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細胞技術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免疫學綜合實驗教學改革淺析
摘要:免疫學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前沿學科,免疫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免疫學專業人才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過程。但當前免疫學實驗教學存在內容安排不合理、教學模式老舊等不足。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綜合實驗教學改革,詳述了改革后免疫學綜合實驗的設計思路、實施方案、考核方式及其優勢和創新點。以科研平臺為支撐,以學生參與完整課題為思路,改進本科生實驗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科研思維的訓練,改革后的免疫學綜合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免疫學;綜合實驗;教學改革
免疫學是現代生物醫學領域的新興前沿學科和支柱學科,免疫學課程是生物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免疫學技術更是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重大疾病診斷及預防、腫瘤治療及生物制藥領域。但由于免疫學知識繁雜,免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的示教式實驗已無法讓學生接觸和掌握最新的免疫學相關技術[1]。目前的免疫學實驗教學缺少創新性、探索性,重視實驗技術的學習,與實際科研脫節,缺乏開放性和研究性實驗,教學方式和內容都較陳舊。基于此,本文針對免疫學的綜合實驗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
1原免疫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實驗內容分配不合理
原免疫學實驗大綱中,基礎性實驗技術訓練較多,研究型綜合實驗較少。基礎性實驗項目必不可缺,但其缺乏趣味性及創新性,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難以滿足培養生物醫學創新性人才的需要。而綜合型實驗所需課時長,涉及實驗技術更為廣泛、實驗環節更為緊湊,能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以及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1.2實驗教學管理模式固定
國際科學期刊封面的經典藝術圖像
摘要:翻閱世界頂級科學期刊,每本期刊的封面都如同“工藝品”一般,頂級科學期刊很好地在藝術與科學之間尋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點,解析世界科技期刊封面內容與藝術畫作之間的內在聯系,挖掘科技與藝術間的交融互通,促進藝術于科技發展,推動國內雜志風向。從圖像學、符號學出發,對科技研究成果即引用名畫間內涵進行探究。
關鍵詞:國際科學期刊;期刊封面;經典藝術;圖像學;符號學
如今,國際科學期刊雜志不僅對科學知識有所研究,而且對大眾所理解的具有嚴肅性、認真性、一絲不茍性的“科學”名詞給予了另一種解釋,科學也可以富有藝術氣息。翻閱世界頂級科學期刊,每本期刊的封面都如同“工藝品”一般。赫伯特•斯賓塞曾指出:國際平面有時會被界定為一門研究符號學的學科,所以在理論層面,國際平面也是與符號學相關的一類。符號學當中的“能指”“所指”、信息交流方式及字面、語言和圖像,在同樣語言和圖像的呈現當中不僅僅只代表了一種物體或觀念,而是可以有著多種表達方式,此類表達并非消極,更多帶有積極意義[1]。頂級科學期刊也以此為基礎,通常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解讀的論文,通過圖片或圖片變形來呈現科學研究成果、傳遞科學知識使它們變得易于理解。現代圖像藝術作為現代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分享和傳播必將帶來更多的趣味性。頂級科學期刊很好地運用了這兩大特性,在藝術與科學之間尋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點,從圖像上的運用延伸至內涵之間的相互影響、借鑒。在探究世界科學期刊封面內容與藝術畫作的內在聯系時,筆者以封面期刊上所展示的圖片、論文及所對比的藝術作品間存在的聯系進行分析,品讀圖像與論文間的相互聯系與互通內涵。錢學森先生曾在幾十年前便強調過,國民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知識,更需要文化藝術修養[2]。回頭看國內期刊,生硬的字體、簡單的幾何圖形就是一期科學期刊的封面。
一、科學期刊封面圖像示例
(一)悄然融入的浮世繪
1.凱風快晴
《GenestoCells》是一本由日本分子生物學會發行的細胞生物學學術期刊。此期刊是一本獨具風格的雜志,能將浮世繪作品與生物學不露聲色地融合其中。2014年2月期刊上的畫作源自“三十六景”之一的《凱風快晴》。被稱為“浮世繪之王”的《凱風快晴》,描繪的是“赤富士”時的景象。在夏日晴朗之時,太陽初升。此期刊封面中的細胞質所含有的器官都包含于改寫版的《凱風快晴》之中。期刊中富士山被紅日映照,山體通紅。“凱風”則是指從南方吹來的風,將云朵的形狀自上而下呈現出不同的紋理,鱗片狀的云有的似光滑內質網、有的似糙面內質網、有的似運輸囊泡。由于《凱風快晴》的作者葛飾北齋受印象派影響較大,而細胞器研究出現重大突破也是出現在這個時期。不論從科學或是藝術的領域都是中西方交流與互通的最好代表。
應用型分子診斷學醫學檢驗論文
1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整體上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開設情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根據課本講義上的內容進行灌輸式講授,粉筆+黑板+口頭講授,教學方法比較簡單,內容陳舊,在學生來看,是以背書為主,較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2)實驗室硬件條件相對不足。分子診斷學實驗在所需的硬件設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經費較高,加之對授課教師的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要求也較高等原因,使得實驗教學的受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3)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較大。實驗教學不僅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目的,單純地完成一些驗證性實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專業技術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傳統的分子診斷學實驗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術,以驗證理論為目的,學生機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驟進行,缺少與其它學科的融會貫通,無法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為了后續學科的學習和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醫學發展要求的高級檢驗醫學人才奠定良好基礎,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運用趨于綜合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關鍵環節。
2優化實驗教學的多樣化教學模
根據多年教學、科研和臨床的經驗,筆者認為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體組合教學
醫檢專業本科教育開設分子診斷學時間不長,實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期待改進的地方,其中實驗教學軟件這方面就比較欠缺,國內目前難以購置較好的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實驗多媒體課件和影像教學片,創作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應用型實驗教學多媒體課件將提高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并為暫時尚不具備條件的醫學院校開設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提供較為理想的課件,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組合教學就是在教學工作中運用數碼相機、攝像機、錄像機、大屏幕投影儀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進行整體組合優化,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和電視教學片等教學軟件,在課堂上講解實驗理論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視頻或動畫等方式,為學生演示實驗室常用儀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規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實驗室安全知識以及實驗原理和步驟等,這樣學生可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實驗技能的理解。