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研究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期刊論文被引量預測研究
1引言
論文的被引量在科研評價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科學基金申請、學術獎項評定、機構人才引進等過程中,往往需要科研工作者提供論文的引證報告作為其學術影響力的佐證。但是,單純地依靠被引量及其相關指標來評價一篇文章學術水平的高低或效用的大小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論文往往需要在發表后一年或更長時間才可能被引用,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特別是人文社科領域的論文,往往需要3-5年才能達到被引高峰。因此,利用初期的特征因子對論文中長期被引量做出預測,較早地發現未來可能被高被引的論文或高被引學者,將有助于科研人員的管理與決策活動。在預測活動中,預測指標和預測方法的選擇是最為重要的兩部分內容。預測指標的選擇主要基于相關性分析,一般認為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是能否利用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進行預測的基礎。關于被引量與其他因素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已有較多成果【1-6】,如趙思?等人采用相關分析對期刊論文的外部特征、作者特征、引用特征和期刊特征共12個細分指標進行了檢驗,發現對論文被引量有顯著貢獻的指標包括第一作者的H指數、第一作者的總被引量、第一作者的平均被引量、樣本后兩年內的被引量、期刊即年指標等【5】;Haslam等對308篇心理學期刊論文十年被引量進行分析,發現第一作者的權威性、是否具有一個或多個資深作者、期刊聲望、論文長度、參考文獻的新鮮度及數量等均與論文被引量相關【4】;Tahamtan等在其一篇綜述中,將28個與論文被引量相關的因素歸納為三大類,即與論文相關的影響因素(如論文質量、主題新穎性、研究主題和領域特征、研究方法等)、與期刊相關的影響因素(如期刊影響因子、期刊的語種、期刊范圍、出版形式等)、與作者相關的影響因素(如作者數量、作者聲望、自引情況、作者的國內國際合作情況、國籍、性別、年齡、種族等)【1】;類似地,鮑玉芳等人將影響論文被引量的34個相關因素按作者因素、文章因素、期刊因素、網絡計量學、其他因素這五個維度進行梳理,提出了更為全面的指標體系【6】。此外,Jahandi⁃deh等人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對兩組論文進行差別檢驗【3】,Zavos等人選用TheWilcoxonrank-sumtest方法進行假設檢驗【2】,來判斷被引量和其他因素間的關系。在上述研究中,許多與被引量相關的因素(如作者因素、期刊因素等)都是在時即已確定。然而,就算在同一刊物上發表的同期論文,其后期被引量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顯然其長期被引量主要受到了后一些動態變化因素的影響,如早期的被引量【5,7-8】在被引量預測方法的選擇上,目前仍以傳統的回歸分析法為主。通過上述梳理和分析,筆者發現,目前在論文被引量預測的相關研究中,已有多位學者研究了作者相關因素、論文相關因素、期刊相關因素等與被引量的關系,但鮮有學者對論文的被引量與早期動態變化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在基于數據類型及其關系視角下的模型構建和模型預測的方法選擇和運用上,還處于初步階段。因此,本研究中筆者對論文早期動態指標(如早期被引量、早期下載量)、論文總下載量、總被引量、論文題名、論文作者數量、關鍵詞數量以及期刊綜合影響因子等指標進行逐一分析和選取,以論文的早期被引量和下載量作為重要研究標的,并結合分位數回歸方法進行模型建構和預測,以期尋找到影響論文中長期被引量的有效指標,并構建較為優良的預測模型。
