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新技術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論文
一、營銷能力的內涵
迄今為止,理論界對營銷能力概念內涵的認識并未取得一致。M觟ller和Anttila(1987)認為,營銷能力是一種多面體,是企業內部和外部與營銷相關的人力資產、市場資產和組織資產的復合體。Carson和Gilmore(1993)認為,營銷能力是企業在營銷活動中所形成的滿足顧客需求的技能。Day(1994)的研究為營銷能力概念的界定做出了基礎性貢獻,他指出能力是技能和知識累積的復合體,它通過組織過程使企業得以協調其各項活動和有效利用其資產,并認為與營銷職能相關的市場感知能力、顧客聯結能力和渠道結合能力是市場驅動型組織的獨特能力。Srivastava、Shervani和Fahey(1999)認為,營銷能力就是在市場的變化中形成新觀點,并通過重新設計和開發組織過程來創造新的顧客價值的能力。Knight和Dalgic(2000)則認為營銷能力是企業利用所擁有的市場知識和營銷手段在外部市場成功定位的能力。以Day的研究為基礎,學者們進一步研究發現,營銷能力是企業將集體的知識、技能和資源運用于滿足相關市場需求,并通過增加其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來滿足競爭需要的整合過程。同時,在近年來關于營銷能力與動態能力的整合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動態營銷能力(dynamicmarketingcapabilities)新概念(Foley、Vorhies和Bush,2005)。Bruni和Verona(2009)指出,動態營銷能力是企業通過創造、利用和整合市場知識及營銷資源,而適應市場和技術變化的能力。Fang和Zou(2009)則將這種能力稱為營銷動態能力(marketingdynamiccapabilities),并認為營銷動態能力是企業為應對市場變化而創造和傳遞顧客價值的跨職能組織過程。
二、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場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從基于能力的視角來看,市場導向指公司對顧客要求的感應能力(Day,1994)。如今市場導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種特定的公司層面的資源,它能夠使組織感受市場的需求和開發能連接組織和外部環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Narver,1999;Songet.al.,2007)。研究表明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具有審視現狀的能力、參與將來的能力和過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這種觀點,并且認為市場導向的價值取決于營銷活動的直接影響和取決于它對其他管理職能無孔不入的影響。市場導向作為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響了營銷能力的發展。因此,市場導向被看成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前因變量。根據Narver和Slate(r1990)的定義,市場導向包括三個部分:(1)顧客導向(2)競爭導向和(3)內部功能協調。市場導向的構成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與顧客相關的活動,它反映了組織的信念和文化。這個概念使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市場導向推動了營銷能力的發展。由于營銷能力是使得企業的競爭優勢得以建立和維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意義深遠?,F有研究主要探討了知識因素、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企業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Gran(t1996)認為,組織能力是通過企業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同樣的,營銷能力也是在企業營銷人員重復運用其知識和技能解決營銷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場學習和市場知識管理能力對營銷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市場導向有助于推動營銷能力的發展。
(二)技術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技術導向代表了一個公司識別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Gatgnon和Xuereb,1997;Zhou,Yim和Tse2005)。以技術為導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組織里應用新技術(Gatignon&Xuereb,1997)。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都鼓勵接受新的觀點,但他們主要的區別在于何處和如何產生創意。市場導向代表了顧客拉動的經營思想,而技術導向可以看做是樂于應用新技術的技術推動型的經營思想(Gatignon和Xuereb,1997)。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是IT企業營銷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基于技術的創新與對顧客的緊密聯系是分不開的,新技術的采用對IT企業的營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導向和基于技術的創新存在正向關系(Zhouet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和Rangaswamy(2002)的研究表明技術機會主義,即公司對新技術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與技術的采用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他們的研究還發現高層管理層對新技術支持和技術機會主義的正相關性。而高層管理團隊是IT公司營銷能力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技術導向能正向影響IT企業的營銷能力。
