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藥學概括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中藥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路徑
摘要:中藥學研究生教育中,學術與應用、課程學習與論文寫作、傳統理論與現代學科、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學習與全面素質六個相關性涵蓋了中藥學研究生教育中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本文探討了基于六個相關性的中藥學研究生教育中的教學、實踐和素質三個要點的改革思路,以期為當代中藥學研究生教育和培養提供有益的路徑與思考。
關鍵詞:中藥學;研究生;教育培養;人才培養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的教育,在西方被稱為“高級教育”(advancededucation),其核心內容應是學生學術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1]。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結構中的最高層次。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我國著名藥學專家屠呦呦,更引起了世界各地對中藥、天然藥物創新研制的關注[2]。中醫藥數千年來為全世界人類健康和生息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隨著當前致病菌的快速變異和人類疾病譜的改變,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毒副作用小的中藥來治愈疾病,這給我國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3]。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中醫藥事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自2016年以來,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和《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先后。從政策出臺的密集度和力度來看,國家層面對于中醫藥行業的支持態度愈發明晰,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明確了中醫藥的地位作用以及發展中醫藥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等內容,將黨和國家關于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對中醫藥行業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作為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提出了一系列振興中醫藥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和舉措。《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新時期推進中醫藥發展作出系統部署。《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國內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搭建完善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是中醫藥領域的第一部白皮書,系統介紹了中醫藥的發展脈絡及其特點,充分介紹了中國發展中醫藥的國家政策和主要措施,展示了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國際交流合作等。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發展迅猛,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也愈發重要,特別是中藥產業,我國具有獨有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歷史和人文社會條件,是我國醫藥產業中最具發展前景的特色產業。然而,中醫藥發展也面臨許多新挑戰、新問題。比如中醫藥人才隊伍還不能滿足事業發展的需要,高層次中醫藥人才不足[3],尤其是缺乏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中藥學高層次人才,已然成為制約整個中藥行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與此同時,當今社會對中醫藥專業人才的需求又日趨增多。因此,如何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創新型中藥人才,是中藥學研究生人才培養而臨的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4-5]。中藥學類研究生是中藥持續較快發展的核心后備力量,擔負著中藥未來發展的廣度和深度的向導角色,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中醫藥院校承擔著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中醫藥高層次專門人才,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使命。在對中藥學研究生培養探索過程中,有多重途徑,如有基于產學研的研究生教育,強調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將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產學研合作教育形成產業與教學科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并努力實現“校企合作,產學雙贏”的局面[6]。