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心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1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點
①焦慮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時候癥狀并不明顯,社區群眾大多是在無意間的體檢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該病,因此,多數患者沒有心理上的準備,甚至患者的家屬很難一時間接受。導致患者心理壓力大,逐漸消沉,心理焦慮。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社區群眾對各種疾病不甚了解,群眾在得知患病后會不自主的產生一種想法:病情是否會惡化?是否有生命危險?致使心理情緒急躁不安,甚至對醫護人員態度也較為粗暴、生硬。③恐懼心理:當患者對治療的方法不了解時,就會產生一種恐懼和排斥的心理。加之為了要調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的劑量,幾乎每小時會給患者量一次血糖,這會給患者到來疼痛。而糖尿病護理周期長,在多次治療后,病情見效慢,患者易產生不安心理,變得信心不足,對病情感到恐懼。④憂慮心理:糖尿病屬于終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療的時間較長,加之醫療的改革,醫藥費用的改變,所以又一些患者時常會擔心醫藥費的問題,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問題,從而產生各種憂慮心理。
2社區衛生站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
患者在進行療后護理中,因對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產生恐懼感和悲觀心理。這一切都是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不足導致的。所以衛生站醫護人員要幫助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講解有關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關醫學知識,讓患者真確科學的了解糖尿病,客觀看待自己的病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客觀要求,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2.2讓患者及時了解病情,穩定患者情緒
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時的護理人員就因該讓患者接受現實,并且讓患者及其家屬及時的了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特點、過程等,鼓勵患者講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針對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護理人員要及時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舉止。因為此時的患者最需要關心和尊重,和藹的態度、熱情服務,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護士在向患者做衛生宣傳時,及時的讓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鍛煉身體、科學的服用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還能延緩該病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發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長壽等。同時,穩定病人情緒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如文化素養、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對一些重癥患者要采取適當方式讓病人知道自己的診斷,可通過細致的行為誘導,能使病人情緒漸趨穩定,面對現實,配合治療。醫護人員對病人的解釋務求一致,善于引導,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肝病住院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年**月至****年**月我院共收治肝病住院患者80例,其80例患者中產生不健康心理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男:女=1:1.3。
1.2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在42例肝病住院患者心理特征表現中,出現沮喪心理13例;揣測心理8例;“忿世嫉俗”心理17例;自殺心理4例,通過護士對癥下藥進行心理護理,病情有所控制。
2、結果
