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文物保護知識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教學方法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科學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發展,在我國職業院校中開設的有關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及在這種教學方法下的教學質量,逐漸受到現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
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教學方法
近幾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以及科學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考古活動也不斷取得突出的成就。在我國現今發展階段,在高職院校內設立的考古專業課程中,有關考古文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漸受到我國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如何才能更好的完善職業院??脊艑I文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本文經過研究,特得出以下結論。
一、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及成因
1、我國職業院??脊艑I文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
新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分析(10篇)
第一篇:新課程改革高中美術教學方法分析
摘要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進步,為了實現素質教育,我們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很多高中學生的視野都比較狹窄,部分高中教師的教育觀念也相對落后,因此,很多高中生都沒有認識到美術鑒賞課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為美術教學工作者們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支持。
關鍵詞
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
一、美術鑒賞課需要發揮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目標就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高效的素質教育,這就讓美術鑒賞教學有了全新的意義,同時也讓高中生的藝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起來,因為這為他們提供了更加寬廣的成長平臺。在美術鑒賞課的開展過程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藝術特長,并培養一定的興趣愛好。從這個角度來講,美術課程應當發揮學生興趣愛好的主導作用,也就是充分運用學生的表現欲望,讓他們主動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美術教師們需要逐步引導學生表達自我,并對日常生活中的藝術與美進行充分觀察和體會,再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來讓理解更加深刻。
實驗室管理教學調研思考
摘要:
博物館和文物保護現已成為一門新興的應用型學科,但是在甘肅地區,這門學科的實驗教學正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為研究對象,結合四川大學考古實驗室實地調研情況,從實驗室教學建設方面、實驗室管理方面提出初步構想,以促進實驗室建設。
關鍵詞:
“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實驗教學;管理模式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對博物館的關注不斷提升,物質投入逐年增加,但博物館的專業人才缺乏,為了解決這一需求,2008年,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增設了博物館學專業,2012年增設了文物保護學專業。經過4年的建設,已經建成了“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對于實驗課課程的設置與教學還處于摸索階段,還需借鑒其它大學同類實驗室的成功經驗,提出適合自身實驗室建設及實驗教學的思路。
一“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實驗教學的調研
四川大學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走在了前面,有著十分豐富的資源和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為此,2012年7月赴四川大學及周邊地區就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專業實驗教學進行了深入調研。四川大學考古實驗教學最早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為考古技術實驗室,被列入211和四川大學“523實驗室工程”二期建設項目。下設考古技術、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微痕分析、動物考古、成分分析、體質人類學等7個實驗室。另有中心專業圖書資料室、文物標本室各1個。多年來,該中心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在金沙遺址考古、三峽考古、西藏考古等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其采用的多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考古實驗教學,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特色鮮明,在中國西南乃至整個南方地區都有重要影響和示范作用的考古實驗教學中心。博物館學實驗室:2006年,四川大學考古教學實驗中心正式依托四川大學博物館成立博物館學實驗室,開設“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館觀眾研究”等3門試驗課。文物保護實驗室:成立于1989年,分為“有機質文物保護實驗室”和“無機質文物保護實驗室”兩部分,現配備有金相顯微鏡、大氣品質測量儀、恒溫恒濕箱、電腦測控耐折度儀、臺式放大鏡、電腦三目體視顯微鏡、電導率儀、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高分辨率X射線衍射儀等分析、檢測實驗儀器等多種實驗設備,既可保證文物保護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基礎實驗教學需要,亦能支持專業師生在文物保護材料、保護技術、保護理論等方面開展研究實踐。動物考古實驗室:2005年,川大考古實驗教學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組建了動物考古實驗室,依托于擁有60萬件動植物標本的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和考古專業多年發掘積累的動物標本及考古教學中心購買的大量動物標本,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動物考古學》課程和動物骨骼種屬鑒定、年代測定、動物食性測試、脂肪酸測試、動物古DNA分析等實驗。