有的重視創新能力的培育,認為重視中藥類研究生基礎教育是提升中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保障,適當調整培養模式為提升中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提供客觀條件。有的則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導師指導、科研實踐和就業指導等具體方面提出研究生改革探索思路,如加大人文素質教育,健全導師責權機制,加強團隊指導等,在課程設置中,也充分考慮到中藥學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正相關性,包括應與研究生對專業的興趣的正相關性,與專業領域的實際需求的正相關性等[7],還有針對優化中藥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設置實踐教學體系,搭建校內外實驗、實習教學平臺,擴寬教學領域,注重科研習慣培養、強化動手能力,對創新激勵機制等提出了改革思路[3]。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和中醫藥事業的快速發展,對創新性、創業型和實踐型高級專門中醫藥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突出,使得傳統的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側重學術訓練,以學位論文為核心的傳統中藥學研究生培養模式面臨嚴峻挑戰[8],在中藥學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一些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共性問題,如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行業需求缺乏有效地結合,研究生課程設置結構單一、不能滿足行業需求、內容陳舊、課程分類帶有隨意性,研究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等[2,9]在生源結構、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足,都亟待加以解決[10]。基于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了六個相關性來開展對中藥學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的探索和研究,以期為現代中藥學研究生培養提供相應對策,培育更多具有優秀素質的中藥學高層次人才。
1六個相關性
六個相關性是指在中藥學研究生教育中,學術與應用的相關性,課程學習與論文寫作的相關性,傳統理論與現代學科的相關性,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相關性,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相關性,專業學習與全面素質的相關性。這六個相關性基本涵蓋了中藥學研究生教育中應具備的基本要素。
1.1學術與應用的相關性
傳統上,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于培養學術后備人才。我國從1991年開始招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來,該類型研究生規模快速擴大,隨著專業學位教育規模繼續擴大,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這是體現面向市場需求的培育實踐型高層次人才的體現,同時,對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問題也不容忽視。學術性和應用性不應作為矛盾的對立面,而是相互滲透與補充。學術學位研究生側重學術研究的同時,應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應用技能與技巧,對于強調應用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也同理。
論中藥學名詞術語的規范化
一、中藥基本名詞術語的標準化
1.中藥基本名詞術語的選詞
1.1選詞要遵循以下原則:(1)以一級中藥學學科作為選詞范圍;(2)以中藥學常用、基礎詞為收錄重點;(3)突出中藥學特點,以中醫、中藥學特有的詞為重點收錄對象;(4)強調公認性:術語正名爭議大或詞義界定不清者暫不收。
1.2中藥基本名詞術語的選詞方法以各類標準、教材、辭書、論文和中醫藥學著作中涉及的中藥學相關術語為對象,根據選詞原則,參考現代應用該術語的頻次確定入選術語。(1)總論:根據本標準界定的收詞范圍,結合建立的術語標準概念體系酌情選收;(2)采集類:收錄采收中藥的時期、部位和方法三類術語;(3)貯藏類:以《中華本草》、《中國藥材學》等著作的貯藏部分收載術語為主要收錄對象,重點收錄常見的變異現象和常用的貯藏方法兩方面的術語;(4)鑒定類:以鑒定常用的五大鑒定方法為框架,兼顧傳統特點和系統性,重點收錄鑒定方法術語和經驗鑒別術語;(5)炮制類:主要收錄炮制原則和炮制方法兩類術語;(6)藥性理論類:重點收錄性味、歸經、升降沉浮等方面的基礎術語,部分術語因目前存在異議暫未收錄,如毒性等;(7)功效類:功效類主要以《中藥學》各論部分所分章節為收錄對象,多以章和節名為術語名稱;(8)配伍、禁忌和用法類:主要參考歷版《中藥學》教材以及《中醫藥學名詞》、《中華本草》等文獻收錄;(9)藥名類:以《中華本草》、《藥典》(一部“藥材及飲片”部分)、《中醫藥學名詞》、《中藥學》教材收載的中藥為檢索對象,通過數據庫(數據庫選用中國知網•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CHKD期刊全文數據庫-光盤版)全文檢索,然后根據檢出的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頻次)多少確定該類術語。
2.術語及其定義的研究考證
