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畜牧調查報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畜牧調查報告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畜牧調查報告

經濟學下畜牧業經濟發展與轉型

畜牧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畜牧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生產水平。國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是一個系統與整體,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作為基礎,而畜牧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滿足農業生產對肥料的需求,也可以為“勞動力”的增加提供保障。工業發展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滿足人們當前對肉類的多樣化需求,為國民經濟及個人收入水平的增加奠定基礎。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畜牧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所占比例超過50%,如在美國畜牧業占比為50%左右,在英國占比為60%左右。對于新西蘭和澳大利亞而言,畜牧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占70%。我國畜牧業在農業產值中的占比只有35%。畜牧業相對發達的國家,肉、蛋、奶人均攝入量是我國的2~3倍,因此,必須加大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力度。當前我國糧食生產行業不斷發展,畜牧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為農業技術及工業產品的生產與改革等提供支持,滿足國內對畜牧業發展的需求。

1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性分析

1.1促進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

在進入到新世紀之后三農問題就成為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多次把這一問題寫入每年的紅頭一號文件中。而畜牧業的發展可以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便利與推動作用,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發展奠定作用。同時也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危機。與種植業相比,畜牧業具備投資小、受自然因素影響小等特點。所以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可以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積極有效地推動作用,成為經濟發展中新的亮點,讓農村經濟可以得到更好地發展。

1.2有利于農業結構優化

當前各行各業都在極力追求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發展由于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使農業發展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國家制定并大力推行各種措施后,農業已處于供需相對平衡的狀態。這些成果的取得與農業發展結構調整密切相關。畜牧業如果得到比較好的發展,對農業結構的改進起到推動作用,讓三元結構發展的速度得到提升。與此同時,畜牧業的發展還可以使農村剩余產品和剩余勞動力之間的相關轉化關系變得更加明朗,為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2畜牧業相關理論研究及作品評價

閱讀全文

談基層畜牧獸醫機構隊伍改革情況調查

摘要:為了解基層畜牧獸醫機構隊伍改革情況,對2015—2020遼寧省畜牧獸醫機構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遼寧省機構改革后,市、縣、鄉三級畜牧獸醫機構以及工作人員、專業人員及村級動物防疫員等的數量均呈下降趨勢,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和體制機制受到沖擊。建議在深化獸醫機構改革中堅持機構“瘦身與健身”相結合,體制創新與繼承相結合,改革目標與實效相結合,以期為基層畜牧獸醫機構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畜牧獸醫;機構改革;機構隊伍;官方獸醫;監督執法

2005年《國務院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1]出臺以來,全國逐步建立健全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畜牧獸醫機構隊伍體系,為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和畜禽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重要支撐保障。2016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全國畜牧獸醫機構體制改革情況調查。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面開啟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新征程。遼寧省于同年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全省機構改革。為摸清本輪機構改革后,各地畜牧獸醫機構隊伍建設現狀,了解存在的難題,優化解決方案,2021年農業農村部再次組織開展了全國畜牧獸醫機構隊伍現狀調查。本文結合上述2次機構隊伍調查情況和對應年度全省豬牛羊禽產地檢疫數據,以及近年來其他獸醫工作內容進行了綜合比對,以期說明2018年機構改革對遼寧省基層畜牧獸醫機構隊伍帶來的變化和影響。

1材料與方法

本文所用畜牧獸醫機構隊伍數據來自2016年、2021年農業農村部組織的畜牧獸醫機構隊伍調查報告。其中調查的畜牧獸醫機構包括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和其他相關畜牧獸醫機構(如畜禽屠宰監管、畜牧技術推廣機構等)。畜牧獸醫工作人員指在崗的工作人員,包括在編在崗、借調和聘用等人員。畜牧獸醫機構專業人員指工作人員中具備畜牧、獸醫專業背景的人員。2015年、2020年遼寧省全年畜禽(豬、牛、羊、禽)產地檢疫數據來自遼寧省動物衛生監管信息追溯平臺,作為改革前后同期全省畜牧獸醫機構隊伍工作量變化的參考數據。

2結果與分析

2.1畜牧獸醫機構隊伍

閱讀全文

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摘要】翻轉課堂這個新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我國教學改革提到的熱門話題,是指學生在家利用幾分鐘左右的微視頻來完成一、兩個知識點的學習后,回到課堂并不采取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則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交流的新模式。在課堂上大家可以相互詢問、學生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答、教師問學生答等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一個全面深刻的剖析和掌握。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不僅比傳統的教學方式能達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調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把握性,培養出學生的散發性思維、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翻轉課堂;畜牧獸醫專業;創新創業

