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系統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課堂生態系統論文
一、課堂生態系統的內涵
在一定時間、空間條件下,與課堂教學實踐存在相互關系的要素之間以及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形成的互相影響的復雜系統稱為課堂生態系統。其中,要素間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產生一種鏈狀結構,這就是課堂生態鏈;要素與外部環境間因相互影響而產生的關系網絡,這就是課堂生態網。課堂生態網的正常運行離不開課堂生態鏈的完美運作。不同類型的課堂生態系統,擁有不一樣的課堂生態鏈。由于其教學目的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課堂生態系統,其課堂生態鏈也會發生變化。
二、課堂生態系統的特征
(一)整體性
組成課堂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學生和老師,他們擁有不一樣的生活背景、知識水平以及認知能力,是相互聯系的獨立個體。組成課堂生態系統的其他要素,具有不一樣的時空位置、結構功能、屬性,是相互影響的獨立存在。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課堂生態系統。
(二)動態開放性
學生和老師是有生命活力的動態個體,為了滿足其自身的需求而不斷向前發展。因而由他們構成的課堂生態系統,與自然界的其他生態系統一樣,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具有動態開放性。
農田生態系統論文
一、穩定碳同位素分析方法
目前常用的穩定碳同位素測定方法有:質譜法、核磁共振法和光譜法,其中質譜法是穩定同位素分析中最通用、最精確的方法。穩定同位素質譜分析法是先使樣品中的分子或原子電離,形成各同位素的相似離子,然后在電場、磁場的作用下,使不同質量與電荷之比的離子流分開進行檢測。穩定同位素質譜儀不僅能用于氣體,也可用于固體的研究,能用于幾乎所有元素的穩定同位素分析。近年來,隨著生物地球化學元素循環研究的發展,借助同位素質譜(EA-IRMS),多用途氣體制備及導入裝置-同位素質譜(GasBenchII-IRMS)及痕量氣體預濃縮裝置-同位素質譜(PreCon-IRMS)聯用技術的興起,碳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有了更快的發展。穩定同位素質譜儀測定同位素比率大致分3個步驟(見圖2):(1)樣品的收集、制備和前處理;(2)將材料轉化成具有所測元素的純氣體,(3)進入質譜儀檢測。
一般樣品通過前處理后,同位素質譜聯用裝置可以完成后續的氣體轉化和測定。通常,穩定同位素質譜儀在計算機輔助下直接給出同位素比值,更先進的儀器已可以進行自動化分析,如美國熱電公司的Thermosci-entificMAT253,德國元素公司的Isoprime100穩定同位素質譜儀等。植物和土壤等固體樣品,在進行同位素質譜分析之前必須進行干燥、粉碎、稱量等處理。如果采集的土壤樣品中含有無機碳,在干燥前應該進行酸處理。制備好的樣品稱量后通過固體自動進樣器送入到元素分析儀-同位素質譜(EA-IRMS)進行碳氮同位素測定。測定土壤樣品中碳酸鹽δ13C的樣品稱量后放入樣品管,置于GasBenchII儀的恒溫樣品盤中通過酸泵滴加100%磷酸,生成的CO2氣體通過氣體自動進樣器送到同位素質譜進行碳同位素測定。
液體樣品包括土壤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等浸提液在進行同位素質譜分析之前要進行分離轉化、冷凍干燥等前處理。其中土壤DOC和微生物MBC按照參考文獻方法用0.05mol/LK2SO4溶液提取,浸提液經冷凍離心濃縮或者凍干機干燥獲得的粉末稱量后通過固體自動進樣器送入到元素分析儀-同位素質譜(EA-IRMS)進行碳氮同位素測定。氣體樣品包括空氣和培養富集氣體,用已抽真空的頂空樣品瓶采集,其中CO2氣樣需采集20~30mL,樣品中的碳同位素比值可直接通過多用途氣體制備及導入裝置-同位素質譜聯用儀(GasbenchII-MS)測定。對于空氣中的CH4需采集100~150mL,樣品中的C同位素比值可通過帶有全自動氣體預濃縮裝置-同位素質譜聯用儀(如,美國熱電公司的PreCon-IRMS)測定。
二、穩定同位素技術應用
土壤是地球表層最為重要的碳庫也是溫室氣體的源或匯,但對關鍵過程及其源或匯的研究卻十分有限。隨著全球變化趨勢的日趨明顯,農田生態系統在碳素的吸收、轉移、貯存和釋放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農田土壤碳的動態變化和循環特征及其微生物驅動機理研究,成為當今生態學、生物地球化學和環境科學研究的共同熱點。