沮喪心理13例肝病患者由于自己得了慢性肝病,從而聯想到疾病經久不愈,需長期治療,導致沮喪、不安等情緒。從慢性肝病患者復發率顯高的背景看,患者因受不了長期疾病折磨,缺乏治愈的信心,便會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同時由于肝病不能堅持工作,導致家庭關系緊張,周圍人也鄙薄歧視,給工作、家庭、經濟、社交活動帶來影響,使患者灰心喪氣、孤獨失望或表現相反,患者到外訴苦,牢騷滿腹,辦事不如意,動則暴跳如雷,這些都是沮喪情緒的發泄。揣測心理8例慢性肝病患者一年多次住院,病情呈現治不愈或反復發作,其心理顧慮較多。其心理表現為:肝功能指標稍有好轉就情緒高漲,癥狀稍有新的發展就聯想到是否有了肝硬化、肝腹水,甚至肝癌。這種患者對各種化驗、檢查的結果都比較熟悉,不少患者經常翻閱關于自己所患疾病知識的書籍,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所了解,可謂“久病成醫”。一位肝硬化患者并發膽囊炎,平日里肝區即脹痛不適,因吃了油脂較多的食物,引起肝區劇烈疼痛,隨即認為自己患了肝癌,并對子女做了“臨終”交代。揣測心理嚴重影響肝病患者的身體健康,使本來可以好轉甚至可以治愈的肝病變得難以恢復,甚至惡化。“忿世嫉俗”心理這類心理表現在我院肝病患者中占據17例。因為慢性肝病大多是傳染病,而有些家屬不懂得消毒隔離方法,產生懼怕心理,對患者采取避諱甚至厭煩的態度,周圍的朋友、同事也有所顧慮,不愿與之交往。如此種種,都可能使患者產生“老天不公平”的感覺,因此肝病患者會在住院期間溜到飯店吃喝一通,或在好轉出院后到公眾場合與不知情者同吃、同住。這種逆反心理極易危及到全體公民的健康。消極絕望自殺心理在我院出現自殺心理患者的5例中,多數是那些病程長,經濟來源比較困難的農村病人,一次化療,介入療法要花去近千元的費用,對他們負擔很重。因此這類病人往往表選對這段治療無動于衷,出現自我損害的表現,如拒絕服藥、打吊針、拒絕配合化療,經常對醫護人員及家屬發脾氣,對生命延續失去信心,往往會想到自殺,離開人間的念頭。
心理護理中腹部外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患者知情同意及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腹部外科擇期手術患者127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Ⅰ組,n=65)與對照組(Ⅱ組,n=62)。排除既往精神病史或心理疾病史患者。其中胃次全切除術47例、胃癌根治術38例、結腸癌根治術42例。其中男69例,女58例,ASAⅠ~Ⅱ級,年齡26~74歲,體重42~70kg。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入院時簡單介紹醫院環境,術前常規訪視,對手術前、中、后注意事項進行簡單介紹,鼓勵患者以輕松心態面對手術。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心理護理,具體如下:①術前心理護理:重點介紹患者關心的問題,包括疾病知識及手術必要性、醫院技術力量及安全保障、同類疾病多個成功病例、手術麻醉流程以及胃管、營養管及術后引流管的必要性與可能出現的不適。②術后心理護理:及時告知手術結果、正確認識疼痛及不適、放松身心、同時動員家屬一起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對患者的進步及時鼓勵和肯定。
1.3觀察指標
①采用Zung焦慮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的SAS及SDS評分。②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0~10:0分為無痛;10分為重度疼痛)分別評估兩組術后3天,并計算其平均得分。③出院時所有患者填寫滿意度調查表(分滿意、一般、不滿意)。
病人術前心理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就診的臨床外科手術患者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齡42-76(52.7±7.3)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25例,中學20例,高中9例,大專以上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在職業、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按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除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術前心理護理干預:①向患者說明手術重要性、安全性,介紹手術室環境、儀器設備和手術相關知識及配合方法。②了解患者對手術的認知情況,糾正患者思維角度,根據事實分析想法和現實差異,告知對可能在手術中出現的一些需要配合的步驟或對疼痛不適的地方進行具體方法指導,應如何化解。③在手術室護理中與患者親切交談,為患者解惑,對心理恐懼者及時安慰、體貼,告知手術成功率。④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對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礙進行疏導、解釋、分散,進行放松訓練,如聽輕緩音樂、古曲等,同時請術后的患者現身說教,以降低患者術前不良心理癥狀,提高心理防御。⑤讓患者的家庭親屬給予患者鼓勵,取得必要的社會支持,如具有信仰的患者允許在不影響麻醉、手術情況下,可佩帶幸運符,增強患者安全感。
1.3評價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括患者術前強迫癥、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精神病性等五個項目。每一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無為1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3分,相當重為4分,嚴重為5分。
隔離病房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一、隔離病房患者常見心理反應
(1)恐懼和緊張。
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和被隔離的事實,缺乏心理準備,加之隔離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傳染性且病情比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會不同程度的表現出緊張和對疾病的恐懼。
(2)無效性否認。
約有50%病人產生無效否認行為,一般發生在入住隔離病房后第二天開始,第三、四天達到高峰。有時候對一些疑似傳染病的患者需要隔離,但患者表現不典型或者病情輕微,所以往往患者認為自己沒有患病,或者認為自己病情比較輕,不需要隔離進行監護治療。
(3)“隔離綜合癥”。