一、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的微視頻至關重要,需要具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1.教學視頻短小精悍。關于教學視頻的特點就是時間短、內容有針對性,一般只播放幾分鐘的時間,還長一點的視頻也不超過十五分鐘左右。每一個視頻都闡述一、兩個知識點,有針對性的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專業知識。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來越短,一般不超過20分鐘,這個小視頻剛好在這個時間范圍內,學生能夠較輕松的關注其內容;而且這些小視頻又具有暫停、回放等放映功能,不想聽就可以暫停,沒聽明白可以調節到前面部分,反復學習,更便于掌握。2.教學信息清晰明確。如紅細胞計數這一微視頻,教師可以不用出現在實驗室,沒有別的多余的分散學生注意力的一些擺設。教師只需要一臺顯微鏡、一張試驗臺和若干實驗用品,這一特點區別傳統的視頻需要傳達出來的知識點明白清楚,沒有老師、同學在旁邊的干擾。3.重新建構學習流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課后復習吸收上課的內容。由于記憶力的個體差異、自覺性的不同,很多學生就缺失了自我復鞏固知識點的環節。而新的翻轉課堂教育模式下,微視頻可以對學生重新建構學習流程。教師除了對學生提供微視頻,還可以進行在線輔導、交流。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同學通過互動來鞏固課前所觀看的視頻,因為之前在提前了解到不同學生的不足之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不懂或者學不好的學生進行輔導,通過教師的輔導、同學之間的交流、探討更有助于促進對知識的吸收內化。4.復習檢測方便快捷。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的特點還表現在,學生在觀看了教學視頻后,通過視頻后教師事先放置的四到五個小題目對自己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一出學生自己就能判斷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假設所有的題目都沒有作對甚至沒懂,學生又對視頻內容不夠熟悉的情況下可以返回到視頻階段反復觀看看懂看明白為止。教學視頻一直存在于APP或者教學網絡上的,即便是學生在學習之后的任何時間內都可以對之前內容進行復習和鞏固。

二、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內涵

1.畜牧獸醫專業學生通過翻轉課堂教學能夠產生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具備別人所沒有的思想就是創新,如,在臨床實踐中,學生往往要隨身帶一些藥品、注射器具等,這些零碎的工具必須配給醫藥箱,在翻轉課堂上談論到此種問題時就會想到設計一種供實習所用的醫藥箱。同時在翻轉課堂的討論環節中可以培養產生創意的能力。很多新的創意的點子都是來自于學生的互相討論、提出提問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正好為學生產生的創意做出了準備。2.利用新思想、觀念或創意進行創新創業能力。如,通過對臨床診療技術中注射的實習后發現之前使用的注射器使用不如意、攜帶不方便,于是有了設計一種新型獸用注射器的新想法,然后把這種想法進行創新創業。所以說,要想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就必須要有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創意,這些也就是其真正內涵。3.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創新創業就必須要知道怎樣應用和實現新事物價值的能力。我們通常所說的創新能力不是單一的一種能力而是由多種能力組合而成,包括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能力、對事物的批判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對新事物的不同想象力、實踐動手能力、協調組織能力以及把各種能力整合到一起的能力。

三、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對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意義

閱讀全文

民國期間海南島糧食不足的成因

 