1.穩定同位素技術與Keeling曲線法
預警系統論文:文化村鎮預警系統創建思路
本文作者:潘崟 羅雪 冷泠 周鐵軍 單位: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重慶大學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礎研究及系統框架建構
古代的預警是對自然的預測,為了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料.人類將預警作為科學來研究是發生在二戰中雷達預警系統的應用.隨著系統科學的不斷發展,科學預警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地向其他領域和學科延伸.在各種預警系統中,經濟預警系統的研究較為前沿,數據與方法研究也較為科學.而后,經濟預警方法被廣泛用在水利、地質、氣象、災害、生態、醫學、交通、電力甚至博彩業等各個方面.經過多年的研究發展和各領域的實踐,預警的概念和邏輯過程也趨于科學和全面[3-8].①預警概念: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分析與評價研究對象各個時期的特征,包括對預警對象的變化情況進行檢測,及對其質量變化進行評價,通過分析與評價,對其未來發展狀況進行預測,確定研究對象狀況和發展變化的趨勢與速度,預報不正常狀況的時空范圍和危險程度,并根據異常變化的具體情況提出警戒信息和相應的防范對策;②預警邏輯:實質是“果—因—果”分析方法的具體化,是一類典型的反饋控制方法.建立一般預警系統邏輯流程為明確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預報警度,排除警患五個步驟.本文提取風險預警系統的方法邏輯,根據現狀調研內容,參考歷史文化村鎮保護預警系統的建立模式[9],通過調研警情,尋找警源,分析選擇能夠靈敏準確影響警情變化的要素并建立指標體系,在指標基礎上采用一定的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并考慮專家意見和居民意見確定警兆指標(警限與警區),然后對警度做出判定,最后提出應對不同警情的各種措施,以此形成歷史文化村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系統框架.
外部空間的警情、警源調研
課題組在對四川李莊和迤沙拉村,貴州赤水大同古鎮,云南扎實村,重慶中山鎮、石蟆鎮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考慮地理環境、區位條件、開發強度、文化背景等,并綜合調研數據的豐富性,選擇李莊鎮外部空間作為構建預警系統的案例.李莊古鎮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的長江南岸邊,地理區位較好,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稱,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內有省級保護單位2處,市級保護單位2處,清代為主的歷史街巷11條,有著豐富的自然遺產和歷史遺產,外部空間預警要素豐富,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而且2005年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李莊古鎮保護規劃,劃定保護范圍,提出了古鎮的保護措施.在已有保護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保護預警系統的研究更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李莊古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村鎮,使其擁有足夠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能夠執行預警系統中得監測反饋功能.外部空間是歷史文化村鎮組成的一部分.外部空間分為自然空間和建成空間兩個層面.所謂自然空間,在歷史文化村鎮里主要指的是村鎮周邊的自然山水格局、村落意向景觀等;而所謂建成空間,主要是指村鎮中廣場、街道、水系以及村落邊緣等.通過表1的研究分析,課題組把警情范圍定在空間格局、構成要素和空間容量三個方面,分析和探討影響歷史文化村鎮外部空間整體保存度的變化因素.綜上,課題組認為李莊古鎮外部空間的破壞警源主要為:古鎮保護與發展的沖突;保護改造中新舊建筑的拆除及建造;古鎮居民外遷和老齡化現象不斷增加;古鎮居民與政府人員普遍缺乏保護意識;古鎮部分景點因資金問題維護困難;旅游人群對保護對象的破壞等.