2.1正名與定義的確定原則既要堅持協調一致的原則,又要遵從科學性、系統性、簡明性、單義性、國際性和約定俗成的原則,同時還要符合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以及規范文字的要求。主要包括:(1)科學性:定名與定義應準確表達1個概念的科學內涵和本質屬性;(2)簡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記、易讀、簡潔,使用方便,避免生僻字;(3)國際性:定名時應考慮與國際上的術語概念接軌,以利國際交流;(4)協調性:與國內已公布的名詞術語方面的標準,原則上應協調一致,出現不一致的應充分考證,慎重定名;(5)符合我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構詞規律。
2.2正名與定義的確定方法根據中藥學學科特點,采用以下方法:(1)文獻通考:對凡與考證術語有關的文獻原文,通過對古今相關文獻的調研和相關數據庫的檢索進行文獻通考;(2)源流考釋:對每個術語溯源尋根,以內涵為準進行考釋;(3)現代應用頻次:如果同一術語有多個名稱,一般以頻次高者作為正名;(4)力求整個標準系統、簡明:在保證科學性、準確性的前提下,按照概念層級表達概念,上一級的概念概括其下一級概念的共同特點,下一級的概念在表達時直接引用上一級術語,盡量避免重復表達上一級概念,重點表述與同一級術語概念的不同點。
實踐教學臨床中藥學論文
一、目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全國各中醫藥院校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飲片觀摩、上山采藥或開展中藥房實習、門診見習等實踐環節教學活動。這些都從不同側面體現了對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對中藥學相關科研、職業技能訓練的環節和方法,尚未做明確而具體的開展和實施。針對上述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臨床中藥學》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非常有必要進行改革。教高[2007]1號文件規定,要“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重點建設500個左右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推進高校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隊伍、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二、實踐教學的改革目標和措施
《臨床中藥學》課程涉及知識面廣,內容龐大,根據專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淡化《臨床中藥學》課程中一些非重點藥物的講授,集中課時用于《臨床中藥學》實踐環節的教學。目前國際先進高等教育著重于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實踐技能訓練。因此,我們實踐教學的目標就是要著重關注科研和職業兩大技能的實踐培訓,并根據醫藥類專業的不同,靈活選用各種合適的實踐教學模式,各有側重,從而強化學生各種科研創新和職業實訓實踐能力。
1.科研技能。
《臨床中藥學》作為中醫專業基礎課,其教學內容主要體現以中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技能為主體的特征,要求學生牢固掌握臨床中藥學藥性和藥效,以發揚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考慮到中醫藥專業類的學生后期會學到藥理學、中藥藥理學等藥效相關課程,為避免重復性實驗,因此在科研技能實踐環節中我們主要強調中藥藥性理論。中藥藥性即中藥性能,是中醫藥理論對中藥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中藥,并用以闡明其藥效機理的理論依據。中藥藥性實驗研究,是對臨床中藥學總論部分的補充,是整個實踐教學的基礎,對中醫學類專業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有較高的指導性,有助于學生在未來從事臨床工作時更好、更準確地處方用藥,提高行醫的能力,同時對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后期開展藥效實驗或進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實踐實施中,我們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等實踐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增設緊貼學生相關專業要求的操作簡便、效果顯著的經典中藥藥性實驗,制定中藥性能理論實驗講義,同時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實驗,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行選擇規模較小,周期較短、難度適中的題目或結合教師科研課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識和科研習慣。最后通過研究報告、實驗設計標書或者畢業論文的撰寫來評估學生綜合運用藥性理論的實踐教學效果。以大學生實踐科研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作為主要指導老師,我們已經指導數名本科生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主要圍繞藥性理論的五方面展開:①四性,如選用寒熱兩性不同的中藥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別觀察對發熱動物解熱或導致動物體溫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觀察辛味中藥紫蘇與紫蘇芳香揮發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擴張皮膚毛細血管、抗菌、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等)的區別。③歸經,如選用示蹤劑,經尾靜脈注入動物體內,不同時間取動物器官組織,測定各器官組織的放射性強度,將其換算成示蹤劑含量,即可反映藥物在體內的定位分布及特點,間接提示其作用于機體內敏感的靶器官,驗證其歸經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觀察黃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對升降浮沉的影響。⑤毒性,如選用附子、細辛等有毒中藥灌胃實驗動物,觀察其毒副作用。
