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信貸企業風險管理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商業銀行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研究
一、當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管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1.在信貸風險的管控方面
當前我國的許多商業銀行并沒有針對中小企業設立專門的信貸管理部門以及崗位,且相關的機構職能設置也不獨立,再加上現行的各種信貸風險管理政策缺乏良好的協調,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在總體上并不能有效地把握和測量風險狀況。具體來說,大部分商業銀行雖然制訂了信貸崗位責任制和相關的信貸管理規定,但仍缺乏一套完整科學的貸款決策程序和規則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行為進行規范,貸款受行政的干預性較大,且大都因事、因人而異,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貸決策的準確性。同時,風險報告程序的缺乏也使得決策層和管理層不能準確、全面、及時地掌握企業的信用風險狀況,從而影響了他們決策上的科學性。
在貸款的審批上,當前商業銀行實施的信貸審批管理仍然是審貸分離,并且是統一進行授信授權管理,而由于銀行的審批權大都集中在省級行和總行,這就導致了基層銀行進行貸款審批的功能較弱,基層的銀行在發放貸款時要一律上報并經上級銀行進行審批。這樣的信貸管理模式不僅延長了審批的流程,還增加了企業貸款的環節,再加上手續較為復雜,企業一般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得到審批的貸款。而中小企業由于資金的需求上常常是急、頻、短、少,因此就會延誤其需求資金的時機,從而導致一些中小企業客戶的喪失。此外,商業銀行還存在著貸后檢查監督功能弱化,管理和檢查職能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等問題。由于并沒有真正建立相關的管理監督檢查機制,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在貸后并沒有對中小企業進行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監督,而只是看中相關的問題和結果。表現為只重視對貸款的審查和調查,而忽略了對這些信貸客戶的監督跟蹤、定期檢查、貸款分類以及信貸評定。由于信貸客戶的經營情況和經營環境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如果商業銀行對貸后的管理監督不善,不能及時采取措施,就容易造成大量的不良貸款,從而給銀行帶來較大的損失。
2.關于商業銀行的職能分離方面
當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在信貸上存在著責權利脫節、并且貸款權力過于集中等方面的問題。由于商業銀行的貸款權力過于集中,這就使得其在實際工作中較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審貸分離。一般來說,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涉及到外部和內部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從內部來看,主要表現為缺乏健全的風險管理制度、監控技術手段較為滯后、貸款決策人員的綜合素質較低等,這些都是對中小企業進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制約因素。目前,商業銀行大都存在著缺乏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內部約束監督相對乏力、信貸企業風險隱患得不到及時地清除等問題。由于中小企業的貸款金額相對較小且筆數較多,這就使得銀行常常把監督約束的重點放在大企業的貸款業務上面。盡管銀行對中小企業制定了相關的信貸管理制度,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著違章操作、違章經營、明知故犯和有章不循的現象。而由于銀行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處罰機制,這就使得其對違章操作、有章不循的行為處罰不力,從而在無形中助長了違章操作的行為。另外,由于商業銀行內部信貸人員的綜合素質較低,在進行信貸審批的過程中,在存貸款指標考核和盈利等壓力下,一些信貸人員會為了獲得個人利益和完成上級規定的業務指標常常會隱瞞借款人的實際經營情況,這就容易導致上級在決策審批上產生失誤。同時,由于銀行的信貸人員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缺乏交流,并且對他們進行的專業培訓較少,從而使得許多信貸人員在知識結構上進步較為緩慢,尤其是對于現代財務管理知識的缺乏使得他們很難適應商業銀行在經營發展中對他們的要求。
二、對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進行改善的具體路徑和措施
統計分析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企業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想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合理有效發揮統計分析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使風險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從而有效降低經營風險,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風險管理的現狀,探討了統計分析方法在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中的應用。
關鍵詞:統計分析;風險管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
統計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現代科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強大工具。統計分析能夠合理有效發揮風險管理的作用,科學預測和分析風險發生的幾率,從而能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了金融領域的科學與安全。
1統計分析和風險管理
統計學是一門收集和分析信息數據的學科,它普遍運用在經濟領域。統計分析是指定量分析不確定性問題的規律性,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風險管理對現代企業和金融機構極其重要。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和法律法規的解除,發生風險的幾率日益高漲,風險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力。利用現代金融風險科學管理來使這些風險成本和損失降到最小,并使得金融業的風險有效管理水平明顯提高,這些都表明利用統計分析方法進行風險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極其重要,對解決風險管理和控制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統計分析在風險管理應用中的作用
