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藥學學歷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關于學術學位碩士的中藥學論文
1中藥學學術學位碩士與專業碩士的主要區別
1.1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
學術學位碩士的培養主要突出科教結合,通過學科前沿課程及實踐課程的學習,著重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把握學術前沿的能力;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是與行業緊密結合,突出職業導向,考核及評價與行業資格標準盡可能無縫對接,著力提高研究生綜合職業素養,培養專業知識應用的職業能力。總之,在素質結構方面,兩者是科學家與實干家的區別,從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方面來說,是開展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的區別。
1.2學習要求的不同
學術學位碩士應遵循課程學習與科研并重的原則,要求掌握本學科的專門知識與技能,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相關專業外文資料,熟悉本學科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動態,能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研究方法,承擔本學科的科研、教學(或)臨床工作,具有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學位論文要求的科研工作的同時,在導師指導下,從事一定時間的專業技能實踐,以增強實踐能力;專業學位碩士應遵循課程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碩士研究生既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又具有較強的從事科學研究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應基本具備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達到執業中藥(藥)師注冊申請的專業技術要求;能勝任藥物生產、質量評價與控制、新藥研發、藥品注冊、流通管理、合理使用、臨床及社會服務等工作,注重加強專業技能的實踐及訓練,同時亦應在導師指導下,參加一定的科研工作,參加學校組織的專業任職能力考核,任職能力考核內容須與行業資格標準銜接。
1.3培養方法的不同
學術學位碩士實行研究生處、二級學院、學位點共同管理,導師(導師組)全面負責的模式,課程學習所占比例較專業碩士大;專業學位碩士堅持與實踐和應用結合,采用“校-企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的“雙導師制”培養方式,理論課程教育在校內完成,實踐環節到產業部門實施,所選的課題要注重實用性、創新性及服務于社會的實際需求。學分方面學術學位以課程學分和學術活動學分為主,專業學位以課程學分和實踐能力學分為主。設置課程學術學位應根據學科內在邏輯來設置,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間的課程結構體現層次性、銜接性和遞進式,形成一種縱向深化為主的知識結構,而專業學位應符合專業人士的職業需求,進行多元化綜合性教育,同時注重職業道德等人文教育。
談機能實驗教學中藥學專業特色的突出
1我校藥學相關專業培養目標與機能實驗課程的現狀
藥學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藥學教育、藥學研究、藥品生產、藥品經營、藥品檢驗、藥品使用、藥品管理及藥品臨床應用的復合型高級藥學專門人才。藥學系各專業根據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上與臨床醫學專業有較大差異,在醫學基礎課程上主干課程人體解剖學與生理學合并為人體解剖生理學,部分臨床課程合并臨床醫學概論,而相應增加藥學主要專業課程。而機能實驗課僅安排4-5個一般驗證性藥理學實驗,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實驗內容基本沒有涉及。培養的學生知識不全面,不能滿足藥學專業畢業后能在藥品生產、檢驗、流通與使用、研究與開發等領域從事藥物制劑、藥品檢驗、合理用藥、藥物設計等方面的高級科技人才的需求。
2優化機能實驗課程體系,突出藥學專業特色
為了能滿足藥學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在總結十多年機能實驗改革的經驗,充分利用我校的資源條件,我們課題組以機能實驗學教程為依據,針對藥學各專業培養目標與學時分配的差異,結合我校藥學學生的畢業技能考試要求,同時吸收其他院校機能實驗學教學的精華,對我校的機能實驗內容進行再一次優化組合,強調突出其專業特色,使學生所學的機能實驗知識既實用又具有系統性。具體是將原有內容分為幾大模塊,包括如下方面:①機能實驗學概述與常用儀器的使用介紹、實驗報告寫作;機能實驗學基本技能訓練與操作、常用觀察指標與實驗數據的采集與評價、分析與統計。目的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與實驗數據的處理。②藥物在動物體內藥代動力學參數(t1/2等)與LD50的測定。目的是針對性鍛煉藥學學生掌握常用治療藥物監測方法與如何評價藥物急性毒性。③藥物的基本知識、處方學、藥典與新藥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為學生進入藥廠實習前增加藥物的基本知識與新藥臨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機能綜合與探索性實驗以及虛擬實驗室的開放。訓練藥學學生的實驗研究的選題、課題與論文的撰寫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此拓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對以上的實驗內容實施1-2年級后,及時綜合評價學生實驗學習效果,召開學生與教師座談會,學生與帶教教師填寫反饋意見表。在下一學年綜合學生與教師的反饋意見調整部分實驗內容使其更突出藥學專業特色。第二次按照調整后的內容在下一屆學生實施,并再次測評學生與教師的反饋意見,在進一步優化實驗內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藥學專業機能實驗學教學體系,編寫藥學專業的實驗教材、修改相應機能實驗學教學大綱,設計并制作網絡課件。將實驗內容等通過網絡供其他專業學生參考與學習,以便將來優化臨床醫學等其他專業機能實驗學課程。