自古以來,海南島的糧食問題就是一個突出的問題。[1]據有關資料,1952年全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632萬畝,畝產60公斤,總產38萬噸。到1992年達到203.65萬噸,[2]創歷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量由1978年的216公斤,提高到303公斤,全島糧食首次實現基本自給。1998年糧食產量230.12萬噸,再創歷史最高水平,總產量比1952年增長3.08倍。但如果比較50多年以來海南人口的增長,以解放初的250萬人口和今日的八百多萬人口來對比,則3.08倍的增長也就無形地消失了。就總體來說,時至今日,海南省還是一個糧食有缺口的省份。糧食生產對一個地區而言,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有人會說:地區經濟發展了,有了錢,從外部輸入糧食不是一樣嗎?可以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糧食是大眾必需品,和平時期或世界糧食豐產的年份,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世界形勢有變化,或者世界的糧食歉收,那么每個人的生活,乃至于生存都是問題。所以,經濟發達的日本,其糧食的生產一直是其確保的任務,日本的大米基本上可以實現自給。從這個意義上看,海南的糧食問題就不是一個小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民國時期,海南糧食不足問題尤為突出,集中地反映了海南島糧食生產的特點及顯現問題。目前,學界對這個研究不多,筆者在這里做一個初步的研究,向學界請教。   一民國時期海南島糧食的生產狀況   民國時期海南島的糧食生產大致包括三類,即稻米、番薯和雜糧(主要是豆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對民國時期海南島的耕地面積、糧食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做一個初步的研究。關于民國時期海南的耕地總面積的記載,缺乏原始資料與數據,沒有一個系統、詳盡的統計數字,因而呈現著極為混亂的局面。接下來,筆者綜合各種資料做一個比較。《改訂海南島志》①說:全島“可耕地約80萬町步,②農田面積有25.5萬町步。”[3]382即有耕地25.5萬公頃。《海南島建設論》說:“本島的農耕地如前述約占全島面積的10%左右,但其中的水田面積,在各種資料中記載并不一致。臺灣總督府《海南島農林開發參考資料》第七號中稱在十萬町步左右;同資料第一、四、十七號說389,500公頃;林永昕《海南島熱帶作物調查報告》說有4,269,400畝(約合284626.6公頃);民國三十年瓊崖統制局的《瓊崖各縣米糧生產消費調查》則說有3,822,400畝(約合254826.6公頃),但實際的種植面積會少一些。廣東省建設廳農林局《重要作物統計表》則認為有293,690町步。[4]   據日文資料《關于日本人在海外活動的歷史調查第29冊———海南島篇》(以下簡稱《海南島篇》)的記載:海南島“農耕地中水田387,500公頃,旱地74,700公頃”;[5]這樣合計有耕地46.22萬公頃。不過這個數字是日本人按海南地圖所標示的土地類別來計算的,當然不會很準確。所以,其編者也指出:“這只是地圖中所標記的面積,據推算每年實際耕種的實用面積有27萬,旱地也有五六萬,相對于全島面積實際耕作面積被認為比13.48%要更少”。據廣東省政府的調查報告,海南島十三縣農用地總面積3,852,700華畝,①農家戶數有38,530戶,一戶平均9.9華畝,而廣東省全體戶平均為12華畝,全國戶平均為20華畝。另外,在島內最多的是崖縣平均18.08華畝,昌江縣戶平均僅2.87華畝。這些耕地面積的數字也是依據圖上測定推算的結果,它也可以從下表的貝斯科教授的調查表中的數字得到說明。2519平方公里約合251900公頃,即為25.19萬公頃。我們注意到,所謂“3,852,700華畝”即合25.5萬公頃。同上資料也記載:海南島耕地中水田1126平方公里,旱田1157平方公里。以此折算,則海南耕地中水田有11.26萬公頃,旱田11.57萬公頃。   上述的數字也只能是一個大致的數字,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每年海南島糧食的種植面積,變化應當是比較大的。如1935年是海南糧食豐收的一年,這一年的耕地面積就很大。據廣東省農林局的調查,1935年海南主要糧食作物面積及產量如下:據上表所顯示的數字計算,1935年海南糧食生產中,稻米的面積為29.14萬公頃;番薯的面積為7.11萬公頃,合計36.25萬公頃。最大宗的糧食作物產量中,稻米42.56萬噸,番薯類17.5萬噸。   其次,我們考察一下海南的水稻栽種面積和水稻產量。海南島地處中國的最南部,稻米是本島的主要食糧,因而水田是耕地中主要的耕地。和上面所提到的情況一樣,民國時期海南島的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也一直沒有準確的數字。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根據相關的資料進行一些類比研究。據日文資料:當時海南島全島水田總面積不超過8萬町步,[8]也就是說,合約8萬公頃,即120萬畝。