淺論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及發展思考
摘 要: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世代代的創造和積累,積淀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杰出貢獻。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是國際上達成的共識,我國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本文從工作經驗著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將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工作的發展與保護作為案例,研究分析目前我們在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問題、取得的成果,試圖解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機制體制問題,共同擔負保護文化遺產的時代責任。
關鍵詞:文化遺產;浦東新區;文物保護;發展
一、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1、文化遺產的概念闡述
文化是一定的歷史階段、一定的地域環境、一定的人類種群的一種生存狀態、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反映。文化是一條歷史長河,從遠古流到現在,從現在還要流向未來。文化發展盡管千變萬化,但是作為特定的文化,總保留著祖先的基因。
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世代代的創造和積累,積淀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杰出貢獻。人類社會的發展建立在對過去文化、智慧的繼承和總結之上,通過文化遺產,人們才能夠認識自己從何處來,認識祖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由此更加清晰地了解人類的追求,明確我們如何走向明天,走向未來。 1(1)
本文“文化遺產”主要是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概念,等同于我國的“文物”概念。它包括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可移動文物指器物、典籍、手稿、藝術品、化石等。不可移動文物指古文化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畫、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性建筑、近現代代表性建筑歷史遺址,以及周圍環境。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浦東地區的不可移動文物。
文化遺產類實驗室模塊化管理
摘要:文化遺產學科是一個文理交叉的學科,涵蓋著考古學、文物保護學和文化遺產管理學三個專業方向,在教育教學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識理論和實驗實踐的支撐。在考古發掘過程中需要具有完備的文科知識體系,在文物保護過程中又需要扎實的理工科背景,在文化遺產規劃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具有良好的藝術認知。故而,這個特殊學科的實驗室更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滿足多方面的使用需求,在日常運行中更是需要建立符合其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針對目前文化遺產類實驗室的實際使用需求設計了基礎性實驗教學、綜合性實驗訓練和創新性提升實驗三個模塊,以減少實驗室的重復學習和使用,避免資源浪費,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文化遺產類學科研究的實際需求。
關鍵詞:文化遺產學科;實驗室;現狀;模塊化管理
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事業的大力支持,文化遺產研究類專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日益壯大,開辦此類專業的高校也如雨后春筍。文化遺產專業實驗實踐中的文物信息提取、信息分析、無損或微損的測試方法、數字化修復與虛擬化文物展示等等新方法、新技術也日益更新。在教育教學的實踐環節,實驗室不僅僅是滿足學生日常上課學習的教室,更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科學研究和創新實驗的場所。然而,文化遺產學科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專業實驗室的管理模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理工科類實驗室,而應該設計出一套符合交叉學科自身需求的管理運行模式,以適應其特色需求。因此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和手段的局限性已經成為高校實驗教學發展的制約因素,尋求一種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改善實驗環境和實驗內容,轉變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方法手段已勢在必行[1]。
1文化遺產專業的特點
文化遺產,是先民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是各族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特殊的戰略資源,文化遺產在當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一旦破壞就不可能真實和完整地再現。因此,作為以傳承文化為主要使命的特殊資源,發掘、保護和展示文化遺產就顯得特別重要。文化遺產學科,尤其是文化遺產保護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其實驗實踐教學環節是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相關技能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實驗實踐教學是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實驗教學改革為核心,以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和先進完備的實驗條件為保障,創新管理機制,實現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多年來,我國的文化遺產考古研究與保護工作,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在實驗室實踐教學研究的支撐下,具備了獨立開展從考古發掘時的現場保護到實驗室的后續研究、從具體文物的保護方案到大遺址的管理和保護規劃的制定等多方面、多層次系統研究的能力。尤其在實驗儀器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充實的條件下,滿足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需求,切實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文化遺產類實驗室的管理現狀