2.職業技能。
科技期刊刊慶紀念特刊編撰方法
1編撰刊慶特刊的意義
雜志發展歷程的介紹是刊慶特刊的重要內容之一,借此機會徹底梳理一下雜志的歷史,有助于讀者、作者以及編輯工作者加深對雜志的了解。雜志的歷史是雜志發展的脈絡,不管是有波折還是很順利,作為辦刊人都應該去探求、核實并予以記錄。“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對歷史的回顧可以讓當代辦刊人追溯、了解創刊者的“初心”,再結合時代和行業的發展,看清雜志目前的學術位置,從而更好地把握雜志下一步發展方向。為了辦好刊慶特刊,常常需要向主管部門領導、行業內名家約請題詞、稿件等,無論是直接拜訪還是發送約稿函,都是一個很好地向領導與業內專家介紹雜志的途徑。《江蘇中醫藥》為祝賀創刊50周年,向全國數十位德藝雙馨、聲譽遐邇的名老中醫藥專家約請贈言及介紹一個驗方,編成《50名醫賀華誕》欄目[1],此舉不僅豐富了特刊內容,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名醫驗方,而且提高了雜志在全國中醫藥界的知名度,此后省外來稿明顯增多。科技期刊的刊慶特刊不僅應有為雜志慶生的祝賀主題,其原有的學術性也不能遺忘,約請業內名家撰寫高質量的文章集中刊登也是刊慶特刊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應用氣象學報》創刊30周年紀念刊刊載了11篇綜述性論文,內容涵蓋了降水預報、農業氣象、高性能計算機與氣象衛星的應用、污染觀測等多個領域的研究進展。《江蘇中醫藥》創刊50周年紀念特刊也設《院士特稿》欄目,集中刊載了3位院士的大作[3-5],均獲得了較高的被引用率。1.3有助于對雜志載文進行深入分析載文是科技期刊的重要資源,在刊慶特刊中對前期載文進行統計、分析,不僅是對雜志的一次總結,更可以從中提取出諸如作者分布、發稿周期、學科覆蓋、行業研究熱點的演變、高被引文章或作者等等重要的信息,為雜志校準定位、確定下一步選題方向提供了重要信息,也可從中窺探行業研究熱點,指導讀者的研究方向。刊慶特刊是作者、讀者、編者溝通情感的橋梁,雜志的點滴成就與進一步發展離不開作者、讀者的支持和幾代編輯的努力。通過刊慶主題征文、刊登作者來信、評選優秀論文等方式,再一次將大家的感情聚焦,共同回憶過去,展望未來,同時,也表達雜志編輯部對編輯前輩的尊敬,對讀者意見的重視,對優秀作者的鼓勵。
2刊慶特刊的主要內容
導語通常是刊慶特刊的冠首文,一般由編輯部或雜志主編撰寫,重點在概括雜志發展史、點明刊慶主題、介紹雜志所獲重要獎項、致謝與展望等,如《江蘇中醫藥》創刊40周年特刊中由編輯部主任撰寫的《團結奮進,再創輝煌》[6]和《建筑電氣》創刊30周年特刊中由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撰寫的《醇臻30年》。導語也是刊慶特刊的點睛之筆,從而引出特刊的主題,如《江蘇中醫藥》在創刊50、60周年特刊中由編輯部撰寫的導語,引出《50年,我們這樣走過》與《圖說60年》這一特刊主題[8-9]。通常由編輯部約請上級領導部門、重要領導、專家、歷屆編委、兄弟期刊、歷任雜志編輯等撰寫,可根據作者情況、內容多少安排在刊慶特刊的不同位置。一般而言,上級領導部門、重要領導和專家的賀信、題詞、寄語,可辟專欄安排在特刊其他欄目之前,若內容不多,也可安排在封二與彩色插頁。祝賀單位也可列表集中安排,并予以感謝。這是刊慶特刊的重要內容,主要介紹雜志創刊以來的各種變遷與發展。可以采用大事記的形式按照時間順序予以記載,如《〈建筑設計管理〉雜志創刊30周年大事記》[10];也可以根據事件的不同分門別類予以記載,如《江蘇中醫藥》創刊50、60周年紀念特刊分別以發展歷程、足跡(辦公地點的變遷)、團隊、封面要覽、刊名題詞、理事會、自身建設、信息化歷程、成果榮譽等欄目記載雜志發展歷史[11-13]。在形式方面,可以用文字敘述,也可以用圖表、照片展示,使歷史更加鮮活,增強可讀性。2.4刊慶主題約稿或征文選登這一部分主要刊登圍繞刊慶主題進行的約稿或征文,可提前向雜志歷屆編委、歷任主編、老編輯及長期關心雜志發展的讀者、作者約稿或征文,擇要刊登,其內容主要圍繞作者與雜志的情感以及對雜志的祝福與建議等。科技期刊的靈魂是高質量的專業論文,盡管刊慶特刊圍繞刊慶主題,仍不應忽視雜志的專業性。以刊慶為契機,約請名家撰寫高質量專業論文,是祝賀雜志生辰的最佳“禮物”。由于特刊中與刊慶有關的內容占據了一定版面,專業文章數量會有所下降,因此更要重視文章質量。約稿時要注意選擇作者與主題,應選擇有一定知名度的業內專家或選擇行業當前研究熱點進行約稿,并在刊慶特刊的導語部分予以重點介紹。歷年載文分析一般是對雜志從創刊至今,也可以近些年來(多為近10年)刊載的學術論文進行的統計分析,在刊慶特刊中常用圖表或論文形式進行編撰。統計項目通常有總載文量、作者情況分析、作者地區分布、主要欄目及其載文篇數、基金論文數及其占比、影響因子變化趨勢、高被引文章分析、文章選題及篇幅變化情況,等等。例如《抗感染藥學》為慶祝創刊10周年發表了《〈抗感染藥學〉創刊10周年載文概況及其相關信息的分析》一文,對2004年6月至2014年3月間出版的40期刊物中936篇論文進行分析,統計項目包括載文概況、作者機構、課題基金論文比、國內外電子媒體的網絡傳播情況、影響因子和時滯情況等。《江蘇中醫藥》創刊50、60周年紀念特刊以彩色圖表、餅圖與柱狀圖的形式對創刊以來載文的作者地區、欄目設置等進行了統計分析,表現形式活潑,可讀性強[15-16]。評選優秀論文是科技期刊刊慶特刊的特色項目,可以通過編輯部初選、組織專家評審等方式評出,也可以根據文章被引情況,獎勵高被引文章作者,或盡早信息由作者報送文章的獲獎情況,根據獲獎情況評優。評選結果刊登在刊慶特刊上。重要論文題錄主要是將創刊以來所刊載的文章進行篩選,優選出高質量、高被引、重要作者的文章,將其題名、作者、刊期以表格形式予以記載。優秀論文評選與重要論文題錄都是對雜志所載優秀文章的再一次推廣。