“本島缺乏灌溉水利的旱田與水田各占其半,據1935年《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耕地總面積二萬五千一百八十九公畝中,水田一萬二千六百五十六公畝,旱田一萬二千五百三十三公畝”。[3]3821畝相當于6.667公畝,據此計算,則全島水田只有3778畝,所以這個數字不可信。   我們對歷年來海南的糧食產量進行比較,“1949年海南糧食播種面積只有42.1萬公頃,產糧37.9萬噸”。[9]從上面的比較可以認為上表的29萬公頃的數字大致是可信的。由于沒有每年的稻米產量的統計數字,所以研究者對海南稻米的產量,都是根據稻田面積,特別是水田面積來計算。在抗戰勝利后,李恭宇在《開發瓊崖議》中說:“就產量而言,全島產米總額,未曾作精密的調查與統計,故缺乏正確數字可考。”據一般估計,戰前米產總額,年一千萬余擔左右。民國二十三年廣東省政府曾調查瓊山等五縣米產情形,其數字如下(單位:元,幣種:大洋):以米產總額與人口總數相較,似尚有不敷之數。據瓊崖專署估計,平均每年仰給暹[羅]米、越[南]米供給,當在二十萬擔以上。”[10]   再次,我們研究番薯和雜糧的生產情況。因為島內稻米的不足,必然要有補充,故有番薯、雜糧。特別是番薯,因為單位產量大,生產期短,因而是海南稻米的極大補充。30年代,廣東全省九個區中,雜糧產量最多者為第九區,即海南部分。從中不難看出,海南島是廣東中最為落后的地區之一,從糧食的生產也反映了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其情況如下:[7]9012,526,645擔合約62.6332萬噸。1936年“海南島的番薯生產,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全島普及性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為31,758町步,相當于耕地總面積的11.7%”。[11]可以認為,海南的番薯種植面積大致在3萬到5萬公頃的程度。據徐俊鳴教授的研究:“海南島的農作物,除了水稻之外,蕃薯是最重要的。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種,產量(折合稻谷)占糧食的五分之一。”[12]#p#分頁標題#e#   二海南島的缺糧問題與進口糧食概況   民國時期海南島,“雖然米是海南島居民的主要糧食,但由于島民的農業技術尚未擺脫原始農業的狀態,全島米的產量不能滿足其對米的需求,每年從泰國、法屬印支輸入大量的米。雖然輸入量依年份不同有所差異,但多的年份達170萬元,少的年份也輸入額達100萬元。”[5]30   《海南島志》也說:“……全瓊所產谷米,不足自給,每年由安南、暹羅、安鋪各地進口米價,其數達二百萬兩(黃金)①以上。地廣而土沃,尚須仰給于外,則其田野之不辟,人事之不勤,概可知矣。茲將最近四年間米之輸入擔數,列表如下在一些日文資料中,有更加詳盡的資料。據解放初期的調查,“海南歷年來糧食不能自給自足,每年要倚賴外地支援,在抗戰前每年生產稻谷約850萬擔,番茨約414萬擔,每年調入糧食量,據海關統計:由1911年至1939年間,每年輸入洋米17萬擔,最多的一年,曾達87萬擔,此外由省內各地調入的每年平均達1.8萬擔至2萬擔,另面粉3萬多擔,雜糧類(主要為豆類)3萬多擔??箲鹎懊磕暌揽客饧Z接濟數,大致為25萬擔,戰后據偽農林局1947年的統計:稻谷產量853萬擔,年消費量1,062萬擔,計不足209萬擔。解放以后稻谷產量逐年增加:1952年比1936年增加19.8%,1954年已比戰前增加45%。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畜牧業的發展,對糧食的需要日益增加,據海南糧食處的統計:1954年由外地運入的糧食仍達196萬擔,其中稻谷32萬擔,生產仍趕不上實際需要。”[14]   民國時期的廣東省是一個糧食不足的地區,而與海南毗鄰的雷州與欽州地區也是缺糧地區。有資料說:雷州地區“糧食向來不足自給”;欽州地區“在過去(指解放前)是糧食不足地區”。欽州地區在解放后才有糧食外調;而雷州地區在1954年還由外地調入59萬余擔糧食。[15]45在民國時期,相對于國內其他地區,廣東由于有地緣以及經濟的優勢,所以即使其糧食存在著不足,對其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可以說也是有限的。但海南不同,海南是經濟落后地區,糧食的輸入對地方財政而言,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抗戰時期,日本人侵占了海南島的主要都市和沿海地區,同時切斷了海南和島外的經濟往來,即華僑匯款不能順利地流入島內;同時外地的糧食也不能順利地進入;此外,日本人為維持其軍用糧食的生產,又奪取了海南島沿海的土地,造成海南島的糧食生產進一步下降。故而在日軍侵占海南島時期,造成了海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糧食恐慌。而抗戰之后,島內又處于內戰之中,糧食問題就更加突出。   三民國時期海南島糧食不足的原因   造成民國時期海南糧食不足的原因比較多,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民國時期,隨著海南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市人口的增加,糧食的消耗越來越大,糧食的缺口也就越來越大;這一時期海南島熱帶作物產業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占有了一些原本是生產糧食的耕地;此外,民國時期,島內的戰亂不斷,也是一個原因。