物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有的學生攝入過多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導致營養過剩、肥胖;也有不少大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又缺乏與老師、同學及親戚朋友的溝通,導致抑郁狀態、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出現;作息時間不規律,通宵上網玩游戲等,歸根結底還是學生缺乏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識??傊壳案咝=】到逃默F狀不容樂觀[5],作為高校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
醫院管理途徑的創新
一、主要做法
1.推進考核機制創新,注重質量技術服務
(1)總體指導思路:立足全面發展目標為基礎的考核管理體系,圍繞“優質、安全、高效、低耗”的辦院原則,實行績效總量預算控制,建立以非財務經濟指標納入考評要素的績效新管理。(2)開展“三比”活動:開展醫療護理質量、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比質量、比技術、比服務)的競賽評比活動,推進績效考評,將過去單一經濟指標考核轉變為非財務經濟指標參與考核,建立分配要素能體現績效、注重考核,包括質量、效益、患者評估在內的新型績效考評體系,考核結果實行月通報、季評估、年總結。(3)醫療質量考核:建立以病例質量、核心制度落實和其他情況如上級醫師查崗、檢驗單粘貼等為主要考核內容的醫療質量考評,權數占值0.5。(4)護理質量考核:建立以當月護理查房、環節質控、晚夜班查房、終末質控、滿意度調查、培訓學習完成情況、護理投訴、糾紛等項目為主要考核內容的護理質量考評,權數占值0.3。(5)服務質量考核:建立以回訪及滿意度反饋信息,各投訴舉報途徑反饋如紀檢、醫療、護理、物價等部門提供信息以及醫院組織調查問卷結果為主要考核內容的服務質量考評,權數占值0.2。
2.完善績效薪酬體系,體現內部激勵活力
(1)職代會表決績效方案:改變原單純的收支結余計獎方式,明確職工績效工資由經濟效益、綜合考評、單項質控獎懲和各項補貼組成,建立以經濟效益、醫療質量、工作質量、服務水平等為評價指標核算的新績效方案。(2)二級分配指導意見:推進薪酬體系改革,確定崗位績效差別,提高單位勞動生產力,確定崗位績效類別,打破科內平均分配,結合考核結果運用,出臺醫院指導性意見。(3)醫療服務項目補助:合理拉開醫護績效比例,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試行以出院病人數,住院床日數,C、D型病例數,危重病人時數及三、四類手術臺數的單項補助,以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技術價值。(4)護理績效考核方案:建立“按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服務質量取酬、按工作業績取酬”的分配機制,試行全院護理崗位垂直管理,實行以“工作效率、管理效能,服務質量”三個方面各項重要指標全方位考核,其結果作為衡量績效工資的重要依據,以調動全院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升護理質量和病人滿意度。(5)行政后勤績效考評:后勤考評實行社會保障服務與市場結合的原則,以總務科為試點,推進定崗定薪,打破以往平均分配、無績效考評的管理模式。(6)合同制人員薪酬設計:按照定崗定編、以崗定薪原則,對全體合同制人員的工資及績效情況進行系統設計、分類、分檔,深入推進人事績效分配制度改革。
3.發揮學科聚群效應,提升綜合救治能力
(1)實行兒科一體化管理:通過整合、租用、改建,建立集住院、門急診、PICU、新生兒、兒科康復于一體的大兒科體系,實行集中科室管理,統一實施績效分配,提升大學科綜合水平。(2)成立院前急救聯盟:加強與基層的緊密協作,以資源共享為核心,著重價值利益鏈,與六大中心醫院建立院前急救聯盟體系,構建三級院前急救服務網絡,按醫療分級、雙向轉診模式,打造生命延續平臺,實行規范化管理,統一急救車輛調度。(3)成立危急重癥救治中心:整合急救中心、急診科、ICU綜合資源,按照各臨床學科技術優勢,成立湖南省瀏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危急重癥救治中心,制定應急規劃,建立操作流程標準,完善風險評估,健全防范急救應對機制。(4)實行腫瘤規范化治療:按照腫瘤病證的治療要求,對外科、內科、婦科等腫瘤患者統一規范臨床治療路徑,統一醫療行為管理,發揮各學科間技術協作和臨床治療優勢,利用中心綜合技術資源,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5)加強核心學科建設:集中醫療技術資源優勢,在全省縣級醫院率先成立了門診疑難病會診中心、心內科CCU病房、健康管理中心、燒傷救治中心等一批省市技術引領示范性學科和科室。
危險因素兒科護理論文
1.兒科護理中潛在的危險因素
1.1護理人員自身素養和心理等因素影響
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中承擔著繁重的任務,由于工作壓力和工作量大等原因導致護理人員精神疲乏,工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失誤或是工作效率低等問題。針對兒童的特點,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常需要醫護人員及其家屬配合完成?,F階段的護患關系較緊張,部分家屬由于自身缺乏醫學常識及愛子心切的心理狀態,常對護理過程過分或過多的進行干涉。護理人員由于個人情緒等因素影響易出現沖撞患兒家屬的情況,直接影響患兒的治療康復效果。
1.2患兒家庭因素或配合度不夠
兒科護理的特殊人群及年齡段導致護理工作中出現各種不可控因素,即家長參與護理工作?;純盒袨槟芰τ邢扌枰覍僬疹?,使原本單純的護患直接交流關系演變成患兒、醫護人員和家長之間的三角關系。家長不安心理居多,在溝通過程中易出現表述不清或態度激烈等情況,這些因素均有可能影響患兒治療的依從性。家屬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和干預度都是制約護理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部分家長習慣以自己孩子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過分要求護理人員而影響護患關系。同時兒童的各器官發育尚未完善及心理機制不夠成熟,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識別危險因素易出現摔倒或利器傷害等危險事件。
1.3醫院因素
醫院普遍存在醫院制度不健全、執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現象。對護士繼續教育培訓不夠重視,護理人員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加之年輕護士自身的一些特點。醫療環境、病房設施陳舊等,如地面過滑易致摔倒,病床無護欄造成墜床,春冬季節患兒多,感染性與非感染性患兒同住一室極易感染。容易引起患兒家長不滿情緒。醫療儀器陳舊、修護不當,特別是對平時閑置的搶救器械疏于維護,在搶救患兒時極有可能出現故障,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