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文藝演出方案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區司法廳法治文化建設方案
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是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拓寬普法宣傳新領域的重要舉措。為切實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開展,不斷豐富法治文化內涵,增添法治文化元素,根據市普法辦《關于實施法治文化建設“七個一工程”的方案》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推進富民強區,建設幸福”總體目標,貫徹《關于在全區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六個五年規劃》的總體要求,有重點、多層面、全方位地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不斷加強普法陣地建設,拓寬法制宣傳教育渠道,教育、引導全區公民普遍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自由平等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公平正義意識,養成崇尚法治權威、自覺依法辦事的習慣。
通過全面實施法治文化建設“七個一”工程,加強普法宣傳陣地建設,提高法治文化元素含量,建立普法人才隊伍,推出系列文化產品,打造符合我區實際的特色普法品牌,切實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需求,為全區法治文化建設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為法治、平安建設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二、活動時間和內容
從年4月至12月,各鄉鎮(街道)、區直各部門、單位要緊緊圍繞法治文化建設“七個一工程”的各項內容,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宣傳法律知識,拓寬普法途徑,為深化法治文化建設、打造特色品牌打下堅實基礎。法治文化建設“七個一工程”活動內容具體如下:
1、建立一項法律服務參與普法宣傳新機制。有效整合法律服務力量,組織律師、公證員、法律援助人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投身普法工作,通過參與法制欄目制作、開展普法活動、參與普法講師團等形式,擴大普法宣傳面,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接受優質高效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務,切實提高普法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地緣文化下的張家口劇院發展探索
【摘 要】本文依托張垣戲劇史,基于地緣文化視閾,觀照張家口劇院發展現狀,進而對劇院發展進行文化互融思考,并通過SWOT分析,提出張家口劇院發展的創新思路和建設性策略。
【關鍵詞】地緣文化;張家口劇院;SWOT分析
談及張家口劇院發展史,就無法脫離地緣文化。張家口又稱張垣,地處冀西北,京、晉、蒙交界,燕趙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共存。作為張庫商道的起點,它是通向歐洲商貿的必經地,也是軍事戰略要地。在商業和軍事文化影響下,張家口劇院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明清三千座古戲樓構成其前史,而京劇、晉劇等戲曲與戲樓、茶園命脈相連,如慶豐茶園[1]。從最早的曲藝演出場所、戲樓與茶園發展到兼具電影放映與戲劇演出、文藝演出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中心,展覽館附近的茶園、戲院無不見證了張家口劇院的發展史。以“工人文化宮”[2]為例,隨著京張鐵路開通,大馬路街東戲曲、曲藝、雜技云集的“東安市場”(1909)、“北市場”“南市場”(20世紀20、30年代)、“張家口劇場”(1939)、“市立劇場”(1940)、“張垣影劇院”(1949)、“職工俱樂部”(1949)、“工人文化宮”(1985)等名稱的演變充分體現了劇院發展的脈絡。如今的張家口,戲樓風韻猶存,工人文化宮、國際會展中心等呈現劇院發展現狀,而景區小劇場以及街頭劇場在旅游產業的影響下日漸流行。
一、基于地緣文化觀照張家口劇院發展
張家口地理位置特殊,作為兵家必爭之地與商貿要道,政治、經濟色彩濃郁。雖然與江南地區相比,這里土地貧瘠,但燕趙之地重視教化,百姓淳樸,因與游牧民族往來頻繁,民風又稍顯粗獷豪放。張庫商道、張家口堡、察哈爾都統署、張家口火車站等歷史文化元素承載著商業、科技乃至軍事文化的厚重,而晉劇、口梆子、秧歌、二人臺等也成為了地緣文化特色。近年來,隨著秧歌劇《魏象樞》、口梆子《少年董存瑞》、話劇《詹天佑》的精彩演繹,戲劇元素兼具地緣文化特色與時代魅力。以小米、黃糕、豆腐干為主的飲食文化養育了魏象樞這樣的直臣,也孕育了董存瑞這樣的英雄,涿鹿之戰、詹天佑再現了張家口深邃的歷史文化、工匠精神和軍事文化底蘊。諸多地緣文化元素作為劇作元素巧妙融入戲劇人物的傳奇人生中,在還原歷史真實的同時,也為故事的生動性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鮮明性錦上添花。戲曲最早進入現代觀眾視野并非通過劇院,而是通過戲樓、茶園。