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現代文化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影響傳統文化的現代文學論文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
(一)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其內涵博大精深,在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那么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有著幾千年來都不曾間斷的文明發展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上演著一出出華夏子孫不斷豐滿其文明羽翼的故事,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這樣綿延不絕的演化中慢慢匯集而成的。此外,傳統文化漫長的發展中也不斷流入不同民族的智慧結晶和風俗習慣,反映了各民族特質與風貌。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儒、道、佛三足鼎立,互融互補,此外還包括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確切地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各種習俗、思想、觀念、行為的匯總,具體通過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形式表現出來。
(二)現代文學概述
現代文學是伴隨著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革并在外國文學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雖然這種形式對傳統文化有所繼承,但它又區別于傳統的文學,它不再用文言文來表達思想,而是用現代語言來呈現,表現手法上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建立了屬于新時期的文學體裁,如散文詩、新詩、白話文、現代小說等。現代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充分接納與內化外來文化,不但具有非常濃厚的現代氣息,而且與世界潮流并行,這顯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一些沖突。然而,現代文學的發展不能脫離傳統文化,它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
二、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社會的不斷發展必然會產生很多不同的思想,這些思想不斷匯集,經過時間的考驗、人們的雕琢,最終形成的傳統文化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因此,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現代文化公共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一、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及其對現代文化理念的沖擊
隨著我國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飛速發展,自然環境的惡化讓人們嘗到了環境破壞帶來的惡果,使人們深刻的認識到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意義。同時,隨之而來的現代文化理念對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這一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設計理念僵化陳舊,缺乏創新性。現代文化理念的多元化變現形式和發展特征,嚴重沖擊著傳統文化理念,過去受公眾青睞的雕塑類環境設計已逐漸被一些娛樂、實用、時代性作品取代,創新設計理念成為當下任務。二是設計局限性很大,且方式單一。目前單一的藝術設計方式很難符合現代文化發展需要,其個性化文化設計未能充分展示,使具有時代性和地方性文藝風格的作品未能問世。三是設計空談人文內涵,嚴重背離大眾審美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環境設計目標多元化特征的形成,設計作品不僅要體現某種藝術特征,更應該呼吁公眾參與,迎合大眾審美,設計以大眾審美和實際需要為前提,具有深厚人文內涵的公共環境藝術作品。
二、基于現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環境藝術設計
現代文化理念對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產生了極大沖擊,如何在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巧妙融合現代文化理念,使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在更好的體現現代文化理念的同時,不斷滿足時展要求和公眾對精神文化的渴求,成為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重中之重。那么基于現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設計要做到實用性和公眾審美的高度統一。
