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西文化差異對茶文化翻譯的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通過中國對茶文化的理解、西方對茶文化的理解以及中西差異茶文化的交融,闡述中西文化對于茶文化翻譯產生差異性的發展歷史,并進一步研究中西文化對于茶文化翻譯所存在的具體差異、文化差異背景下翻譯所存在的問題、影響中西文化翻譯產生差異的原因以及差異文化背景之下優化茶文化翻譯的策略,對要點逐一論述,以期能為中西文化翻譯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性;茶文化;翻譯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對于不同文化建設及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由于各民族和國家的生活習慣不同,所翻譯出的詞匯意蘊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為避免在翻譯過程中出現障礙與問題,應對翻譯對象背后的文化加以研究,從真實的角度進行客觀地翻譯,并實現文化帶動經濟的發展。本文將以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為例,研究中西文化所存在的差異性以及減少差異化翻譯的方法。
1中西文化對于茶文化的理解
1.1中國對于茶文化的理解
中國對于茶文化的理解是無階層的,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因此,對于中國人而言,茶文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就像吃飯一樣平常。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其涵蓋了哲理、藝術以及文化精神。茶常與禪文化相接,與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有關,也代表著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禮。中國茶文化所呈現出的歷史性,繼承了我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在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的風俗禮儀,在茶中也可品鑒出儒家與道家的哲學思想,可見茶文化對于中國的重要性。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茶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品項之一,茶文化已成為我國重要的交際方式,茶文化所衍生出的現代技術、新聞媒體以及市場經濟,成為在世界確立中國精神的有效途徑。
1.2西方對于茶文化的理解
1.2.1英國。英國飲茶歷史較為悠久,自1660年開始英國就從中國進口茶葉,當時主要的進口貿易商為英國東印度公司。與中國茶文化觀念不同的是,起初英國的茶葉只有皇室才能夠享用,再加之資本主義的統治,英國茶文化染上了些許階級色彩。從1750年開始,茶葉才開始變成國民性的飲品,也變成了優雅的象征,在中英翻譯中不難發現“茶”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茶類飲品本身;二是下午便餐的意思,也就是如今常用的“下午茶”一詞。最初,英國皇室會在家中擺設茶具、插花以及蠟臺,并進行舞蹈、音樂以及文化等交流,形成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茶外交文化,起初是一種“禮儀”的象征,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逐漸成為一種餐飲文化,與中國的“飲茶悟道”大相徑庭。
1.2.2美國。美國人的飲茶習慣是在部分歐洲人移民美國之后所形成的。美國初建時期經濟結構十分復雜,在復雜的環境下,也誕生了美國人對于茶文化的理解就是高效、方便、冷飲。高效是因為在美國的茶文化之中,很多茶在沖泡時都沒有茶葉,因此不愿在泡茶以及處理茶渣方面浪費時間,速溶茶對于他們而言更加的輕便、快捷。方便在于速溶茶葉觸手可得,無需蒸煮,涼水浸泡即可。冷飲體現在許多美國人都喜歡在茶中添加冰塊,這樣能形成冷香沁鼻、如沐春風的感覺?,F如今,在美國茶文化的影響之下,全球很多快節奏的城市以及年輕人都沿用了美國茶文化中的高效、方便以及冷飲,誕生了許多以罐裝和瓶裝的“速食”茶產品,使忙碌的都市人,也能在空閑之余,享受茶文化所帶來的愜意。
1.2.3法國。法國人的茶文化與英國和德國人有著相似之處,相似之處在于早期的茶葉只有皇室才可以享用,當茶葉傳入歐洲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法國人的重視,經歷了皇室的幾番宣傳及實踐后,激發了法國群眾對于茶文化的向往,從階級化逐漸演變成了民間化,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人們交際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中國茶文化不同的是,中國的茶文化,講究“取自天然”,多以茶水為主,而法國人則喜歡烹煮與沖泡相結合,在茶中加入奶、糖、蛋或酒,部分地區會在茶水中摻入一些松子酒,變成雞尾酒飲品飲用。因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茶文化方面的差異化,雖發源地相同,但經歷歷史及文化的演變和改革,呈現出了不同的茶文化特性,這值得翻譯人員深究。