戲樓是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標志性建筑,據兩本戲曲文化著作《中國戲曲志•河北卷》和《張家口獨特的古戲樓》介紹,張家口的明清戲樓約有3000座,20世紀中葉保存下來的有1400余座,現今仍有500余座,如寺廟戲樓、城堡戲樓、燈影戲樓等,這在河北乃至全國都極為罕見。茶園、戲園由戲樓演變而來,建于清代的大興園、慶豐茶園、宣化興華茶園曾匯聚京張晉綏名角,也為河北梆子、皮黃戲的發展提供了便利。“至于劇院的出現,時間就更晚一些了。如建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聚賢茶園、慶泉戲院、聚樂園、永和戲院、中和戲院、新新戲院等。”[3]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慶豐茶園改名為慶豐戲園,慶豐、新中國、新新、裕民、同德五大戲院及厚生會館(后改人民劇場)的戲曲、話劇、電影演出多樣化。1945年,華北聯大與革命戲劇團體(華北聯大、內蒙文工團,抗敵、群眾、挺進劇社等)集聚張家口,沙可夫、凌子風、石聯星等人才云集,《望鄉臺畔》《戎冠秀》等話劇涌現,張家口一度成為晉察冀革命文化活動的中心,歌劇《白毛女》的演出也成為了當時的戲劇盛事。戲曲方面,實驗京劇團、晉劇團、話劇團等新型劇團出現,改變了傳統戲班模式。張家口京劇團改編的京劇《八一風暴》曾在慶豐排演,后風靡全國。隨著時間推移,兼具戲劇演出與電影放映功能的影劇院成為劇院發展趨勢。
二、張家口劇院發展的SWOT分析
張家口劇院發展的SWOT分析將結合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和挑戰(Threats)進行態勢分析,充分長優勢、去劣勢、抓機遇、接挑戰、求發展。
群眾文化服務模式創新思考
摘要: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意是創意人經過構思產生的意念,而構思則是創造性的思維。由于每個創意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以及文化活動項目的目標要求不同等,其創意思維方式也會各不相同。各式各樣的創意思維構成了文化活動創意的豐富性,于是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便產生了。創意方法是在創意思維的基礎上產生的具體設計方法,是創意思維的延續和外在表現。
關鍵詞:群眾文化;創意;思維;方法
長期的工作積累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人來說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它會增強對事物和信息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在文化活動的策劃過程中,實踐經驗豐富的策劃人比沒有實踐經驗的策劃人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和把握信息的準確程度要高得多。當面對眾多的文化信息和資料時,經過長期工作積累的策劃人往往會對某些信息產生共鳴,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體會和創意思維方式。
1在反常規的思維中尋找合理的創意點
將常規性的邏輯思維進行反常規性的捕捉,在反常規的思維中尋找合理的創意點是群眾文化活動創意經常運用的思維方式,它豐富了創意人的構思范圍。
1.1反慣性思維
所謂慣性思維是指按照過去習慣性的思考方法,不加判斷和分析地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即活動的策劃人未對過去的活動創意進行充實和變革,不假思索地沿用了過去的活動方案,群眾憑借前幾屆的慣性來參加活動。如果策劃人仍然不在活動創意上下功夫,活動總是老一套而沒有新意,群眾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就會隨著慣性的消逝而減弱,最終會使該項活動失去存在的意義。反慣性思維就是對慣性思維的修訂,只有不斷地調整已成習慣的思維方式,補充新的理念和內容,才能使群眾文化活動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
文廣旅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
2019年,我局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圍繞省、市、區重點工作,奮發作為、迎難而上,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現將2019年工作總結和2020年工作謀劃匯報如下:
一、2019年重點工作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繁榮城鄉文化生活
一是開展"紅紅火火中國年"系列活動。在2019年元旦、春節期間,我們對民主街兩側景觀、綠植進行了亮化,為城區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組織開展了迎新年書畫攝影展、送春聯下鄉、迎新春聯歡晚會、社火匯演、大型花燈會展、猜燈謎等"紅紅火火過大年"系列年俗文化活動100多場次,惠民人數達10多萬人次,極大地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開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動。以"惠民、為民、樂民"為主題,開展了"共創文明城、百姓一家親""彩色周末""百姓大舞臺""戲曲進鄉村"、"文化下鄉惠民巡演"等文化演出活動。