3科研、生產與實驗相結合,加強實驗教學改革
多年來,機能實驗教學一般均是依據教學大綱與課時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實驗講義“照方抓藥”。這種相對封閉的模式壓抑了學生主動性尤其是創造性的發揮。做實驗時,每教學班內容與實驗方法完全一致,學生興趣不高,而實驗免不了出現抄襲數據或拼湊結果的現象。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我們提倡教師開放研究室、實驗室,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現多元化實驗教學方式。我們嘗試性將部分興趣高的藥學專業學生組成科技興趣小組,將科研與實驗相結合。幾年來,我校藥學學生參加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基金與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橫向科研等課題多項;通過主動地參加科研活動,同學們撩開了科研的神秘面紗,熟悉了科研活動實施的全過程,從而減少其對科研活動的畏懼情緒,增進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在后期臨床藥理學課程教學中,藥學系與臨床藥物評價中心聯合開設新藥研究的綜合性實驗。實驗內容是教師的科研或制藥企業的項目。做實驗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擬定實驗內容和要求;根據所學理論知識與在制藥企業見習所學的實踐經驗自己進行實驗設計;同時教師把最新的藥品生產信息或本人的科研課題納入實驗教學,向學生介紹一些先進的實驗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與社會活動,激發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與思路,指導其撰寫實驗課題,完成科研小論文。這樣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復性實驗,又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實現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從一般性實驗過渡到研究性、開發性的實驗。
4加強實驗室科學管理,提高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的素質,切實保證實驗課教學質量
中藥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培養模式
摘要:
立足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文化和中蒙藥材資源優勢,依托內蒙古醫科大學現代醫藥學、中醫藥學、蒙醫藥學“三位一體”的學科專業支撐,構建適應內蒙古自治區大健康產業發展、中蒙藥產業發展需求的中藥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及“一體兩翼”的辦學特色,強化學科優勢,提升辦學水平,為自治區中蒙藥產業可持續發展培養高層次人才。
關鍵詞:
中藥學;蒙藥學;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極有優勢、最具特色的學科,其歷史地位、現實作用和科學價值是客觀存在并經過實踐的檢驗和證明。中藥產業作為醫藥產業中獨具特色的優勢領域,不但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優勢,而且對我國新醫改、人民健康、產業調整、農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巨大影響[1]。蒙醫藥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部分,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具有完整而獨立的理論體系和學科內容,為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2]。內蒙古自治區在“十五”期間就啟動了蒙藥現代化研究,并將中蒙藥產業作為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高層次中蒙藥人才是保證內蒙古中蒙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內蒙古醫科大學作為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成立最早的高等醫藥院校,自建校以來,一直肩負著為國家和自治區培養和輸送高層次中蒙藥人才的重任。在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學校中蒙藥學科取得了長足進步。學校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自身發展的雙重需要,在中蒙藥學本科培養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中蒙藥學研究生教育。2010年,學校獲批中藥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并在現有學科目錄設置框架內,開展了中藥學和蒙藥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創新性實踐,使該學科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和明顯優勢的創新型中蒙藥人才培養體系。
1準確定位,突出特色
立足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學科優勢和蒙藥材資源優勢,充分考慮自治區中蒙藥產業發展需求,學校對中蒙藥學科專業結構、辦學資源進行梳理,準確定位學校中藥學學位點。以培養適應自治區中蒙藥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中蒙藥高層次人才為目標,其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展開,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開創了以中藥學為主體,中藥和蒙藥兩個學科方向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的特色辦學模式。
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思考