1.3中西差異茶文化的交融
茶文化的交融時期在17世紀初,由荷蘭引進并迅速傳遍英、法、德等國家。在1662年,英國皇室凱瑟琳則提出“以茶代酒”的理念,一時之間將“東方樹葉”與外國文化融合推向了高潮。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國家,雖在理解與飲茶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別,但由于茶文化所蘊含的意志、精神以及理念,其成為了外交的主要形式,并得到了各個階層的認可。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時,除了要熟知翻譯對象國家的茶文化及歷史,更要注重茶文化的外交性,并以此視角進行深度探究。譯者要充分重視茶文化中所呈現出的差異性,將茶文化與經濟、人文相結合,抓住茶文化中所體現出的精髓與靈魂,實現翻譯質量的提升。
2中西文化茶文化翻譯差異性
2.1文化差異背景下翻譯所存在的問題
2.1.1翻譯缺乏準確性。當前茶文化的翻譯存在差異性的主要原因是翻譯不準確,其不準確的原因在于所呈現出的詞匯和語句會出現失真現象,一是由于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并且我國是茶文化的起源地,部分專業詞匯在英語中缺乏規范有效的對應專業術語,因此在翻譯信息上就無法實現對稱。二是茶文化較為復雜,茶葉系列較多,分類法也多種多樣,多數是按照中國人的飲茶習慣來區分,而這種區分方式,使西方人產生了極大的困惑,因此就會出現翻譯缺乏準確性的現象,有詞到而意不準的問題。例如:我國茶葉命名的分類方式多數用產地、季節以及發酵命名,像云南普洱、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等;春茶、夏茶、秋茶等;紅茶、綠茶、黑茶等,而在西方的茶葉分類卻呈現出單一性。
2.1.2未體現文化意蘊。茶文化涵蓋意蘊較廣,是一種通過實踐獲得物質并形成精神生產力與財富的總稱。其中包括制茶、飲茶、品茶、茶藝等等,所呈現出的文化特性也豐富多樣。因為其發展歷史悠久,在茶文化中可窺探出歷史性、時代性、地區性以及國際性。部分西方的翻譯對于中國茶文化的研究不夠,特指的地區或名詞多數用拼音所代替,這也破壞了茶文化背后的意境。例如:被大家所熟知的“西湖龍井”,在英文翻譯之中被譯為“XihuLongjingTea”,而翻譯時忽略了龍井背后的詞義。龍井原名龍泓,古人認為這圓形的泉池常年不干旱,是因為此處為泉與海的交匯處,其中有龍,因此被稱為龍井。在唐朝時期被譽為“雨前上品茶,明前珍品茶”,因此使用拼音翻譯,略顯蒼白。
2.1.3人員專業素養差。除以上內容之外,茶文化還包括茶書、茶俗、茶湯、典故等等,在翻譯時不僅考究翻譯人員對于文化的理解,而且對專業素養要求更是極高。當前,許多翻譯人員雖精通西方語言,并掌握一定的專業詞匯,但多數都流于表面,在傳統文化素養以及水平上參差不齊,這是導致茶文化翻譯呈現差異性的原因之一。例如:中國在表演茶藝方面,多數會使用成語來命名動作,像“高山流水”是指將茶壺提到高處,用水進行沖泡,提壺的動作是考驗茶藝表演人員專業性以及技藝的主要方式,在此環節中,不僅要體現茶壺的高度,還要體現與流水沖泡之間所產生的銜接性,因此用高山流水命名。在翻譯時大多情況會被翻譯成“Flushinghighandpurringlow”這種直白的翻譯方式,未能體現出茶藝文化的格調,在茶道意境的理解之上,還有待加強。
2.2影響中西文化翻譯產生差異的原因
2.2.1地域文化差異。造成中西方產生文化翻譯差異化的原因有多種,應從內部和外部逐一分析,并解決和攻克差異性。首先,在地域文化差異方面,制茶是茶文化的基礎,由于經緯度和地理環境的不同,同樣品種的茶葉也會產生不同的口感以及名稱,在沖泡時也會加入不同的茶料,這種茶文化所體現出的差異性,有非常分明的地域特色。以英國紅茶與中國紅茶為例,英國的紅茶口味較重,以云南滇紅茶與大吉嶺紅茶為基調,再加入佛手柑以及金盞花或紅花,還有不以茶葉為基礎的紅茶,使用水果以及花瓣等進行調配,芳香濃郁。而中式紅茶講究的是產地以及口感的不同,多以清飲為主。因此在翻譯中就會呈現出差異性,英文翻譯以顏色命名的較多,而在中文翻譯時除了要注意茶的品種,多數會注上茶的發酵方式,像英式伯爵紅茶。
2.2.2風俗文化差異。受不同地域文化影響的當地生活習慣以及所產生的風俗也不同,這種風俗會直接影響茶文化的翻譯。以德國人為例,德國東北部的東弗里斯蘭地區是飲茶、消費的主要地區,當地距離北海較近,由于人口較少、海風較為強烈,因此飲茶成為了北海地區人民抵御風寒的最佳方式。在古時咖啡飲品對于漁民和農民而言是價格較高的飲品,因此采用茶葉代替咖啡是最佳的選擇。而東佛里斯蘭茶以厚重的紅茶為主,主要以阿薩姆茶葉為基調,根據當地人的口味加入冰糖以及奶油使用開水浸泡,并不攪拌。與英國人比較他們更喜歡在茶中添加糖、檸檬以及各類草藥,因此在翻譯時就會出現以主要成分命名的茶,像Zimttee(肉桂茶)、Salbeitee(鼠尾草茶)等,有時也會以功效命名如Verdauungstee(助消化茶)等。
2.2.3歷史文化差異。歷史文化是影響不同地區產生不同茶文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此方面翻譯人員也不能忽視地區之間的歷史發展情況,應依據當地的歷史發展進行茶文化的翻譯。以美國人為例,眾所周知美國是殖民國家,復雜的多民族再加之歷史文化的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飲茶文化。雖美國人建國時間較短,但發展速度迅速,因此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文化歷史都是在快節奏之上發展起來的,人的飲茶文化也亦是如此。中國和大部分西方國家的飲茶方式,都以熱飲為主,而美國人則是采用冷飲的方式,因此罐裝的冷飲茶成為美國人的主要茶飲方式之一,多數不帶有茶葉的痕跡,以速溶為主,是一種快速的飲茶方式。因此在翻譯時通常都會使用直譯以及不帶有茶葉的方式翻譯,例如:Lemontea(檸檬紅茶)、oolongtea(烏龍茶)。