教師還能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外,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聯合應用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向學生展示現代分子診斷學研究設備、新的研究技術以及受實驗條件、學時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學生無法直接接觸到的實驗操作,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掌握規范正確的操作,又可在網絡上模擬整個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達到加深學生對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整體認識和掌握常用疾病針對性實驗室檢測的目的,實現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互,大家共同學習,學習的方式和環境發生了改變,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并可實時進行。通過多媒體組合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識面,開闊眼界,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2.2分組討論
分子診斷教學下醫學檢驗論文
1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整體上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開設情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根據課本講義上的內容進行灌輸式講授,粉筆+黑板+口頭講授,教學方法比較簡單,內容陳舊,在學生來看,是以背書為主,較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2)實驗室硬件條件相對不足。分子診斷學實驗在所需的硬件設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經費較高,加之對授課教師的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要求也較高等原因,使得實驗教學的受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3)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較大。實驗教學不僅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目的,單純地完成一些驗證性實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專業技術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傳統的分子診斷學實驗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術,以驗證理論為目的,學生機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驟進行,缺少與其它學科的融會貫通,無法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為了后續學科的學習和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醫學發展要求的高級檢驗醫學人才奠定良好基礎,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運用趨于綜合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關鍵環節。
2優化實驗教學的多樣化教學模式
根據多年教學、科研和臨床的經驗,筆者認為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體組合教學
醫檢專業本科教育開設分子診斷學時間不長,實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期待改進的地方,其中實驗教學軟件這方面就比較欠缺,國內目前難以購置較好的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實驗多媒體課件和影像教學片,創作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應用型實驗教學多媒體課件將提高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并為暫時尚不具備條件的醫學院校開設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提供較為理想的課件,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組合教學就是在教學工作中運用數碼相機、攝像機、錄像機、大屏幕投影儀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進行整體組合優化,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和電視教學片等教學軟件,在課堂上講解實驗理論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視頻或動畫等方式,為學生演示實驗室常用儀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規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實驗室安全知識以及實驗原理和步驟等,這樣學生可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實驗技能的理解。教師還能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外,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聯合應用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向學生展示現代分子診斷學研究設備、新的研究技術以及受實驗條件、學時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學生無法直接接觸到的實驗操作,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掌握規范正確的操作,又可在網絡上模擬整個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達到加深學生對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整體認識和掌握常用疾病針對性實驗室檢測的目的,實現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互,大家共同學習,學習的方式和環境發生了改變,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并可實時進行。通過多媒體組合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識面,開闊眼界,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2.2分組討論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摘要:
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通過優化實驗內容,豐富實驗材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放遺傳學實驗室,建立實驗評價體系等途徑,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遺傳學實驗是高等學校生物類專業的必修課.通過遺傳學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遺傳研究能力,以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現行的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以驗證遺傳的基本規律為主,缺乏綜合性、研究性實驗;多數遺傳學實驗經歷時間長,一次實驗課僅有約3學時,許多實驗操作不得不由教師代替完成,學生真正動手操作時間較少,很難對學生開放實驗室;教學手段上以一臺顯微鏡打天下,實驗內容多局限于細胞遺傳學范圍內;實驗成績評定上,不管實驗過程和結果,只要實驗報告寫得好,實驗成績就高.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2-5].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必須改變實驗教學的傳統思想和觀念,開辟實驗教學新思路,構建適應新形勢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為此,我們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優化實驗內容,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
遺傳學科的不斷發展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遺傳學實驗與生物專業中的很多學科的實驗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對實驗體系和教學內容做了如下改革.