[摘要]通過對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37所舉辦中藥學類專業高校的在線教學現狀進行調研,發現當前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存在各專業的在線課程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實踐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在線教學管理和監控不健全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更新思想觀念,立足長遠發展,進一步強化在線教學在中藥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鞏固疫情防控期間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改革成果,加快構建和完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加強在線課程研究,開發優質在線課程資源,推動中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中藥高等教育教學新形態。
[關鍵詞]中藥學類;在線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教學質量
為了確保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學習不斷線,教育部要求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1]。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藥學類教指委”)通過調研37所舉辦中藥學類專業高校的在線教學現狀,發現經過1個多月的探索與實踐,各高校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中藥學類專業如何在疫情持續期間及結束后,進一步深化在線教學成果,加快構建和完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推進教與學的生態重構,值得深入思考與探索。
1疫情防控期間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現狀
1.1中藥學類專業在線課程資源情況
2020年2月,在調研了全國各普通高校目前擁有的本專業類在線資源的基礎上,中藥學類教指委向相關高校推薦了一批中藥學類專業各類在線課程資源,共計257個,其中理論課資源245個。從資源的整體分布情況來看,中藥學專業理論課在線資源較為充足,11門核心課程[2]資源數占理論課在線資源總數的38%。但是,中藥資源與開發、中草藥栽培與鑒定、中藥制藥3個專業的專業課在線資源僅有24門,民族藥學專業在線課程資源8門。而實驗教學在線資源匱乏,僅有5門實驗課和7個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推薦資源中有各類國家級在線課程資源46個、省級在線課程資源97個,占推薦在線資源總數的55.6%;各高校疫情期間應急上線課程12門。
1.2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基本狀態
醫藥專業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探究
[摘要]經濟全球化必然推動和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在《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國際化將是未來高等教育的特有特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被突出強調。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互相借鑒學習,在全球范圍內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人才,推動全球科技和經濟發展,是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必然途徑。目前,在此種國際化背景下,醫藥專業亦需要與時俱進順應發展需求且擴大國際影響力,加強研究生科研素養的提升,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以及加快科學培養體系的建立。
[關鍵詞]國際化視野;科研創新能力;醫藥專業研究生
一、醫藥專業研究生培養現狀
(一)傳統醫藥專業的學科特性。傳統醫藥相關專業的學科,因其學科屬性和內容的獨特性,需要學生最終不僅要具備醫藥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能夠學習并傳承經典醫藥理論體系、提煉并發揚傳統醫藥文化精華,在相關醫藥衛生等領域從事專業性工作。而對于現代醫藥專業研究生,則更強調在延續傳統醫藥專業學科特性的基礎上,適應新時代國家重大需求,做到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且素質高,能夠從事藥品生產、分析鑒定、營銷管理、臨床合理用藥及新藥研究開發等多方面工作,成為創新精神、專業理論與實際工作能力三者兼具的醫藥專業高素質專門人才。
(二)醫藥專業研究生培養現狀。目前,我國醫藥專業研究生培養除在全國綜合性大學中開展之外,中醫藥類大學也是人才培養重地。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歷教育中,高等教育招生人數為857966人、在校人數為2731257人、畢業人數為604368人,其中醫學學科研究生招生人數為95172人,在校生271406人,畢業生70708人。據此,2018年全國醫學學科研究生總人數(437286)占比所有學科總人數(4193591)約10.43%,所占比重不容忽視。以下,從幾個維度對目前醫藥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現狀及其存在問題進行總結與討論。1.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尚需繼續加強,方式尚需多元化。目前,在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存在著分析問題相對淺表、資料查詢能力不足、調查分析能力不足等問題。