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鄉鎮工作意見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鄉鎮安全生產工作意見
一、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深刻領會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指示和講話精神,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發展理念,嚴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條紅線,堅持安全也是第一要務、安全是最基礎的民生理念,按照“三個絕不能過高估計”(絕不能過高估計安全生產形勢,絕不能過高估計干部群眾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絕不能過高估計各部門各企業安全生產能力和水平)和“三個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責任、敬畏制度)的要求,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最高職責,把安全生產“紅線意識”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把安全生產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考慮、同時部署、同時落實。按照講話要求,積極構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機制,一把手必須親力親為抓安全。企業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必須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全面負責,堅持法定代表人安全生產承諾制,自覺履行安全生產各項職責。
二、總體目標
實現“三個確保”:確保全鎮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三項指標“零增長”,并力爭有所下降;確保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億元GDP死亡率、工商貿企業十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等指標穩步下降;確保不突破市政府下達的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堅決遏制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三、工作措施
為確保2014年安全生產責任目標的實現,構建“平安”、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安全生產工作環境,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不斷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各級安全管理機制,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關愛行動工作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關愛保護工作,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意見》(國發[2016]13號)、《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16]31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現就加強全縣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精神,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決策部署,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家庭盡責的關愛保護體系。
二、工作任務
(一)鄉鎮(街道)黨委政府設立“兒童督導員”,村(居)設立“兒童主任”,每年組織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培訓,加強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建設,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兒童福利機構服務能力,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二)按季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進行一次走訪排查,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臺帳,并錄入“三留守”系統,要確保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監護人和受委托監護人簽訂《農村留守兒童委托監護責任確認書》,建立發現報告、干預處置、評估幫扶機制。根據《民政廳關于做好全國農村“三留守”人員信息管理系統上線運行有關工作的通知》(贛民電[2019]64號)文件要求,“三留守”系統首次信息錄入工作要于2019年12月底前完成。
(三)切實履行部門職能,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進行兜底保障。按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分別納入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特困人員求助供養和臨時救助范圍,保障其基本生活;對符合條件的孤兒申報“孤兒助學工程”、“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根據《關于下達2019年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的通知》(贛財社指[2019]12號)文件要求,從2019年起我省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機構供養標準提高到1350元/月,散居標準提高到950元/月。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規范
摘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社會養老保險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它的存在可以為農村老年人的老年基本生活提供一定的經濟或物質保障,從而使農村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文章通過對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關規定的分析,總結出現行規定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相對應的對策或措施,以使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規范得以完善。
關鍵詞:社會養老保險;農村;法律規范
一、我國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關規定