談專業課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
摘要: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文章旨在從研究生專業課教學課程改革入手,融入科研創新性培養內容,如進行科研課題綜述、設計和解析高水平研究論文的創新點,使課堂呈現科研的創新氛圍,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基礎醫學;科研創新能力;研究生培養
在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未來國家科技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我國目前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創新是保持國家長久競爭力的基礎,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明確規定,碩士生應“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技術工作的能力”;博士生應“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即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的科研能力包括:科學理性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收集和處理資料能力,邏輯思維與展示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1-4]。但是創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基石,具備創新能力是科學工作者必備的基礎[5,6];任何科研活動如果不具備創新性,僅僅是簡單的重復或老調新彈,其研究出來的成果則缺乏生命力,也不具備基本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既浪費了人力和物力,也浪費了國家有限的資源。因此,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極其重要。大多數碩士研究生是本科畢業后直接考取生源,他們入學后第一學期首先進行課程學習,其中包括專業課學習,為后續科學研究打基礎。以往這部分專業課講座內容是關于本專業的新理論、新進展、新技術、新方法和研究手段等介紹[6,7]。由于是理論講解課,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很難在這個階段通過這樣的課程體現出來。如果研究生繼續按本科階段被動接受教師授課,學習、復習、熟記,然后結業考試,這樣的模式顯然不利于研究生的能力培養和后續科學研究實踐。為此,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研究生入學的初始即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創新性在科學研究中如何體現及其重要性。進而,我們通過專業課程教學中以下改革過程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1課程設置
我們以研究生心血管藥理學專業課設置為例,本課程共4個講座,分別講授抗血栓藥物的研究進展、高血壓治療進展、離子通道藥理學、細胞內鈣信號轉導和研究方法與手段,共20學時。除這4個原有課程設置外,我們在課程最后階段增加學生的科研項目介紹(3學時),重點介紹學生各自科研項目的立題、實驗設計及其實驗內容(涉密內容除外),尤其側重介紹此立題的背景、解決的問題和創新點。通過此過程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入學初始即開始熟悉自己課題,在講解和查找文獻背景過程中發現不足處,加深理解其研究內容,尋找自己課題的創新點和研究價值及其科學意義所在,這樣便于研究生快速建立科學思維與培養學生在科研中的創新意識。此外,每次課上留給學生幾篇頂級學術刊物中與本專業相關論文進行課后研讀,后期的授課中陸續請同學們自己講解本論文研究的基本內容,解決了何問題,其創新點和意義何在。通過這種作業形式培養學生正確解讀科研論文的能力,并逐步理解原創論文研究的精髓所在。
2授課內容
在理論授課內容中增加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的內容介紹。例如,在第4講座(細胞內鈣信號轉導和研究方法與手段研究)中講解離子通道常用膜片鉗技術時,增加了整個離子通道研究歷史的演變過程,先介紹電壓鉗技術的研發和發展及其在膜電位發現中的作用,再講解膜片鉗技術發現和發展及其技術的創新意義和應用價值所在。讓學生了解任何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出現不是憑空產生,均為應運而生并有效應用于實踐解決科學難題,從而使科學研究發展大幅前進。如電壓鉗技術使科學家發現了膜電位是由離子通過各自通道跨膜轉運的結果,從而揭示了生物體中離子通道的存在和分別在細胞膜電位形成中的作用。正是由于這一技術的應用發現了鈉通道和膜電位的新理論,發明者因此獲得196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膜片鉗的研發成功使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單個離子通道開啟與關閉動力學及其調控規律,進而研發了一系列選擇性作用在離子通道的藥物,如鈣通道阻斷劑維拉帕米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使醫藥學領域出現重大突破。也正因如此,膜片鉗技術的發明者獲得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外,在課程中還增加我們課題組科研中具有明顯創新價值和科學意義的研究論文介紹,讓研究生具體體會某一個項目是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此研究及其分析過程中所呈現的科學價值及研究樂趣。最為重要的是體會每個科研項目都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和創新性成果的產出,只有具備創新性和研究價值才值得我們努力進行探索。
OBE理念下細胞工程課程教學設計
摘要:基于OBE理念,從課程目標及畢業要求、課程理論部分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改革與實施等環節對細胞工程課程進行了規劃,從而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水平,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關鍵詞:OBE理念;細胞工程;課程設計
1OBE理念概述
OBE理念是一種基于目標導向的反向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出發點反向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體系等教學環節。截至201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和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共同認證了全國高校812個工科專業,同年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認證體系與國際教育認證體系實質等效,對于推動我國工程技術人才跨境流動和執業具有重要意義。細胞工程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新工科專業,亟需通過課程改革提升教學效果。
2基于OBE理念的課程目標及畢業要求