新技術視角下建筑工程論文
1建筑工程測量的任務
1.1保障建筑施工質量的前提就是一切按照施工標準進行
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工作人員必須要將每一步的施工質量都嚴格控制好。尤其是在測量階段,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是建筑施工的依據和保障,勘測設計階段,我們所進行的測量工作,主要是對各種地圖的比例尺進行測量,同時對工程實際的地質以及水文特點進行勘測和計算。
1.2如果是一些重大工程或者地質條件差的施工地域,我們就要對其地層進行嚴格觀察和測量。
通常情況下,工程設計階段的土質,是按照1:1萬—1:10萬的國家地圖進行的。那么在那些大的施工項目測量中,我們就要使用1:1000—1:5000比例尺的局部地形圖,進行測量。并且,在進行工程測量的時候,我們還要對其地形中的各種河流以及湖泊進行測繪。這樣是為了保障數據更加可靠和準確。建筑工程的設計經過論證、審查和批準之后,即進入施工階段。這時,首先要根據工地的地形、地質情況,工程性質及施工組織計劃等,建立施工測量控制網,然后,再按照施工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將圖紙上所設計的抽象幾何實體在現場標定出來,施工放樣的工作量很大,是施工建設階段最主要的測量工作。
2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2.1計算機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新技術下的巖土工程論文
1.當前我國巖土工程施工技術的應用現狀
就當前我國建筑行業巖土工程施工的現狀來看,并沒有充分利用全新的技術來施工,主要就是因為施工企業缺乏引入新技術的概念和意識,很多企業的技術還只停留在傳統的技術上面,尤其是那種滿足于傳統、適應傳統技術的觀念、思想上比較落后。而有的企業因為沒有經濟實力投入到新技術的運用中去,不愿意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投入到新技術的推廣中,這也是阻礙新技術在巖土工程中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很多建筑企業中的技術人員普遍素質比較低,就算企業引入了一些新設備新技術,也沒有優秀的技術人才來操作,再加上人員的技能比較落后,企業也缺乏對員工的技能培訓,因此引進的新技術就形同虛設。這兩方面的原因嚴重制約新技術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要想實現提高我國巖土工程施工技術的目標,就必須著手清除阻礙提升技術推廣的障礙,加強推廣與引進。同時,巖土施工企業還應從自身入手,加強基礎技術的建設,培養技術人員,以此來促進對新技術的運用,整體上提高巖土工程的施工技術水平。
2.巖土工程施工中對新技術的應用
2.1沉井施工技術
沉井施工技術又叫做沉箱施工,其具有對周圍環境影響小、需要的場地條件小等等優點,因這些優點使得沉井施工技術已經被廣泛引用到了巖土工程施工中。沉井施工技術的工作原理就是構建一個井筒狀的結構物,在井內挖土后,利用結構物的自重克服與井壁之間的摩擦力,使得井內的土下沉到預先設計的高度,然后再使用混凝土密封底部,最后將井孔填塞好作為構造物的基礎。另外,因沉井結構可以按照預先設計的深度進行埋填,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結構的穩定性與整體性,使得承載面積變大,就可以承載更多的水平與垂直載荷,因此,沉井施工技術使用與城市巖土工程施工。沉井施工技術的施工過程主要按照以下工序來進行;首先,對地基進行處理后,才能夠開始基坑的開挖工作,隨后才能進行沉井的制作與下沉,只有這些工作處理完畢后才能對沉井進行封頂與封底的工作。在實際的沉井施工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沉井施工需要的施工人員較多,在下沉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進一步的觀測,及時分析出現的變差,并進行科學的調整,保障沉井施工的施工質量。此外,在設計沉井時,還必須根據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與結構嚴格對刃腳等部件計算進行仔細的符合,以確保設計檔案的準確性。
2.2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
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是現代巖土工程中廣泛應用的施工技術,也是常用的基礎性技術。伴隨著各項建筑工程技術的發展與革新,巖土工程中的施工設備與材料也都伴隨得到了更大的提升,這些新技術新材料不斷被應用到巖土工程中來。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具有無噪音、無振動并且不會出現積壓情況等的優點,比較適用于水位較淺的巖土工程施工中來運用。主要利用的是鉆孔時的泥漿將鉆渣帶出來的方式,同時,不會對孔壁造成破壞,再將鉆進中的泥漿通過水下混凝土澆筑的方式置換。從而保證了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質量。同時,在進行施工之前必須要進行驗證,查看設計是否滿足現實情況的要求后才能進行具體的施工。
