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遺傳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摘要:
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通過優化實驗內容,豐富實驗材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放遺傳學實驗室,建立實驗評價體系等途徑,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遺傳學實驗是高等學校生物類專業的必修課.通過遺傳學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遺傳研究能力,以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現行的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以驗證遺傳的基本規律為主,缺乏綜合性、研究性實驗;多數遺傳學實驗經歷時間長,一次實驗課僅有約3學時,許多實驗操作不得不由教師代替完成,學生真正動手操作時間較少,很難對學生開放實驗室;教學手段上以一臺顯微鏡打天下,實驗內容多局限于細胞遺傳學范圍內;實驗成績評定上,不管實驗過程和結果,只要實驗報告寫得好,實驗成績就高.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2-5].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必須改變實驗教學的傳統思想和觀念,開辟實驗教學新思路,構建適應新形勢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為此,我們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優化實驗內容,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
遺傳學科的不斷發展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遺傳學實驗與生物專業中的很多學科的實驗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對實驗體系和教學內容做了如下改革.
醫學檢驗教學中的綜合與自主設計
實驗方案包括實驗題目、實驗的理論依據、實驗的基礎要求、詳細的實驗步驟、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預期的實驗結果、老師的評審意見。實驗方案經老師討論批準后,學生按實驗方案所需的材料、試劑和儀器等用品申請單,主管教學老師審批簽字后,交實驗帶教老師購買,領取實驗用品后按照實驗方案開始實施實驗,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小組內討論,必要時請老師幫助解決。認真做好原始數據的記錄,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完成實驗報告。
在專業課的自主設計性實驗中,我們綜合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系統理論基礎,利用組織細胞培養技術、形態學技術、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及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等其他醫學檢驗專業課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遵循“科學性、自主創新性、可行性、實用性”的原則,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如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G-顯帶制備方法、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影響因素、烯霉毒素誘導卵巢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新生豆芽中酶含量的測定、洗滌劑中磷含量的測定、維生素C及抗生素對血液及尿液生化物質測定的干擾、竹纖維物品抑菌作用、林蛙油對肝纖維化的影響的組化免疫,這些自主設計性實驗無論是在臨床檢驗工作中還是在醫學科學研究中都是一些基礎實驗,同時也貼近生活,富有意義。自主設計實驗不僅激發了我們主動參與實驗的熱情,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融會貫通,而且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團結協作、相互配合,培養了團隊意識,增強了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后的學習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自主設計性試驗中,我們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題目自主設計,親自動手,從平時被動地按照實驗指導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轉變為主動設計實施實驗,最終得到實驗結果,分享實驗成功的喜悅。同時我們將實驗結果發論文形式報告并向雜志投稿,有的一個實驗小組發表了4篇文章。我們小組在自主設計性實驗中,選擇了“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G-顯帶制備方法”這個題目,確定了實驗題目后,我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初步擬定了實驗方案,經指導老師的審閱和修改后,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這個實驗主要利用細胞培養技術和形態學技術,而且所需的實驗器材與試劑、儀器設備實驗室都能夠提供。