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物理科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期刊收錄標準
一、SCI
(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SCI是一部國際性的檢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學、生物、醫學、農業、技術和行為科學等,主要側重基礎科學。所選用的刊物來源于94個類、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這些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一定數量的中國刊物。SCI選擇期刊比較科學,它運用引文數據分析和同行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考慮了期刊的學術價值,在選用的3400余種期刊里包含了國際上較為重要的期刊。它所擇取的80萬條論文,可以說是集各學科之精萃。因而,它成為國際公認的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準的代表性工具。并將其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的多寡,看做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實力指標之一。SCI檢索系統歷來成為世界學術界密切注視的中心,爭相角逐的焦點,世界公認的文獻統計源。SCI的這些優點對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立項以及在具體的課題研究時及時了解國際動態都有很大幫助。上世紀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學最先將SCI引入科研評價體系。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當時處于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某些專業國內專家很少,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不現實。
二、EI
《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簡稱EI)創刊于1884年,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萬至1.4萬條;每期附有主題索引與作者索引;每年還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還增加了作者單位索引。收錄文獻幾乎涉及工程技術各個領域。例如:動力、電工、電子、自動控制、礦冶、金屬工藝、機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綜合性強、資料來源廣、地理覆蓋面廣、報道量大、報道質量高、權威性強等特點。Ei公司在1992年開始收錄中國期刊。1998年Ei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了Ei中國鏡像站。為了讓中國用戶與全球用戶同步使用EV2數據庫,EI公司近期將實施EV2中國用戶的平臺轉換工作。轉換時間是2011年4月27日,平臺轉換后,現有成員將全部通過國際站點訪問EV2數據庫,清華鏡像站點將停止使用。屆時如用戶仍登錄原鏡像站點,將會有彈出信息提醒用戶使用國際站點。2009年以前,EI把它收錄的論文分為兩個檔次。1、EICompendex標引文摘(也稱核心數據)。它收錄論文的題錄、摘要,并以主題詞、分類號進行標引深加工。有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是判斷論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錄的唯一標志。2、EIPageOne題錄(也稱非核心數據)。主要以題錄形式報到。有的也帶有摘要,但未進行深加工,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所以PageOne帶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進入EI。金屬工藝、機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綜合性強、資料來源廣、地理覆蓋面廣、報道量大、報道質量高、權威性強等特點。Ei公司在1992年開始收錄中國期刊。1998年Ei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了Ei中國鏡像站。為了讓中國用戶與全球用戶同步使用EV2數據庫,EI公司近期將實施EV2中國用戶的平臺轉換工作。轉換時間是2011年4月27日,平臺轉換后,現有成員將全部通過國際站點訪問EV2數據庫,清華鏡像站點將停止使用。屆時如用戶仍登錄原鏡像站點,將會有彈出信息提醒用戶使用國際站點。2009年以前,EI把它收錄的論文分為兩個檔次。1、EICompendex標引文摘(也稱核心數據)。它收錄論文的題錄、摘要,并以主題詞、分類號進行標引深加工。有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是判斷論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錄的唯一標志。2、EIPageOne題錄(也稱非核心數據)。主要以題錄形式報到。有的也帶有摘要,但未進行深加工,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所以PageOne帶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進入EI。EiCompendex數據庫從2009年1月起,所收錄的中國期刊數據不再分核心數據和非核心數據。EI對稿件內容和學術水平的要求:
1、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的工程論文,包括的學科有:
——機械工程、機電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術等;
——礦業、冶金、材料工程、金屬材料、有色金屬、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數據挖掘助力科技期刊選題策劃探析