警兆分析研究
警兆是警情爆發的一種先導現象,分析警兆是預警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在本系統中,分析警兆的關鍵首先是提煉影響警情變化的要素,建立要素的指標體系,確定警限,確定警兆的變化范圍,最后根據預警對象的現狀劃分警級.本研究借用國際上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預警管理模式,并參考《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將歷史文化村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的警度劃分為無警、輕警、中警和重警四個等級.依據對李莊古鎮外部空間現狀警情和警源的分析,綜合其特殊性,保護與發展并舉,結合課題之前對保護預警要素的研究[2],并考慮要素數據來源的限制,確定預警要素體系,如下:課題組根據李莊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指標體系設計了調查表格,分為統計分析表格和問卷調查表格.統計分析表格用于李莊鎮外部空間保護預警要素實際情況的調查;問卷調查表格主要用于對居民、游客(包括當地的管理者和外來務工經商人員)和專家、學者,內容是了解被調查對象對李莊鎮外部空間保護和發展的態度,保護預警指標相對重要性和有關警限數值.課題組首先對指標具體數據統計,運用系統化法和問卷調查法,確定李莊鎮定量要素的警限與警級(表3),然后對專家和政府人員進行問卷咨詢,得出定性要素的警限與警級。
信息生態理論下企業生態系統論文
1信息生態環境下的企業生態系統
1.1信息生態的內涵
信息生態學是信息科學與生態學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門交叉性學科,構成其理論的基礎是生態學與信息科學理論基礎的總和。由于信息科學的范圍過于寬泛,信息生態這一理論的提出為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生態學系統的研究對象為多種生態要素在復雜的動態時空中發生極其復雜關聯的生態系統。信息生態問題是人們在信息時代面臨的一個重要且跨越多學科領域的復雜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并積極投身信息生態的研究中,其研究內容涵蓋信息生態系統、信息生態環境、信息生態平衡、信息生態危機、和諧信息社會等多主題,呈現出多級分層和不斷演化的形態。目前學者們對信息生態學的研究包括對它的學科范圍進行研究,以及對其中的關鍵要素的研究,例如:信息生態圈、信息生態鏈、信息生態位、信息生態系統以及信息生態因子、信息生態系統的演化規律等。信息生態系統是信息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信息生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每個信息因子處于不同的信息位上,信息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為每一信息因子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信息生態具有協同演化的特性,同樣在信息生態中新思想、新技術、新專業的涌現或者是信息人自身態度的變化也將影響信息生態的演化。
1.2信息生態系統要素
信息生態系統是信息自身與生命體及其周圍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狹義的信息生態研究發軔于本世紀中葉,當時它不包括人和社會環境的內容,僅局限于生物信息的產生、傳遞和接受等內容,如今廣義的信息生態研究應包括人和社會環境的內容【1】。信息生態系統的要素特征決定其復雜性、多樣性、系統性以及演化性的基本特征,且這些特征具有普適規律,所以本文將信息生態系統作為一個大的環境來分析其背景下的企業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及管理規律。
1.3企業生態系統
企業生態系統就是借用自然生態系統的概念,來解釋企業組織內部及企業組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企業組織不是孤立存在的,企業與生活在他周圍的其他相關企業和組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與其外部環境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構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統一體。企業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到變化越來越劇烈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企業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不斷地與其生態環境發生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企業生態環境的復雜性使得企業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異常復雜;此外,企業生態系統中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的轉化過程離不開人類的活動,企業生態系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相當顯著,比如科學技術的進步、政策的變化、體制的改革等等都會使企業生態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化【2】。對于企業外部來說,物質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是影響企業生存以及發展的重要信息因素。企業生態環境是指圍繞生命主體、占據一定空間、構成生命主體存在的條件的各種物質實體和社會因素。除了物質、經濟以及社會環境之外,企業的競爭對手也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的外部環境因素,這也是企業在制定和確定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制定企業戰略重要的參考因素【2】。企業生態系統是以企業為核心的,特別是擁有核心能力的主導企業,從其構成成員的緊密性和重要性的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核心生態系統、擴展生態系統、完整生態系統。核心生態系統主要包含主導企業及其供應商、分銷商、顧客等要素:擴展生態系統是在核心生態系統包含這些要素的基礎上加上供應商的供應商以及顧客的顧客要素;涵義最為全面的是完整的生態系統,他還包括政府組織、風險承擔者、競爭機構以及外部宏觀環境要素等等。