3刊慶特刊的設計特色
重視四封及彩頁設計,突出刊慶主題刊慶特刊在四封上要有特色,要突出刊慶主題。科技期刊的封面要遵循一定的規范且一般按照年份統一設計;因此,對封面可略做調整以點明刊慶特刊的主題,并從刊慶當年度第1期開始就要有所規劃。《江蘇中醫藥》封面以年度為單位更換顏色,2016年為《江蘇中醫藥》創刊60周年,因此2016年全年雜志就以紅色為主色系,彰顯喜慶。《江蘇中醫藥》封面以地球為背景,江蘇省版圖為中心,版圖中鑲嵌豎排文字,為歷代江蘇(或長期生活在江蘇)醫家著作的一部分文字,突出地域和專業特色,而特刊封面鑲嵌的文字為中共江蘇省委1956年關于“省委同意創辦《江蘇中醫》”這一重要文件;封面重要位置寫有“創刊60周年特刊”字樣,表明“身份”。2006年第10期為《江蘇中醫藥》創刊50周年紀念特刊,封面正中為立體的數字“50”,數字上又鑲嵌雜志歷年封面。特刊的封二是翻開雜志后第一眼能看到的頁面,其重要性僅次于封面,也應好好利用,可設計刊慶主題彩頁或刊登重要領導或專家題詞、寄語等。《江蘇中醫藥》創刊50、60周年紀念特刊利用創刊年份和當年年份中的一個數字,組成創刊周年數,以此創意并加以喜慶、吉祥的元素,再輔以文字致謝,設計成彩頁,置于封二,特色鮮明,見圖1和圖2。特刊的封三與封底通常刊登題詞、致賀單位列表等,也可做一些其他用途。例如《江蘇中醫藥》創刊50周年特刊利用封三刊登雜志工作人員合影及其感言,封底則安排創刊50周年紀念光盤(珍藏版)的宣傳彩頁。照片回顧歷史,圖表分析問題科技期刊通常以文字為主,但刊慶特刊當是例外,無論是講述雜志歷史還是統計刊載論文,都應以照片、彩色圖表、小圖片等形式,精心設計,合理安排,使枯燥的歷史鮮活起來,呆板的數據生動起來。《江蘇中醫藥》刊慶特刊以彩色表格形式將創刊至今雜志的辦公地址、主辦單位、刊名、主要負責人等情況的變遷一一列舉;又以南京市區地圖的一部分為背景,圈出歷年辦公地點所在位置,再附上此辦公地點當時的照片;以歷屆編委會主任委員、歷任主編和各時期編輯部工作人員標準照的形式介紹編輯團隊;以照片配合文字介紹編輯部各項活動或會議;以獲獎證書或收錄證明介紹雜志成果榮譽;以彩色表格、餅圖、柱狀圖對創刊以來載文進行分析。這樣的歸納、編排使得整個雜志的發展史脈絡清晰,內容豐富有序,設計活潑生動。內頁可全彩印刷,彰顯與眾不同科技期刊多為黑白印刷,但刊慶特刊因為需要刊登大量的照片、彩圖,最好內頁全彩印刷,即使是純文字的版面,也可以用作者彩照、背景色、彩色標題、小圖標等形式使頁面色彩豐富,美觀大方,彰顯與眾不同。
4刊慶特刊的編撰過程
中藥學專業方劑學課程教學設計探析
摘要:目前,《方劑學》課程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進行相對應的教學設計的改革實踐已蓬勃開展起來。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現從如何針對中藥學專業培養目標,做好學情分析,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安排教學步驟等幾方面做一闡述。
關鍵詞:中藥學專業;方劑學;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近期,筆者參加了第二屆“中醫藥社杯”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青年教師教學設計大賽,在備賽及比賽的過程中,在針對中藥學專業如何進行《方劑學》教學設計方面感受頗多,下文將從明確中藥學專業培養目標、有效進行學情分析、規范編制教案設計、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妥善安排教學步驟等幾方面進行闡述,以饗同道。
1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每一門課程目標均是為其專業培養目標服務的。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夠從事中藥生產、分析、鑒定、銷售管理(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材等)、新藥研發、臨床科學用藥等方面的合格人才。因此,針對中藥學專業的《方劑學》課程目標是立足于中藥學專業,用中醫藥理論來指導學生分析方劑、指導用藥,初步建立起以中醫藥思維來研發新藥的科研思路。《方劑學》是中藥學專業學生的專業課,是體現中醫藥思維的重要課程之一。
2有效進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授課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除需要掌握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與知識結構之外,還要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動態以及相應的學習興趣、模式與習慣,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計劃,這將直接影響到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的升級以及教材的選用、授課內容的調整。
大專無機化學教學困境與對策
1、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1.1學生無機化學基礎差,缺乏學好無機化學的信心
隨著高中畢業生的減少和本科院校的擴招,使得大專院校的招生錄取線一降再降,如湖南高職高專錄取總分由2008年文史330分,理工270分,到2013年的文、理皆200分,只要是從事過高中教育或大學教育的人都知道,高考200分學生的基礎是怎樣的薄;加上大專院校招生的學生中,大多數來自文科畢業生,如我校藥學專業的文科生比例為69%,無機化學的知識基礎可想而之。這一點,學生自己也有自知之明,52%認為自己的化學非常差,根本沒入門。在2012年和2013年新生的入學無機化學基礎知識考查中也證實,有11%的學生不能完整地寫出原子序數1~20號的元素名稱、符號,約78%的學生不會計算常見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約43%的學生不能完整地寫出常見的物質名稱或化學式。由于學生高中化學底子非常薄弱,30%的學生對學好無機化學沒有信心,特別是部分來自文科畢業的學生,認為自己本來就因為化學不好才選擇讀了文科,加上高三沒有學化學,存在畏難的先入為主的心理;另有10%的學生有觀望的心理,沒有十足的信心學好無機化學。