(一)憲法和法律層面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經投票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根據該修正案的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并著力發展公民所需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當公民遇到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時,國家和社會會提供物質幫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它賦予了我國公民基本的社會保障權。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進行了修正。該修正案指出,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維護,子女有義務贍養扶助其父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我國一部保護婚姻家庭的部門法,具有法律約束力,它保護了我國公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正當家庭權益,體現了憲法原則之一———基本人權原則。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并決定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根據該法規定,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部分組成,待遇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除此以外,該法還規定,參加此類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只要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就可按月領取待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是我國唯一一部社會保障層面的基本法,具有法律強制性,它規范了我國公民應履行的社會保險義務和應享有的社會保險權利。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了修正。該修正案指出,國家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是為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基本生活,有關組織必須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不得無故克扣、拖欠或者挪用。另外,經濟條件尚可的農村,除了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外,還可以憑借著未承包的集體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灘涂等設立養老基地點,該基地點的收益則全部用于老年人養老所需。《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出臺,具有法律權威性,它不但為老年人的正當權益與老齡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準繩,而且傳承了中華民族尊老的優良傳統。
(二)部門規章層面
1992年1月3日,國家民政部下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該方案指出,國家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為了保障全體農民的老年基本生活。該方案將年滿60周歲的市城鎮戶口、不由國家供應商品糧的農村人口作為保險對象,并規定繳納保險年齡為20~60周歲。在基金方面,本保險采取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方式進行籌集,并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除上述內容外,本方案還對繳費的標準、支付及變動,基金的保值增殖,立法、機構、管理和經費等內容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1995年10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民政部《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意見》的通知。該意見總結了自1992年民政部下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以來的實踐成果,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五點建議,即統一認識加強領導、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推廣規范操作逐步完善管理體系、切實加強基金的管理與監督,以及加強宣傳工作改進工作方法,以推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健康有序發展。
關于農業科技培訓的思考
1健全機制是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的重要舉措
農業科技培訓是一項基礎性、長效性工作。要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重點圍繞協調管理、資金投入、考核獎懲等環節,統籌安排、精心組織、扎實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確保農業科技培訓工作穩步推進。
1.1健全管理機制
農業科技培訓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工作。面向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民的培訓工作應重點抓好縣、鄉兩級的培訓。目前縣級的農口部門基礎較好,一般都有專門的培訓機構,根據各自職能開展相應的培訓工作。鄉鎮不平衡性較大,基礎較差,有的鄉鎮甚至很少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健全農業科技培訓的管理機制,縣級主要是完善提高,應重點抓好協調管理,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發揮更大的作用。從統一管理的角度,可建立由農口各業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協調指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根據各地產業特點,掛靠在主要產業的主管部門,主要做好全縣農業科技培訓工作意見的制定和協調指導。縣級重點抓好鄉鎮、村級農技人員以及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的培訓。鄉鎮要打好基礎,可建立由政府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牽頭、農口各站所負責人參加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協調指導全鄉鎮的農業科技培訓工作,主要抓好廣大農民的培訓教育工作。由于鄉鎮師資力量不足,縣級要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強化對鄉鎮的指導和支持力度。農口各業務主管部門及培訓機構的科技人員要積極參與到鄉鎮的農業科技培訓工作中去,每年承擔一定課時的授課任務,并常態化地堅持下去。
1.2健全投入機制
要認真落實國家對農業科技培訓的各項扶持政策,對各種培訓專項資金一定要確保落實到位,嚴禁挪作他用。有些地方,在農業科技推廣上仍然是簡單的層層行政推動,往往到“最后一公里”就推不下去了,效果甚微。縣、鄉兩級要更新觀念,切實改進工作方法,減少一般性的會議部署,把重心放到培訓上,把資金投到培訓上,農民真正地掌握了農業科技知識,不用“催收催種”,自然也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農業科技培訓投入要有制度保障,不能僅靠哪一任領導重視就多投一點,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不斷增加投入的民生工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社會各方面都要重視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形成合力,積極給予培訓設施、場地等物質上的幫助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重視城鄉統籌發展,積極提倡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縣、鄉財政要發揮主渠道的作用,將農業科技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經濟發展逐年增加投入。各級農口業務主管部門及培訓機構,要認真抓好農業科技培訓項目的包裝、立項、實施工作,對其他農業技術推廣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也要安排一定的培訓專項經費,通過農業項目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培訓能力。