但是筆者認為,民國時期海南糧食不能自給的本質原因,還在于海南島農業自身存在著許多弱點。   海南島糧食生產的落后,究其原因,技術的落后是其主要方面?!逗D蠉u志》中指出:“本島農作物,以地燠故,品類繁雜,而耕耨節侯,亦與內地迥不相同,茲將本島現有作物,及將來可以栽培者,述之如左。(一)稻有水稻、旱稻二種。水稻種于低濕之田,普通旱造于大雪前后播種。大寒立春之間插秧。夏至小暑之間收獲,晚造于芒種前后播種,大暑立秋之間插秧,霜降立冬之間收獲,亦有于晚造收成后,隨種一造,至明年二、三月收獲者,是為一年三造,但以種二造為多。此等耕作次數,皆因其地之肥瘠,及農民之勤惰而異,非天然限制也。米有糯、粳之分,色有赤、白兩種。普通播種,一斗收量一石至二石不等。上田一畝,收谷三石,中田二石,下田一石。方之臺灣一畝收五六石者,實膛乎其后。”[13]277-278直到“1949年水稻種植面積505010畝,總產34827.25噸,畝產僅63公斤。”[16]   農業技術的落后可分為二個方面。一方面是水利設施及農具的不足和落后,特別是水利設施建設方面,海南島是以稻米生產為主的地區,取水是關鍵性的,但據解放后的統計,全島只有水車125部。溝渠也不多?!逗D蠉u全貌》:“水田除使用溪谷的小池之外,灌溉多以人力,或水車行之,他無引水的設施,用肥僅有少量的牛糞及花生殼,地力消耗殆盡,農夫就自然地放棄此地的使用”。[17]解放后,中山大學地理系徐俊鳴教授在《海南島》一文中指出:海南島有可能有一年三熟、四熟的條件,[12]但同時也指出:“不過,海南目前還是一年種一次水稻的最多,一年種二次水稻的次之,而一年種三次水稻的還很少。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水源缺乏,一部分是人力的不足”。[12]其中人力的不足,是因為灌溉要求大量人力。“解放前,水利設備缺乏,建設的農田水利僅有65宗,其中已完成的有50宗,未完成的有15宗,受益農田共19萬市畝。工程本屬草率,又不重視管理,致大部殘破已失去效用。各地農民除用水及用很簡單的水車灌溉或造臨時水坡外,沒有其他灌溉工程,每年種植時期均賴天雨”。[14]335我們考察這65宗水利設施的建設,發現實際上就是日本侵占海南島時期所建設的設施。換言之,在整個民國時期,除此之外,沒有興建過一宗大型水利設施。由此可見,海南島水利設施的缺乏。在解放初“全島六百萬畝耕地,只有一百萬畝有水利灌溉設備,其他經常處于自然災害的威脅中,特別是旱災的危害最為嚴重。因此,水利是海南島農業增產的關鍵”。[18]   陳植在《海南島新志》中也說:“嘗考海南之所以引為嚴重問題者,厥惟民食之不足,而食糧問題,如從稻作之改良,水利之改進著手,則其增產,絕非難事”。[19]另一方面是良種及栽培技術的落后。在良種及栽培技術方面,一直沒有大規模的良種引進和栽培技術的普遍培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政府的注意力不在于此;二是基礎教育薄弱下的農業知識與技能教育的不足,即人們所說的“惰農”問題。[20]抗戰之前,海南一直沒有專門的農業學校,只是日本侵占海南島期間,日本人創立了兩所農業學校,但時間都不長。從上面的表格的情況,可以看出,即便如此,人數也只有200多人而已。抗戰勝利后,為發展海南農業,1946年秋,本地人士曾桐春等創立私立海南農業專科學校,設有農藝、畜牧2個班,1946-1947年先后招收二期學生,每期共80人,每個專業1個班。1948年合入私立海南大學農學院,有農藝、畜牧、農經3個系,每個系1個班,每班約30人。私立海南大學1951年初停辦。此外,還有1946年創立了國立瓊山高級農業職業學校。[2]351-354#p#分頁標題#e#   其他如化肥、農藥方面,技術的落后也是顯而易見的。民國時期海南的化肥使用記錄極少,只是在一些從事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園中有少量的使用,再就是在日本侵占海南島期間,日本的農業企業有過使用的記錄。而一般農民幾乎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據《瓊山縣志》的記載:“1952年,本縣農民開始使用化肥。1953年,開始使用化學農藥‘666粉’”。1952年瓊山縣化肥的供給量是116噸,而且只有氮肥,1954年才開始供給磷肥,1960年開始供給鉀肥。[16]336瓊山是海南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所以它的情況有相當的代表性。上個世紀50年代徐俊鳴教授在《海南島地理》中認為,海南糧食不能自給的原因,在于三點:其一是“墾殖指數小,荒地尚多”;其二是“復種指數小”;其三是“耕作粗放,單位面積產量甚低。”[21]   筆者認為,此三點,都可歸屬于農業技術落后的范圍。綜上所述,民國時期造成海南島糧食不足的原因,固然有政治等方面的干擾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的海南島社會生產自身存在著多種問題,如現代的意識、文化的發展、對外交流的擴大等問題。這些問題或多或少在今日也存在于海南社會中,因而我們進一步研究民國時期海南島的糧食問題,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對今日海南社會經濟問題的思考。