首先,統計分析能有效降低操作風險資本,釋放資金,增強銀行業務發展勢頭。它為金融機構提供信用風險控制服務和數據信息,能科學高效識別團伙欺詐、欺詐等高風險行為,既使金融機構降低了金融風險,又避免了資本損失。其次,利用積累風險數據和建立長期風險數據庫,為今后運用更加靈敏、更加準確的計量方法做好數據信息儲備。對主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這些成熟的統計信息數據分析方法能夠用來準確評估、衡量和正確判斷信用風險,進一步使金融業的風險規避能力得到提升,加快信貸審批速度,最大限度地減小風險。最后,可有效降低商業信用審計中主觀原因的影響,使企業更加安全和完整,從而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幫助企業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論文
一、中小企業信貸特點
(一)中小企業信貸收益率較高
目前,商業銀行發放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是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而發放的大型優質企業的利率一般為基準利率甚或下浮10%,因此,相比于大型優質客戶的貸款收益率,中小企業貸款收益率高多了。
(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在可控范圍
我國中小企業由于起步晚,家族式發展模式諸多,加之沒有足額抵押物、抵押物變相難、財務不規范,導致了融資渠道單一,擔保公司望而生畏,就算融資也有較高成本,但在商業銀行完善的信貸流程管理體系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仍在可控范圍。
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現狀
所謂信貸風險,是指信貸資金收益的不確定性或是波動性,這種不確定性表現為信貸資金的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和信貸資金損失形成呆帳的不確定性。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種類主要表現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針對于此,商業銀行控制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方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探討國學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研究
摘要:國學傳承了數千年,其文化精髓深深植入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為現代化管理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科學指導。國內很多學者研究了國學在管理中的運用,也有部分學者已將國學運用于銀行的具體業務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主要來自西學,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國學可以為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提供更多管理思路,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關鍵詞:國學;西學;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國學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典籍為主要載體的思想體系,它以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為表現。國學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代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一、國學在管理方面的運用研究
國內很多學者研究了國學思想與企業管理的融合與運用,國學對企業的戰略規劃、經營管理、價值創造、企業文化塑造、干部隊伍建設都有很大的啟迪作用。中國的企業要發揮好國學凝聚人心、維護誠信的作用,運用“三省吾身”等思想完善機制、改進管理、提升境界,努力創建一流示范企業。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思想對中國當代管理實踐產生的影響最大,儒家重視社會規范等方法論,在實踐中側重于人才管理;道家重視陰陽易變等世界觀,在實踐中側重于戰略管理。國學與現代企業管理相融合,要以“仁”為本,以“義”育人,以“禮”待客,以“智”為貴,以“信”為善。要發揮“百家爭鳴”對企業管理的作用,儒家的“忠”體現為企業的誠信經營,“中庸”鼓勵企業和諧發展;道家的無為思想指導企業采取懷柔政策來管理;法家強調遵紀守法、嚴格獎懲制度;兵家的權謀思想指導企業需合理競爭;陰陽家指導企業注重平衡發展;墨家的兼愛非攻要求企業營造和諧相處的氛圍。建議企業推廣國學教育,在提高員工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的同時,塑造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目前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理論研究
有關國學在企業管理中的融合運用研究很多,但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方面,主要是以西學指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西學,即西方文明,通常也代表先進思想。西學大體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二是指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文藝復興以來創造的精神文明。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銀行萌芽,此后的幾百年間,經歷了資產管理階段、負債管理階段、資產負債綜合管理階段和全面風險管理階段,逐步構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商業銀行管理理論。全面風險管理將商業銀行全部種類的風險、各個層次的管理和業務單位都納入集中統籌管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巴塞爾協議Ⅰ、Ⅱ、Ⅲ,通過資本監管、流動性監管、宏觀監管等,不斷完善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內涵。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開始研究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我國的監管部門結合西方全面風險管理等理論,建立健全了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商業銀行押品管理指引》等制度。國內各類型銀行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方面有各自的實踐經驗,例如交通銀行的“1+4+2”風險管理架構,即1個全面風險管理委員會+4個專業風險管理委員會(信用、市場與流動性、操作、合規與反洗錢)+2個委員會(貸款與投資評審、風險資產審查)。在西學的指導下,國內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體系日益完善,風險防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當前有關國學與銀行管理融合的研究較少,但已有學者將國學思維運用到銀行的具體業務管理中。要從傳統文化的精髓上探尋銀行管理的方法,利用法家思想建立健全制度體系,明確獎懲制度;利用儒家思想推動員工自覺提高修養;利用道家思想適度放權,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運用《韓非子•喻老》扁鵲勸誡蔡桓公的思想探討構建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體系。“疾在腠理”,信貸資產正常還本付息,要樹立風險意識,及時發現風險苗頭,防微杜漸;“病在肌膚”,要高度關注企業經營、財務狀況,準確識別風險,果斷施治;“病在腸胃”,貸款已出現逾期和違約,要積極采取各種化解措施,遏制病情發展,盡力挽回損失;“病在骨髓”,如同病體的臨終關懷,及時核銷確認損失,并做好賬銷案存,繼續追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國學在信貸風險管理中的運用,可為其他銀行在管理信貸風險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金融業務企業風險預警問題分析