患者在隔離過程中出現的以精神障礙為主,兼具其他表現的一種綜合癥。表現為情感障礙、思維紊亂、行為動作異常。
心理干預視角下兒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把本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90名兒科患者分為兩組,經結合癥狀體征、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測、實驗室檢查確診,符合《兒科學》的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對照組45例,男:女的比例為26:19;年齡1個月~10歲,平均(6.24±3.79)歲;病程2d~3個月,平均(14.23±6.78)d;消化類疾病17例,呼吸類疾病21例,其他7例。觀察組45例,男:女的比例為23:22;年齡2個月~9歲,平均(8.45±4.29)歲;病程3d~2個月,平均(15.36±7.66)d;消化類疾病19例,呼吸類疾病22例,其他4例。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實驗客觀性,故資料存在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以常規護理。安排患兒床位,避免交叉感染;測量脈搏、呼吸、體溫、體重,發熱患兒每隔4h測量一次體溫;保證病房環境舒適安靜通風;觀察患兒大小便及其他臨床指征;根據醫囑給予營養合理易消化的食物;按時給藥,就患兒病情及時與醫生溝通。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觀察患兒及家長行為、表情等,了解患兒的心理變化,用熱情的態度,溫和的聲音去跟患兒溝通。組織培養護士“逗”“哄”的技巧,利用為患兒準備的衛生安全玩具、動畫片和兒童歌曲,緩解患兒在陌生環境緊張焦慮害怕的心理。
1.3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一個療程后,病情顯著緩解或臨床治愈;有效:治療一個療程后,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緩解;無效:治療一個療程后,病情沒有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80×100%
產科中的心理護理論文
1妊娠期婦女的心理護理
1.1心理特點
第一,精神比較緊張。國家在施行了計劃生育這個政策之后,初產婦的比重占據了巨大部分。在這部分婦女中,大多數婦女對生育知識沒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當她們一旦懷上小孩,加之部分婦女會出現一些比較強留的妊娠反應,避免不了就會產生一些緊張的心理;還有的婦女因為懷孕而受到家里的重點保護,這不僅讓她們產生一種過分的謹慎心理,同時還會出現過分的依賴心理;每當她們的身邊沒有人的時候,就會出現孤獨、害怕、寂寞的不良心理。
1.2恐懼和不安
婦女妊娠是一個很正常的生理現象和過程,但由于很多婦女對妊娠的理解不夠透徹,他們大多數人在某種程度上認為自己是病人,從而在心理會產生一種對胎兒和自身的健康狀態會感到不安。通常情況下,婦女在妊娠期間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有:嚴重的失眠、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對于醫生、護士的談話相對來說較為敏感,甚至還會有一些人由心理上的恐懼和不安逐漸轉變為絕望等。
1.2對妊娠期婦女進行心理護理的主要是措施
1.2.1適合的語言
產婦分娩助產士心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究產婦分娩中助產士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產科2017年8月~2019年2月期間進行分娩的產婦56例,其中28例采用常規助產士護理,為對照組;另外28例加用心理護理,為觀察組。比較分析兩組的分娩方式。結果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92.86%)高于對照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產婦分娩過程中助產士給予心理護理有利于改善分娩方式,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產婦;助產士;心理護理;分娩方式
分娩是指胎兒脫離母體的過程,在此期間,產婦會經受巨大的痛苦,對于耐受性較差的產婦,極易出現無法娩出的現象,增加了分娩過程的風險性[1]。目前,對于無法自然分娩的產婦,雖然可以采用剖宮產的方式娩出胎兒,但其對產婦創傷大,不利于產婦恢復,因此,自然分娩仍為其首選方式[2]。在分娩過程中,產婦的心理狀態對分娩結局十分重要,可通過助產士對其心理進行干預指導,保證其情緒的穩定性,以促進自然分娩。為了提高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本文以我院產科2017年8月~2019年2月期間接收的56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分析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實施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產科2017年8月~2019年2月期間產科接收的產婦中抽取56例,采用隨機序貫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經臨床檢查,所有患者均為單胎妊娠,且各項生理指標無異常現象。對照組年齡為22~34歲不等,平均年齡為(28.12±3.49)歲;其中初產婦18例,經產婦10例。觀察組年齡為21~3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27.88±3.56)歲;其中初產婦17例,經產婦11例。所有產婦及其家屬皆已知情同意,排除精神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妊娠合并癥以及臨床資料不完整產婦。兩組基線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