1.3健全激勵機制
交通運輸局第一季度脫貧攻堅工作總結
根據縣委、縣政府有關脫貧攻堅工作的部署,我局認真抓好交通運輸行業脫貧攻堅工作,現將2020年第一季度脫貧攻堅工作總結如下:
一、2020年第一季度交通運輸行業脫貧攻堅進展情況
(一)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工作責任。為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交通運輸行業脫貧攻堅工作任務,根據國務院、省、市、縣有關脫貧攻堅文件精神,結合交通運輸行業實際,成立了交通運輸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交通運輸局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意見》、《交通運輸局脫貧攻堅全面鞏固提升實施方案》、《交通運輸局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方案》、《關于開展交通運輸行業脫貧攻堅“大比武”活動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壓實縣交通運輸局脫貧攻堅責任的通知》。
(二)認真抓好落實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意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體教育檢視問題、成效考核指出問題整改工作。為使整改工作落到實處,多次召開局長辦公會和局務會議進行研究部署,4月14日我局召開了落實“三項整改”工作的動員部署會;對標對表,對照問題認真進行研判、排查,結合我局實際,我局共排查出7個問題,制定確實可行、操作性強的整改措施,建立了整改銷號臺帳,逐項進行整改銷號。在此基礎上,印發了“三項整改”工作方案,明確了整改期限、責任股室,并成立了“三項整改”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整改的日常工作。
(三)抓好市交通運輸局掛牌督戰的“暢返不暢”路面整治工作。2020年上級下達我縣“暢返不暢”項目目標任務7.811公里,分別是西牛白蘭至大阿芫峰5.133公里,虎山龍洲至樟樹2.678公里。2個項目于2020年1月開工建設,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目前正在做項目掃尾工作。
(四)鞏固“四好農村路”創建成果。
1.抓好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在建項目情況:①X809大田至茶亭下升級改造項目,二級路完成路基100%、橋涵90%、墊層100%,水穩86%、砼路面21%;三級路完成路基95%、橋涵90%、墊層52%、水穩31%。②楊家大橋-水西大橋(電廠)累計完成路基98%、橋涵95%、墊層累計完成95%;③S454正平至崇仙段公路改建A段已完成15km瀝青路面;B段完成路基93%、橋涵完成83%、墊層完成23%。④G357坪石至縣城段公路已完成路基35%、橋梁6%;⑤G105物流城至大塘埠公路已完成路基87%、涵洞51%、路面31%。前期工作情況:①X806大石下-四升三級公路已完成項目前期工作;②X062橋下至蛇坑子已完成預算編制,正在進行財審。
畜牧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
近年來,臨夏縣畜牧產業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畜牧業已成為臨夏縣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三分之一,特別是當前精準扶貧工作中畜牧產業發展為振興農村經濟帶領農民脫貧致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臨夏縣發展現狀
臨夏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位于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南以甘南州合作市、夏河縣為界,西與青海省循化縣毗連。總面積1212.4km2。海拔1735~4636m之間。年日照時數為2323.5h,無霜期150d左右,降水量631mm。縣轄25個鄉鎮,219個行政村,總人口38.12萬人。臨夏縣畜牧業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和州委“六抓”發展思路,全面貫徹縣上“擺好三個主戰場,打好三個硬仗”的總體部署,以促農增收為中心,全產業鏈開發為主線,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為要求,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為標準,突出規模養殖,狠抓草產業開發、品種改良、疫病防控、檢疫監督和科技推廣工作,全力培育壯大畜牧產業,全縣已形成了“三大產業帶,兩大基地”。臨夏縣先后被省上列為民族地區養羊大縣、奶牛養殖重點縣、秸稈飼料化示范縣和草地農業試點縣。截止2016年底,全縣畜禽存欄170.38萬頭只,畜禽出欄158.35萬頭(只),生產肉類20111.45t、鮮奶71740.25t、禽蛋4029.62t、水產品111.24t,預計到2016年底,牧業產值可達5.65億元,牧業增加值可達4.12億元,牧業人均純收入可達1058.28元。全縣累計建成養殖場(小區)360個,養殖大戶4080多戶,發展龍頭企業18家,創建標準化示范場37個。建設青貯池24.1萬m3,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量19.5萬t,其中玉米全貯5.3萬t,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率68%。畜牧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2存在的問題
2.1草產業開發亟需提高
目前,全縣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率僅為69%,而剩余31%的玉米秸稈由于機械設備少,不能再黃金時段有效的收割貯存而被焚燒處理,不僅造成飼草資源的浪費,而且嚴重污染環境。但隨著牛羊存欄數量不斷上升,大量牛羊飼草供應嚴重不足,并制約著臨夏縣畜牧產業的發展壯大。面對養殖業飼草供應不足和種植業玉米秸稈無法存貯而浪費的這一供需矛盾,臨夏縣要急需引進一批玉米秸稈收割、打捆、包膜機,有效解決飼草緊缺和玉米秸稈浪費之間的矛盾問題。
2.2無牛羊定點屠宰場
人力資源市場就業供求狀況分析報告
2019年以來,為認真貫徹落實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實施意見》(撫府發〔2019〕2號)文件精神,我區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促進發展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聯動的原則,積極落實就業創業優惠扶持政策,提供高效優質服務。一年來,城鎮新增就業5888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97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92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690人,其中省內轉移5441人;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618人,創業培訓531人,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180人;具體情況如下:
一、工作情況
(一)大力支持人力資源市場、企業穩定發展
為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八部門印發的《關于支持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有關工作的通知》(贛人社發〔2019〕18號),我局及時召集其他七個部門分管領導召開了工作協調會,就如何開展工作進行了研究討論,統一了思想認識,形成了工作意見,印發了《臨川區關于支持困難企業就業崗位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工作職責、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和工作時限。同時,加大了政策宣傳力度,通過八個部門工作途徑和失業保險工作群兩個渠道,采取了失業保險政策進企業的方法,將政策進行了廣泛宣傳,為下一步政策落實奠定了基礎。