摘要:基于《大氣科學學報》2016年第6期和2019年第1期2期專刊策劃實踐,發現數據挖掘可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專刊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基于數據挖掘,科技期刊專刊可實現特色化的選題策劃、精準化的組稿策劃和個性化的運營策劃。通過數據挖掘策劃專刊出版,應充分發揮編輯、編委(主編)和專家的作用與優勢,并最終形成辦刊合力。為此,要牢固樹立編輯的數據挖掘思維、充分發揮編委會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專家論文撰寫和專刊宣傳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數據挖掘;專刊策劃;期刊影響
近年來,多家科技期刊的辦刊實踐表明,專刊出版可促進行業發展、擴大期刊影響、拓展期刊稿源和提高期刊引證指標[1-6],是提升科技期刊質量和品牌的重要途徑,其中專刊策劃是關鍵[7]。數據挖掘在專刊策劃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例如,《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編輯部對相關學者和稿件信息進行分析和挖掘,為期刊在學者選擇、專題策劃、稿件篩選時提供了精準的數據依據,期刊學術影響力逐年提升[8]。蔣學東等[9]針對科技期刊傳統選題策劃面臨的數據有限、信息精準度不高和以編輯經驗為主等問題,探究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選題策劃優化方法。董晶等[10]利用互聯網中醫學論文信息并使用數據挖掘技術來發現這些信息背后的知識和趨勢,從而幫助醫學期刊管理者及時發現領域內的熱點方向及潛在作者。本文以《大氣科學學報》(以下簡稱《學報》)近5年圍繞熱點方向策劃的2期專刊(2016年第6期和2019年第1期)為例,對數據挖掘在專刊出版中的重要作用進行深入探討。
12期專刊策劃方式及影響力分析
1.1專刊主題及策劃方式。《學報》2016年第6期策劃出版了主題為“2015/2016年厄爾尼諾事件與氣候異常”的專刊(以下簡稱“厄爾尼諾”專刊);策劃方式為:2016年5月召開編委會,由主編和編委擬定專刊主題和約稿對象。《學報》2019年第1期策劃出版了主題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的專刊(以下簡稱“極端事件”專刊);策劃方式為:編輯預先進行數據挖掘,擬定當前熱點和相關約稿對象,提出專刊方案;2018年9月召開編委會,主編和編委根據專刊方案確定專刊主題和約稿對象。
1.2影響力分析。1.2.1數據采集數據來源為中國知網,數據采集日期為2020年7月11日。1.2.2結果與分析通過專刊與同年度其他期的論文數據比較可知:2016年《學報》全年被引522次,“厄爾尼諾”專刊被引67次,未達到2016年的期均被引次數87次,僅占全年被引的12.84%,下載次數為2153次,略超期均下載次數2147.17次;2019年《學報》全年被引84次,“極端事件”專刊被引47次,遠超2019年的期均被引次數14次,占全年被引的60.00%,下載次數為2651次,超過期均下載次數1507.33次。考慮到發表時間對計量學指標的影響,又對2期專刊前后出版的2期論文的數據進行比較(表1),可見“厄爾尼諾”專刊及其前后出版的2期發文量為13~15篇,被引量等指標基本隨時間增長而增長,即2016年第4期指標最高,“厄爾尼諾”專刊篇被引次數、下載量、篇下載次數和被引率略高于5期平均,其中前5篇高被引、高下載頻次論文均只有1篇來自專刊;“極端事件”專刊及其前后出版的2期發文量為13~15篇,除專刊外的4期指標隨時間增長而增長,專刊指標在5期中均為最高,且大大高于5期平均,其中前5篇高被引、高下載頻次論文有3篇來自專刊。綜上可見,“厄爾尼諾”專刊的關注度和學術影響力與正常刊期的水平相當,專刊應有的提升讀者認可度、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的積極作用體現得不夠充分;而“極端事件”專刊的關注度和學術影響力則大大超過了正常刊期,專刊應有的特色和優勢得到較好體現。
22期專刊影響力差異的原因分析
大地構造學案例教學探索
摘要:“大地構造學”課堂中引入案例教學對工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是有意義的。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開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前提供案例供學生調研、閱讀、分析和思考,在課堂上以討論、分析和總結的形式開展案例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改善課堂氛圍并提高教學效果方面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案例教學;探索實踐;大地構造學
1案例教學源流
案例教學源于哈佛大學法學院郎代爾(1870)首創的案例教學法。最初案例教學的內容是法院判例,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討論,考試也是以假設的判例作為題目。此后,案例教學的核心目標由對法律原理的追尋轉向法律推理能力的培養,為此開發了按主題而非年份排列的案例集。哈佛醫學院引入案例教學模式,即采用臨床實踐和臨床病理學會議兩種案例教學的形式,始于弗萊克斯納(1910)發表的《弗萊克斯納報告》。弗萊克斯納提出現代醫學應該效仿基礎科學的教學,要加強實驗室及醫院病房方面的實際操作,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及批判能力。1921年,哈佛商學院開始推行案例教學,并專門成立商業研究處開發案例。20世紀40年代中期,哈佛大學開始向外推廣案例教學。1954年,出版了《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及《哈佛案例目錄總覽》,建立了“校際案例交流中心”。哈佛商學院的教學形式包括課堂講授、模擬、實地調查等,但80%以上的課程與“案例法”有關。哈佛案例教學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即問題評審型,給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學生評價;分析決策型,沒有給出方案,需要學生討論分析以提出解決方案;發展理論型,通過案例發現新的理論生長點,發展并不斷完善理論體系。
2案例教學要求