2研究方法與數據
2.1相關性分析
基于樣本中變量的不同屬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方法進行變量間相關性分析與處理。
2.2分位數回歸
回歸分析能夠定量地闡釋變量間的依存關系,是預測和控制領域常用方法之一。傳統的回歸分析一般要求數據滿足正態性假設或方差齊性假設,但現實生活中,許多數據無法滿足上述假設,如論文的被引量分布【16】和下載量分布【10】都屬于偏態分布,經典回歸模型在此領域的準確性會失效。而分位數回歸則利用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條件分位數進行建模,不特定要求數據的分布形態,能夠更好闡釋因變量條件分布的全貌而不僅僅分析其條件期望;而且,運用分位數回歸,自變量可充分反映其對因變量的分布的位置影響、形狀影響等。因此在社科研究中,對于實際所得數據的分析解釋,分位數回歸分析更勝一籌【17-20】。
谷物食品研究論文
1谷物食品研究現狀
1.1面包
1.1.1面包營養品質研究
從均衡膳食的角度來看,面包產品仍存在一定的營養缺陷。然而對面包進行營養強化時,其感官、質構等各項品質也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張慧等人研究發現添加2%的大豆分離蛋白能顯著提高面包的保水能力和改善面包的質構,并能延長其保質期;Rossana等人在配方中添加γ-氨基丁酸后,發現面包的風味和口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Mario等人研究發現添加大米制得的面包具有較大的體積和較軟的質構;Sabanis等人研究表明玉米和燕麥中的膳食纖維能夠很好的改善無面筋面包的營養及感官品質;Skendi等人發現β-葡聚糖可以提高面團穩定性、抗變形能力以及面包的比容。
1.1.2面包貯藏品質研究
面包的貯藏品質主要取決于其抗老化能力。近年來,在對面包老化機理研究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延緩面包老化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面包配方中添加抗老化因子。覃鵬等人研究發現,在不降低面包品質的前提下,添加15.0%的糯小麥粉可以延緩面包老化;李清筱的研究結果表明,添加2.0%的β-環糊精對面包老化有明顯的延緩作用;Jeanette等人研究表明添加麥芽α-淀粉酶、蒸餾單甘酯和脂肪酶有助于提高面包中淀粉的抗回生能力。另一方面,改善加工工藝和貯藏條件。Alain等人研究發現降低面包的焙烤速率可以延緩面包的老化;Feli-cidad等人研究發現降低水分流失可以改善面包的老化程度。
1.2餅干
論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u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聽覺文化研究論文
一、從視覺文化研究到聽覺文化研究
21世紀以來,學界的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意識到視覺文化或圖像文化的弊端,對存在上千年的視覺中心主義提出了質疑,進而訴求新的文化轉向,這就是聽覺文化轉向的出場。首先提出這一轉向的是德國后現代主義美學家韋爾施。同為后現代主義的美學家,杰姆遜認為后現代文化本質上是以圖像為中心的圖像文化;韋爾施則認為后現代主義文化是以聽覺為中心的聽覺文化。杰姆遜的后現代主義文化觀已經被學界所廣泛接受,成為后現代主義圖像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資源;而韋爾施的聽覺文化觀則被忽視了。韋爾施在其《重構美學》一書中提出走向聽覺文化的觀點,該書寫于視覺文化如日中天的1997年,其觀點很快被淹沒在視覺文化的大海中,沒有引起學界的重視。