閱讀全文

畜牧業發展促進脫貧工作思考

[摘要]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也是事關人民福祉,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而發展畜牧產業是實施脫貧攻堅八大重點工程之一的特色農業扶貧行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畜牧業;脫貧;b小康社會

平陸縣位于山西省南端,地處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地帶,北依中條山,南臨黃河水,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山峰聳峙,溝壑縱橫,資源豐富。全縣共有228個行政村,26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21萬,耕地3.67萬hm2,牧坡1.67萬hm2。實施脫貧攻堅以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放在特別突出的位置,特別是縣委、縣政府確立的平陸縣“脫貧攻堅八大重點工程”,把發展畜牧業作為實施特色農業扶貧行動的重要工程列入議事日程,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產業,為平陸實施脫貧攻堅提供了新的思路。

1平陸畜牧業的生產情況

平陸縣畜牧業基本保持持續快速發展態勢,畜禽養殖總量大幅提升,優勢產業區域初步形成,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畜產品質量明顯好轉,龍頭企業建設取得突破,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進一步健全,畜牧業增收能力逐年增強。但是,平陸縣畜牧業仍存在著生產總量偏小、規模養殖比例不大、龍頭示范引導和技術水平偏低等問題。

1.12017年與2010年對比發展情況

截至2017年底,全縣大牲畜存欄0.51萬頭比2010年的1.06萬頭減少了52%,豬存欄11.1萬頭比2010年的6.6萬頭增長了68%,羊存欄6.6萬只比2010年的5.1萬只增長了29%,蛋雞存欄30.6萬只比2010年的38.3萬只減少了37%。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1.2萬t、0.24萬t、0.31萬t,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8億元比2010年的2.1億元增長了33%。

閱讀全文

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經濟的作用

摘要:當前,我國農業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科技創新成果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快速發展,帶動農業產業新的綠色革命,而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傳感器以及大數據等科技創新成果蓬勃發展,成就了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在農業發展轉型的重要階段,科技創新成果對于農業經濟的作用力顯得尤為突出,基于這種背景下,對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經濟方面產生的推動作用做一個具體分析,并就如何發揮科技創新成果對農業經濟推動作用提出相應的策略,對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提出建議,以期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科技創新成果;農業經濟;推動措施

0引言

隨著科技時代和市場經濟的雙重發展,科技創新成為了這一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其在各個產業表現出了影響力和作用力,在農業發展中,加大了對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并推出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發展體系。根據中國農業部的統計報告,2016年我國在耕地改良、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以及熱帶經濟作物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此外,在農機設備創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農機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突破了農機裝備產業共性和關鍵技術瓶頸,整合了行業的優勢科技資源、先進制造能力,推出科技含量高一倍的農機設備,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而我國農業的科技創新還在持續,2017年,中聯重科提出“農業生產機械化全程解決方案服務商”的業務戰略??梢娍萍紕撔鲁晒麑r業經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1科技創新成果對農業經濟的推動作用

1.1推動農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

科技創新成果使農業在規模建設、利潤增長和產業化發展方面有了明顯的提升,從而推動了農業經濟效益的增長??萍紕撔鲁晒谵r業的生產方面以及農產品加工貯藏方面的應用含量不斷提升,保證了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向生產力的有效轉化,從根本上提高了經濟增長率。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科技在農業增長中所占的份額提高了7%,整體比重超過10%,同年農業經濟增長率為17%。其中在農機設備方面,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加快了其機械化進程,使得農產品的農機設備成本在2016年下降5%,但生產效益提升10%,整體經濟效益提升11%。此外,由于技術裝備科技含量提高,農業與其他行業的信息交流加快,從而提高農業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減少了資金占用,提升了農業企業的效益性。推動了農業經濟在效益方面的科學化、集約化的發展,拉動效益的穩步增長。

閱讀全文

污染源普查統計對環境治理意義

摘要: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污染源排查統計工作更加重要。本文主要討論了污染源普查統計對環境治理的意義,以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統計為例,在總結污染源普查統計工作范圍、種類、核算等工作的基礎上,分析污染源普查結果,同時,探討污染源普查價值,分析改進之處,希望為環境治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污染源普查;環境治理;排放量

現如今,加強環境監管、建立健全重點污染源檔案已經成為必然[1]。我國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統計工作在2007年開展,第二次普查統計工作在2018年,工作仍然在進行中。本文在數據分析中以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統計結果為例進行討論。