(二)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就業機會
為進一步完善就業培訓的工作機制,提高技能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就業扶貧補助資金職業培訓補貼管理辦法》(贛人社發〔2019〕3號)文件要求,積極落實年度培訓工作任務,培訓工作規范有序。
1.積極開展園區企業職工培訓。在企業職工崗位員工培訓過程中,嚴格按照企業為主的原則,經辦機構加強監管,認真審核撥付補貼資金,截止目前,園區企業職工培訓今年,開展企業崗位技能培訓21期,培訓結業人數618人。
農業發展論文:地方有機農業困境思索
本文作者:宋瑩 楊旭霞 單位:寶應縣環境保護局
寶應縣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組織網絡機構健全。成立有機食品發展領導小組,組建有機食品辦公室,列入政府職能序列。縣人大、政協定期審議、調研有機農業工作情況。相關部門和各鎮分別成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形成了縣、鎮、部門聯動的組織網絡。規劃和標準體系較為完善。2003年,寶應率先在全國編制、評審和實施《有機食品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運西、東蕩、中部三大有機產業園區。同時,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機稻米、有機藕、有機蟹、有機鴨和有機專用肥五大省級標準。技術服務和政策配套體系基本形成。組建縣生態辦、部門、鎮和基地四級有機食品生產技術服務體系。成立有機種植、有機畜禽養殖、有機水產養殖、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產資料供應等六個服務小組,編印《有機食品生產指南》,指導基地有機食品生產。出臺《關于加快國家有機食品基地縣建設、打造“生態寶應”的工作意見》,設立50萬元生態基金和200萬元有機食品基地建設風險基金,完善土地流轉、減免稅收、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有機農業發展初具規模。延伸有機產業鏈條,打造有機生產、加工、檢測、集散和觀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機農業園區22個,總面積10.8萬畝,擁有有機食品品牌35個,涵蓋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產5大類12個品種;建成江蘇省首個有機農業開發區———寶應湖有機農業開發區并獲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成國家級有機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合作籌建“中國有機產品交易中心”;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通過國家認監委組織的評審。有機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寶應農業的產業升級,也帶動了旅游、觀光、休閑等三產的發展,通過發展濕地生態觀光和有機農業休閑旅游,2011年實現旅游收入12億元。有機農業成為招商引資載體。編制30多個有機招商項目,在縣網站上。以中國寶應荷藕節和國內相關經貿洽談活動為平臺,開展對外推介,尋求對外合作,先后有國內外多批客商來寶考察洽談,寶泰米業、興泰農牧等一批企業相繼落戶。
優勢。生態環境良好。寶應縣歷屆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工作,關停重污染源、強化污染治理、堅守環保審批底線、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先后創成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生態示范區、國家有機食品基地示范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縣創建于2012年5月通過國家技術評估。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天數占比95%以上,重點河流水環境質量符合III類水標準,土壤環境質量良好,為發展有機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農業資源豐富。寶應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淡水養殖基地,以水稻、水產、水禽、水生蔬菜為主的“四水”特色明顯。荷藕產量及品質居全國首位,獲國家原產地保護,是江蘇省荷藕產業出口基地。境內盛產魚、蝦、蟹等水產品,是江蘇省高效漁業第一縣,水產品資源豐富,其中“寶應湖”有機大閘蟹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蟹”。農業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實施“產業化興農”戰略,將有機農業作為寶應“一主兩特一新”的特色產業推進。大力推進水生蔬菜、水產、糧食三大產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存在困難。技術人才缺乏。寶應工業不夠發達,農村青壯勞動力外流現象較普遍。留守勞動力受文化程度制約,對新技術認知程度較差,對農村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發展的支撐能力、組織實施能力不足,影響了有機農業知識和技術的推廣普及。資金投入不足。從一般的糧田轉變為有機食品基地,需要經過2-3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有機轉換期”,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壓力較大。同時,轉換期內部分品種會出現減產,且不能標注“有機產品”,只能以普通農產品價格出售,具有一定經濟風險。而寶應財政收入欠佳,對有機食品產業扶持力度不夠,導致一些企業、農戶積極性不高。企業有機生產意識有待加強。企業對有機生產標準、法律法規的學習培訓不夠,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認識不足,管理不夠完善,個別企業在隔離帶設置上未能滿足有機生產的要求。
發展寶應有機產業的建議
加強考核推進,強化政策扶持將有機農業發展納入對鄉鎮、部門工作的綜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評比表彰的參考依據。穩定扶持政策,設立扶持有機農業發展基金,著重解決農民土地流轉經濟收益保障、有機食品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轉換期內有機農產品減產補償等問題。堅持科技強農,強化技術支撐加強產學研合作,實行部門聯系企業、科技人員聯系基地制度,基地鄉鎮設立有機專員,建成縣、鎮、村、企四方聯動的技術服務體系。依托農技推廣部門,大力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加大對生物防治、動植物疫病防治技術的科技投入,增強服務功能,提高動植物疫病預測和防治能力,提高有機農業的科技含量,實現健康、有序、高效、快速發展。拓寬投入渠道,多方籌措資金鼓勵和吸引外來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形成多元投入的投融資機制。金融、財政部門積極運用經濟手段扶持有機產業建設項目,政策性銀行對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優惠貸款。圍繞產業特色,強化重點培育放大“四水”和有機特色優勢,建設好以有機農業開發區為中心的有機農產品基地和以射陽湖為中心的東蕩荷藕等水生蔬菜種植基地,著力培植寶糧控股、水仙實業、荷仙食品三大集團;規劃完善并積極籌建省級有機食品加工集中區、農產品物流兩大中心和現代漁業、休閑觀光兩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拓展營銷渠道,發展生態旅游加大對寶應有機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宣傳有機養生知識,教會群眾如何辨別真假有機食品,提升有機食品消費意識;在經過市場調查的前提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開設寶應有機食品直銷店,拓展銷售渠道。延伸有機農業開發產業鏈,積極整合生態、旅游、文化等優勢資源,將全縣有機食品基地、自然人文景觀、大型商場超市等串點成線,推進休閑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