在實施前,有幾點要求:①明確教學目標和案例主題。案例教學具有生成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點,案例主題要達到一定的理論水準,也要兼顧教師的學術修養和教學能力。“板塊邊界”識別依據涉及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震學等內容,就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跨專業的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②安排和創作故事情節,預設討論題和可能提出的問題。在教學中,設定貝尼奧夫帶內的震源分布原因等一兩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以激發學生興趣并促使參與討論。③提供充分、完整的信息。學生利用案例中提供的皇帝海嶺-夏威夷海底火山的同位素測年信息,通過邏輯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明確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和運動速率的變化,進而拓展思路,提出針對東亞大陸構造變形的動力學機制的解決方案。④關鍵問題和決策者。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替換或換位思考,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并在案例故事設定的情景中做出決策,從而訓練和提升領導力及操控力。⑤制定可操作的案例教學手冊。要求教師圍繞教學目標,掌握討論話題的展開與尺度、控制時間的安排與節奏。
3案例教學準備
國外高教科技資源研究
本文作者:嚴全治 趙利娟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管理科學學院
加拿大高等教育之所以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主要得益于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產生可觀的效益。那么何為高等教育科技資源配置?顧名思義,高等教育科技資源配置是指將科技人力資源、科技財力資源、科技物力資源等有限的不同類型的科技資源,在高等教育界根據一定的結構要求,在量、質等方面進行不同的配比,使這些資源在作用過程中始終保持相應的比例,從而使高等教育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益。加拿大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比較高,有著獨特的大學管理體制模式,完善的政府、高校、企業間的三螺旋互動關系,并且具有較高的科技投入產出比。在加拿大社會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一直是占據著中心地位,成為國家財富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007年加拿大毛入學率高達46%。其中25至64歲人口中的40%完成了高等教育,美國為36%,高出美國4%。其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4%,高于美國的5.2%[1]。據1998年統計,加拿大大學完成了全國23.8%的科研活動,是企業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的來源[2]。高等教育是加拿大科學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提高整個社會受教育程度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中心功能。在2020年加拿大學習宣言中教育部長強調,在21世紀,高等教育與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充滿活力的知識型經濟的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進步社會、提高個人發展機會有著直接的聯系。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因素[1]。
高等教育在科研和發展的領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產出是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源泉,是發展知識經濟和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在加拿大,根據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與發展估計》解釋,高等教育由所有大學、技術學院、高等教育院校組成。在某種意義上,它還包括由高等教育建立起來并控制或者管理的研究機構、試驗站以及診所。加拿大共有190多家大學和可授予學位的教育機構。其中較為傳統的大學包括:提供本科學位的45所大學、15所綜合性大學以及15所醫科類大學。此外還有3家可授予學位的教育機構。另外,加拿大共有300多所學院和專科學院,其中,30多所技術學院,120多所學院提供高等教育文憑,145所學院提供專業教育,另有10所學院從事原著居民的特殊教育使命[3]。
一、加拿大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資源狀況
高等教育對人們進入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獲得優秀的職位和豐厚的薪水具有直接的影響。高等教育不僅是創造人才優勢的基地,也是形成創新戰略的智囊。進步的科學技術同研究與發展之間具有強力的鏈接作用,高科技能夠提高知識型人才的個人能力。在現代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情況下,科技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愈來愈成為推動各國和區域發展的最寶貴、最主要動力。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科技人力資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拿大是一個注重人力資源的國度,在加拿大人力資源就是高素質人才,包括研究人員、工程師、科學家、技術人員、知識型工作者、科學技術專業畢業生以及從事科學與研究工作的人員。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培養本國的科研人員,提高其創新能力,以保證國家的競爭實力和領先地位。正如加拿大前任總理讓•克雷蒂安所講,“為了加拿大21世紀的發展,使其繼續在新的全球經濟中保持繁榮,政府現在必須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加拿大創造有利條件,使他們能夠在變化的世界中參與競爭”,“一支受過高等教育、掌握先進技術的勞動大軍是加拿大在21世紀繁榮的唯一可靠保證”,“由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所產生的新的、工薪較高的工作崗位需要就業人員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沒有一支合格的勞動大軍,就很難使用最新技術,因此較高層次的教育和技術水平對加拿大人是否有能力保證自己和國家的未來至關重要”[4]。1998至2007年,從事研究與發展的活動人員增加了54.7%。2007年,加拿大共有約22.7萬人從事科學研究與發展活動。其中,高等教育界、商業企業、政府、非營利性機構分別占26%、65%、8%、1%。1998年加拿大高校雇傭4.4萬人從事研究與發展工作,2007年增至6萬人,10年間高校的科研人員增加了15820人,增幅高達35.7%[5]。