②但韋爾施仍不遺余力地宣揚其聽覺文化理論。“他指出視覺文化是理性主義的產物,十九世紀是它的巔峰時期,往上則可以直溯古代希臘。比較來看,聽覺文化的興起可以說是電子傳媒一路暢行之后的必然結果,它更具有一種后現代氣質,固然它沒有視覺文化的延續性和同質性,但是它具有電子世界的共時性和流動性。”③所以,在當前電子媒介時代,人類的文化必然是一種聽覺文化而非視覺文化。到底什么是聽覺文化?韋爾施并沒有很嚴謹的界定,但他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聽覺文化:一方面是我們要把聽覺作為文化調整的媒介,確確實實要把它當作一個新文化中的主導意義;另一方面則是我們限制在現存的文化內部,來改善聽覺的條件。后者對于一個事實上剝奪聽覺權利,聽覺衰退的文明來說,同樣是至為重要的。
顯然,韋爾施既不想對聽覺文化進行嚴格界定,也不想通過聽覺文化來替代視覺文化,只是把聽覺文化作為人類的另一種文化形態來理解,目的是讓人們重新關注聽覺文化。雖然韋爾施與杰姆遜的后現代研究路徑不同,但他關注聽覺的新感性主義美學觀與杰姆遜關注視覺的后現代文化觀依然是一致的。韋爾施認為:一個疑慮在游蕩:我們迄至今日的主要被視覺所主導的文化,正在轉化成為聽覺文化,這是我們所期望的,也是勢所必然的。不光出于平等對待。在視覺稱霸兩千多年后,聽覺理當得到解放;更況且聽的人也是更好的人,這是說,他可以進入某種不同的東西,尊重它而不僅僅是支配它。人類和我們星球的繼續存在,只有當我們的文化將來以聽覺為基本模式,方有希望。因為在技術化的現代社會中,視覺的一統天下正將我們無從逃避地趕向災難。對此,惟有聽覺與世界那種接受的、交流的,以及符號的關系,才能扶持我們。墮落還是得救,災難還是拯救這就是不同選擇的圖景,人們正試圖以它來搭救我們,打開我們的耳朵。
可見,韋爾施不僅為聽覺文化賦予一種文化上的意義,更是把聽覺文化看成人類救贖的重要形式,將其作為人類應對所有災難的一種有效方式。2009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舉辦了“對傾聽的思考———人文學科的聽覺轉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圖像敘事成為強勢傳播的今天,這次會議當有風向標的意義。會議認為,人類已經淪為視覺盛宴上的饕餮之徒而沉溺其中,人文科學應當從中抽身而出,倡導“安靜的傾聽”。至此,聽覺文化的轉向已然拉開大幕,學界也開始出現對聽覺文化的相關研究。從文化傳播發展的歷史上看,這也預示著聽覺文化的來臨。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人們的文化傳播主要靠圖像(圖形)和聲音。人類早期的圖像文化在學界已有眾多的研究,當代的圖像文化抑或視覺文化研究也都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壁畫、巖畫等,體現出現代社會對古老圖像文化的回歸與發展。我們同樣可以預見,在圖像文化研究之后,對聽覺文化的回歸將是人類文化傳播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
二、聽覺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聽覺文化研究雖然在新世紀才得以興起,但聽覺文化的存在卻有著漫長的歷史。韋爾施認為西方文化從源頭上來說就是一種聽覺文化,如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文化。而西方的視覺中心主義傳統不過是聽覺文化的另一幅面孔而已。上文也提到過,人類早期的文化主要是口語文化,當人們只有語言還沒有文字的時候,信息的交流、文化的傳播靠的都是口耳相傳,也就是聽覺文化。文字符號出現后,人類對聽覺的依賴程度才逐步減少。如早期的文學(藝術)傳播,靠的都是口語,古希臘最偉大的文學詩篇《荷馬史詩》就是通過荷馬之口而流傳開來,并且荷馬還是一個盲人,這也暗示了當時聽覺文化之于視覺文化的重要性。作為古希臘藝術中的另一顆璀璨明珠———悲劇,同樣離不開聲音的存在,古希臘悲劇就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動的合唱歌隊伴奏。即使在今天的戲劇藝術中,聲音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影視作品亦是如此。