文化遺產類實驗室是服務于考古學、文物保護學與文物與博物館學等方向的不同學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尤其是文物分析技術,它是考古學、文物保護研究與實踐的前期基礎與必要條件,故而文物分析技術實驗室與文化遺產行業的需求關系密切,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文物學概論課程內容設置與教學方法
摘要:文物學概論是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的基礎課程,課程內容龐雜。如何設置這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直是教師在思考的問題。本文以重慶師范大學該專業為例,通過教學實踐,對該門課程內容的設置及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以此,促進這門課程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物學;本科教學;教學改革
前言
文物與博物館學是文理交叉型專業,所學知識涉及歷史、文物、博物館、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內容。文物學概論是其基礎核心課程之一,為必修課程。筆者自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學后,深感教學存在一定難度。該課程的教材比較匱乏。目前,常見的教材主要有兩本。一本是李曉東編著的《文物學》;一本是吳詩池編著的《文物學概論》。前者教材內容章節較多,涵蓋面較廣,但書中只有文字,沒有圖片,對我國豐富的館藏文物很難一睹真容。因為,該教材編寫較早,部分內容陳舊;后者書中有文物圖片,章節較前者少,課程內容科普性更強,專業性略顯不足。因此,我國還沒有一本圖文并茂、內容新穎,兼專業性與趣味性的文物學概論教材。文物學概論課程內容比較龐雜,幾乎涉及本專業課程的所有內容。如,文物管理與法規,古代玉器、青銅器、瓷器等可移動文物;遺址、墓葬、石窟寺等不可移動文物,近、現代文物等。這些內容都是后續相關的專業方向課。該門課程的內容如何構架,使之更為有效,既為學生打下基礎,又能避免內容重疊,是值得教師探索的問題。筆者基于多年的教學經歷,對文物學概論課程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究。
一、課程內容
我校文物學概論課程選用的教材是2005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李曉東編著的《文物學》一書。該書是目前文物學概論課程最常見的教材書。該書的主要弊端是課本中均為文字描述,沒有實圖,使文物學教學顯得單調了很多。我校文物學概論課程在綜合該教材及教學資料積累的基礎上,結合本專業其他課程內容,避免課程內容重復和增加學生的興趣,而考慮設置了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共分九章。第一章是緒論。包括:文物學的定義、教學方法、價值等內容;第二章是文物定名與分類。有兩部分內容,主要是理論性的知識;第三章是文物鑒定與定級,也有兩部分內容。這兩部分都是大內容,文物鑒定都可以單獨開設一門課程;第四章是文物價值與作用,也是理論性的知識;第五章是古器物。主要包括:青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等。這章內容的教學安排主要根據古器物的六大要素進行;第六章是古書畫。包括:書法和繪畫兩部分;第七章為古文獻。包括:甲骨文、簡牘、金文等;第八章是古遺跡,為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等;第九章是近現代文物。包括:近代和現代,民族和民俗文物。課程內容設置刪除了教材中原有的文物管理法規和文物保護技術兩章內容。這兩章內容是單獨開設的課程,內容主要是系統的基礎課程。因此,文物學概論課程將不再納入該部分課程內容。近現代文物在后續教學課程中很少涉及,而學生培養方案和知識體系很重要。文物學概論課程增加了第九章的近現代文物課時。從近現代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四個方面展開,讓學生對近現代文物知識有清晰的認識,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經過教學實踐,課程內容現已基本固定下來。但每年都會發現新的文物,教學內容應及時更新。
二、教學方法
文化產業生態發展方式探索
作者:徐貴耀 單位:中共鹽城市委黨校
文化產業不僅為公眾提供實物形態文化產品,而且還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活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1]國家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視是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難得機遇。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的成功實踐,為如何制定在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戰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一、確立“文化立鎮”戰略,制定文化資源保護規劃
歷史文化資源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2]文化作為人類交流的社會化積淀,催生了多種文化產品和藝術形式,并產生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兩種互相依存的業態。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位于蘇北平原的中部,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文字記載起于距今1298年的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安豐初名東淘,地瀕滄海,常遭海濤侵襲,致使地方不寧,民不聊生。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至天圣十年(1033年),西溪鹽倉監范仲淹率民夫,修海堤,以擋海潮,為鹽民創造了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生產生活環境,方改名安豐。“明代安豐成為聞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場’鹽場之一。安豐鎮建成了南北七華里的古街,形成‘九壩十三巷七十二廟堂’的格局。”[3]2006年12月安豐成功申報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6月被評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為切實保護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并充分做好資源整合利用,進而推進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該鎮認真貫徹執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建立了保護工作的專門機構,編制保護規劃,出臺古鎮保護區管理辦法,并投入大量資金,修繕古街,修復古建筑,重建古北極殿彌陀寺,同時搜集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啟動建設古鎮安豐首條旅游線路,在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工作以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作出了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以下是他們采取的一些措施。