從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歷程可以得知,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不同于其它藝術設計的藝術形式,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這種特性要求設計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和效益性。隨著現代文化理念的介入,實用性的設計原則被置于更高的地位,現代人對環境規劃的要求是既要滿足公共環境設計的功用性也要滿足大眾審美的需求,這就使公共環境藝術設計要做到實用性和公眾審美的高度統一。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從環境藝術設計的作品中,通過調動多種感官細胞,身臨其境地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審美體驗。
2.設計要在確保經濟性的同時關注環保性。
現代文化建設遠程教育論文
一、現代遠程教育文化的基本狀況
1.內涵
在認識現代遠程教育文化內涵的時候,需要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從廣義角度方面來說,現代的遠程教育文化基本包括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這其中,核心是精神文化,同時也是最高表現,制度文化是基本保障,行為文化是顯性再現,物質文化是有形產品和固化成果。從狹義角度來說,主要是指遠程教育,大部分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出于特定的學校環境中,沒有過多的在校時間,以班級和專業相互溝通從而形成彼此認同的文化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以及價值取向。也可以指全日制在校生,是非日常中心的成人集體,儀器享用和創造的特殊文化。
2.特征
遠程教育是在遠程環境中實施的教育活動,自然具有與傳統不同的特征。從文化特性來說,具有虛擬性和服務型,基本上可以分為學習媒體性、服務大眾化和理念高品位。
(1)學習媒體性
現代遠程教育充分結合了教育和多媒體技術,通過充足的教育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習媒體性不僅是遠程教育的學習特性,也是其文化特征。
梧桐雨中元史文化現代文學論文
一、梧桐的真實意義
《梧桐雨》是一部戲劇作品,元代稱為末本戲,其中正末一角飾演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該劇實為描述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愛情,重點則都在講述李隆基在安史之亂后失去貴妃后孤獨寂寞的情感。作者也正是因為看重了梧桐具有一些能夠代表唐明皇的獨特品質,才選擇梧桐為題。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梧桐樹是鳳凰的棲息地。據記載,楊玉環是一位傾國傾城的女子,天資聰慧、性格溫柔,此外還擅長歌舞、音律,堪稱人間少有,被稱為真正的百鳥之王,難怪李隆基坐擁后宮3000佳麗而對她一人情有獨鐘。楊玉環經過一連串的設計,最終棲息在了李隆基這棵時間絕無僅有的梧桐樹上。楊貴妃內心深知,一旦進入皇宮,一生依靠的人只有唐明皇,在這樣的環境中別無選擇,只能在這棵巨大的梧桐樹上生活、生存,衰敗榮華都在于此。梧桐樹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意義才被作者用來描述李楊之間的愛情,梧桐樹見證了兩人從緊緊相依到陰陽兩隔,戀愛時兩人在梧桐樹下甜言蜜語,而爆發安史之亂時,李隆基好比凋零殆盡的梧桐樹,再沒有能力保護楊玉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死去。梧桐樹代表著李隆基,這只是一種表面的蘊意,進一步的意義則是想展現梧桐失落殆盡的特點。李延壽著的《南史》中第24卷指出,鳳凰降落在梧桐樹上,梧桐固然顯得富貴吉祥,但是遠不如松柏。“失后凋之節”本意指梧桐樹在進入深秋時,樹葉飄落殆盡,展現無盡的悲涼之情,用于人晚節不保的比喻。此時的李隆基,正像梧桐樹一樣,雖然經歷過鳳凰棲息,但也無法逃脫“失后凋之節”的命運。曾幾何時,年輕的李隆基也有宏圖大志,面對武則天后期統治的混亂,爆發的史上有名的“唐隆政變”,以此來改變政局的動蕩,并積極吸納人才,想盡辦法治理國家,開辟了唐朝最興盛的“開元盛世。但是太平盛世后的唐明皇不再勵精圖治,而是沉迷酒色,過分寵愛楊貴妃,朝中任由楊國忠等奸臣的胡作非為,導致最后的安史之亂,大唐也由此走向凋零。而其在馬嵬坡之變后,更是被迫退位,失去了皇帝的權力,也失去了楊貴妃,最終在西宮每天想念楊貴妃來度過晚年。深處西宮中的唐明皇想著曾經朝夕相對的楊玉環,再看著繁華沒落的宮殿,更加感到自己的孤獨、凄涼。而曾經與楊玉環的快樂時光與當今飄落殆盡的梧桐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比較越明顯就越增加唐明皇心中的痛苦與懊悔。此時的唐明皇已沒有昔日的風光,失去愛妃和權力的他,正如秋雨中凄涼、蕭條的梧桐樹一樣,寂寞地走完下半輩子。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都是描寫的焦點。白樸創作的《梧桐雨》中,梧桐樹不僅見證了兩人的愛情,更展現出了愛情的悲劇,它貫穿了全劇,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和意義,激發后人的無盡思考。也正是白樸這樣別出心裁的梧桐意蘊,才成就《梧桐雨》在類似的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中國文學界的不朽之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梧桐也正是因為《梧桐雨》的成功才有了更為寬廣的意義。
二、思想的破滅