對于企業內部環境來說,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生態系統根據職能劃分為驅動力(信息生產者),工作流為主線(信息傳遞者)將信息反饋到企業內部各部門或者企業外部的供應商(信息消費者),進一步進行信息處理工作,在企業內部每天處理業務的同時,會有大量的信息在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中產生,形成大量的信息流在各部門或層級之間流轉,從而推進工作流的進行,信息的產生、傳遞、消費都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以目前較為發達的SAP系統為例,其中包含了生產計劃(PP)、物料管理(MM)、銷售管理(SD)、財務會計(FI)、管理會計(CO)、財產管理(AM),以上6個模塊為企業運營的核心模塊,另外還包含了:質量管理(QM)、項目管理(PM)、人事管理(HR)、信息管理(IS)、工作流(WF)、項目系統管理(PS)。SAP系統是高度集成化的企業管理軟件和信息生態系統,支持多接口可與多種系統集成,內部有開放的代碼編寫環境,開發人員可以進入軟件的底層,直接利用系統提供的計算機語言或者自定義表結構來滿足不同的業務需求。由于企業內部的生態系統中的各個模塊的緊密聯系以及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集采購、庫存、生產、銷售以及財務相互作用為一體的負責的企業生態系統,因此也決定了SAP系統的高度集成化,每一個業務模塊從采購到庫存以及生產相關的環節都在業務流程上有著相互影響和制約。在受到內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時,企業有可能在競爭的環境中經歷共生發展、協同發展以及蛻變或者企業種群變動的變化。
我國森林生態系統論文
1生態系統服務的定義
第一種定義是以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A)的定義為代表,認為生態系統服務(Ecologicalservices,ES)是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各種利益。既包括纖維、食品和藥材等生態系統產出物,也包括維持生物多樣性、消納廢物和水土保持等來自生態系統自身功能及其變化過程的利益。在Daily等關于生態系統服務的論著和Costanza等關于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研究中都使用了這種較寬泛的定義。第二種定義把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視為2個不同的范疇,把生態系統有形產出物稱為“產品”,把人類獲得的、通常不以實物形式出現的利益稱為“服務”。DeGroot等在探討生態系統功能與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之間關系的論述中就區分了這2個范疇。研究生態補償(包括森林生態補償)應使用第二種定義,因為根據生態補償的概念,可以把生態補償看作一種交易,很明顯,交易對象是無形的“服務”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有形的“產品”。如果在生態補償研究中使用第一種定義,將引起價值評估結果偏大,使補償標準偏高。下文提及的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均屬于第二種定義的范疇。
2森林生態系統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類型
參考普遍認同的MA報告,同時結合第1節的分析以及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的需要,可以把生態系統服務分為調節、文化和支持三大類型。支持服務是森林生態系統得以存在的根本,是森林提供調節和文化服務的基礎。對支持服務的探討更多的是在生態學和環境保護學范疇內展開,所以討論支持服務中的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比經濟價值更有意義。支持服務中的初級生產則兼有生態和經濟價值,由該過程產出的木材和非木質林產品具有消耗性使用價值。調節服務中的子類型,例如固定二氧化碳、水文調節和農田防護等,間接為人類提供福利,屬于間接使用價值。文化服務中的森林游憩和精神宗教價值屬于非消耗性使用價值,科教價值大體上屬于非消耗性使用價值,因為科教活動以非消耗性使用為主。根據是否具有市場價格、是否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是另外一種分類方法。此時,可以把森林生態系統產品價值劃歸“市場價值”,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劃歸“非市場價值”。在這種分類方法中,產品的“市場價值”與服務的“非市場價值”之和相當于分類系統中的總價值。
3生態補償的概念、內涵與要素
目前國內外對生態(效益)補償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具有代表性的一般都是從環境或生態經濟學角度給出,例如Wunder提出的PES定義,李文華等對生態補償概念和內涵的解析。綜合國內外研究,本研究認為可以把生態補償理解為:為保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可持續供應,而向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支付現金或提供物質、技術和優惠政策等作為獎勵,或者向破壞者收費用以補償和修復生態系統的一種基于利益關系調節的經濟刺激手段或制度安排。這是從較寬泛角度的理解,包括激勵和懲罰2個方面。因此,可以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看作是一種市場化的交易行為,它包括供應者、購買者、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等要素,這些要素缺一不可。1)供應者一般是林權所有人或者實際占有者,在土地私有制國家一般指私有林地所有人。在中國,北方主要是國有林區;南方為集體林區,經過林權改革,個人林權所有者比例已經增大。2)交易對象是具有一定價值的某一種或者幾種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其載體是特定林地和地上森林植被構成的生態系統。交易對象的“外部性”特征決定了它們的邊界有時不甚清晰,但其載體具有清晰的邊界和權屬關系,這是實現交易的前提。3)購買者通常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當然也可以是一些非政府組織、國際機構等,或者多種組織的聯合體。4)交易價格即補償標準。為便于實踐操作,一般按森林面積逐年支付,元/(hm2•年)。
4“理性”決策下的機會成本
基于農戶尺度的農村生態系統論文
1材料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域概況