染色體顯帶技術在臨床中對于遺傳性疾病和惡性血液病的診斷舉足輕重,臨床上已用于疾病的診斷、分型、治療方案的選擇,在預后判斷和微小殘留病灶的檢測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遺傳學和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課中卻沒有安排這一實驗,所以我們選擇本實驗來補充我們檢驗專業的基礎技能實驗。在充分完成實驗準備(包括試劑的配制、器材的清洗和高壓滅菌)后,分別采集小組成員的靜脈血加入植物凝集素在體外培養,72h后加入秋水仙堿應用液后經離心、低滲處理、固定、Giemsa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淋巴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當小組成員在顯微鏡下看到自己的染色體時,興奮、自豪和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而分子生物學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與核心,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有力地推動了生命科學向前發展。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就是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之前的許多課程都已經接觸到了染色體,但一直都停留在感性認識,通過這次實驗我們有了切身的體會:一條小小的染色體競包含了龐大的遺傳信息,控制著復雜而精細的生命活動,生命的奧秘如此神奇。在這一實驗中,我們沒有采用先經過淋巴細胞分離后再進行培養這一步驟,大膽創新,直接將靜脈全血在體外培養以獲得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考慮到淋巴細胞占外周血的比例非常少,而且分離步驟繁瑣,尚需要分離液,分離效果不佳,容易丟失,最終導致實驗失敗。通過簡化實驗步驟,節約了實驗成本,取得了預期的實驗結果。自主設計性實驗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并實施自己的實驗方案。通過自主設計性試驗,豐富了我們專業實驗課程,充分調動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創新思維,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使我們初步具備了科研能力和科學素養,讓每一個同學都獲益匪淺。
作者:霍毅 明盛金 李俊 尹彬彬 郝峰 王杰 李艷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檢驗學院
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改革思考
摘要:園藝植物育種學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品種是農業的芯片,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泉,該課程在園藝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基于此,分析了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與實踐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為鄉村振興培養高質量育種人才。
關鍵詞: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
園藝植物育種學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育種為農業提供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優良園藝植物新品種。品種是農業生產實踐的基礎,是農民增收有利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鄉村振興的芯片。課程組從園藝植物育種學改進教學方法、考核體系、校企合作等角度開展課程建設,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課程基本理論的同時,提升育種實踐技能,為學生投身育種事業、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1西昌學院概況
西昌學院位于四川涼山州,是四川省首批整體轉型試點院校,國家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100所應用型本科高校,也是省、部、委共建高校,擁有57個本科專業,8個專科專業,其中園藝專業是四川省一流專業、四川省應用型示范專業、四川省特色專業、四川省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
2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校、企業、地方園藝植物育種氛圍不濃
我國學校課程教學改革(6篇)
第一篇:植物免疫課程教學改革
摘要:
“植物免疫學”是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專業新開設的專業選修課,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理論知識與應用結合緊密。結合選課學生的特點以及“植物免疫學”課程內容和發展的特點,經過2年的教學實踐,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考核體系等進行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基礎知識、前沿進展與實踐應用技術互為補充的課程內容體系,并引入了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案例教學、文獻閱讀研討教學、參與式實驗教學等教學模式,構建了從課堂、課下、實驗、研討以及考試等多方面的考核體系,以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
植物免疫學;森林保護;教學改革