閱讀文學作品時,特別是類似唐明皇和楊貴妃這樣類型的文章,我們只有通過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并結合其所在時代來對文章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夠讀懂作者的中心思想。結合作者的經歷和時代背景,充分理解作者是在用生命去譜寫《梧桐雨》,通過一個極具感染力的歷史故事來描述作者自身的情感經歷及思想的幻滅、人生的無奈,這種幻滅的思想是貫通全文的。《梧桐雨》中還表達了唐朝從繁榮到衰敗的悲涼。《梧桐雨》是一部末本戲,而劇中全部的安排、構思以及故事情節都是為了唐明皇專門設計,其他無關的情節也是對他的鋪墊,因此想要發掘作品的主題以及作者的創作目的、創作構思都只能從李隆基一人身上得到解答。在《梧桐雨》中前部分展現了他的權力之大、無所不能,在爆發安史之亂后,則表現出權力薄弱而臣子強大的姿態。安史之亂中六軍逼迫唐明皇處死奸臣楊國忠和紅顏禍水的楊玉環,這里能夠看到曾經無所不能的皇帝,此時卻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寵愛的妃子,親眼看她香消玉殞,甚至想給死后的楊貴妃蓋一座楊妃廟,終究因為自己沒有權力而放棄。唐明皇遭受了安史之亂,失去了皇位和權力,也沒有了昔日的繁華,以前種種的美好事物都變成了回憶,此時的唐明皇是怎樣的孤獨和凄涼。而《梧桐雨》的第四折中描述的是唐明皇在平定叛亂后苦苦思念楊貴妃的情景,將戲劇的抒情部分推向高潮,展現出強有力的藝術表現力。這里的藝術感染并非要烘托出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也不是想要表露作者的人情化,重點想要表達的是唐明皇的悲劇,他從一代圣明天子到失去皇位、失去權力、失去愛妃的孤家寡人,最終被關在西宮中安度晚年,此時個人悲劇上升到極點。綜上所述,無論是那種痛失美好的悲傷,還是那朝代更迭的慘痛,作者都是通過文章中對唐明皇的描述來表達一種對人世間無常變化的無奈之舉,一種個人之力有限的空曠感受,作品中通過以唐明皇角色為中心,依托其人生愛情和政治兩方面來展現這種無奈,此種無奈源于愛情和政治,又勝于愛情和政治,是一種超脫想象的人生體會,我們可以用幻滅一詞來準確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
三、李楊情愫與作者創作的意境和審美觀
作家白樸非常喜愛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他通過描述李楊的情愫來流露出自身的寫作心態與審美觀。作者出生于金元更迭時期,嘗盡戰亂苦楚,常年逃難在外。他八歲時,母親在南京政變中不幸身亡。白樸追隨父親的至交元好問離開南京城,向北逃離躲避戰亂。戰爭讓白樸早年嘗盡人間疾苦,父親的經歷對白樸的成長影響很大,讓他知道生命之寶貴,他的目標就是活著。白華由朝中重臣瞬間變為亡國難民,這種經歷使得白華教授后輩要多讀書但絕不能做官。元朝的官場兇多吉少,忠良老實的人很難生存,也正有如此教誨,白樸雖然學富五車但不愿做官,甘愿與世隔絕,過著山水田園般的詩酒生活。身世如此,白樸雖然對金朝的現實狀況不滿,但也存在著些許的眷戀,他選擇了不問世事的道路,逐漸封閉那份報國的情結。這種并不一般的人生歷程和文化素養帶給白樸特殊的創作心態,這些都表現在其作品中的亡國之嘆、無奈之感和滄桑之情中。如果我們用這種心態去看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就能理解白樸的悲劇情懷和審美角度。親身經歷戰亂帶給民眾的傷痛、社會的墮落、經濟的蕭條,那種渴望生存的欲望如同尖刺扎入白樸內心深處一樣,喚起了白樸的共鳴,激起了白樸的創作欲望。作者在選材時并不是喜歡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是想借這個極具色彩的故事來表達他對美好事物轉瞬即逝的傷感與哀憐,還有他對世間萬事萬物無法預知未來走向的無奈之舉,這可以理解,白樸雖然帶著懷舊的情愫和對現實的不滿、歷史的哀傷,但并不關心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故事的本身,沒有對這個故事進行惟妙惟肖的刻畫,沒有對李楊的悲歡離合的過程做一個詳細的描述,而是重點講述唐明皇癡迷楊貴妃,荒淫無度,誤國誤民,終將唐朝推向滅亡。文章不僅描述了白樸對祖國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對元朝的排斥心理,其中映射了他對人生無常的無奈之情。作者通過一折來講述唐明皇在深秋時節那種孤苦伶仃、凄涼痛處的情景,原本那種令世人艷羨的愛情突然煙消云散,甚至記憶都是斷的。陰沉的天空,孤冷的秋風,發黃的落葉烘托出一幅寂寞、凄冷、孤獨的情景,作者發揮出自身的最大能事將這種凄慘蒼涼的情景渲染到了極致。我們從文章表面看,貌似覺得作者主要意在描述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深深懷念,其實卻并未談及兩個人的唯美愛情,哪怕是在描述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時,也沒有那種甜蜜濃情的畫面,而是歡聲雀躍、歌舞升平的場景,所以作者主要是講述唐明皇在喪失權位、喪失奢侈生活后體會到的凄楚與悲傷,更貼切地說是作者想借唐明皇的酒述說心中的煩惱。
作者:李莎 單位:鄭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現代文學課程改革方案
【摘要】
本文分析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探討了課程改革構想、實施方法和改革目標,主張應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
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現狀分析;改革構想;實施方案
一、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導致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化,文史哲學科遭遇冷落,文學課程也出現邊緣化傾向。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校教學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淡化專業,強化素質教育,增加大量通識課和選修課,導致專業課課時壓縮。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的教與學急需加強。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同內容。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學團隊,他們不斷革新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特點,不同程度地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目的,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語言文學工作者。