可見,加拿大政府非常注重人才的發展與培養。加拿大高等教育界科研人員逐年增加。1998年研究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32840人,占總人數的74.1%,技術人員6010人,占總人數的13.6%,支持人員5470人,占總人數的12.3%。2007年研究人員25700人,占總人數的78.7%,技術人員6680人,占總人數的11.1%,支持人員6150人,占總人數的10.2%。10年間,研究人員逐年遞增,增幅4.6%,而技術人員和支持人員總體呈上升趨勢,2007年技術人員比10年前減少110人,支持人員減少820人。無論是研究人員、技術人員或是支持人員,從事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研究的人員都占較大份額。在研究人員當中,雇傭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研究的科研人員10年間從16250人增至25700,增幅58.2%,從事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10年間增幅30.3%;技術人員當中,10年間從事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從4370人增至4670人,增幅6.9%;從事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科研人員由1640人增至2010人,增幅22.6%;支持人員當中,從事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研究的科研人員由3320人增至3420人,增幅3.0%;從事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的人員由2150人增至2730人,增幅27.0%。可見,隨著全球各國對國家研究與發展的重視,加拿大高等教育界對科研人員的培養與配置略有變動,但為了在全球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國家乃至高等教育界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雇傭一直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
網絡教育的發展及利用(共10篇)
第一篇
一、網絡教育的興起: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
(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引導教育觀念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
人的全面需求都將成為教育的對象,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學習者是教育的目的,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要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實現不同層次多維度的發展。每個人都有三個層次的需求:珍愛生命、維護尊嚴、謀求發展。互聯網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了解國內外即時新聞,對國內外社會有較為全景的把握。網絡股市讓更多普通人了解了金融、經濟知識。一切的一切,都是網絡教育在拓寬人們的視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給整個人類文明帶來了長足的發展。中國文化背景下幾千年來的傳統教育一直是師生之間自上而下的教育過程,老師是師生關系的主推動力。在這種體制下,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而不是制造者。互聯網的出現從根本上對傳統的師生關系進行了改革,在網絡上越來越難以分清老師和學生的界限,憑借真才實學和真知灼見,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在哪里,都可以“結廬授課”。
(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教育方式發生改變
網絡教育帶來的大變革首先體現在由無個性的教育轉向強調個性化的教育。傳統的授課方式,教育者是少數,學習者是多數,所以要以教育者為主,對學習者實行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所有人要以同樣的方式來接受知識,這本身是與人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相沖突的。尤其是當今社會,人的發展越來越強調個性和特質,傳統的一元化教育理念將無法滿足當前教育的大戰略,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個人,一元化教育都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而網絡教育似的教育多元化,教學者和學習者是一對一的,更是多元的。針對每位學習者,不同的教育計劃都會發揮他們的最大優勢和潛力,做到讓學習者在學習中真正得到長足進步。信息化將使教育徹底摒棄“倉庫理論”。現代化教學觀念要求作為教師的教育者,應從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播者過渡為教育活動的運行者和傳播者,即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習活動整體的步調進行把握和規勸,讓學生主導學習的大方向,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獨立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作為重點教學目標。過去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只能憑借最基礎的教育工具———字典和圖書館,今后互聯網會成為學生獨立學習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二、我國網絡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