1污染源普查工作內容

污染源普查工作中,主要普查對象為工業、生活、農業、集中污染治理設施以及其他污染物[2]。其中工業污染源主要普查第二產業中的除了建筑行業的其他所有行業的活動,共包含39個工業。生活污染源主要調查第三產業的污染物以及居民生活污染物來源。農業污染源普查對象主要是農業、漁業以及畜牧業。第一次普查工作中,農業污染源僅調查了與環境密切相關的污染源,如化肥、農藥、秸稈等。畜牧業、漁業主要對象為人工養殖場所。居民生活污染物源主要是指一些廢物的處理廠,如污水、垃圾、危險廢棄物等。普查污染物種類包括廢水、廢氣、固體廢物類,廢水污染物包括了測定氨氮、石油(其他植物油)、需氧量、重金屬、揮發酚等含量。廢氣污染物種類除了廢氣之外,還有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固體廢棄物種類較多,包括各類行業生產的廢物,如污泥、放射性廢物、廢渣、粉煤灰、污染石膏、煤礦石等。污染源核算方面,采用的核算方法有三種,包括物料衡算法、產排污系數法、實際監測法等,主要核算指標為產出量和排出量。

2污染源普查結果與分析

由于各地污染源普查結果均不同,因此以某市為例進行分析,從2007年開始普查工作,2008年完成,經過兩年時間,并編制了調查報告。市內安排的普查人員超過了千人,指導員超過百人,數據人員也超過了百人。經過全市普查,發現工業污染源有5000多個,農業污染源共有9200個,生活污染源近4000,還有30多個集中污染治理設施。在第二行業方面普查對象超過4000家,工業園廢水、廢氣、廢物產出量和排放量主要通過計算得到。依照行業來分析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食品類產業占到50%,其次加工淀粉類制品行業,占31%,第三是造紙類占7%。全區氨氮排放量行業統計,化學用品行業所占比例超過50%,其次是特種陶瓷制品、淀粉類制品企業。廢氣統計方面,二氧化硫所占比例最大,為38%,其次是工業粉塵,比例在29%,第三是煙塵22%,第四是氮氧化物,比例在11%。由于廢氣種類較多,以二氧化硫為例進行分析,排在第一位的是熱力生產企業,其二是淀粉加工類企業。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食品加工類、淀粉制造類、化學用品制造類屬于該城市污染最為嚴重的企業,應作為重點監控對象來對待。在廢氣排放方面,熱力生產企業、淀粉加工企業屬于生產廢氣量最大的企業類型,需要增加對這類企業的環境監測。

閱讀全文

國外農業推廣服務體制

一、日本農協的概況

農戶通過農協銷售自己的農產品(銷售事業),銷售農產品后所得的資金會自動被打入到農戶在農協所開的戶頭上(信用事業)。然后,農戶在農協的指導下訂立下一步的營農計劃、進行農業生產(營農指導事業),并通過農協購買所需的農資材料、借貸資金(購買事業和信用事業)。農戶購買農資材料的費用會自動從其農協戶頭上扣除(信用事業),扣除后的余額就成為農戶的生活費。而從生活費中扣除農戶加入農協保險事業的保險金(共濟事業)、通過農協所購買的生活用品的費用(購買事業),再付完其它生活設施的利用費(利用事業)、醫療費(厚生事業)之外,余下的就成為農戶的定期存款。農協將農戶的定期存款借貸給農業相關企業,從中所獲得的利息一部分成為農戶的存款利息,剩下的差額就成為了農協的經營費用。農協內部設置了不同的部署來開展以上的業務,并且為了業務能夠順利展開,農協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分部或是分店。農協會員也不僅僅停留在利用農協服務的程度上,還在農協的組織下成立了許多不同的會員組織,開展自主活動,以配合農協的各種業務。比如“西紅柿部會”、“蘋果部會”等,從事同一專業生產的會員聚集在一起成立專業部會,這些專業部會的會員一起接受農協營農指導員的指導,一起制定生產、銷售計劃,一起參加農作業以及農產品的發送業務。除此之外,還有以村落為單位成立的諸如“農家協會”一樣的會員組織,召開村落座談會等討論有關改善農業經營和生活環境等方面的事宜。還有很多農協設置了以青年會員為主的“青年部”和以婦女會員為主的“女性部”等。農協體系還在都道府縣和全國層次分別根據業務的不同設置了多種聯合會,自下而上形成了緊密的垂直連接關系。都道府縣聯合會是以各都道府縣內的基層農協為會員,全國聯合會則是以都道府縣聯合會和基層農協為會員。近年來,農協和其他一般企業的競爭日趨激化,為了加強農協的競爭力以及促進農協經營的合理化,農協系統開始了基層農協的合并運動,甚至出現了如奈良縣和沖繩縣這樣整個縣的農協合并成一個大型農協的情況。與此相應,農協系統也在推進著都道府縣聯合會和全國聯合會的統合,“農協—都道府縣聯合會—全國聯合會”的三級體制正逐步向兩級體制轉化。除了以上所述的綜合農協以外,日本也存在專門從事畜牧業、園藝、桑蠶等領域的專業化經營、不開展金融業務的專業農協。在日本,綜合農協占據主流地位,綜合農協截至2013年3月末共計738個,會員總數(截至2012年3月末)共計為983萬人,其中正會員467萬人,準會員517萬人。一般在同一地區只能設立1個綜合農協,而專業農協的活動不受區域限制,在同一地區可以設置數個相同領域的專業農協。與綜合農協相比,專業農協會員數量要少得多,經營規模通常也較小,至2013年3月末日本共有專業農協1915個。由于專業農協不從事金融業務,所以,專業農協的會員通常還同時加入同一地區的綜合農協。