高新技術企業財務論文
1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相關性的研究文獻
1.1國內文獻回顧
1.1.1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正相關性的研究。
張濟建(2009)搜集我國71家上市高新技術企業2003~2007年的面板數據,對研發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各個產出指標進行了相關檢驗和回歸分析,實證分析發現,當年的研發支出與高新技術企業業績有密切聯系,成正向相關性,研發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業績沒有滯后影響。趙暉(2010)以139家高新技術企業為研究對象,搜集2008年這些企業的數據從研發資金投入強度與技術人員投入強度兩個因素出發對研發投入強度與企業業績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強度與企業的財務績效密切相關,研發資金投入強度越大,企業的績效越明顯。
1.1.2研發投入與績效非正相關性的研究。
朱衛平,倫蕊(2004)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資金、人力資源投入與企業績效進行相關檢驗,搜集2004年上半年F市全部197家高新技術企業2003年度的研發數據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基本不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郟寶云,陸玉梅(2010)搜集我國電子信息類上市企業的研發投入和業績數據,實證分析后發現,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與經營業績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研發投入強度高的企業其綜合經營績效并不高;相反,部分研發投入強度處于相對較低水平的企業其綜合績效卻相對較高。
1.2國內外文獻評述
企業高新技術成本會計論文
一、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成本類型
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在總成本中占比比較高,主要包括招募成本,選拔成本,使用成本和離職成本。招募成本是指通過招募員工發生的廣告費,面試費,出差費,住宿費,如果是外包的還有外包人力資源費用,高新技術企業的人才流動比較大,這部分費用往往比較高。選拔成本是指對候選人進行材料,教育背景,工作經驗等的審核費用,由于高新技術企業需要的人才很多有海外教育,海外工作經驗,這就加大了調查審核其資料的難度和費用。使用成本包括如上崗前培訓成本,主要指對企業文化,公司規章制度等的培訓費用;崗位培訓成本,主要指使職工達到公司要求的工作能力和職工使用過程中的工資、津貼、福利、勞動保護費、各項獎勵支出、以及提高職工生活幸福感的文體活動費等。離職成本包括員工離職時為了防止員工到競爭對手公司給予的競業協議保密費,離職前工作效率低造成的低效率成本,企業不能及時招到合適的員工的職位空缺成本。
二、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成本計量方式
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的計量主要有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和公允價值計量三種。歷史成本法記錄取得職工人力資源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是企業人力資源的實際費用,憑證容易取得,操作簡便,數據客觀且可驗證,遵循了傳統會計的核算原則和核算方法,也是現在大多數企業采用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可能與實際情況脫節,脫離了人力資源的實際價值和未來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能力,由于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是高科技人才,往往工作年限越久價值越高,使用歷史成本法可能使賬面價值對現有價值沒有參考意義。重置成本是指企業重新獲得現有人力資源需要付出的經濟利益,這種方法考慮了人力資源價值的變化,但是由于大部分是主觀估計,脫離了傳統會計計量,增加了會計的工作量,比較難被企業接受。公允價值計量成本是指熟悉情況的雙方自愿進行交易產生的費用,這種方法跟現實比較貼近,對企業有比較高的參考意義,并且對于高新技術企業這種人力資源流動比較高的企業來說,行業公允價值也比較容易獲得,不過這種方法也脫離了傳統的會計計量模式,人們還沒有完全接受。
三、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首先,高新技術企業雖然作為人才和技術的聚集地,思想比較前衛,但是由于中國幾千年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可能認為把廠房,機器設備等作為資產以貨幣計量很正常,但很多人不能接受把人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價值計量,他們認為人是無價的,不能以任何東西加以衡量,在會計上把人作為資產計量不人性。其次,人力資源雖然可以把招聘、培訓等成本資本化計量,但這種以歷史成本計量的方式不適用于人力資源這種特殊的資產,要找到符合實際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還是比較困難?,F行會計理論是以權益理論為核心,忽略了會計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未對“人力資本應納入權益理論”這一嶄新理念進行應有的關注,未從會計學角度為人力資源信息進入財務報告體系掃清障礙,社會對推行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重視度不夠,尚未形成普遍推行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大環境,使得高新技術人力資源成本會計上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再次,我國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專利權被任意的占用,職工的創新意識不強,人力資源增值不易測量,不利于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成本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對策和建議