在實際實驗操作中,生搬硬套研究方法、基礎實驗技能欠佳、縱向深入思考能力薄弱等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在導師指導研究生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追求快速成果,疏于言傳身教也是阻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不恰當做法。加之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內容和教學模式方面尚有待于提高和完善,整體便會導致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力度欠佳,水平參差不齊。2.需進一步促進跨學科科學研究,在交叉融合中發散思維和拓廣范疇。從跨學科交叉的程度及成績來看,相比于醫藥學科本方向內交叉融合,跨學科的交叉融合相對較少,科研項目內容、主旨及解決的關鍵問題多停留在醫藥學科本方向內的范疇和領域。當代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即是在精分細化的基礎上同時高度交叉融合,不僅依賴傳統學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滲透、交叉和融合,更傾向于拓展新的理論范疇和實踐天地,因此,跨學科交叉也被普遍認為是增強科研創新性的必經之路之一。目前,國內與國(境)外知名大學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方式成立跨學科交叉研究中心,聯合核心的技術手段與特色的資源優勢,契合國家科技與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需求,已體現出良好勢頭和巨大潛力。高校應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報考,增加招生政策中學科背景的靈活性,甚至可嘗試個性化制訂跨學科交叉研究方向學生的培養計劃,全方位促進多學科背景下的交叉性科研工作開展,并在交叉融合中發散思維和拓廣范疇,以實現創新能力的根本提升。3.各種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需要繼續增加。近年來,國內各大學愈加重視對外交流工作和國際化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持續飛速增長。同時更多地讓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提前進入角色,參加各種暑期學校、交流交換項目,拓展國際化視野,感受國外教學方式與節奏,為有意深造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是目前高校積極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和國際化發展的有效渠道。同時,為鼓勵研究生深入開展科學研究,國內高校及科研單位均以多種方式如聯合培養、短期學習、實驗室資源優勢互補等,增加研究生輸出交流份額,積極嘗試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多種形式。其中中外聯合培養模式被廣泛實踐應用,也已形成幾種較為成熟的具體模式,如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的國家公派出國(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國家公派出國聯合培養研究生,再如由國內高校與國(境)外大學或研究機構組織之間簽署協議的校際聯合培養研究生等,通過課程學習、學分互認、科學研究計劃等具體方式,短期以強化學術訓練、提升科研成果產出為目標,長期以搭建深層次合作平臺,推動科研能力整體提高為目的。同時,利用多渠道多方式如網上學術研討、學術沙龍等,實現實時交流協作,互動學習,豐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內涵與外延。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津京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些長期對外開放發展的發達區域來說,中部地區、東北三省、西北西南地區更加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例如,對于西北地區,那些處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關鍵區位節點,可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生活特點,發揮科研方向特色優勢,開展以加強自然環境保護、開發特色產業產品、拓寬地區就業途徑、助力地區經濟發展為主旨目標的科研項目合作、研究生聯合培養,通過與外埠的交流與合作,將本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方式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
二、如何在國際化視野下培養醫藥專業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
(一)激發學生主體的科研興趣。要摸清學生科研興趣的初始來源,從育人的角度量體裁衣,對學生個體采取針對性的科研興趣激發策略,引導并加以支持,最終激發其個人本身的科研興趣,增強其對本專業的認識和歸屬感,最后乃至影響其職業理想與規劃。例如,可開展文獻分享活動,通過讓學生自主挑選其有興趣的科研文獻,總結歸納,現場講解,分享與評價的方式,從側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興趣點、思維方式和擅長技能,為下一步為其選定適合的科研課題方向打下基礎。對于一些非常有創意且具可操作性的想法,鼓勵一定金額經費預算下的預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自主預算、購買并結算、進行實驗、收獲結果并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形成一個讓學生完全自主負責的任務體系,教師僅從側面監督最終成績,讓學生有自由度、發揮敢想敢干的精神,鍛煉學生理論付諸實踐的實操能力。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可采用小組合作模式、問題探討模式、學生學術論壇模式等多種靈活的方式進行。改進過去導師規定科研課題方向的單一方式,側面引導和挖掘科研課題的產生,增強課題的可行性,讓學生成為項目設計到孕育孵化全過程的主人,為其未來獨立科研能力奠定前期基礎。