二、農協營農指導事業的理念和地位

正如“沒有指導事業就沒有合作社事業”、“沒有學習活動就沒有合作社運動”所言,農協在理念上將營農指導事業和生活指導事業看做是提高會員生活質量必不可少的兩個事業。農協組織是會員為了提高自身的農業經營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自發結成的組織。因此,農協的營農指導事業是以支援和指導會員為了改善農業經營水平而自主進行協同活動為宗旨的。換言之,農協組織需要喚起會員自發地、而不是被動地改善農業經營,并且促進會員從單個的行動轉換成協同互助的活動。農協的營農指導事業不僅僅只是對會員進行特別的教育或研修,更不僅僅是某項技術的推廣,而是從教育的角度,通過會員參與與農業經營相關的農協組織的運營活動或是利用農協開展的各項業務而展開的。因此,從廣義上來說,營農指導事業不單單是營農指導部門或營農指導員來實施的,而是由整個農協、農協所有的職員以促進會員農業經營的改善和區域農業的振興為目標、在推進農協各項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推進的。營農指導事業在農協展開的各項業務中占有特殊地位。因為農協的其他業務,比如農畜產品的共同銷售、加工、生產資料的共同購買以及金融、保險業務都是限定在流通過程中,只有營農指導事業是與農戶的生產過程直接相聯系。通過營農指導事業使會員的農業經營得到改善,也就意味著有可能使農協的“銷售事業”和“購買事業”得到進一步擴大。并且,通過農業經營指導,會加強農戶對農協的信任,從而進一步使農協組織自身和協同活動得到強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營農指導事業對農協自身以及農協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營農指導事業的重要性雖然被承認,但是它在農協內部究竟應處于何種地位一直未被明確。直到2001年,日本對《農業協同組合法》進行了修改,將營農指導事業定為農協的第一事業,從法律上承認了營農指導事業為農協開展的眾多事業中最基本、最應該重視的事業。農協試圖通過加強營農指導事業的法律地位從而達到強化營農指導的目的。

三、農協營農指導事業的主要內容及體制

1、主要內容

行政系統的農業技術推廣事業是以與生產有關的技術指導為中心的,而農協的營農指導活動是農協為會員提供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開展生產上的技術指導,還必須適應農戶的各方面要求,開展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和供應活動、土地利用的調整(借貸等)業務、以及指導稅務申報等有關經營指導方面的工作。營農指導事業的主要內容如下:①有關農業技術和農業經營方面的指導。②制定所管區域農業振興計劃的同時,指導各農戶制定與此相應的營農計劃。③對主要的生產手段———土地進行集體整備。④根據“適地適作”的原則,建立大規模生產體制,使農業生產形成產地化。⑤指導本地區地域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推進本地區的復合經營。⑥為了統一農畜產品的品質引進優良品種、統一栽培或飼育的標準。并根據農戶的營農計劃,指導農戶參加生產資料的共同購買、引進農業經營資金。⑦為了統一農產品的規格,組織共同選別和共同檢查。⑧指導會員按照各自專業進行組織化生產,相互交換有關栽培或飼育的技術知識,從而提高會員的技術和經營能力。⑨培養農業繼承者等農業、農村的主力軍。⑩支援會員的組織活動,培養農民帶頭人,養成會員的協同意識,促進農協運動的發展。

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 99精品国产免费久久国语 |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第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 欧美 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91色欧美|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 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 黄色毛片免费看 | 欧美a在线视频 |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国产一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妖精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 成人久久久观看免费毛片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 久操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日本精品 |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第一页 | 中日韩美中文字幕 | 欧美曰韩 | 精品国产3p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欧美日韩 | 免费h片在线观看 | 国产九区 | 欧美试看| 性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户 | 日本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