高新技術財務風險論文
一、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概述
(一)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特征
投入大從而導致投資風險大;負債多從而導致融資風險大;技術風險大從而導致運營風險大;市場風險大從而導致經營風險大
(二)高新技術企業的現狀
2010年之后,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了對高新技術的創新研發速度,對于新興科技的研究與投入逐年增長,2012年我國對高新技術的研發支出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長24.8%,達到了905億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專利發明數量大大增長,2010年達到42398件,是2005年的7.3倍,年均增長59.1%。而國家新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專門為了產業技術人員在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研究發展,這使得新興產業的研發基礎得到了保障。同時,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一些知名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創造力,不僅在國內是領頭羊,在國際舞臺上也大放異彩。我國年收入超百億的新興技術企業就有四十多家,我國在高鐵、超級計算機等核心關鍵技術也已取得重大進展并實現產業化。雖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我們非常欣慰,但產業中依然有一些問題令人擔憂。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科技人才,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引導力度不夠,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環境不夠理想,產業整體處于一個大而不強的局面。這些問題都警示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繼續加強,不可懈怠。
二、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風險種類
(一)籌資風險
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論文
一、國有高新技術企業的特點
以上觀點不僅對于國有企業適用,對中國的多數企業也有適用性。為此筆者認為應該準確把握國有高新技術企業自身的屬性,在此基礎上構建其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強有效性。
1、黨政合一的管理體制
馬連福等學者認為,黨委參與公司治理成為我國國有公司治理中的一大特色,具有獨特的歷史緣由,其在企業經營、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國企改革的進程而不斷變化,但即使經歷了數次改革和制度調整,黨政共管的二元體制格局以及黨組織在企業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始終沒有動搖。1黨政合一的管理體制是討論公司治理問題時避不開一大要素,因此帶來的一些問題為很多學者詬病,但在無法改變的前提下,探討這個屬性的更大動因在于如何做到因勢利導。
2、“大鍋飯”傾向
在激勵方面,不可否認,國有企業中與一些外企公司相比,激勵機制還處于起步階段,慣性的采取集權式的管理模式,遵照等級關系進行管理。無論對企業高層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存在激勵模式單一,激勵不足的問題。在內部分配上,較少考慮不同部門之間的差異和對企業的貢獻大小,不同職能部 門只要崗級相同報酬就相同,同部門同崗級不管干多干少報酬就相同,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員工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嚴重挫傷了員工積極性。
3、典型的“社會人”企業文化
圖書情報領域云計算研究概況與進展