2.2.4宗教信仰差異。不同國家信奉的宗教不同,對茶文化的影響也頗深。中國的茶文化與道教文化淵源頗深,在飲茶時多以虛靜恬淡、禪意為主,并且多以“悟”與“禪”為主,對亞域地區的國家影響頗深。以茶作禪,在寺院中進行的茶道,以禪茶、普茶以及施茶為主,其小小的茶葉承載的是文明與民族精神。而西方國家多受基督教影響,如《新約•啟示錄》中約翰就對茶飲品有詳細的記載,基督教將茶樹看作是生命之樹,并具有一定的藥效。在克陸茲的《中國志》一書中對茶的描述是:“如有賓客造訪,體面人家習常做法為敬獻一種稱之為茶(cha)的熱水,裝在瓷質杯中,置于精致盤上(有多少人便有多少杯),熱水帶有紅色,藥味很重,他們時常飲用,這是用略帶苦澀味道的草制成的。”這一觀念在西方傳教士的宣傳之下對德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歐美國家影響頗深。
2.2.5思維習慣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語言習慣以及思維存在差異,因此造就了不同語言體系出現差異性,如詞匯、句子、篇章結構以及邏輯關系等。因此,在翻譯時,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所產生的翻譯也會不同。在翻譯時容易形成差異化的地方,分別為:語言思維、文化思維以及交際思維。在語言思維方面西方所呈現出的語序不同,因此在進行翻譯時,需要及時地調整順序以便保留特色。如《中國茶,世界香》宣傳片中,譯文將原標題中所出現的中國茶與世界香之間的關系用動詞連接了起來,這樣就能非常清晰地顯示出二者的關系,并且十分符合英語語言的習慣。例如:“茶,是一段旅程,從茶的產區、到無茶之地,從對茶的期盼、到創造屬于自己的茶,人們在永不停息的腳步中,尋找傳統、尋找希望。”
2.3差異文化背景優化茶文化翻譯策略
2.3.1補充茶文化解釋性詞匯。由于部分茶文化專屬名詞在翻譯過程中,缺乏原意的韻味,因此在翻譯時可采用補充性詞匯,來豐富詞義,以便提高讀者和聽者的理解度。例如:茶藝中的“高火味”一詞,如果直譯成“high-firetaste”有些許的不準確,可添加注解或補充性詞匯,讓讀者了解是由于高火氣的茶葉在品鑒時有火氣味,這樣會讓讀者更好理解,它并不是指真實的火焰。在口語翻譯時,無論是直譯或者是意譯都存在一定的缺點,因此譯者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將二者結合翻譯,以提高翻譯的準確性。2.3.2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研究。針對以上東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別,翻譯人員應加強對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以便減少茶文化在中西翻譯中的差異性。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要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以及闡釋,要充分結合上下文內容,理解文章以及表達人的中心思想,克服雙方在文化之間所出現的差異性障礙,平衡兩種語言的文化生態。部分存在交際性的意圖,翻譯人員也要研究是否要在文中體現,并加強讀者與原文作者之間的互動,與其產生共鳴。
2.3.3探索茶文化正確的表達。語言的形成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茶文化的誕生也承載著區域內人民的智慧和民風民俗。因此為了使翻譯更具準確性,應加強譯者對于茶文化的正確表達。首先,在思維上,翻譯時要尊重當地人書寫及語言習慣,提高還原語境的真實程度。其次,對不同語言的文化加以辨析,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并保證原意主旨的體現。最后,還要將其統一規范化,部分缺少的專業術語應與相關研究工作者加以研究,形成統一標準的表達方式。
2.3.4提升專業人員翻譯素養。翻譯的準確性與否,與翻譯人員的專業素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要不斷提升專業人員的翻譯素養、翻譯質量。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翻譯人員要本著敬業的原則,對茶文化和中西文化以及翻譯理論知識加以研究,提升興趣,將其合理運用到日常的工作之中。其次,翻譯人員也要注意日常知識的積累,在與外國人以及外國作品打交道時,要重視細節和知識點的累積,抓住每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樣才有利于后續翻譯工作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隨著歷史的演變加之各國外交政策的發展,“茶”成為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所體現出的差異性,正是各國地域、風俗、歷史以及宗教和思維所產生的差異。為更好地實現各國之間的交流,翻譯人員應加大對于各國歷史背景以及文化差異的研究,并實現無差異翻譯,為構建全球一體化進程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作者:翟平麗 單位:晉中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