陜西省長武縣洪家鎮,位于黃土高原南部丘陵溝壑區(35°12'-35°16'N,107°40'-107°42'E),海拔940-1220m,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9.1℃,年均≥10℃積溫為3029.8℃,年均日照時數2226.5h,年均降水量578.5mm,多集中在7-9月且年變率較大,多年平均無霜期為171d,熱量供作物一年一熟有余。該區域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生態脆弱的強人類活動區域,轄區地域總面積49km2,其中耕地面積約為1718hm2,復種后的農業用地面積約為2342hm2,其中糧食播種(夏秋復種)面積為1161hm2,果園面積1124hm2,經濟作物面積57hm2;當地從事農業人口數為13486人,占總人口數的90%以上(2008年數據)。歷史上,洪家鎮是陜西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當地農業經濟的產業基礎是單一的種植業(包括蘋果種植業),以生產初級農產品為主,生產、加工和銷售未形成產業鏈,而由于家庭分散經營,又存在的市場信息不暢、技術含量低、規模小、生產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差等狀況。隨著長武縣發展成為全國的蘋果優生區,洪家鎮也成為該縣重要的蘋果產區之一,當地農業產業逐漸發展為以糧食種植業、果業、工副業為主的三元經濟結構,農戶家庭的土地利用方式、生計方式和收入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劇烈變化。
1.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對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受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和開放性制約,相關數據的獲取異常困難。文中主要采用傳統的社會學調查方法,即將田野調查、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等方法結合起來獲取數據,在2008-2011年間,共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內容涉及農戶家庭的人員構成、經濟收入結構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各方面情況(收回有效問卷348份)。在此基礎上,分別進行了5-6次的田野調查和入戶訪談,就80年代以來農戶自身的家庭狀況、經濟結構以及土地利用結構方面的變化等一系列的主題展開討論。最后再抽取10戶典型農戶進行更為詳細的問卷調查和訪談,跟蹤其家庭情況的動態變化,運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及其恢復力(resilience)思維,基于農戶視角對鄉村人地關系的演變與農戶適應能力進行分析。
2農戶家庭體制轉換的結果與分析
2.1農戶家庭基本情況
森林生態系統論文
1將天然林作為健康模板
所謂天然林是指以人工的方法促進天然的更新和萌生或者單純是自然形成的森林。自然林的特點是森林結構穩定,適應環境能力強,但是成長期漫長。自然林具有豐富、生物鏈完整、自我恢復和調節能力強、物種多樣性高的特點,而且是一種高產量、高價值的生態資源和環境資源,在調節環境和氣候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是健康生態系統的典范。
2人工調節生物群落
森林的健康是由森林本身的生長、發育、更新等很多復雜的過程決定的,單一的純林木群落內部樹木之間競爭激烈、火災和病蟲害容易爆發。而人造林中樹齡和結構單一、生物多樣性不高,很難維持群落穩定性,會導致人工林群出現不健康的特點。假設,將不同類型的人造林放置在一起進行培育,就會打破生物多樣性較低這個尷尬困境,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火災和病蟲害的發生,加上科學合理的景觀布局,對發揮景觀生態功能和保持森林系統健康經營都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3結合經濟效益原則
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經營與經濟效益是密切相連的,在培育的同時以經濟的眼光進行合理建設,盡可能多地培育人工混交林,增加主要樹種的混交比例,對特殊樹種或者非目的樹種進行適當保留,加強人工混交林的生物多樣性,在滿足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將林地的生產力和森林的生態系統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經營最終的目標就是追求林木的經濟產出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處于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
4充分發揮森林健康經營的主導原則
航道管理系統論文
一、完善監督制約系統,建立良好的監督制約機制
完善的系統和良好的制度是基礎,確保監督制約的系統性、完善性、經常性和方向性。沒有系統沒有制度的監督是沒有根基的,是不長久的,是盲目的,是隨意性很大的,這都將影響到監督制約的效果,不僅使得監督無章可循,也使得被監督者對監督無法提起重視。
二、加強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從思想根源上減少腐敗發生的可能性
通過文獻資料、講座培訓、播放教育片等方式,鞏固和加強職工的廉政意識,構筑防腐建廉的第一道堅固防線。一個良好地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很重大的,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個“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的環境氛圍里,執法不公、濫用職權、趨利執法的現象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此作為航道部門,我們必須堅持教育為主,預防為先,從根本上加強職工的道德意識和法制觀念,消除特權思想,加強職工的自我約束力,防患于未然。同時,加強法制教育,可以讓職工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違法的危害,也避免了出現違法事實認定不清、適用法律錯誤、程序違法等問題,同時,可以通過培訓上崗或者考證上崗的方式確認職工對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熟識。
三、樹立廉政建設的先進事跡和先進個人,做好模范帶頭作用
對于部門或者組織內部,在廉政建設方面的有突出表現的先進事跡和個人,要做好表彰,然后給其他職工作為一個榜樣,引導大家爭做模范人物,爭創先進事跡。也可以給職工家屬發放相關的廉正資料,通過家屬來影響職工,并且及時對家屬進行表彰,以激發更多的“廉內助”。
四、監督制約主體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