森林保護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檢疫和防控的科研、教學、科技開發與推廣、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森林保護專業在1998年曾被取消歸入到林學專業,但由于我國林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有害生物災害,教育部于2012年又重新設立森林保護專業。2014年,我國也首次從國家層面作出了關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使森林保護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同時,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森林保護逐漸向森林醫學演變[1]。為此,北京林業大學修改了森林保護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增設了“植物免疫學”課程。該課程為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學生通過“植物免疫學”課程的學習,可以系統地了解植物的抗病性,充分掌握其類型、機制、遺傳規律、變異規律,發揮其在植物病害防治過程中應有的作用。筆者根據近2年的教學實踐,針對“植物免疫學”課程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考核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植物免疫學”課程的特點
地方高校學報服務型期刊轉型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高校學報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科技期刊最根本的優勢和價值還是在于內容,優秀的內容策劃才是期刊創品牌、提質量的核心競爭力。科技期刊關注多是學術熱點問題,而報道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的文章一般都刊發在科普類期刊或報紙上,地方高校學報為了提高學術期刊的服務能力,如果創造性地從科技期刊的角度貼近百姓民生,尋找讀者關注的關于日常生活常識、疾病控制及環境治理等熱點問題,具體包括疾病防治、大氣污染指數、噪音污染、飲用水源保護、污水的處理和排放以及超標廢水對環境的污染等問題,嘗試性地策劃刊發了一組相關內容的論文,一定會取得比較好的社會反響,并充分發揮了科技期刊作為科技媒體的正能量的傳播能力,為向著服務型科技期刊轉型做準備。近幾年,遼寧大學學報就是按照這個思路,策劃刊發了一組論文,包括《公共場所空氣質量分析評價方法》《馬鈴薯貯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變體分子動力學和分子對接的研究》《沈陽市市區噪聲檢測———以地鐵一二號線為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現狀及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路徑分析》《景觀遺傳學中Mantel檢驗和dbRDA統計方法的對比分析》《桓龍湖水庫生物監測及水質預警》。通過選題策劃、內容確定、標題制作、版面形式等多方面的精心加工,使這六篇百姓民生的系列文章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間集中發表,反響很大并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一、策劃選題階段,挖掘新聞熱點背后的學術盲點
近些年,公眾對環境污染非常關注,大氣霧霾對人們健康的威脅,水環境污染、噪音擾民時有發生,這些熱點焦點問題已經成為新聞熱點,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上被多次報道。但是新聞媒體對污染產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報道很少,致使廣大群眾對產生這些污染的原因和解決辦法產生了誤解,并形成了一些消極情緒。責任編輯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并通過專家的實驗數據解讀,發現這些大氣污染主要是工業排放不達標所致,再有就是汽車尾氣的過量排放;飲用水污染是工業生產產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質,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所造成的。另外國家正在積極組織專家學者對這些污染產生的根源進行研究,并采取各種技術措施和制定政策以期盡快解決這些問題,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環境。基于這個學術盲點,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科學知識,編輯決定策劃選題與環境污染治理相關的內容,進行集中刊發。
二、策劃組稿方向,深入實驗室不間斷追蹤重點專家的研究成果
為改變坐等稿源“上門”的局面,為讓讀者了解正規工廠對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處理的常規方法和目前科研的最新進展,編輯深入環境學院的實驗室進行調研,與作者通過面談、電話、網絡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溝通,初步確定了論文的寫作方向。策劃過程中,本打算只刊發“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主題的一篇文章,但是編輯通過對課題和新聞的研究發現,讀者對“生活用水的水質如何鑒定是安全”的這一問題比較關注,于是編輯建議作者再從這個角度撰寫一篇論文。最終,作者接受了編輯的意見,創作了2篇關于水污染處理的論文。在論文內容確定的過程中,編輯充分發揮了媒體人的正能量,當作者在查找資料、選題、論文寫作等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主動提供幫助,幫忙聯系相關的企業單位,提供必要的數據和素材,使論文很快成稿。另外我們關注遼寧大學環境科學院宋有濤教授的科研團隊已經十幾年了,在宋老師剛剛被遼大作為特殊人才引進為特聘教授,我們就一直關注他的科研課題。