1.2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缺乏主動性
由于受傳統教育影響,多數教師及學生缺乏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意識,或者由于在中小學期間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恰當,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缺乏意志力,在日常艱苦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缺乏信心,遇到難題容易退縮,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存在敷衍應付現象。就學生來說,普遍缺乏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上的事情習慣讓老師包辦,23%的學生上課依賴教師的講解,希望老師多講練習,課后被動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在自主學習課外知識、發展興趣、培養能力、進行科學研究等方面自主性差,意識淡薄[1]。
1.3學生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幾年來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了實踐技能課程和課時的比重,相應的理論課學時數有所減少。如何在規定的學時內將課程內容完成,是理論課老師遇到的新問題。然而在調查問卷中顯示,大部分學生希望老師授課時以專業相關的知識為基礎,多理論聯系實際,拓展知識面,復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加深內容的講解及課后習題的分析講解;學生也希望老師教學語言幽默、課堂氣氛帶有“娛樂性”。如果真按學生所要求的那樣授課,授課的課時數要增加很多,這樣與基礎課時減少存在矛盾,同時也要求授課老師本人的知識面更廣、授課技能的更高。
談藥用植物學融入課程思政案例
摘要:藥用植物學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對培養中醫藥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起著重要的作用。按藥用植物學章節體系介紹一些課程思政案例,以期促進我國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共建和共享,實現新時代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案例庫
藥用植物學是講授藥用植物形態、結構、分類等知識的課程,是中藥學類和藥學類等專業的基礎課,通常面向大學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生開設。該階段是學生由基礎課程向專業課程過渡的時期,是培養學生專業思維、職業素養及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藥用植物學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將這些元素提煉出來,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和職業素養,實現中醫藥人才的“三全育人”大有裨益。近年來,許多高校開展了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踐,報道了一些優秀的藥用植物學思政案例[1-10],最新出版的《藥用植物學》教材也增加了課程思政的內容[11],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尚未見對整個課程體系的思政案例報道。本課程教研組在藥用植物學和藥用植物野外實踐省級一流課程建設過程中,對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匯總,建立了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案例庫。本文按藥用植物學章節體系對思政案例進行介紹,以期促進我國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共建和共享,提高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1藥用植物學緒論中的思政案例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本草著作中所記載的藥用植物的形態、生長習性等知識蘊含著藥用植物學的萌芽,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新精神,對植物分類、品種考證和開發利用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就是受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用法的啟發而發現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研讀本草著作,學以致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創新精神。“神農嘗百草”反映了古人的無私、無畏和創新精神,也反映了人類對藥用植物的認識和利用過程與生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通過介紹誤食斷腸草花、毒蘑菇等中毒事件,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藥用植物學的現實意義,領悟藥材基原鑒別的嚴謹性,端正中醫藥工作者誠實守信、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完成3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當前正進行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許多藥用植物學任課教師也參與其中。