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遺傳學技術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網絡教育技術醫學遺傳學教學作用
一、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在促進教學目的實現中的作用和具體表現
1、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對醫學遺傳學教育改革的積極作用。
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新型網絡教育技術,通過教育中教學過程和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來實現教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新型網絡教育技術主要通過一下幾個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①培養拓展學生的研究精神與創新意識,增強學生主動性。學生通過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改變了以往教師作為教育中心、教學活動主題的傳統模式,增強其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為學生提供更為現實的思考環境。②為教學資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載體。教學資源與教學成果作為信息的表現形式之一,尤其在先進信息爆炸時代,其巨大的數據體現亟須全新的載體,用以支持其產生、傳播、運用,儲存等。③拓展了資源共享平臺,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所依托的互聯網背后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掌握最新的信息、資源是學習和研究的關鍵。網絡所提供的是一個完全透明的資源平臺,超越實踐空間的限制,信息共享從封閉走向開放,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通過網絡共享資源,各取所需。
2、新型網絡教育技術的具體表現。
網絡教育技術的體現主要通過對過程和資源的運用和設計,因此在針對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運用新型網絡教育技術的側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提高醫學遺傳學教師的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技能。②提高醫學遺傳學專業學生的新媒體運用能力。③加強網絡教育技術的外部硬件條件,改善教育環境。
二、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目的的實現中的作用和表現形式
1、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摘要:
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通過優化實驗內容,豐富實驗材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放遺傳學實驗室,建立實驗評價體系等途徑,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遺傳學實驗是高等學校生物類專業的必修課.通過遺傳學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遺傳研究能力,以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現行的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以驗證遺傳的基本規律為主,缺乏綜合性、研究性實驗;多數遺傳學實驗經歷時間長,一次實驗課僅有約3學時,許多實驗操作不得不由教師代替完成,學生真正動手操作時間較少,很難對學生開放實驗室;教學手段上以一臺顯微鏡打天下,實驗內容多局限于細胞遺傳學范圍內;實驗成績評定上,不管實驗過程和結果,只要實驗報告寫得好,實驗成績就高.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2-5].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必須改變實驗教學的傳統思想和觀念,開辟實驗教學新思路,構建適應新形勢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為此,我們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優化實驗內容,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
遺傳學科的不斷發展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遺傳學實驗與生物專業中的很多學科的實驗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對實驗體系和教學內容做了如下改革.
醫學遺傳學啟發式教學應用
摘要:
在醫學遺傳學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應用直觀式、比較式、病例討論式、比喻或舉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啟發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記憶和理解所學理論知識,增強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記憶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醫學遺傳學;啟發式教學;合理應用
醫學遺傳學是發展非常迅速的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其理論和技術已滲透到現代醫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但醫學遺傳學理論抽象、概念繁多、知識更新快,教材內容往往難以跟上學科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應用直觀式、比較式、病例討論式、比喻或舉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啟發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強化記憶和理解所學理論知識,增強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記憶能力,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啟發式教學的概念和目的
1.1啟發式教學的概念
學科育人價值情景教學法
1教材分析
“遺傳病的預防”的教學內容為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學(試用本)》第三冊第八章第四節“人類遺傳病和遺傳病的預防”的第2課時,學習要求為C級。在中學生命科學學科育人價值中,培養科學素養占據首要地位,這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生命科學知識,還需要學生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除了需要掌握遺傳病預防的方法,還要能夠應用所學知識避免遺傳病的發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喚醒生命意識。教材中列舉了禁止近親結婚等五種預防措施,學生學習后往往能夠說出這些措施的具體名稱,但對于這些舉措背后的遺傳學原理卻難以解釋,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然而本節課恰是與學生的未來生活密切相關的,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采用情景教學法設計了一對青年男女王小姐和王先生從準備結婚到生育子女的故事,以人生旅途“結婚申請———婚檢———遺傳咨詢———產前檢查”為線索串聯五種預防措施,營造具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生命與成長,體會學習生命科學的意義,實現生命科學的學科育人價值。
