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電影刮痧中西文化價值觀差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否成功實現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的意義。電影《刮痧》是一部集中體現中西文化價值觀差異的經典之作。通過從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貝克提出的五大價值取向維度對電影中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價值的差異進行解讀,可以加深中西方的相互理解,從而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電影《刮痧》;價值取向理論
在當今這個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的世界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個人前途發展,而且關系到國際關系的和諧發展。然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會因為文化價值觀上的差異而導致文化沖突。電影《刮痧》以中醫傳統療法刮痧為線索,講述了一個華人家庭在美國由于中西文化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后又因為文化上的交流和理解而沖出困境的故事。電影中的主人公陷入困境和沖出困境的關鍵點在于是否能夠理解文化沖突背后的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本文旨在從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貝克提出的五大文化價值觀取向維度淺析電影《刮痧》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價值觀的差異。
一、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貝克的價值取向理論
二戰后,美國人類學家佛蘿倫絲•克拉克洪與弗雷德•斯多特貝克在哈佛大學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支持下對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五個不同的文化社區展開一項大規模的研究。1961年,克拉克洪根據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在《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價值取向理論。價值取向是指“復雜但確定的模式化原則,與解決普通的人類問題相聯系,對人類行為和思想起著指示與導向作用”[1]。該理論認為,任何社會和個體都會面臨五大維度上的價值取向,即人性取向、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人與人的關系取向、時間取向和活動取向。但是每個社會和個體在這五大維度上價值取向的偏好有所不同。因此,各個維度上的不同價值取向構成了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五大維度上的不同價值取向可以總結如下:1.人性取向:人性本惡(Evil)、人性本善(Good)或善惡兼而有之(Mixed);2.時間取向:過去(Past),現在(Present)或將來(Future);3.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服從自然(Submissive)、征服自然(Mastery)、或與自然和諧共處(Harmonious);4.人與人取向:個體主義的(Individualistic)、附屬的(Collateral)或等級的(Hierarchical);5.人類活動取向:存在(being)、成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和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在以上五大維度的價值取向上都有所不同。電影《刮痧》中的諸多情節都體現了中西方在五大價值取向維度上的差異。
二、電影中反映的中西方在五大價值取向維度上的差異
電影《刮痧》是中國內地著名導演鄭曉龍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的主人公徐大同在美奮斗八年之后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他將北京的老父親接到美國同住。一天,五歲的兒子丹尼斯鬧肚子,他的爺爺用了中國代際相傳的傳統中醫療法刮痧給丹尼斯治病。美國醫院的醫護人員偶然發現了丹尼斯背后的痧印而懷疑其父母有虐待孩子的嫌疑。面對著對刮痧一無所知的美國律師和法官,許大同有口難辯。法庭宣布剝奪了他對兒子的監護權,美滿家庭瞬間變得支離破碎。最后,許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蘭親自到唐人街體驗了一次刮痧療法,才最終促使種種沖突化解,大同一家重新團聚。這個華人家庭在美國所遭遇的文化沖突因刮痧事件而最終爆發并顯現出來。影片中展現出的文化沖突從本質上而言可以用克拉克洪的價值取向理論予以解析。
(一)人性價值取向