2.1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細胞工程中動植物細胞培養、組織工程、干細胞、細胞融合、細胞重組等核心章節理論知識。第一,掌握細胞工程領域相關概念、原理和技術,掌握細胞分化與全能性,動植物組織與細胞培養的基礎理論,細胞融合與細胞重組概念及相關應用,克隆動物的制備技術(包括一般細胞克隆及體細胞克隆),了解轉基因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知識。第二,理解細胞工程各類技術(包括細胞融合、染色體工程、胚胎工程、克隆技術及轉基因動物等)在現代生物技術領域的相關應用與未來發展方向,并掌握這些技術的實現工藝,能根據相關課題進行簡單的工藝路線設計,培養學生具備生物技術相關領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第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查閱細胞工程各類技術最新進展及應用前景等相關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醫學檢驗教學中的綜合與自主設計
實驗方案包括實驗題目、實驗的理論依據、實驗的基礎要求、詳細的實驗步驟、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預期的實驗結果、老師的評審意見。實驗方案經老師討論批準后,學生按實驗方案所需的材料、試劑和儀器等用品申請單,主管教學老師審批簽字后,交實驗帶教老師購買,領取實驗用品后按照實驗方案開始實施實驗,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小組內討論,必要時請老師幫助解決。認真做好原始數據的記錄,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完成實驗報告。
在專業課的自主設計性實驗中,我們綜合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系統理論基礎,利用組織細胞培養技術、形態學技術、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及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等其他醫學檢驗專業課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遵循“科學性、自主創新性、可行性、實用性”的原則,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如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G-顯帶制備方法、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影響因素、烯霉毒素誘導卵巢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新生豆芽中酶含量的測定、洗滌劑中磷含量的測定、維生素C及抗生素對血液及尿液生化物質測定的干擾、竹纖維物品抑菌作用、林蛙油對肝纖維化的影響的組化免疫,這些自主設計性實驗無論是在臨床檢驗工作中還是在醫學科學研究中都是一些基礎實驗,同時也貼近生活,富有意義。自主設計實驗不僅激發了我們主動參與實驗的熱情,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融會貫通,而且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團結協作、相互配合,培養了團隊意識,增強了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后的學習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自主設計性試驗中,我們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題目自主設計,親自動手,從平時被動地按照實驗指導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轉變為主動設計實施實驗,最終得到實驗結果,分享實驗成功的喜悅。同時我們將實驗結果發論文形式報告并向雜志投稿,有的一個實驗小組發表了4篇文章。我們小組在自主設計性實驗中,選擇了“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G-顯帶制備方法”這個題目,確定了實驗題目后,我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初步擬定了實驗方案,經指導老師的審閱和修改后,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這個實驗主要利用細胞培養技術和形態學技術,而且所需的實驗器材與試劑、儀器設備實驗室都能夠提供。染色體顯帶技術在臨床中對于遺傳性疾病和惡性血液病的診斷舉足輕重,臨床上已用于疾病的診斷、分型、治療方案的選擇,在預后判斷和微小殘留病灶的檢測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遺傳學和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課中卻沒有安排這一實驗,所以我們選擇本實驗來補充我們檢驗專業的基礎技能實驗。在充分完成實驗準備(包括試劑的配制、器材的清洗和高壓滅菌)后,分別采集小組成員的靜脈血加入植物凝集素在體外培養,72h后加入秋水仙堿應用液后經離心、低滲處理、固定、Giemsa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淋巴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當小組成員在顯微鏡下看到自己的染色體時,興奮、自豪和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而分子生物學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與核心,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有力地推動了生命科學向前發展。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就是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之前的許多課程都已經接觸到了染色體,但一直都停留在感性認識,通過這次實驗我們有了切身的體會:一條小小的染色體競包含了龐大的遺傳信息,控制著復雜而精細的生命活動,生命的奧秘如此神奇。在這一實驗中,我們沒有采用先經過淋巴細胞分離后再進行培養這一步驟,大膽創新,直接將靜脈全血在體外培養以獲得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考慮到淋巴細胞占外周血的比例非常少,而且分離步驟繁瑣,尚需要分離液,分離效果不佳,容易丟失,最終導致實驗失敗。通過簡化實驗步驟,節約了實驗成本,取得了預期的實驗結果。自主設計性實驗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并實施自己的實驗方案。通過自主設計性試驗,豐富了我們專業實驗課程,充分調動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創新思維,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使我們初步具備了科研能力和科學素養,讓每一個同學都獲益匪淺。
作者:霍毅 明盛金 李俊 尹彬彬 郝峰 王杰 李艷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檢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