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際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交往越來越密切。國際間的交往對于豐富我們的視野,擴大國家間的經濟利益是非常好的機會。而在國家之間的交往中,文化沖突漸漸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文化碰撞造成的誤解和沖突屢見不鮮,有的甚至會嚴重影響國家間的交往。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相應的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來培養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以避免文化的沖突。
關鍵詞:
跨文化交往;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地深入與擴大,國際間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不同的國家因為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傳統,導致了文化差異。而在國際交往中,文化碰撞時不可避免的。經濟全球化不僅帶給世界各種經濟文化交流,讓世界各國與時俱進,但同時其所帶來的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沖突也是一大難題。我們在和不同國家進行跨文化交往時,面對的不再僅僅是不同語言的交流,同時還是不同國家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交流與碰撞。想要解決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跨文化交往問題,我們必須追根溯源,找到其根源所在,對癥下藥,才能在以后的跨文化交往中立于不敗之地。并讓以后的每次的跨文化交往變得簡單輕松。
一、中西方文化中常見的文化差異
(一)問候語。
中國人在見面的時候,經常會問“你吃了么?”“上哪去?”等,以表示關心和關系親厚。而西方人則經常是“Hel-lo”“Goodmorning”“Howdoyoudo?”等一系列客套語。西方人的隱私意識比較強烈,因此在面對中國人關心式問候,經常感到奇怪和侵犯感。他們會想,你是警察么?憑什么問我要去哪里?而中國是的關心,吃了么,則是由于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所決定的,中國屬于內陸國家,早起土地開發較早,而且人口眾多,競爭激烈,人們經常處于溫飽線上,因此見面會問吃沒吃過表示關心,由此流傳下來。
(二)時間觀。
西方人非常有時間觀,他們珍惜時間,因而會為時間做精心安排,有守時按時的好習慣。西方拜訪某人的時候,必須事先預約或通知,表明拜訪的目的,時間等。他們守時的同時,他們也非常討厭別人的不守時。而中國人則沒有這樣強烈的時間觀念,因此在時間上有很大的隨意性。同時,中國也有精彩總在最后,因此喜歡遲一些到達約定場所。因而面對遲到中國人相對會寬容許多,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
(三)贊揚應答。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更加直接,中國人則更多委婉。因此西方人的表達方式也更加直接,中國人則偏向委婉含蓄。與西方人交往時,中國人往往會驚異于西方人的直白,認為他們非常張揚和猖狂。而西方人則認為中國人時常貶低自己,過于謙虛,反復否認。最常用的例子就是,外國人夸中國人的妻子漂亮時,中國人謙虛地回答“Where,where”外國人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Everywhere”。《喜福會》一書中也有,當林多端出自己精心做的菜時,故作謙虛地說“不太好請嘗嘗”。女兒魏芙麗的丈夫則認真聽了,嘗了并給出了意見。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一)地理環境。
中國一直是內陸國,因此農業發達,中國人對于土地有著十分熱烈的情懷和依賴。中國許多適宜耕種的土地開發較早,且人口眾多,使得基于生存的競爭激烈。因此,單獨的力量很難在這樣的條件下生存,從而形成了以家族為中心的家庭結構。這樣家族觀念是中國最為主要的社會文化觀念。所以大家長在家族中也會相應的有著一定的話語權。而西方是海洋文化,依靠打魚探險來生存,很大程度上培養了西方人的獨立和冒險精神。西方的生存競爭并沒有這么激烈,因而更注重精神層面的發展,把自由平等博愛獨立奉為圭臬。
(二)社會結構。
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小農經濟是其社會國家建設的基礎,因此容易形成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國家更為緊密,更有凝聚力。儒家文化繼而為統治者服務,統治中國幾千年。儒家信奉“禮”,提倡克己復禮,這對于后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而西方的海洋文明,使得西方人尊崇自然主義,提倡人性。他們早期歷史的政權建立也是從選舉制開始。從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到現今西方哲學,西方人有一種天生的樂天精神,因此西方人更多的表現為開放樂觀。西方的哲學價值更多的是表現為尚知好崇理。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
(一)價值觀。
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和內陸國,使得中國人對于土地的依賴特別嚴重,不喜歡遷徙,注重安穩。家族觀念強所帶來的是,禍福相依,死生相依的意識。一個人的榮耀是全家族的榮耀,一個人受辱則是全家族的恥辱。這就是所謂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西方人的價值觀更多的是個人,每個人只要管好自己,保證自己的生存,并不需要照顧所謂的“家族”。西方的價值觀是以利己為核心,以實現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利益為出點和落腳點,之后調節支配各種人際關系網。許多西方富翁選擇將個人財富捐贈給他人,其實也是一種,自己確實沒地方用,借此來實現個人自身價值。
(二)人際關系。
中國是典型的人情社會,中國人注重感情和群體,一旦把你擴充進自己的朋友圈內,中國人就會試著將一定的便利和利益偏向朋友圈。因為所謂的情感聯系,導致了中國的人情社會。中國古代也出現過,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現象。而西方卻在意絕對的公平,甚少考慮情感因素,只要你有利于我我就可以向你拋去橄欖枝。他們嚴格地按照規則法制辦事,雖然他們也交際廣泛,但絕對不會出現偏袒“熟人”的現象,絕對公私分明。他們不會向中國人那樣把關系網絡當成一種獲取利益的手段。
結語
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大量的差異和沖突,但這些沖突只是暫時的,文化沖突是可融合的。只要抓住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免文化禁忌,迎合文化,求同存異,那么就能消除文化沖突在跨文化交往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促進跨文化交往。
作者:強薇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參考文獻】
[1]許力生.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J].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