每項新技術的出現總能給圖書情報領域帶來新的變革和發展機遇。新技術在圖書情報領域的應用促使其服務方法和服務方向的改變,讓信息被獲取變得越來越方便,作為熱點技術的云計算也不例外。自2008年底至2009年初起,云計算開始引起國內圖書情報界的關注,隨著胡小菁、范并思等文章的發表,國內圖書情報界對云計算產生了極高的研究熱情,表明了業界研究人員對新技術的高度關注及不斷探索的學術精神,如范并思所說“圖書館學應該關注云計算,云計算離圖書館不遠,關注信息技術是圖書館的傳統”[1]。筆者對2009~2010年刊載在期刊上的關于圖書情報領域的云計算研究論文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及評述,旨在了解并梳理近年來圖書情報領域云計算研究論文的概況、特點和發展趨勢及應用前景。 1數據收集與研究方法 1.1數據收集 為了準確、全面檢索到2009~2010年圖書情報領域關于云計算的研究論文,筆者用“云計算、圖書館”,“云計算、情報”,“云計算、信息”等關鍵詞,以及用篇名“云、圖書館”,“云、情報”,“云、信息”等,選擇“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世紀期刊)”和“中國引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并將所檢索到的論文篇名、關鍵詞、發表年份、來源刊物及引文頻次拷貝到Excel排序,將重復的論文刪除,統計得出論文共156篇。 1.2研究方法 將來源刊物分為核心圖情刊物、普通圖情刊物和其他刊物,旨在能更好地分析國內刊物對云計算研究關注度之間的差異。國內的19種核心圖情刊物,有18種刊載了云計算研究論文。統計得出:刊載過云計算論文的3類刊物共有64種。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從論文的來源刊物、發表年份、載文量、作者人數及其所屬機構、引文頻次等方面對64種刊物、156篇論文進行統計。 2統計與分析 2.1年份及各類刊物載文量統計與分析 對3種類型的64種刊物所刊載的156篇論文的發表時間、載文量及刊均載文量等進行統計,結果見表1。從表1可看出:各類型刊物云計算載文量均呈急劇上升的趨勢,尤其是普通圖情刊物和其他刊物,2010年比2009年分別上升了91.67%和85.71%。從云計算載文量67篇(19+48)及刊均載文量3.72篇看,核心圖情刊物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普通圖情刊物。載文量的急劇上升,表明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的研究人員廣泛關注云計算的研究,且關注度越來越高,并積極探討云計算在圖書情報領域中的應用。另外,從云計算載文量和刊均載文量看,國內的核心圖情刊物對云計算的研究非常重視,使得云計算研究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得到廣泛交流,與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圖書館2.0”,5年的研究論文208篇[2]相比,其發展勢頭更加迅猛。這說明云計算在圖書情報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將給圖書情報領域帶來積極的影響。 2.2作者機構、發文量與人數統計與分析 對156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的發文量及所屬機構進行統計,以明確研究者所在機構的整體研究水平及在不同機構中的分布情況。統計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研究云計算主要是各類型圖書館的工作者,分別占發文總數的71.80%和第一作者總人數的72.54%,其中,高校圖書館發文量最多,占發文總數的56.41%,作者也最多,占第一作者總人數的55.63%;高校院系排第二,發文篇數占17.95%,發文作者占16.90%;高職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及科研院所3種機構的作者人數和論文篇數,均相對較少,其他機構最少。這一統計結果表明,云計算的研究力量主要以各類型圖書館工作者為主。同時,也揭示了研究力量薄弱的高職圖書館也進入研究新技術的行列,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主要是與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及計劃實施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有很大的關系。而高校院系作者在新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始終起著引領的作用,如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的范并思、胡小菁在《大學圖書館學報》第1期發表的第一篇關于“圖書館2.0”論文,到2009年在《大學圖書館學報》的第4期發表的關于“云計算”論文,掀起國內圖書館情報界對新技術的研究熱潮。 2.3各核心期刊云計算載文量及載文總量統計與分析 由于各種期刊的出版周期不同,為了更準確地分析各種期刊對云計算研究的關注程度,對各種期刊云計算載文量及其載文總量進行統計。但鑒于對2009~2010年刊載云計算論文的64種期刊,統計其各自的載文總量的數據比較大,筆者取18種刊載過云計算論文的核心圖情刊物進行統計與分析,統計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在18種核心圖情刊物中,《圖書與情報》、《情報理論與實踐》、《圖書館學研究》各刊載9篇,雖然3種期刊的云計算論文篇數相同,但《圖書與情報》占載文總量比例最高,占2%,;其次是《大學圖書館學報》,雖只刊載6篇,但占載文總量的1.78%,比刊載了9篇的《情報理論與實踐》的1.15%還高,同理,《情報學報》中云計算論文的比例也高過《圖書館建設》。統計結果顯示,18種核心圖情刊物關注了云計算的研究成果,這表明國內圖書館情報領域的核心期刊對云計算研究給予大力的支持和高度的重視,是云計算研究的主要交流平臺,尤其是占載文總量比例較高的刊物。相信未來的發展趨勢,各種核心圖情刊物對云計算研究的關注度會越來越高。截至2011年6月30日止,筆者從本館訂閱的核心圖情刊物及CNKI檢索到的數據顯示,2011年已有32篇關于云計算研究的論文在核心圖情刊物發表。 2.4被引頻次統計與分析 為了反映研究者及其論文在學術界的影響、受重視程度、論文與論文之間的聯系,以及未來在圖書館情報界的發展前景,采用引證分析法,對156篇論文的被引用情況,包括論文的篇名、來源刊物、第一作者及其單位和發表年份、引文頻次進行排序、統計。被引頻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的論文共有18篇,共被引440次。