英國法學家威廉•布萊克斯通爵士早在1765年就說過,在過去的整個西方世界,都非常不懂文學知識,文學完全憑口頭傳授,因而凡是文學流行的國家,都幾乎沒有書寫的觀念。在人類文化史上,相比于文字,聲音的出現顯然更早。文字的產生只有到了文明社會才有可能實現,而聲音(即使是可以表意的)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初就已經出現,甚至可能更早。通觀人類文化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五千年,從中華文明來說,文字的使用不過三千年,但口語文化的傳統至少延續了十萬年。據語言學家統計,在人類歷史上,可以用來寫作的語言大約是一百多種,而人類的語言則有幾千種。所以,聽覺文化不僅是人類文化的最早雛形,也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形態。即使在文字出現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文字也不能擔當起人類文化傳播的重任,聽覺文化依然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聽覺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識字能力的獲得并不是天生的,要靠專門的學習與訓練才能獲得,而不像聽力與口語能力在生活中就可以習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西方的聽覺文化一直壓制著印刷文化的發展。西方聽覺文化存在與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音樂藝術的繁榮。特別在中世紀的宗教藝術中,作為聽覺文化一種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最終催生了現代音樂。在中世紀,音樂成為宗教生活及宗教文化的組成部分,所有神職人員都必須參加歌唱,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宗教對聽覺的重視。宗教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就要向更多的人傳播宗教教義,其中一個重要的傳播手段就是向信徒講經,而教徒在修行過程中,也會以誦經的形式學習經文。
服飾文化研究論文
一、古高棉人的衣著
從吳哥的浮雕與周達觀《真臘風土記》里的描寫,古代高棉人無論男女都袒胸露臂,赤腳,把頭發束于頭頂,下半身以布圍腰。布有兩條,里面圍小布,即腰布,又叫蘭谷提,呈帶形,環繞在腰部,在前邊打結后垂下;外面加圍大布,今稱為松波(Sampot)或紗籠,是用一條橫幅的布纏繞在腰間小布上面,好像半身裙一般。大布小布合在一起就成為一套。穿整套是外出時的打扮,平時在家里只用小布。圍布是很有講究的,質地、花色因人而異。國王的圍布精美華貴,多用來自印度的棉布;大臣們用的是從暹羅運來的布;一般百姓用的是本地產的、粗糙的布。國王打純花布;大臣打疏花布;官人打兩頭花布;百姓只有婦人可以打兩頭花布,還可以染手足掌。在身上涂抹香藥是真臘人的風俗,香藥是用檀香、麝香混合而成的。婦女的裝飾集中在手上,臂上戴金鐲,手指戴金指環。
二、柬埔寨傳統服飾及變化