從5月份開始,深入到鄉村、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進行演出,共計演出180多場,全面展示了我區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區圖書館免費播放優秀影片20多部,觀眾達300多人;開展讀書日全民閱讀活動,通過海報、微信等形式大力推廣閱讀活動,推薦優秀書目,引導讀者積極參與網上閱讀競答活動;舉辦傳統經典圖書專題閱讀活動3場;深入到安家堡鄉、孔家莊社區等地開展了"送書下鄉"活動,進一步提高了讀者閱讀興趣。三是打造精品文藝團隊。對全區文藝演出隊伍進行調查摸底,健全檔案資料。舉辦基層群眾文藝骨干培訓班3期,培訓人次100人以上,不斷提升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組織華梅演藝公司和亮子赴北京順義區進行演出,擴大了兩地文化交流和互動。四是開展慶祝國慶7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組織鎮古城藝苑合唱隊參加農民歌詠比賽,榮獲三等獎的好成績;舉辦"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歌詠合唱比賽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演出;9月30日-10月8日,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第四屆長城衛所文化藝術節";聯合區文聯、老干部局舉辦了右衛文化書畫展。
(二)持續推進文物修繕保護,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一是做好文物工程的驗收工作。近年來,我局相繼實施了右衛城南北甕城及部分相接墻體搶險保護工程、洗馬林玉皇閣搶險保護工程、洗馬林玉皇閣文物建筑防雷工程、洗馬林玉皇閣消防工程。截止目前,右衛城南北甕城及部分相接墻體搶險保護工程北甕城因拆遷等原因終止項目,其他三項已完工,在全部完成審計后進行決算和竣工驗收。二是推進國保文物修繕保護。按照省文物局對洗馬林城墻南城門搶險加固工程設計方案的意見,我們委托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南城門城臺進行了清理,并完成《洗馬林城墻南城門城臺清理工作報告》,文物局批復了該項目設計方案。此外,我局委托北京建工建筑設計研究院完成了右衛城城墻保護修繕(二期)勘察和設計方案,目前方案正在上報中。對洗馬林玉皇閣保存的永樂南藏經12箱1713卷、殘存經書4箱約700卷佛經進行整理。完成了我區境內長城的檔案整理工作。三是做好文保單位的安全工作。我局對轄區內各級文保單位進行定期不定期安全巡查。多方籌措資金,聘用2名洗馬林玉皇閣安全員和一名舊羊屯戲樓安全員(人員均為文保單位附近住戶),為木結構古建筑的安全多一層防護。
(三)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積極打造旅游節慶活動
校園文藝活動小學教育論文
一、“六年制本科生”培養模式概述
(一)培養六年制本科生的目的
作為從初中畢業的學生,他們直接邁入了大學環境,住進了大學的寢室,進入大學課堂,感受大學文化,參加大學生式的文化活動,面對的是相對開放的社會和校園,這與一般性的普通高中的學習生活環境相對安靜、社會關系相對比較簡單、學校家庭約束相對嚴格等比起來有著許許多多的差異。因此,如何引導他們快速地適應大學生活,積極樂觀地面對許多困難和困惑,是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二)關于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園文藝活動
初中生起點的大學生需要快速、平穩地適應大學生活,校園文藝活動是個很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載體。何謂校園文藝,即在我們的校園所展開的文藝活動和所表現出來的藝術行為,可視為校園文藝。開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園文藝活動目的何在?一是提升素質,二是促進心理融合,三是促進適應能力提升。校園文藝活動觸及到每個學生,對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具有巨大重要。素質的提升,對培養團隊精神、拼搏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有促進。學生們置身于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的當代大學生。總的來說,開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園文藝活動研究,將有利于學校優化六年制本科生管理規范;有利于提高文化藝術素質和涵養;有利于促進校園文化藝術的全面發展。
二、六年制本科生文化藝術素質現狀
(一)學習目標比較明確,但方式方法存在缺失
區司法局法制宣傳活動通知
各鄉鎮(街道)、區直各部門、青春創業開發區、石膏工業園:
為全面實施我區“六五”普法和年依法治區規劃,推進全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開展,確定今年4月份開展全區第十七個法制集中宣傳月活動。現將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活動主題
推進普法進程,打造法治文化,服務幸福
二、時間安排
從4月1日開始,利用1個月的時間,集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三、宣傳內容
文化產業化下戲曲管理機制嬗變與傳播
[摘要]湖北地方戲歷史輝煌的成因 ,當然是多種因素所構成 。 荊楚文化是湖北地方戲曲的母體 ,而湖北地方戲曲又是荊楚文化的寵兒。湖北作為荊楚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十分豐厚,優秀的文化也鑄造出優秀的戲曲。本文從新媒體時代文化產業化視角出發,重點闡述了湖北戲曲管理機制的改革與變遷。