這里只列出被引用20次(含20次)的論文信息,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1)被引頻次在20次以上(含20次)的論文共有10篇,除了一篇是2010年發表的,其余的均在2009年發表,盡量避免了被引論文因發表年份不同帶來被引頻次的差異,因此,統計合理,具有可比性。10篇論文,共被引320次,占被引總數440次的72.27%,屬高被引論文,說明這些論文在圖情界的影響力比較大,具有比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借鑒意義。(2)從來源刊物看,18篇論文均來源于圖情刊物,其中有14篇來源于核心圖情刊物,占77.78%,是高被引刊物,從側面表明核心期刊是學術研究交流的主要園地。(3)從作者及作者單位看,多數是高校,且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謂是碩果累累,如范并思、劉煒、胡小菁、李永先等。他們都是圖書館情報界的領軍人物,其研究成果具有比較高的學術價值,因此他們的論文被引頻次最高也在情理之中。論文的高被引率,表明云計算的研究隊伍正在不斷地發展壯大,研究力量不斷加強,云計算在圖情領域中的應用前景也將非常廣闊。#p#分頁標題#e# 2.5關鍵詞的統計與分析 對156篇論文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刪除重復的關鍵詞之后,共計462個,其中含“云”的關鍵詞共有10個。出現頻次1~3次的有28個,4次以上(含4次)的有20個,研究內容涉及圖書情報領域的多個方面。筆者取4次以上(含4次)關鍵詞進行統計與分析。統計關鍵詞,旨在明確云計算研究者近兩年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和主要內容,分析云計算研究的發展趨勢及給業界帶來的影響。統計結果見表5。筆者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逐一進行研讀與分析,并根據表5統計的關鍵詞,總結和歸納得出:云計算的研究主題除了多數人描述的基礎理論之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云計算在圖書館服務方面的應用。云計算在圖書館中的信息服務、知識服務等服務模式的改變,進而可提供SaaS服務(軟件即服務)、云服務等創新服務模式,從而可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2)云計算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應用。云計算可以將信息資源、數字資源、競爭情報等放到“云”中,即云存儲,進而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提升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 (3)云計算的安全問題與對策研究。在信息資源服務及共享中存在信息安全、保密問題、知識產權問題及隱私方面的風險等等。王長全[3]、胡小菁[4]等提出云計算環境下的安全問題及應對策略。 (4)云計算催生云圖書館和云圖書館員。云計算的到來將使圖書館員依托云而非實體圖書館提供服務,成為云圖書館員[5]。王紅探討了云圖書館平臺技術與應用[6],胡新平提出了建設區域云圖書館以及產業分工明確、協同發展的完全云圖書館[7]。 總體來看,研究熱點主要側重于研究云計算的基礎理論、云計算對圖書館的影響和云服務在圖書館的實現[8]、云存儲在數字資源長期保存中應用[9]、安全策略研究等主題。在2010年3月以后,云計算研究已逐漸由理論研究向實踐研究轉變,如張葉紅的《數字圖書館云計算安全架構及其管理策略》[10]、林小勇的《云服務下信息用戶隱私權保護》[11]、董浩、趙需要的《云時代競爭情報搜集策略變革》[12]、黃華的《基于圖書館云計算的信息安全對策研究》[13]等。可以預計,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是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在2009~2010年短短的兩年時間,我國圖書情報領域云計算研究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研究呈多側面、多角度,涵蓋了圖書情報領域的各項工作。學術界的學者密切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動態,對新技術給圖書館情報領域帶來的機遇、應用的新問題及應對策略等進行探討和研究。論文作者以各類型圖書館工作者最為活躍,研究成果借助核心圖情刊物,在國內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在核心作者的引領下,云計算研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另外,十二五期間,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高職圖書館不斷引進專業人才,使研究力量薄弱的高職館也進入研究新技術的行列,給我國圖書館情報界的學術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但也存在不足,表現在:(1)一部分論文所描述的主題類似,缺乏創新與獨到的研究視角。(2)應對策略與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多為一般性論述,缺乏足夠的實證、調查與分析。(3)云計算在圖書館情報界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多數重復闡述,包括信息安全、版權問題、隱私權問題等。(4)基礎理論研究多,筆者對156篇論文進行研究與統計,絕大多數論文描述了云計算的基礎理論。 從2009~2010年云計算研究論文的總體看,國內的19種核心圖情刊物,有18種關注了云計算研究,使得云計算研究得以迅速發展,廣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