柬埔寨地處熱帶,氣候炎熱,常年高溫,人們在著裝上都比較單薄。高棉族的傳統服飾是“紗籠”和“桑樸”,構造簡單,制作容易。一般來說,男子上身多著直領多扣短上衣或是圓領汗衫,下身穿“紗籠”,實際上就是一種把印有各種美麗圖案的布料從兩邊縫合的服飾,穿著時將其圍系腰間,狀似裙子;女子上身多著絲質圓領對襟短袖衫,下身穿“桑樸”,其制作方法和穿著方式與紗籠相仿,通常女性還會在腰間纏一條圖案優美的長布巾。獨立后,柬埔寨人開始穿鞋,逐漸改變了赤腳行走的習慣。柬埔寨人都喜歡穿拖鞋,普通百姓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在什么場合都經常穿。政府官員、有社會地位的人、富人則愛穿皮鞋。女子通常赤腳穿涼鞋和高跟鞋。而在農村,人們還是喜歡打赤腳。此外,僧侶和佛教徒認為佛壇和禪房是圣潔之地,除僧侶外任何人都無權穿鞋入內。信徒進入之前,要把鞋脫在外面的臺階上。進入高腳屋時,人們會將鞋脫在樓梯下,進入設在高腳屋中的佛堂時,僧侶也要脫鞋入內。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柬埔寨人的服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高棉服飾在城市的公共場所或是日常工作學習中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襯衣西褲的工作服裝和牛仔褲T恤衫的休閑穿著,傳統的高棉服飾只有在婚禮上或是一些節日慶典中才有機會看到。
三、柬埔寨傳統服飾特征
紗籠、筒裙、鳳尾裙、緊身衣是柬埔寨服裝的重要元素。紗籠是柬埔寨人的傳統便服,只在家中穿著,正式場合不能穿。用絲綢、方格布或印花布做成。古代紗籠疊縫在中間,現代紗籠疊縫在側面。筒裙和紗籠式樣相同,用料幅面也一樣,唯一的區別是,筒裙可以在公開場合穿著,而紗籠只能在家中穿著。筒裙多為黑色或其他深色,用料比較考究。鳳尾裙又稱插尾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服裝,男女都可以穿。一般在正式的公開場合,特別是在喜慶或重大慶典時穿著。用料質地良好,布長3米、寬0.9米。穿著時,先把裙布圍在腰間,上面兩角對齊拉緊,然后在腰部把裙子掖緊。這時上兩角下垂,再從邊緣開始向里卷,卷成一個布卷,從兩腿之間拉向身后,將裙尾掖近背后的裙腰。緊身衣是柬埔寨婦女喜愛的一種上衣。衣長只到腰間,用以襯托婦女優美的上部形體。領子有圓領、方領或雞心領,也有無領的。袖子分短袖、中袖或無袖。衣扣或拉鏈一般縫在身后或側面。緊身衣顏色多為淺色或淡色,很多人喜歡白色。柬埔寨人一年四季都會在脖子上圍著水布,在柬文中叫做“格羅麻”(Kroma),是柬埔寨民族服飾的標志。水布長1米,寬85厘米,通常為白布、方格布或花條布,用棉紗或蠶絲織成。有的留出一段線頭編成穗狀,有的則直接收口。水布是柬埔寨人最喜歡的“百變巾”,用途多樣,平時作裝飾,洗臉時當毛巾,購物時當包裹,炎熱時弄濕后纏在頭上防暑降溫,涼爽時當圍巾,入睡時當被單,出門騎車時還能裹在頭上擋日照。在與外國朋友交往時,水布成為柬埔寨人饋贈的佳品。柬埔寨地處熱帶,旱季里驕陽似火,為了避免陽光直射,柬埔寨人勞作時喜歡把水布攤開,用頭頂住中間,讓水布披在肩和背后,抵御炙熱的太陽。洗澡時,婦女把水布系到乳房上部,赤裸雙臂和肩膀;男人則用水布當紗籠圍在腰間,赤裸上身,非常方便。在家里,有些男子把水布圍在腰間,洗澡時用來替換短褲。有的男人平時也把水布當紗籠圍住下身。人們出門為了便于攜帶零散物品,就用水布把東西包起來,或頂在頭上,或挎在肩上。有時把東西分包在水布的兩頭,掛在脖子上。柬埔寨婦女善于用頭頂東西,有些很重的物品,他們頂在頭上,走起路來也輕松自如,這和水布的作用有很大關系。她們把水布折疊成細長條,再盤區成一個圓形軟墊,墊在頭和東西之間,起到了保持平衡和發散壓力的作用。在柬埔寨有用服裝顏色代表星期的古老風俗。古代柬埔寨人用星宿和顏色表示一周中的每一天,星期日代表太陽,使用紅色;星期一代表月亮,使用橙色;星期二代表火星,使用紫色;星期三代表水星,使用綠色;星期四代表木星,使用灰白色;星期五代表金星,使用藍色;星期六代表土星,使用黑色。人們穿著的衣服也根據這一風俗每天更換不同顏色,由于白色在柬埔寨象征死亡,因此星期四改穿淺綠色服裝。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柬埔寨人已經不再嚴格遵守這樣的風俗穿著,只有在舉行宗教儀式和國家慶典時仍舊保持這種習慣。