[關鍵詞]文化產業化;湖北戲曲;機構;管理機制;嬗變
文化產業化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從事文化藝術管理的部門和人通過生產經營和管理方式運作, 使文化內容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并形成產業鏈。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經濟的穩步發展,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各行各業也都呈現出穩步發展的態勢, 國家十二五規劃后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值并越來越呈現出產業化規范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重視文化與經濟的結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完善文化服務體系。湖北有著眾多濃郁地方色彩的戲曲,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記載的湖北現存有漢劇、楚劇、黃梅戲等 30 多種的地方戲曲劇種,這眾多的劇種,以其獨特的風格爭芳斗艷,構建出湖北省地方戲曲的百花園。 如何健全戲曲管理機制,發展健康有序地演出市場, 它是新我省藝術領域早已經開始關注的聚點,并進行了大力的改革。 湖北戲曲隨著這一背景其管理機制也在不斷改革和變遷, 探討如何構建與市場化相適應的戲曲劇團管理機制。
一、地方戲曲文藝管理機制概述
地方戲曲文藝管理機制的概念,從屬于管理學,它是指管理系統的結構及其運行機理, 管理機制依據客觀經濟規律為前提條件,以組織的結構為基礎,以運行、動力、約束三大機制為主體,由指揮、控制、監督、協調、考核、激勵、預防等多種子機制組合而成的。 戲曲文化藝術的管理主體,即從事戲曲文化管理的人或部門, 在地方戲曲進行社會文化活動和市場化發展中是履行組織、決策、控制、創作、經營、傳播等職責的主體。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湖北省戲曲院團的經營模式與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
二、地方戲曲文藝院團管理機制嬗變
1.破舊探新改革
縣文廣旅體局工作計劃
2020年,我局將堅決貫徹落實各級旅游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特色,突出文化引領,依托大平臺,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培育旅游第一戰略支柱產業,緊扣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這個中心環節,守住政治安全底線和生產安全底線,以更新作為更大成效奮力擔當,扎實推進全縣大花園典型示范建設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
(一)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行動
1.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理順“局隊合一”的文化旅游綜合執法大隊以及體育事業中心與文廣旅體局的“人事”關系,保證能夠高效有序運行,根據文件有關部署積極推進文物辦、劇院、演出管理站等其他事業單位的改革,促進下屬事業單位設置科學合理。
2.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制工作。根據事業單位改革方案,統籌推進我局事業單位改革進程,完成電影公司、文化服務公司改制的掃尾工作,保證人員平穩有序,資產處置規范穩妥,工作不留空擋。
(二)深化文旅惠民利民行動
1.舉辦示范性公共文化活動。圍繞中心工作,舉辦油菜花節、楊梅節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動,打造群眾文藝精品和示范性群眾文化旅游品牌。繼續抓好“全民閱讀月”、閱讀馬拉松挑戰賽、未成年人讀書節等各種主體閱讀和系列推廣活動。全年計劃組織公益文藝演出活動200場以上,送圖書下鄉2萬冊,送展覽講座下鄉100場,送電影下鄉5000場次;繼續開展“文藝綠道”公益培訓工作,推動“一人一藝”全民藝術普及活動,構筑全民藝術普及生態體系;開展“周末一元劇場”惠民演出,即每演出一場戲,只向群眾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錢票價,破解市民群眾看戲貴、看戲難的問題;開展百姓大舞臺系列工作,培養基層文藝興趣愛好者的興趣,發掘基層文藝團隊,計劃于2020年2月底開始,2020年12月15日前完成。
2.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一是探索文旅服務小站建設,在圖書館、文化館鄉鎮分館的基礎上,選擇試點組建文旅服務小站,以縣館為龍頭,整合縣、鄉、村三級文旅資源,形成服務共同體和管理共同體。二是推進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加強基層文化和旅游融合,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開展文旅融合示范村試點工作,全年打造若干個文旅融合發展樣板村。同時,在推廣自助圖書館模式的基礎上,探索特色化、主題化閱讀推廣途徑,計劃在2020年建設2家和合書吧、2家特色分館、2家主題分館。三是計劃完成城市文化綜合體的結頂和砌體二次結構施工,確保2021年建成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