【摘要】
國家為刺激內需,增加就業,近年來大力發展中小型企業,商業銀行也在積極響應號召。但是在經濟下行期,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低,自身財務發展不穩,同時也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的平穩運行造成威脅。為了完成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業務戰略轉型,我們需對中小企業的風險預警進行研究,并找出解決其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
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風險預警;策略
一、前言
為了發展經濟,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發展中小型企業,所以商業銀行也開始逐漸轉變對中小型企業的授信態度。中小型企業貸款風險大、穩定性差、考查成本高,這也是商業銀行對中小型企業的貸款持保守態度的原因。隨著經濟下行,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也逐漸困難起來。中小型企業的產品市場需求降低,產品的價格和質量都出現問題,融資更加困難,還涉及擔保代償等問題。面對這一現狀,如何提高中小企業風險管理水平,及時有效地識別和計量客戶風險,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風險預警問題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問題。
二、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風險預警的必要性
新經濟商業銀行法人風險貸款主觀成因
摘要:風險貸款通常是指不良貸款,亦即非正常貸款或問題貸款,貸款本息的回收已經發生困難甚至根本不可能收回。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和影響還在不斷顯現,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受行業風險暴露、產能過剩等綜合因素影響,近年來商業銀行風險貸款頻發,并有逐步蔓延趨勢。尤其對于法人貸款,其額度相對較大,風險程度大小對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而言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在新經濟形勢下,分析研究商業銀行法人風險貸款成因,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對于推動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良性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法人風險貸款;商業銀行;主觀成因;風險管理;建議措施
如何強化信貸風險管理,提前識別和有效控制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在構建現代金融企業進程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近幾年,部分行業持續低迷,企業資金鏈普遍吃緊,償債能力下降,導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承壓,不良貸款逐年攀升。截至2020年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3.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816億元。信貸資產質量不高,經營效益下降,是我國商業銀行當前經營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筆者通過分析自身經手相關業務調查、審查、貸后檢查報告、風險化解方案、內外部審計底稿及他行信貸風險案例等資料,發現信用風險形成的原因除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和企業自身經營不善等客觀因素外,也涉及銀行內部信貸經營管理的多個環節,如貸前調查不全面、審查不審慎、貸后管理流于形式等主觀因素。并且,從風險形成的軌跡看,往往也不是單一風險因素造成,而是主客觀、內外部多方因素合力的結果。各因素之間也存在內部關聯關系,一種因素的出現,往往會影響或加速其他因素的發生。因客觀因素均來自外部,對銀行而言不可控制,也無法去改變或完善,故本文主要圍繞查找和反思銀行信貸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力求通過完善管理避免重蹈覆轍,所以僅對商業銀行自身能夠控制的主觀成因方面進行分析。
1商業銀行法人風險貸款主觀成因分析
1.1風險敏感性薄弱,缺乏對行業風險前瞻性預判
行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一家銀行而言,對國民經濟走勢的分析要具體到產業、行業,只有對產行業狀況分析清楚,才能細分市場,搞好信貸業務經營。目前來看,所謂的好行業、好客戶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經濟上行期,外部環境寬松、流動性充足,客戶持續經營能力相對較強,風險不易暴露,也容易被忽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周期的波動,客戶的一些隱性風險會逐漸顯性化,如果銀行此時仍缺乏風險敏感性和對行業風險的前瞻性預判,采用靜止的、孤立的眼光或主要依據既往經驗或者合作情況來看待行業和客戶,就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導致風險發生。當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對產行業的研究還很薄弱,主要依靠其總行的產行業分析報告,但總行的產行業分析資料又不能完全本地化,而且缺乏對行業經濟周期的長期追蹤研究,特別是缺少對行業經濟周期和宏觀經濟周期的關聯度分析,致使部分商業銀行在介入某些行業時,無法判斷該行業是否即將進入衰退期,缺乏對該行業的風險敏感性,等回頭發現時已來不及退出。例如某商業銀行對煤炭行業的介入恰好趕上了“煤炭黃金十年”的末班車,隨著行業步入蕭條期,客戶信用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不良的概率也大幅提高。
1.2信息不對稱,影響決策判斷的準確性
國學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探究