作者:陳軍軍 支國偉 單位: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研究性古代文學論文
一
公元805年,以王叔文、王?為代表的改革派在唐順宗的支持下,發動了一場政治革新運動———“永貞革新”。但是僅僅持續了百余天,這場運動便在保守勢力的反攻下以失敗告終。劉禹錫作為“二王八司馬”中的骨干,被貶為朗州司馬。“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劉禹錫的確做了十年的朗州司馬,但他所作“新辭”(竹枝詞)之地卻不在朗州,而是在夔州。劉禹錫何以要作《竹枝詞》,個中原因我們從作者作品入手自然更為可靠。他說:“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九歌》,到于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使善歌者揚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知變風之自焉。”劉禹錫認為屈原居沅、湘之間而作《九歌》,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一帶,東臨洞庭湖。屈原《九歌》產生的沅湘流域和劉禹錫謫居長達十年之久的朗州,屬于同一個地域空間。雖然劉禹錫《竹枝詞》作于夔州,但是朗州十年成為其無法忘懷的生命烙印。他與屈原在同一片土地上同遭貶謫,無疑會在其心中萌發復雜的情感共鳴。這就為日后夔州《竹枝詞》的創作埋下了伏筆。這份久久未曾迸發的情思,直到長慶三年(822)劉禹錫到達夔州,耳聞目睹了“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才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完成了九篇《竹枝詞》的創作。劉禹錫在《竹枝詞引》中明確提出了《九歌》與《竹枝詞》之間的關系,那么我們可以沿波討源,從《九歌》入手來在探討《竹枝詞》的主旨。關于《九歌》,東漢王逸云:“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狀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怨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諷諫。”王逸《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屈賦注本,王逸為楚地之人,離屈原生活的時代也相對較近,所以其說法比較可信。從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九歌》是屈原在放逐之后,依據楚地民間的祭祀歌舞所作,其中寄托著自己的“愁思”“冤結”。那么,“它既是從俗的怨歌,又是屈原個人的抒情詩。祭神與抒情相融,鬼事和人事結合;若即若離,虛虛實實,成為神曲、民俗與詩人內心情感的綜合體。從這個角度看,‘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正好道出了《九歌》即事抒情的總特征。”《楚辭論•歷代詠贊屈原詩詞選》輯錄了從漢至唐五十三位詩人的七十三首詩詞作品,其中有撫古思今,借屈原之酒杯澆一己之塊壘者,亦有祭祠臨江,托有情之詩文寄百代之敬仰者。作品詠贊的具體對象,或為遭貶而不棄故國,或為愁苦而長懷忠直,以至于最終自沉汨羅的高尚峻潔之人格魅力。既然這些文人對屈原人格及其思想評價如此之高,那么反映屈原思想的《九歌》等楚辭作品在他們看來,表達出“履行忠誠以事于君,不見信用而身放棄”也就很自然了。這種寄興說并未在唐代終止。相反,卻愈演愈烈。到了南宋,洪興祖作《楚辭補注》時,“幾乎對每一篇他都要詮釋出其‘存君興國’的微言大義。”既然如此,置身于以忠君愛國思想為重要準則的封建傳統倫理道德之中的劉禹錫,自然無法逾越這道天塹,更何況其貶謫遭遇又暗合了屈原這位以忠貞而見放的詩壇巨擘。那么,劉禹錫學習屈原在沅湘間作《九歌》的方式來作《竹枝詞》,又怎能沒有與屈原相似的情感寄托?