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方的德治(人治)精神上的文化沖突可以在影片中略窺一斑。在決定是否剝奪許大同對兒子監護權的重要法庭上,大同慷慨陳詞動情演說,法官都幾乎為之動容。但是,一旦出現不利于大同的重要證據時,法官最終還是以證據為依據做出裁決。然而許大同卻在聘請律師時毫無猶豫地選擇了自己的上司兼好友昆蘭作為自己的辯護律師。雖然昆蘭的法律專業領域和他的案子并不契合,但是他依然執意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好友出于情面一定會堅定地站在自己這一邊。然而,昆蘭卻因為堅守事實而無意間做出了對大同不利的證詞。這些細節都反映出西方偏重法理的法治思想和中方偏重人情的德治(人治)精神。而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方的人治精神的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人性價值取向。性惡論的主流思想是西方法治思想的思想基礎而性善論的主導觀念則是我國德治(人治)精神的思想源泉[2]。西方系統法治理論的奠基人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在達到完美境界時,是最優秀的動物,然而一旦離開了法律和正義,他就是最惡劣的動物”[3]。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說:“一般而言,人都是忘恩負義、詐偽輕浮、怯懦、貪婪的。當你成功時,他的一切都屬于你,他的血肉、他們的財產、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子孫,一切都貢獻給你。但是,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他們就倒戈相向,落井下石”[4]。與之相反的是,中國作為儒家文化圈的代表是性善論的信仰者。民間通俗文化第一文本《三字經》的首句訓言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文化也認為人人皆可成堯舜[5],人自身具有自我覺悟、自我行善的可能性,人的行為可以通過教化與感化矯正。這種樂觀性的人性論價值取向,使中方文化重視勸善激勵機制而疏于防惡約束機制,重視德治(人治)而甚于法治[6]。影片中大同在法庭上的動情陳詞和重視情面都體現出他傾向于通過以德感人而不是以理服人來贏得官司。然而,他對中西方在人性價值取向上的差異認識不清致使他敗訴并陷入困境。
(二)時間價值取向
霍爾認為美國社會是“將來型”時間觀念占主導的社會[7]。“將來型”取向的社會認為變化是有益的和必要的,過去的是很容易過時的,很容易被拋棄的[1]。在影片中,美國人對“美國夢”的追求就體現了他們“將來型”的時間觀念。與之相反,中國則傾向于“過去型”的時間觀念。“過去型”的社會重視傳統文化,重視年齡和經驗,崇拜祖先,喜歡引經據典,喜歡依據過往的經驗指導當前的事情[1]。影片中的爺爺集中體現了中方“過去型”的時間價值取向。爺爺喜歡引經據典,運用古語來教育自己的兒孫。例如,“當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等。同時,爺爺用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中醫療法給孫子治病,也體現了“過去型”的時間觀念。
(三)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
在電影中,中醫傳統醫療方法“刮痧”是將矛盾推向高潮的導火索,也集中體現了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上的差異。許大同在法庭上試圖向美國的法官和庭審人員解釋刮痧:“刮痧是一種傳統的醫療手段,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幾千年來中醫認為人有七經八脈,就像無數小溪流向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人的身體就像非常復雜但看不見的生命網絡,如同計算機網絡一樣。人的氣發自丹田又回到丹田,也是同樣的道理。”對面這一番關于“氣”和“經”的陳辭,美國法官和庭審人員無一不感到困惑,直呼“請用我們能聽得懂的語言來解釋”。但事實上,中醫是很難用從西醫的角度解釋清楚的,因為中西醫代表著中西方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醫文化賴以生成的理論基礎[8]。“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要服從普遍規律;人生的理想狀態是天人調諧[9]。中醫治療和養生的理念強調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護養調攝,順應自然的規律,追求人體生命與自然萬物整體和諧的狀態[8]。這些都反映了中國文化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而與之相反,西醫則體現了西方人征服和控制自然世界的基本價值觀念。《圣經•創世記》中記載,上帝說:“我要照我的形象,按著我的樣式造人,叫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的爬蟲牲畜。”人被看作是萬物的主人,可以用理性和意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西方人的世界觀里,人類是世界的中心[10]。人和自然是分離的,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西醫在治病時主要以人作為研究對象,著眼于人體各個部分的病變,并不是從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性的思維去尋求治病的方法。電影中的美國法官和庭審人員由于無法理解這種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建立的中醫文化而導致跨文化溝通的失敗。
(四)人與人關系的價值取向