在學位授予機制上,可參考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學位中學位互授的辦法與經驗,以及歐美國家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中的形式,再結合醫藥學科實驗為主的特點,綜合考慮項目經費資助與分擔、學費與獎學金制度、學習成績考核和評價要求等具體措施,探索出一條在國際化視野下聯合實驗室中醫藥專業研究生的新型培養體制。例如,如圖1所示,通過以國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為主體,國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為有效補充,依托國內單位進行合作課題的申報、管理、中期檢查和結題,國外單位則輔助項目的開展和推進。學生在國內先完成主要課程學分的學習,而后在國外投入主要精力進行科研素質的培訓,學習新技術、新方法,掌握新儀器使用,具體實施合作課題的關鍵實驗,參與科研動向研討、匯報課題進展,形成先國內夯實基礎、后國外技能提升的培養路線。依靠國內國外雙方面的優勢專長,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端醫藥人才,并通過國際合作項目、交流項目,增強雙方合作單位的學術影響力,發表高水平論文,提高科研成果的產出效率。
醫學科學教育評估體系建設
作者:徐翠香 郭冬梅 孔令杰 紀春巖 孔北華 單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泰安市中心醫院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自我評估是相對于外部評估而言的,是指由大學或大學所屬基層單位自行組織的評估。美國高校普遍認為,“大學須依靠自己的手不斷地進行自我評估(或稱自我檢查)”,“沒有自我評估,提高大學水平和進一步充實大學的努力,也就失去了具體性和實踐性[1]。做好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自我評估工作,有益于學校及時發現問題并為校際比較提供參考信息,使學校能迅速地自我調整、完善,進而發揮優勢,形成特色。經檢索發現: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自我評估指標體系(以下簡稱:自我評估指標體系)亟待完善,文章就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自我評價工作進行探討,構建科學合理的自我評估指標體系。
一、自評指標體系設計的思路及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過程就是對評估對象進行深入認識和分析的過程,是對評估對象的總體性認識轉化為對客體局部性認識的過程。自評指標體系是開展自評活動的內容,指標體系的構成直接影響到整個評估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2]。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培養從事醫學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人才為目標,強調對研究生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文章從其教育質量的內涵和影響因素入手,依據導向性[3]、整體客觀性[3]、科學性[4]、可比可測性[3]和可操作性[3]五個原則構建和規劃自我評估指標體系。
二、自我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上述設計思路和原則,首先,認真分析研究了目前國家、地方和教育界有關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法規,通過相關文獻查閱,在總結和借鑒以往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研究成果(北京郵電大學翟蓉碩士學位論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科自我評估系統的研究》、《山東省碩士學位授權點評估指標體系》、教育部學位中心《2008年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等)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山東大學等高校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初步擬定自我評估指標體系;其次,對山東大學醫學院基礎和臨床研究生、藥學院研究生群體進行問卷調查,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博士導師、博士研究生填寫的2008年“全國博士研究生教育質量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依據獲得的結果對自我評估指標的相關內容調整修改;再次,組織5名研究生教育經驗豐富,科研突出,且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博士導師(來自于山東大學醫學院基礎和臨床專業)對第二稿進行討論、修改,形成自我評估指標體系(見附表,其中標“*”者為國內傳統研究生教育評估指標體系所缺乏的指標,定性指標已標示,未標示者為定量指標)。
三、自我評估指標體系詮釋
國外醫學教育形式分類與借鑒
作者:黃子杰 吳胤歆 單位: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形式。它規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式和途徑,包括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考核評價等[1]。因歷史或體制等原因,世界各國的高等醫學教育模式不盡相同。本文擬從畢業后第一學位(或證書)授予情況角度對國外的醫學教育模式進行分類,分析其可資借鑒之處,并結合目前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建議。
1國外醫學教育模式分類與借鑒
高等醫學教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大學專業之一。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國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教育層次和形式有所變化,或強調學歷,或注重資格,或突出學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況看,按畢業后的第一學位或證書的授予情況,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1博士學位授予型