資源普查的過程、技術創新和成果展現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艱辛、無私奉獻、求實創新的精神,能激發學生學習藥用植物學的興趣,加強對中藥事業的認同感,培養作為中醫藥人守護人類健康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普查結果表明,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甚至瀕危,國家出臺了禁止采集/濫挖發菜、甘草、麻黃等重點保護動植物的行政法規,各地積極發展藥用動植物人工種養。通過這些案例,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2藥用植物形態解剖學中的思政案例
2.1植物細胞與組織
藥用植物學融入課程思政案例思考
摘要:藥用植物學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對培養中醫藥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起著重要的作用。按藥用植物學章節體系介紹一些課程思政案例,以期促進我國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共建和共享,實現新時代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案例庫
藥用植物學是講授藥用植物形態、結構、分類等知識的課程,是中藥學類和藥學類等專業的基礎課,通常面向大學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生開設。該階段是學生由基礎課程向專業課程過渡的時期,是培養學生專業思維、職業素養及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藥用植物學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將這些元素提煉出來,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和職業素養,實現中醫藥人才的“三全育人”大有裨益。近年來,許多高校開展了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踐,報道了一些優秀的藥用植物學思政案例[1-10],最新出版的《藥用植物學》教材也增加了課程思政的內容[11],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尚未見對整個課程體系的思政案例報道。本課程教研組在藥用植物學和藥用植物野外實踐省級一流課程建設過程中,對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匯總,建立了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案例庫。本文按藥用植物學章節體系對思政案例進行介紹,以期促進我國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共建和共享,提高藥用植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1藥用植物學緒論中的思政案例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本草著作中所記載的藥用植物的形態、生長習性等知識蘊含著藥用植物學的萌芽,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新精神,對植物分類、品種考證和開發利用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就是受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用法的啟發而發現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研讀本草著作,學以致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創新精神。“神農嘗百草”反映了古人的無私、無畏和創新精神,也反映了人類對藥用植物的認識和利用過程與生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通過介紹誤食斷腸草花、毒蘑菇等中毒事件,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藥用植物學的現實意義,領悟藥材基原鑒別的嚴謹性,端正中醫藥工作者誠實守信、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完成3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當前正進行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許多藥用植物學任課教師也參與其中。資源普查的過程、技術創新和成果展現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艱辛、無私奉獻、求實創新的精神,能激發學生學習藥用植物學的興趣,加強對中藥事業的認同感,培養作為中醫藥人守護人類健康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普查結果表明,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甚至瀕危,國家出臺了禁止采集/濫挖發菜、甘草、麻黃等重點保護動植物的行政法規,各地積極發展藥用動植物人工種養。通過這些案例,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2藥用植物形態解剖學中的思政案例
2.1植物細胞與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