二
劉禹錫在《竹枝詞引》中提到他因《九歌》而作的《竹枝詞》有九篇。我們不妨一一來看。第一首:“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陌上動鄉情。”此詩所寫為思鄉之情。前兩句交代了時間、地點。春草初生,蜀青,南人或許只是不經意的歌唱,便觸動了客居于此的北人幾多愁腸。第二首:“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頭;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紅花開著,春水流著,然而作者面對盎然春意卻流露出濃濃的傷春之情。難道是劉禹錫下車伊始即對當地男女流水落花般的戀情感慨不已?客觀地說,這首詩從作者政治上悒悒不得志,借楚辭中“香草美人”的方式來表現內心世界的角度理解更具說服力。第三首:“江上竹樓新雨晴,?西春水?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雨過天晴,春波微漾,來來往往的人共唱歌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但這里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楊柳”意象。“楊柳”意象從《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便被詩人們賦予了送別、離愁的含義。此處正是以樂景來反襯詩人包孕在文字深處的幾許愁思。第四首:“日出三竿春露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住在成都萬里橋。”此詩化用杜甫《狂夫》而來,卻能不著痕跡。昔日杜甫雖寓居成都,在萬里橋西結草堂而居,但心中卻時時不能忘懷帝都長安,生活的落魄和客居蜀地的鄉思讓他難以釋懷。有著某種相似經歷的劉禹錫,于詩中表現的正是此種情懷。第五首:“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春來。”前詩情系少陵,此詩意托明妃。王昭君曾遭畫師所誣而遠嫁胡廷,劉禹錫作為改革派而貶謫蜀地,雖情生此境,卻不多言一字,作化蛇之舉。第六、七首可一并來看:“城西門前滟?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恨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瞿唐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兩詩都以托物起興破題,或用“滟?堆”以突出堅不可摧,或用“十二灘”以表現路途難行,接著轉入正題,懊恨人心不能似石頭那樣堅,長恨世道卻比水道還要險。知人當須論世,這兩首詩,正是政治命運多舛的劉禹錫在貶官之后對世道人心深刻體味后的真實表達。第八首:“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個里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猿啼”亦為相傳已久的愁悲意象。劉禹錫于此詩一語道出真諦:猿啼之聲令人悲愁,但這啼鳴本身并不是感傷的根源,它僅僅是牽出愁情的誘因,只有親身所感之人,才能深味其中三昧。第九首:“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作者以寫實的筆法客觀展現了當地的勞動生活風貌。這九篇《竹枝詞》,從寄寓的情感來看,是一個整體。它主要表現的是劉禹錫被貶之后才不得展,志不得申,又客居蜀鄉,心戀魏闕的悲郁心情。從漢唐間詩人對屈原的評價,可知他們對屈原作品的認知、評價仍是定位在王逸所創立的“興寄說”基礎之上的。劉禹錫曾明言其因屈原作《九歌》,“故作《竹枝詞》九篇”,但這只是說出他學習了屈原,而這種學習一方面是形式層面,如借鑒民歌、選擇了數字“九”等。另一方面是精神層面,指與屈原相似的經歷以及對屈原人格的敬仰等。至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禹錫作于夔州的九篇《竹枝詞》,其創作主旨并非歌唱愛情。其創作起因是受到屈原的啟發,其創作形式也是像屈原一樣汲取了當地民歌的新鮮養分而別開生面,而最為重要的,是其創作精神———遠祧屈原風神,將自己比作屈原式人物,抒發其為正義事業而遭貶謫之后的客愁與深切怨憤。經過一系列分析、探討,實驗小組得出了基本結論。筆者在肯定學生取得進步與成績的同時,將評價的重心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上,讓學生在反思中通過自我評價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其實,總結評價環節結束,也就意味著本次研究性學習的完成。但我院指導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額外增加了一項學習內容,即正確運用資料,用盡可能準確、規范的學術語言對基本觀點和結論予以闡述。本文即為本次研究性學習的基本觀點進行文字總結的產物。
三
經過本次學習活動,同學們普遍認為研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習興趣,他們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學在專業知識學習、審美能力培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亦能切實提高。
作者:蘇利國 單位: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
信息研究論文:國內信息機構研究對比思考
本文作者:張娣 單位:江南大學圖書館
2001—2011年上述信息機構論文產出情況比較
利用InCites平臺,選取年代為近11(2001—2011)年,共獲得中國大陸發表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598篇論文,其中2011年達到峰值,論文數量為139篇.2001—2011年的信息機構發文量跟傅文奇基于SSCI的2000—2010年我國大陸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論文的計量分析的機構統計[1]有些許差異,他選取的年代是2000—2010年,本文為2001—2011年,排名有了變化,依次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值得一提的是,表1和下文中的表6、表7中的數據是直接來自于InCites平臺的,選取國家為中國大陸,但清華大學的數據有誤,傅文奇[1]中的清華的數據2000—2010年30篇也可能有誤,沒有剔除臺灣“國立”清華大學,InCites平臺也有可能將“國立”清華大學數據處理為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從表1亦可看出國內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發表的被SSCI收錄的論文與全球相比,國際化的傾向還不夠,學術競爭力還有待提高。