2教學目標
2.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推斷直系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可以根據遺傳病的特點,遵循遺傳咨詢的步驟提出預防措施;說出預防遺傳病的五種措施。
2.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遺傳咨詢的活動中,學習遺傳系譜圖的繪制和遺傳病概率的計算方法;通過情景故事的學習,解釋預防遺傳病發生的原因。
泌尿系統異常胎兒超聲診斷分析
摘要:通過對泌尿系統異常胎兒超聲診斷與染色體結果的分析研究,探討胎兒泌尿系統發育異常的遺傳基礎。方法 獲取174例本中心或外院超聲診斷為泌尿系統異常胎兒的羊水細胞,進行G顯帶核型分析和染色體微陣列分析檢測。
結果:107例孤立性泌尿系統異常組中,檢出1例染色體異常胎兒(0.9%)。67例合并其他超聲軟指標異常或結構畸形組中,檢出3例染色體異常胎兒(4.5%)。其中CMA結果陰性的胎兒核型為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核型發現標記染色體的胎兒CMA確認其為18號染色體的整條短臂。
結論:泌尿系統異常胎兒合并其他超聲軟指標異常或結構畸形時,染色體異常檢出率略高于單純泌尿系統異常的胎兒。核型和CMA檢查對泌尿系統異常胎兒進行產前診斷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胎兒泌尿系統異常;核型;染色體微陣列分析
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congenial anomalies ofthe kidney and urinary tract,CAKUT)是引起兒童腎功能不全以及終末期腎病的常見原因。一些胎兒的泌尿系統異常可能為生理性現象,在妊娠晚期或者出生后自行消退[1-2]。因此,胎兒泌尿系統異常的鑒別和病因學診斷,對于該類胎兒的遺傳咨詢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本研究通過對超聲診斷為泌尿系統異常的胎兒進行染色體核型和CMA分析,探討產前超聲診斷與遺傳學結果之間的關系,從而為該類胎兒的臨床咨詢提供更多的數據參考。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1月就診于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外院行超聲檢查診斷為CAKUT的174例胎兒,孕婦年齡20~43歲,孕周18~30+3周。在對孕婦進行綜合評估后,孕婦本人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隨后行羊水穿刺術。2.儀器與方法采用GE E8超聲診斷儀,經腹部探頭,頻率為4~8MHz,所有胎兒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系統的超聲篩查。診斷的CAKUT包括:腎積水、多囊泡發育不良腎、腎缺如、腎囊腫等,見圖1、圖2;其中腎盂增寬的診斷標準為:中孕期胎兒腎盂前后徑(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4~7mm為輕度、8~10mm為中度、≥10mm為重度;晚孕期7~9mm為輕度、10~15mm為中度、≥15mm為重度。3.染色體檢查B超引導定位后,無菌條件下經腹穿刺抽取羊水30mL。15mL羊水用于細胞培養,剩余羊水用于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檢測。羊水細胞培養7~10d后,加入秋水仙堿收獲。細胞經低滲、固定、制片、75℃烤片后,進行G顯帶并分析。CMA檢查采用美國Affymetrix公司的Scan750K基因芯片,進行基因組DNA的消化、連接、PCR擴增、純化,然后與芯片雜交、洗滌、掃描及數據分析。結果1.CAKUT檢測結果分析174例CAKUT胎兒中,107例為孤立性CAKUT(61.5%),67例胎兒合并其他超聲軟指標異常或結構畸形(38.5%)。較常見的CAKUT分別為腎盂增寬(或腎積水)59例(33.9%)、腎臟多囊性病變38例(21.8%)。最常見的超聲軟指標為心室點狀強回聲38例(56.7%),其次是單臍動脈8例(11.9%)。
醫學檢驗教學中的綜合與自主設計
實驗方案包括實驗題目、實驗的理論依據、實驗的基礎要求、詳細的實驗步驟、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預期的實驗結果、老師的評審意見。實驗方案經老師討論批準后,學生按實驗方案所需的材料、試劑和儀器等用品申請單,主管教學老師審批簽字后,交實驗帶教老師購買,領取實驗用品后按照實驗方案開始實施實驗,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小組內討論,必要時請老師幫助解決。認真做好原始數據的記錄,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完成實驗報告。
在專業課的自主設計性實驗中,我們綜合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系統理論基礎,利用組織細胞培養技術、形態學技術、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及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等其他醫學檢驗專業課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遵循“科學性、自主創新性、可行性、實用性”的原則,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如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G-顯帶制備方法、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影響因素、烯霉毒素誘導卵巢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新生豆芽中酶含量的測定、洗滌劑中磷含量的測定、維生素C及抗生素對血液及尿液生化物質測定的干擾、竹纖維物品抑菌作用、林蛙油對肝纖維化的影響的組化免疫,這些自主設計性實驗無論是在臨床檢驗工作中還是在醫學科學研究中都是一些基礎實驗,同時也貼近生活,富有意義。自主設計實驗不僅激發了我們主動參與實驗的熱情,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融會貫通,而且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團結協作、相互配合,培養了團隊意識,增強了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后的學習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自主設計性試驗中,我們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題目自主設計,親自動手,從平時被動地按照實驗指導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轉變為主動設計實施實驗,最終得到實驗結果,分享實驗成功的喜悅。同時我們將實驗結果發論文形式報告并向雜志投稿,有的一個實驗小組發表了4篇文章。我們小組在自主設計性實驗中,選擇了“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G-顯帶制備方法”這個題目,確定了實驗題目后,我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初步擬定了實驗方案,經指導老師的審閱和修改后,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這個實驗主要利用細胞培養技術和形態學技術,而且所需的實驗器材與試劑、儀器設備實驗室都能夠提供。