早在2006年我們就針對他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發了一篇題為《超聲提取絞股藍總皂苷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章,此時他僅僅32歲并剛被遼大引進特聘為教授,之后他于2006年和2007年連續獲得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并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此后我們一直在關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2年學報與他的科研團隊才有了實質性合作,終于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認可,從2012年之后幾乎每年在遼大學報的顯著位置都可以看到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第一期、第二期發表《瘋牛病防治的研究進展》和《氯化鎂促進溶菌酶淀粉樣聚集的分子機制研究》,2013年又發表《巰基琥珀酸包被的CdTe量子點的制備及其對畢赤酵母生字的影響》和《氯化鋅影響胱抑素淀粉樣聚集的分子動力學研究》,2014年發表《馬鈴薯貯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變體分子動力學和分子對接的研究》等。經過一系列的鋪墊后,編輯與宋有濤教授團隊溝通確定再組一篇文章作為該系列文章的重點文章。
三、啟發作者論文題目“標新題異”,便于網絡搜索和閱讀
由于這幾篇文章都與健康和環境相關,通過對文章的閱讀,編輯發現,每篇文章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既涉及疾病防治、污水處理廠改造、城市水資源檢測,又有空氣質量檢測、噪音檢測等幾個方面,因此,編輯建議作者針對每篇文章的創新點重新擬題。一次修改后的題目已經突出了要解決的問題,但是沒有突出文章的創新點,編輯通過知網查詢,分別搜索到多篇標題相似的論文,這個結果也充分體現了文章標題缺乏“標新題意”的問題。編輯將檢索的結果告知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理解,覺得文章隨便起個題目就行了,想看的人打開看看就知道具體內容了,于是編輯這樣啟發作者:如果論文的題目不新穎,與以前發表的論文題目相似,那想查詢的人就可能細化檢索條件,你的論文被檢索到的機會就少、被別人參考引用的機會就少,從而影響了的價值和意義。作者經過編輯啟發后,意識到了標題的重要作用,進行了二次修改,結合創新點采用了新標題。編輯再次利用知網檢索,沒有發現同名的論文,充分體現了科技論文標題的創新點和要解決的問題,實現了編輯的“標新題意”的想法。在編輯的建議和啟發的幫助下,作者經過幾次修改最終確定了標題,最終的標題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充分體現了文章的創新點和要解決的問題,使讀者一目了然,從題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核心的內容,體現了標題的“精確概括、語義準確”。本欄是以環境科學為特色的專欄,研究內容與欄目報道內容相符,與本刊的宗旨、風格相協調。
小兒麻醉的情況及前景
作者:于布為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對于兒童先天性遺傳性疾病,我們應找出有效的應對措施,除了推廣分子遺傳學診斷技術,除在妊娠早、中期對不適宜繼續妊娠的胚胎終止妊娠外,還應努力創造條件,結合婚前體格檢查,篩查各種染色體病和單基因病患者或致病基因攜帶者,以逐步降低我國先天性疾病患兒在新生兒中的比例,促進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小兒麻醉的現狀與展望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大量先天性疾病的手術矯治為麻醉科醫師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如何更安全、有效地為手術治療服務,就是擺在麻醉科醫師面前的重要任務。不僅對復雜先天性遺傳疾病的手術患兒如此,即使是對于普通手術,也因小兒自身生理的特殊性,而對麻醉科醫師提出了很多挑戰。以往由于國家經濟條件所限,以及國內外特殊的歷史環境因素所致,我國小兒麻醉技術曾長期停滯不前。很多專科醫院甚至直至數年前仍在使用古老的T形管給氧、輔助或控制呼吸技術、氯胺酮麻醉誘導和全程維持麻醉技術甚至乙醚吸入麻醉技術。
近年來,隨著中外交流的不斷深入,在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小兒麻醉學組的直接領導和組織下,我國小兒麻醉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伴隨著麻醉基本設備的改善、國外先進技術的引入、出國留學人員的不斷回歸,短短數年,我國小兒麻醉領域的面貌已煥然一新。現代麻醉技術得到有效普及,麻醉安全性有了明顯改善,對各類復雜、疑難先天性疾病的手術治療的麻醉管理,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力地支撐了臨床各手術科室的發展。
本期發表的小兒麻醉相關的5篇論文,就集中反映了我國小兒麻醉的進展。凌云志等觀察了小兒心臟手術中應用右美托咪定對血流動力學和應激反應的影響,證明在原有麻醉基礎上加用右美托咪定,可維持穩定的循環功能,有效抑制應激反應,代表了小兒麻醉醫師在形成安全、有效的麻醉常規路徑后,已開始追求更為完善的麻醉管理,并向減輕應激反應、促進術后恢復的方向發展。
黃延輝等探討了不同年齡組別的法樂四聯癥嬰兒和幼兒,在體外循環開始時應用肝素后,年齡因素對凝血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不同年齡組別患兒的凝血功能存在差異,年齡≤12個月患兒血小板的反應性低于年齡>12個月的患兒。譚杰等回顧總結了雙向Glenn分流術治療兒童復雜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的麻醉管理經驗,認為術中維持循環穩定、降低肺血管阻力、積極有效的麻醉管理以及合理抗凝是關鍵。
魏嶸等和許斌兵等分別探討了2×95%的有效藥物劑量(ED95)預注給藥法對小兒順式阿曲庫銨藥效動力學的影響以及3×ED95給藥時性別差異的影響。結果表明,預注給藥并不能加快誘導速度;而小兒麻醉中,性別差異也不如成人明顯。
科技期刊注意正確使用黏粘
最近在審讀醫學期刊發表的幾篇醫學論文時,先后多處驚詫地見到“粘膜”“粘附”“粘蛋白”“粘結”“黏連”等錯用詞,因此很有必要對“黏”“粘”的正確使用再進行一次辨析。