本課題組授課教師積極參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實施的各個環節,認真開展各項教學和實踐工作。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本專業知識現狀和需求;轉變教育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變革課程評價體系;督促學生閱讀文學原著,查閱相關論著論文,撰寫讀書筆記;充分運用現有教學條件,開展多媒體、影像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撰寫學術論文和教改論文多篇,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以期達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二、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改革構想
現代文學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摘要】
本文分析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探討了課程改革構想、實施方法和改革目標,主張應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
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現狀分析;改革構想;實施方案
一、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導致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化,文史哲學科遭遇冷落,文學課程也出現邊緣化傾向。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校教學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淡化專業,強化素質教育,增加大量通識課和選修課,導致專業課課時壓縮。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的教與學急需加強。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同內容。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學團隊,他們不斷革新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特點,不同程度地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目的,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語言文學工作者。本課題組授課教師積極參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實施的各個環節,認真開展各項教學和實踐工作。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本專業知識現狀和需求;轉變教育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變革課程評價體系;督促學生閱讀文學原著,查閱相關論著論文,撰寫讀書筆記;充分運用現有教學條件,開展多媒體、影像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撰寫學術論文和教改論文多篇,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以期達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二、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改革構想
古代與現代文學理論的異同
【提要】本文中對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理論的異同進行了探討。無論古代文學,還是現代文學,其理論均是對文學發展的高度概括。不過現代文學理論和古代文學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研究文學理論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對梳理我國文學發展脈絡,更好的理解文化發展方向,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理論異同;探索
新視野和新方法推動著學術發展,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對于文學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學術界始終將文學理論作為文學研究的重點,對理論批評和創作實踐的關系、如何運用現代純文學理論研究古代文學觀念等,是主要研究的內容。新視野和方法的應用,為提高文學理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研究文學理論時,要從多個視角進行分析,探索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理論基礎形成的差異點和相同點,進而為文學實踐與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
一、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范疇的研究