染色體顯帶技術在臨床中對于遺傳性疾病和惡性血液病的診斷舉足輕重,臨床上已用于疾病的診斷、分型、治療方案的選擇,在預后判斷和微小殘留病灶的檢測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遺傳學和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課中卻沒有安排這一實驗,所以我們選擇本實驗來補充我們檢驗專業的基礎技能實驗。在充分完成實驗準備(包括試劑的配制、器材的清洗和高壓滅菌)后,分別采集小組成員的靜脈血加入植物凝集素在體外培養,72h后加入秋水仙堿應用液后經離心、低滲處理、固定、Giemsa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淋巴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當小組成員在顯微鏡下看到自己的染色體時,興奮、自豪和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而分子生物學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與核心,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有力地推動了生命科學向前發展。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就是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之前的許多課程都已經接觸到了染色體,但一直都停留在感性認識,通過這次實驗我們有了切身的體會:一條小小的染色體競包含了龐大的遺傳信息,控制著復雜而精細的生命活動,生命的奧秘如此神奇。在這一實驗中,我們沒有采用先經過淋巴細胞分離后再進行培養這一步驟,大膽創新,直接將靜脈全血在體外培養以獲得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考慮到淋巴細胞占外周血的比例非常少,而且分離步驟繁瑣,尚需要分離液,分離效果不佳,容易丟失,最終導致實驗失敗。通過簡化實驗步驟,節約了實驗成本,取得了預期的實驗結果。自主設計性實驗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并實施自己的實驗方案。通過自主設計性試驗,豐富了我們專業實驗課程,充分調動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創新思維,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使我們初步具備了科研能力和科學素養,讓每一個同學都獲益匪淺。
作者:霍毅 明盛金 李俊 尹彬彬 郝峰 王杰 李艷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檢驗學院
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改革思考
摘要:園藝植物育種學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品種是農業的芯片,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泉,該課程在園藝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基于此,分析了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與實踐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為鄉村振興培養高質量育種人才。
關鍵詞: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
園藝植物育種學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育種為農業提供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優良園藝植物新品種。品種是農業生產實踐的基礎,是農民增收有利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鄉村振興的芯片。課程組從園藝植物育種學改進教學方法、考核體系、校企合作等角度開展課程建設,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課程基本理論的同時,提升育種實踐技能,為學生投身育種事業、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1西昌學院概況
西昌學院位于四川涼山州,是四川省首批整體轉型試點院校,國家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100所應用型本科高校,也是省、部、委共建高校,擁有57個本科專業,8個專科專業,其中園藝專業是四川省一流專業、四川省應用型示范專業、四川省特色專業、四川省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
2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校、企業、地方園藝植物育種氛圍不濃
我國學校課程教學改革(6篇)
第一篇:植物免疫課程教學改革
摘要:
“植物免疫學”是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專業新開設的專業選修課,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理論知識與應用結合緊密。結合選課學生的特點以及“植物免疫學”課程內容和發展的特點,經過2年的教學實踐,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考核體系等進行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基礎知識、前沿進展與實踐應用技術互為補充的課程內容體系,并引入了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案例教學、文獻閱讀研討教學、參與式實驗教學等教學模式,構建了從課堂、課下、實驗、研討以及考試等多方面的考核體系,以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
植物免疫學;森林保護;教學改革
森林保護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檢疫和防控的科研、教學、科技開發與推廣、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森林保護專業在1998年曾被取消歸入到林學專業,但由于我國林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有害生物災害,教育部于2012年又重新設立森林保護專業。2014年,我國也首次從國家層面作出了關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使森林保護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同時,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森林保護逐漸向森林醫學演變[1]。為此,北京林業大學修改了森林保護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增設了“植物免疫學”課程。該課程為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學生通過“植物免疫學”課程的學習,可以系統地了解植物的抗病性,充分掌握其類型、機制、遺傳規律、變異規律,發揮其在植物病害防治過程中應有的作用。筆者根據近2年的教學實踐,針對“植物免疫學”課程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考核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植物免疫學”課程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