“粘”“黏”原是同字異形,但“粘”有2音2義,而“黏”只有1音1義。
按《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釋義:“粘”讀zhān時,是動詞,義為“使連接”,即“黏的東西附著在物體上或者互相連接:麥牙糖粘在一塊兒了”,或者“用黏的東西使物件連接起來:粘信封”;讀nián時,是形容詞,同“黏”字。“黏”只有nián一個讀音,是形容詞,義為“像糨糊或膠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黏液,黏米,黏稠,膠水很黏”。
為什么實踐中會頻頻出現“粘”“黏”使用混淆的情況呢?原因確實比較復雜。在古漢語中,“粘”“黏”2字是通用的,均讀作nián。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黏”作為“粘”的異體字予以淘汰,而2013年國務院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又確認“黏”為規范漢字。此后“粘”“黏”2字的使用就有了《現代漢語詞典》明確指出的分工:“粘”讀zhān,只表示“使連接”;“黏”讀nián,表示“具有連接的性能”。遺憾的是不少人不了解這一文字變遷歷史,至今仍在執行已廢除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規范,這是亟須糾正的。
根據《通用規范漢字表》,參照《現代漢語詞典》,本文開頭提及的錯用詞“粘膜”“粘附”“粘蛋白”“粘結”,均應改為“黏膜”“黏附”“黏蛋白”“黏結”(如黏結力,一種將物體黏合在一起的力);“黏連”,因其是動詞,義為身體內的黏膜或漿膜由于炎癥病變如腹膜發炎時,腹膜與腸管的漿膜粘在一起,所以應改為“粘連”。
在科技期刊中,與“黏”相關的詞常見的有:“黏度”,表示液體或半流體流動難易的程度,作為量名稱,GB/T3102―1993《力學的量和單位》中列出的“[動力]粘度”和“運動粘度”,均應改為“[動力]黏度”和“運動黏度”;“黏液”,指人和動植物體內分泌的黏稠液體;“黏著力”,一種用膠質把物體固定在一起的力;“黏合劑”,一種能使2個或多個物體粘在一起的物質;“黏土”,含沙粒很少并具有黏性的土壤;“黏蟲”,一種晝伏夜出專門為害稻、麥、玉米等的昆蟲,其成蟲的前翅中央有2個淡黃色的圓形斑紋,后翅尖與邊緣黑灰色;“黏菌”,一類介于動物和植物之間形態各異的微生物,是研究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的重要材料;等等。
而與“粘”相關的詞不多,常見的有“粘貼”,義為用具有黏性的物質使紙張或其他東西附著在另一種東西上,如粘貼大字報。
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綜合型拓展實驗探討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使學生了解學科前沿,掌握新技術和新方法,縮小理論與實踐距離,結合教師科研部分成果設計了金色穎殼水稻種質資源創制研究綜合型拓展實驗,包括選題的背景、實驗內容、實驗結果、教學實施及教學效果等。實踐結果表明,選題結合實際,學生參與感強,在完成綜合型實驗過程中,學生文獻查閱能力、動手實操能力、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適合在我校更大學生群體中推薦與推廣。
關鍵詞:綜合拓展實驗;創新能力;遺傳轉化
高效的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教學和科研活動來實現的[1-7]。教師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所取得的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是對實驗教學內容的補充,也是實驗教學模式的更新[8-9]。通過這種模式縮小了理論與實踐距離,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也促進了實驗教學的改革[10]。農學專業是我校傳統優勢專業,在學科建設、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彌補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實驗項目獨立、前后項目無關聯、綜合型項目偏少,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學生動手實操能力不足等問題,結合教師的科研成果,設計了一個覆蓋本專業育種學、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植物組織培養等多門主干課程知識點的綜合型拓展實驗項目:金色穎殼水稻種質資源創制研究,該實驗選題結合實際,學生參與感強,在完成綜合型實驗過程中,學生文獻查閱能力、動手實操能力、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1選題背景
CRISPR/Cas9(clusteredregulatoryinterspersedshortpalindromicrepeat)基因組編輯技術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新型靶向基因敲除技術,由于其突變效率高、制作簡單及成本低的特點[11],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基因組定點改造分子工具,將對生物學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產生深遠的影響。本項目在課題組前期研究基礎上擬采用農桿菌介導法,將攜帶了靶標位點的CRISPR/Cas9植物基因編輯表達載體pSK51-Cas9-OsCHI轉入水稻受體材料TP309,獲得部分植株并對其進行潮霉素篩選標記基因陽性鑒定,最終通過表型鑒定篩選獲得金色穎殼的突變植株,為后續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2實驗內容
選用水稻TP309成熟種子,采用農桿菌介導法,通過水稻愈傷組織誘導、愈傷組織的農桿菌浸染及共培養、抗性愈傷組織的篩選、抗性愈傷組織的潮霉素基因特異引物檢測、T0代植株再生等幾個步驟完成實驗。實驗設計思路完整,各實驗項目之間聯系緊密,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