第一,統一理念,明確保護思路。思想是先行者,有了明確的思路之后事情才會顯得有章可循。東臺市安豐鎮十分珍惜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品牌,及時提出“文化立鎮、項目強鎮、創業興鎮”的發展方略,號召全鎮上下“立足蘇北唯一,打造蘇北第一”,發揮中國歷史名鎮文化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迅速把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并將這一思路寫進了東臺市安豐鎮第十四屆黨代會和人代會的《黨委工作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同時,加強宣傳,使全鎮上下統一理念和思想,凝心聚力,全力推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第二,整合力量,建立保護機構。一個優秀的組織建設團隊對于事物的管理和開展是必不可少的。東臺市安豐鎮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班子的建設。專門成立了安豐鎮古鎮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宣傳組、規劃建設組、社區管理組,配備了保護管理人員,形成了政府牽頭、多部門參與的保護協調機構。同時成立了居民自治性質的民間保護組織—古鎮保護研究會,不斷總結和探索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發展文化產業的有效路徑。
第三,彰顯特色,編制保護規劃。2008年5月,東臺市安豐鎮委托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依據《城鄉規劃法》、《文物保護法》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在《東臺市安豐鎮總體規劃》(2006)的原則基礎上編制了《東臺市安豐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形成了規劃文本、規劃圖紙和附錄。2010年7月,啟動鹽城市統籌城鄉發展試點示范工作,按照“一規帶五規”的要求,委托南京大學和同濟大學,編制了《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完善了《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和《古鎮安豐旅游發展規劃》,涵蓋“新鎮區、新園區、新社區、古鎮保護區”建設,既體現現代風格和品位,又彰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特色,為該鎮以文化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指明了可靠的路徑。
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思考
摘要: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電子檔案普及也成為了發展要點,很多單位以及企業對于數字化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快捷的查詢方式、完善的檔案內容以及在線搜索等優勢是數字化管理發展關鍵,所以文物檔案管理工作數字化發展也成為了發展趨勢。為了能夠有效實現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本文通過對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的意義、現狀與措施的分析,探討如何提高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的水平。
關鍵詞: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
文物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要“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做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并區別情況分別設立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即“四有”要求。第三十六條規定,館藏文物“必須區分文物等級,設置藏品檔案,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不管是不可移動文物還是可移動文物,都對文物檔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文物檔案傳統管理方式也出現了較多的問題,無法有效滿足當今社會文物檔案管理工作需求,所以對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進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明顯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無法真正有效實現電子化管理。為了能夠改善這一現狀,筆者就文物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工作進行了如下研究:
一、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意義
檔案信息數字化就是將文物檔案資料借助于紙質或者是機讀的形式作為物質對象,其在實施過程中會借助于計算機來對檔案資料進行收集、整理與加工,這樣就能讓其有效地轉化為微機軟件形式的二次文獻信息,從而便于使用者利用。相比于傳統方式,文物檔案的數字化管理意義顯著。首先,能夠充分借助于計算機本身所具備的優勢來有效提升檔案使用效率。現今大多數文博單位的計算機應用模式都十分的單一,開發功能也較為簡單,無法將現代化設備價值發揮到最佳,而數字化管理的落實則能有效改善這一情況,提高文物檔案管理質量。其次,文物檔案的數字化管理還能有效縮短文物檔案信息加工時間,不管是快速加工還是檢索,其需要花費的時間都十分的短,而且還能為使用者提供全面且準確的檔案信息,提高文物檔案的利用效率。最后,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拓展了文物保護的深度和廣度,通過數字化管理構建文物大數據庫,可以提高文物保護的聯動性。總之,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不僅是新時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提升文物檔案管理質量的有效手段。
二、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現狀
就目前文物檔案數字化管理現狀來看,存在著一些問題,還有待完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