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醫學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補充資料)為依據統計,全球有近半數(49.36%)的國家和地區為醫學畢業生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有的國家授予內科學博士或外科學博士學位)[2]。其中美國和加拿大是此類型的代表。美國和加拿大的高等醫學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后進行的。醫學院校的招生對象為已取得學士學位的本科畢業生,通過入學考試進入醫學院再攻讀4年醫學課程,畢業授予醫學博士(MD)學位。它們的醫學教育制度中有三個可值借鑒之處:設置入學考試。世界各國高校的入學制度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考試制度”,一種是“證書制度”。考試作為一種標準,被用于決定學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證書制度是學生憑中學畢業證書或其他證書就有進入大學的資格[3]。美國的本科畢業生在申請進入醫學院前必須通過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學生入醫學院前也要通過文、理和面試三方面的考試[4]。醫學院特設的入學考試,保證了醫學生的水平和質量,也保證了醫學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學期間參加國家統一考試。美國醫師考試委員會組織的美國醫學執照考試(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為三個階段,學生在第二學年結束時必須通過第一階段的考試(USMLEStepⅠ),在第四學年結束時必須通過第二階段的考試(USMLEStepⅡ),否則他們將不能進入臨床實習(Clerkship),不能畢業,也不能成為住院醫師。實際上,參加并通過國家統一考試,使學生獲得實習期間和日后行醫所必須具備的合法資格,也是避免引發醫療爭議和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醫學生在畢業時也要通過一次標準化考試,以標志其知識和技術達到了一定水平,否則不能從事醫療工作。畢業后區分全科和專科醫師的崗位。美國和加拿大的醫學生畢業后,需申請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完成培訓后,其身份還只是全科醫師,若想成為專科醫師則需再經過幾年時間的專科培訓以獲得資格。這樣一來,由全科醫師負責社區居民的普通疾病診治和專科疾病轉診,不僅提高了醫療保健系統的運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醫療費用。
1.2學士學位授予型
中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知識庫建設
摘要:為滿足中醫高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需求,實現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與教師需求的精準對接,研究建設中醫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知識庫。教育技術知識庫包括教育技術知識學習、能力評價兩部分,是開展相關培訓的基礎。知識庫針對中醫高校教師的特點設計知識模塊,根據教師不同學科分類設計知識點學科分類系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評價結果作為開展相關講座和確定參加教師的依據。通過建立相關制度來保障教育技術學習、能力評價、培訓、知識庫更新等活動良性運轉,形成高效可持續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體系。
關鍵詞:中醫院校;教育技術培訓;知識庫;建設與應用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中醫高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日益成為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但在實踐中出現了學校持續高額投入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軟件建設,各個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而廣大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效果不明顯的現象[1]。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建立起有序的教育技術培訓體系,存在多頭開展、重復培訓、缺乏保障、針對性差和評價不科學等問題。因此,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知識庫的建設變得十分迫切,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以教育技術中心為主導,以知識庫為基礎的學習、培訓、評價體系。實現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有序開展,滿足教師日益增長的教育技術知識學習要求。
1中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現狀分析
中醫院校在教師隊伍的構成、教師的學科背景和教育技術培訓的管理機構設置均與理工科院校有較大區別,有其獨特的特點。
1.1教師的群體特征分析
中醫院校教師的專業主要以中醫學、中藥學、針灸學等學科為主,醫學類專業占比達65%以上,其余教師中語言類、體育類、思政類教師占比較高,而信息技術類教師比例不足2%。教師的學歷普遍較高,新就業的教師普遍具有博士學位,年齡在28歲以上,在其學習經歷中信息技術課程較少,基本沒有教育技術理論相關課程的學習經歷[2]。在對教師的教育技術知識來源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廣大教師學習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網絡自主學習達56%,其次是教師資格培訓占18%,學校培訓占13%,書本僅占13%。教師資格培訓僅在入職時開展,而從人事處口徑統計學校教育技術培訓年均小于4次。因此教師的教育技術知識來源比較單一,且知識缺少系統性和連續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