(一)古代文學理論范疇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范圍具有執行性以及解釋性特征,具體來說,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相同的詞匯所揭示的意義和指代意義常常是不同的,指代的內容寬泛。以“氣”這個詞匯為例,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本體性含義。白居易說:“天地間有粹靈之氣,萬類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蓋是氣,凝為性,發為志,散為文。”這里的“氣”就是實際存在的,指的是天地之氣。2.人格品性含義。人格品性具體指的是人的修養和氣度。3.擬人化含義。在古代文學理論范疇內,文氣論為內在藝術表現形式,賦予了文學作品靈魂。從袁準的《才性論》文學作品來說,物何故而美?清氣之所生也;物何故惡?濁氣之所施也”等,其中的“氣”具有擬人化特征,指的是生命力和生命的由來。
(二)古代文學理論范疇的豐富經驗
現代文學教課中主體性的培養管窺
1.主體性培養:方法與步驟
現代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大學本科的基礎核心課程,開設時間是一學年,3個學分。現代文學通常被界定為現代中國人用現代語言表現在現代過程中產生的思想、感受的文學。現代文學在思想表現、審美感受、語言形式上都區別于傳統的古典文學,這門課主要擔負的是培養學生對現代社會、文化、文學語言新質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筆者以自己所承擔的現代文學課程為例,淺談一下在現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培養的相關策略與步驟。
(1)首先注重課程教學中創建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回應、質疑、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現代文學教學中講到上世紀20年代新文學初創時期的話劇發展,可以拋出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話劇與傳統戲曲的關系問題。新文學以西方為標尺,以西方強調“寫實”的戲劇取代中國講究唱腔、做念、寫意的傳統戲曲,但是話劇在整個20世紀的歷史中其中國化都是極不成功的,傳統戲曲在不斷的批判下又一蹶不振。這種批判給今天的文化建設留下了怎樣的經驗教訓?可以說,具有問題意識的啟發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的意識,促成學生主體性的形成。
(2)閱讀原著、文獻查閱及相關理論的學習。主體性培養需要發展學生個體獨立、能動、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現代文學教學而言,提倡學生作為主體對文學作品的感知力和深度解讀的能力,原著閱讀獲得基本的感性體驗是第一步,相應地,文獻資料查詢及方法要領的運用是外在條件,卻是基本的學術訓練的重要過程,學生通過文獻的掌握可以了解最新的學術進展,進而進入學術創新的可行性。相關理論背景的學習可以提供觀照的視角和深度,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創新意識的形成。
(3)專題討論。現代文學教學既要照顧到“史”的線索,又要兼顧作家作品的解讀。在當前現代文學課程極度壓縮的情況下,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采取以點帶面的方法,其中,專題討論是其中最為可行的方法。專題討論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性學習意識,也有利于培養一種探究式的學習態度。以趙樹理《小二黑結婚》為例,學生對小說中的“三仙姑”、“二諸葛”的形象給出了創造性的看法。他們認為趙樹理塑造的這兩個人物非常具有喜感,批判中蘊含了有感情的認同,是用了民間文學、戲曲中詼諧、戲謔的手法去表現這兩個啼笑皆非的人物的,有著臉譜化的痕跡,與戲曲中的人物塑造相似。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創造性解讀從不同層面進入到文學經典豐富世界的領悟,這種有探究式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4)鼓勵學生的社會調研和科研參與。主體性、創新性能力不僅在課堂中,更需要在延伸性的社會實踐中獲得不斷提升,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課程進行中鼓勵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科研參與意識。在上述講到的話劇與傳統戲曲的關系中,鼓勵學生利用寒假在各自家鄉做傳統戲曲發展現狀的相關調查。同學給出的結果是讓人相當驚喜的。一些同學表示傳統戲曲在其家鄉事實上是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但這種需求當前卻不能給予相應的滿足,傳統戲曲亟待發展振興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一些學生還提供了當地復興傳統戲曲的成功案例。這次實地調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了他們的現實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也進行了一次科學研究的初步嘗試,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性。
(5)小論文寫作。小論文的寫作基本上呈現了一次完整的學術訓練過程,從最初提出觀點到搜集資料、查閱文獻,反復思考,錘煉觀點,尋求論證,到寫作成文,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初試“做學問”的感覺和路子。小論文寫作不僅能夠深化對課程知識的領悟,還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知識與規范的內化,這個過程也是一次探究性、創新性學習的訓練,對大學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