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跨文化中西文化差異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跨文化交際,簡而言之,就是在不同文化系統背景下,對同一事物所產生的認知行為。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文化也逐漸趨于融合,國家交際事務增多,這樣就會涉及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交流和溝通。而文化受到地域條件、物質條件以及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十分明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差異常常會影響人們交流和溝通,為了能夠讓人們在跨文化背景下實現無障礙交際,研究中西文化差異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幾點分析。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差異探究
社會發展與演變,其最主要的構成因素之一就是文化,文化在無形中連接每個社會個體,對社會生活以及整體秩序發揮著維系、協調的作用。在人類社會進入了21世紀之后,經濟全球化帶動了文化全球化,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宗教之間產生頻繁碰撞,在這個不斷碰撞的過程中,更多的外國文化元素會涌入我們的生活,也會在不同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為了避免文化沖突的發生,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文化的研究工作必須要深入下去,改進跨文化交流顯得日趨重要。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分析
(一)時間觀念
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差異中最明顯的就是時間概念。首先,從西方國家來看,人們對時間的觀念表示十分精準,遵守時間被視為一種美德,相反,不遵守時間的人,是會被唾棄的,他們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探究◎蔡婷婷對時間的看重,遠遠高于中國。這與西方國家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人對時間概念很模糊,這種差異在中西國家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比如約會或者是朋友相見,西方人都會提前將事情安排妥當,并且會提前通知朋友,并按時赴約。同時西方人在拜訪之前,會告之對方拜訪的目的,約會的時間以及地點都會商量好,這些內容一旦定好,基本不會改變。但是中國人在這個方面不會做這些復雜的處理,中國是多向時間習慣的民族,在時間觀念上比較模糊,也比較隨意。拜訪朋友或者約會,時間一般不會規定到幾點幾分,提前準備也比較簡單,一般來說,都是在一個時間段,而不是一個時間點。這個方面的顯著差異,使得中西方國家的人們相處起來十分不適應,西方人會認為中國人不守時,甚至是品德有問題,而中國人會認為西方人過于刻板,做事不夠靈活。
(二)客套語
儒家思想是我國的核心文化系統,從古至今儒家文化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思想,因此,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懂得謙卑,習慣于貶低自己,并認為這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并且中國人遵循上下有序,尊卑有別的準則。在中國語言體系中,包含了大量表示謙卑、恭敬的詞語,中國人與長輩交談會使用敬語,比如“您、先生”等,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沒有禮貌,沒有教養。而自己受到表揚和稱贊的時候,則要回以“不好意思、哪里、不敢當”等禮貌性用語,在寫作或者是發表學術類論文的時候,總是會使用“淺析、淺論、偏頗之處”等詞語,這些都表現了中國人骨子里的那種謙卑、謙虛的個性。而西方國家則不同,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是最為突出的特點,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貴與賤、高于低之分,每個人的想法都表示了他們的思維,別人是無權干涉的。每個主體都有實現自我愿望以及被尊重的權利,相反,他人的隱私以及權利也是不能侵犯的。“平等”在西方人思想意識里根深蒂固,在他們受到稱贊的時候,會欣然接受,并表示謝謝。一般以“ThankYou”禮貌性回答,但是存在謙卑的含義。他們認為自己好的就是好的,別人贊美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贊美對方衣著得體好看,他們會欣然接受,但是中國人則會說一些謙虛推辭。這就是中西方在客套話上存在的鮮明差異,
(三)餐飲習俗
餐飲習慣是中西方國家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中國,“人情好客”是傳統美德,中國人喜歡宴請親朋好友,在菜品上也十分講究,他們會盡自己所能為朋友準備最豐盛的食物。主人在宴請客人的時候會提前預定,還常常會說“也沒準備什么”以及“招待不周”等話語,這是中國人固有的“低調、謙虛”思想決定的,在吃飯的過程中,主人往往還會為客人夾菜、倒酒,餐桌上十分熱鬧,在吃飯之后,主人還會詢問來客是否吃飽了,這些都是中國人的宴客之道以及餐飲習俗。在中國,餐桌也往往是交際的平臺以及人情交往的媒介。但是西方國家則不同,他們的飲食習慣非常簡單,宴客的時候,不會將菜品種類和數目作為衡量主人是否好客、是否尊重客人的標準。由于西方人個人意識非常強,在個人隱私方面也十分敏感,因此主人不會主動給客人夾菜,也不會主動敬酒,每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吃的菜品,氛圍相對輕松、隨意。吃飯過程中不會有人大聲喧嘩。
(四)稱謂用語
稱謂用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經常使用的詞匯之一。不同的稱謂用語也體現了民族文化體系的獨特。稱謂用語也是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歷史的一種反射。在中國人與西方人交流的過程中,對西方人的稱謂常常弄不清楚,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在稱謂上分類非常細,嫡系血親以及旁系血親在稱謂用語上都能體現出來。而西方人在稱謂用語上則不能看出這樣的區別。例如,英文中的“sister”一詞既有中文中“姐姐”又有“妹妹”的意思,如果不聯系交流中的上下語境,中國人很難明白談話所指對象的長幼關系。而西方人看來,姐姐妹妹都一樣,都平等,沒有高低之分。在中國,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在稱謂上的體現是非常明顯。從中國人的親屬稱謂上也能夠看出他們的血緣遠近,中國的親屬稱謂體系是以倫理觀念為基礎構建的,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了中國人“集體意識”的生活觀念。但是在西方,親屬稱謂是相對模糊的,他們的稱謂比較寬泛,一般只能夠看出輩分,但是看不出血緣遠近。比如父親血統親屬與母親的血統親屬是平等關系。cousin相當于中國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表妹、表妹”等8個詞語,從這些內容就能看出中西方在稱謂用語上存在顯著差異。
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措施
為了能夠更加流暢地進行文化交流,應該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一)了解自己,了解異國文化,了解文化差異
在消除跨文化中西交流沖突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弄清楚中西方的差異,針對本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思維模式以及世界觀等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和掌握,然后客觀地看待各要素在個人發展中所產生的正負影響。
(二)運用移情,增加交流的靈活性
移情是跨文化視角下,文化交流的常用手段。這是通過自己能力感知對方處境以及情感的方式,通過移情,我們仿佛置身于西方世界中,能夠設身處地地看待西方文化,并通過語言交流了解對方的情感和體驗,減少交流的重復,這是增加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承認差異合理性
正如劉易斯所說:“移情是以承認差異為前提。”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能使我們更準確地理解話語和行為背后的含義。對于不同的文化,我們應該相互尊重,承認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容忍并接受不同的意見,善于同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跨文化交流。
(四)提高文化適應能力
要想消除跨文化交際下的矛盾和沖突,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一個有效方法。通過各種信息媒體,比如報紙、網絡等,了解西方人的生活習慣、文化以及習俗,讓自己更加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適應能力,這樣在交際過程中,就能夠避免很多文化沖突。
作者:蔡婷婷 單位:安康學院外語學院
參考文獻:
[1]鄧海,劉曉慧.文化•語言•外語教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07).
[2]李模琴,王建武.略論外語習得中的文化導入[J].陜西工學院學報,2013(04).
[3]謝之君.文化中的語言與語言中的文化——試論“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定位[J].外語界,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