2001—2011年上述信息機構每年論文產出增長情況比較
利用InCites平臺,選取年代為2001—2011年(檢索日期2012-09-05),獲得各信息機構每年論文產出增長情況。整體趨勢是一致的,都呈穩步攀升,2001—2005年除了中科院和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以外,國內信息機構的發文量都很少,2006年后各信息機構發文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8年開始都有較大的突破。中科院在2010年也有了一個劇增;清華大學最近3年未有文章被SSCI收錄;中科院、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則保持一個較好的上漲趨勢。顯然,在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領域中中科院、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屬于第一方陣,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屬于第二方陣,清華大學等其他幾個單位屬于第三方陣。
上述機構2001—2011年發表的期刊及期刊影響因子比較
表2數據直接來源于WebofScience平臺SSCI數據庫,年代為2001-2011,地址為各個學校,通過學科類別為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InformationScience&LibrarySci-ence)學科精煉獲得的數據。發表期刊總和因為SSCI是出版年和InCites是入庫年導致檢索數據有些許差異。總體來說,上述九個信息機構共發表在35種雜志上,目前SSCI收錄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期刊87種,國內信息機構對超過一半數量的刊物還缺少關注。各信息機構的期刊種類和平均影響因子見表3。其中發表刊物影響因子最高的刊物為武漢大學學者一篇,刊物MISQUARTERLY,影響因子5.041,在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學科排名第一;其次為北京大學學者一篇,刊物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影響因子為3.358,在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學科排名第二。由此說明國內學者在某些研究領域已達到國際最高水平,但還需要學者持續努力,有更多的學術成果能在國際行業一流刊物上進行學術交流。每個機構的的期刊平均影響因子是由每種刊物的影響因子乘以篇數的總和,再除以發表總篇數得來的。從的期刊平均影響因子來看,上述機構的排名依次為: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期刊種類比較少,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的種類比較豐富。總的來看,國內學者發文的刊物相對比較集中,由此說明國內學者比較偏愛這類刊物,如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國際地理信息科學雜志)、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美國信息科學與技術學會雜志)、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信息處理與管理)等。中科院學者最多的刊物為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國際地理信息科學雜志),發文22篇,占其發文總數的40.74%。武漢大學發文最多的刊物為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11篇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國際地理信息科學雜志)10篇,北京大學最多的刊物為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國際地理信息科學雜志),發文10篇,占其發文總數的27.02%,清華大學發文量最多的刊物也是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共8篇,占其發文總數的25%。
研究型醫院護理論文
1研究型護理概念
1.1研究型護理概念
研究型護理就是以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為使命,立足臨床實踐,重視科學研究,在護理創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高層次護理人才、完善護理服務品牌形象,充分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和人類健康做出應有貢獻。
1.2研究型護理內涵
研究型護理包含4層含義:一是強調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經過實踐檢驗、科學凝練、行業認可的服務標準和技術規范有助于保證護理工作質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二是強調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關系,護理科研離不開臨床實踐,科研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通過科研促進臨床護理方法的改進、護理技術的提高、護理結局的改善;三是強調人才培養在推進研究型護理中的重要作用,技術優、能力強、素質好的高層次護理人才不斷涌現,能夠為護理專業的發展提供保證;四是強調護理的專業價值,使護理服務適應和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和環境等諸方面的健康需求,為維護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發揮作用。
1.3研究型護理特征
研究型護理一般應具備以下4個特征: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目的,以持續護理創新為動力,以造就高層次護理人才為關鍵,以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