影片中,許大同和美國律師對中國四大名著《西游記》中的經典人物的不同解讀反映了中西方在人與人關系的價值取向上的差異。在大同的眼中,“孫悟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英雄,是個善良有正義感的英雄,代表著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然而在美國反方律師則對孫悟空這只“猴子”的道德和價值觀表示懷疑:“這只猴子受托管理九千年一熟的桃園,卻把桃園占為己有。當別人制止他時,他竟然毀壞了全部的桃樹。一個神仙煉出了長生不老藥丸。孫悟空不但吃光了全部的藥丸,還掀翻了煉丹爐,砸爛了別人的車間。這么一只頑劣粗魯的中國猴子,卻被當成道德與價值的榜樣!”在人與人關系的價值取向上,中國人傾向于附屬性取向,注重集體意識,認為當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全群體的利益[1]。在中國民間文化中,孫悟空大鬧天宮,代表著百姓對強權的集體反抗意識;西天取經路上,孫悟空不顧自身安危降妖除魔,力保取經團體能順利完成任務,是機智和勇敢的化身。對孫悟空的推崇和贊揚與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一脈相承。而美國人在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價值取向上則傾向于個人主義的取向,認為個人是獨一無二的獨立個體,個人的目標與目的優于群體的目標與目的[1]。個人的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這一種價值取向的影響之下,美國律師對西游記中描寫的孫悟空肆意毀壞他人私人物品的做法感到難以理解和容忍。他刻意把西游記的這一段描寫摘錄出來在法庭上宣讀,說明這些細節是容易引起美國人共鳴的地方。大同看到自己崇拜的英雄被他人解讀成一個粗魯暴力的形象,頓時在法庭上怒不可遏。這樣的表現正好印證了反方懷疑其有虐童的嫌疑。如果大同能夠理解中西方對孫悟空的不同解讀,認識到這背后潛藏的價值觀上的差異,或許就能更加理智地做出反應。
(五)人的活動的價值取向
在電影《刮痧》的片頭中,許大同獲得了電子游戲設計新星獎。他在頒獎臺上作出感言:“八年前,我作為一個移民,站在街頭賣畫為生。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會成為一個真正成功的美國人。這個獎杯證明了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就是我的美國夢。”與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的大同相對比的是,影片中爺爺的老友老霍在美國待了十多年,依舊打著零工。這兩個人物形象都是中國人,但卻代表了中西方在人的活動的價值取向上的差異。美國是社會一個強調“做”的社會,人們必須不斷地做事,不斷地處在動之中才有意義,才創造價值。美國人工作勤奮,并希望因為自己的成就而獲得晉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認可[1]。大同對美國夢的信仰表明他對西方文化在人的活動的價值取向上的認同和接納。而中國文化則傾向于“存在”取向,提倡“以靜制動”“無為而治”“以不變應萬變”。老霍沒有拼命工作的意愿而是將自己的業余時間在賭場上娛樂消遣,便是中國文化在人的活動的上傾向于“存在”取向的表現。
三、結語
電影《刮痧》這部電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五大維度上的價值觀差異。正是這些價值觀上的分野導致了電影中的人物陷入文化沖突的困境。然而,故事的結局卻說明了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并非不可化解。在影片的結尾,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蘭親自到唐人街體驗了一次刮痧療法,才令他真正開始理解中方文化,將大同一家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棄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只是要求在交際中盡量理解對方,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方面盡可能一致。如果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真正做到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種種文化沖突便可以化解[11]。在影片的最后,大同扮成西方圣誕老人的模樣順著水管爬進自己的家中而一家團聚的畫面表達了對跨文化交際中達到相互理解狀態的愿望。在當今這個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世界,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圈的人都能夠積極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偏見并努力相互理解,“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才會實現。
作者:王蘭芳 鐘玲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注釋:
[2]黃治東:《西方法治思想與法治制度的人性論基礎探析》,前沿,2007年,第12期,第36-38頁。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71頁。
[4]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46頁。
[5]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孟子》(上下),北京:人民文學,2005年版。
[6]肖群忠:《論中國傳統人性論思想的特點與影響》,齊魯學刊,2007年,第03期,第38-42頁。
[8]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醫養生文化中的積極影響》,醫學與社會,2009年,第03期,第18-20頁。
[9]張岱年:《文化與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頁。
[10]高秉江:《從中西文化比較看超越“人類中心論”的可能性——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反思》,學術研究,1997年,第01期,第28-32頁。
[1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