摘要:國學傳承了數千年,其文化精髓深深植入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為現代化管理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科學指導。國內很多學者研究了國學在管理中的運用,也有部分學者已將國學運用于銀行的具體業務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主要來自西學,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國學可以為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提供更多管理思路,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關鍵詞:國學;西學;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國學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典籍為主要載體的思想體系,它以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為表現。國學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代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一、國學在管理方面的運用研究
國內很多學者研究了國學思想與企業管理的融合與運用,國學對企業的戰略規劃、經營管理、價值創造、企業文化塑造、干部隊伍建設都有很大的啟迪作用。中國的企業要發揮好國學凝聚人心、維護誠信的作用,運用“三省吾身”等思想完善機制、改進管理、提升境界,努力創建一流示范企業。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思想對中國當代管理實踐產生的影響最大,儒家重視社會規范等方法論,在實踐中側重于人才管理;道家重視陰陽易變等世界觀,在實踐中側重于戰略管理。國學與現代企業管理相融合,要以“仁”為本,以“義”育人,以“禮”待客,以“智”為貴,以“信”為善。要發揮“百家爭鳴”對企業管理的作用,儒家的“忠”體現為企業的誠信經營,“中庸”鼓勵企業和諧發展;道家的無為思想指導企業采取懷柔政策來管理;法家強調遵紀守法、嚴格獎懲制度;兵家的權謀思想指導企業需合理競爭;陰陽家指導企業注重平衡發展;墨家的兼愛非攻要求企業營造和諧相處的氛圍。建議企業推廣國學教育,在提高員工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的同時,塑造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目前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理論研究
有關國學在企業管理中的融合運用研究很多,但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方面,主要是以西學指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西學,即西方文明,通常也代表先進思想。西學大體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二是指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文藝復興以來創造的精神文明。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銀行萌芽,此后的幾百年間,經歷了資產管理階段、負債管理階段、資產負債綜合管理階段和全面風險管理階段,逐步構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商業銀行管理理論。全面風險管理將商業銀行全部種類的風險、各個層次的管理和業務單位都納入集中統籌管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巴塞爾協議Ⅰ、Ⅱ、Ⅲ,通過資本監管、流動性監管、宏觀監管等,不斷完善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內涵。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開始研究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我國的監管部門結合西方全面風險管理等理論,建立健全了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商業銀行押品管理指引》等制度。國內各類型銀行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方面有各自的實踐經驗,例如交通銀行的“1+4+2”風險管理架構,即1個全面風險管理委員會+4個專業風險管理委員會(信用、市場與流動性、操作、合規與反洗錢)+2個委員會(貸款與投資評審、風險資產審查)。在西學的指導下,國內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體系日益完善,風險防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當前有關國學與銀行管理融合的研究較少,但已有學者將國學思維運用到銀行的具體業務管理中。要從傳統文化的精髓上探尋銀行管理的方法,利用法家思想建立健全制度體系,明確獎懲制度;利用儒家思想推動員工自覺提高修養;利用道家思想適度放權,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運用《韓非子•喻老》扁鵲勸誡蔡桓公的思想探討構建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體系。“疾在腠理”,信貸資產正常還本付息,要樹立風險意識,及時發現風險苗頭,防微杜漸;“病在肌膚”,要高度關注企業經營、財務狀況,準確識別風險,果斷施治;“病在腸胃”,貸款已出現逾期和違約,要積極采取各種化解措施,遏制病情發展,盡力挽回損失;“病在骨髓”,如同病體的臨終關懷,及時核銷確認損失,并做好賬銷案存,繼續追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國學在信貸風險管理中的運用,可為其他銀行在管理信貸風險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金融企業風險管理狀況調查初探
【摘要】金融企業在運用過程中面臨著市場風險、信用風險、聲譽風險、操作風險等多種風險,需要重視風險管理工作,加強風險控制。然而,受傳統風險管理的影響,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仍存在著內部環境不完善、人員素質不高、缺乏明確目標等問題,風險管理效率較低。針對這些問題,金融企業積極探索風險管理的新方法。研究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不僅能夠有效降低企業風險,而且對金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刻。本文從金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入手,著重分析了金融企業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探索了金融企業風險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金融企業;風險管理;現狀;策略
一、金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
(一)市場風險
金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面臨市場風險。具體來講,市場風險指因股價、匯率、利率等市場因素變化而導致的非預期損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匯率風險、權益風險、商品風險和利率風險。不同類型的金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也不相同。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范圍較大,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面臨的風險范圍較小。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金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設計金融交易的全過程。信用風險主要指貸款方沒有預期還款所導致的風險,也叫做違約風險,是每個金融企業都會面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