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跨文化視角下的飲食文化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中西方飲食文化具有不同的關注重點
1.1西方人的飲食更加關注營養與生存
英美人注重食物吃下去后能夠使身體保持健康結實,能夠抵擋疾病的侵襲,而對食物其他的方面考慮得不多。盡管所吃食物的口味一成不變,但是西方人也認為必須要吃下去,因為食物有營養。換言之,西方人對于食物尤其關注是否具有搭配的營養成分,以及自身能否充分吸收。在西方烹調中處處可見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的現象,例如:開胃冷酒冰鎮后還要在其中加入冰塊,飲后舌表面的味覺神經的靈敏度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喪失,不能分辨飲食的味道;食用的牛排往往要求三分熟甚至還帶著血;白水煮土豆等等。西方人拒絕使用味精,認為味精沒有營養而且還有副作用;生吃西紅柿、黃瓜、生菜、洋白菜、洋蔥、西蘭花等蔬菜。
1.2中國人的飲食更加追求美味和享受
自古以來,中國人在飲食方面追求的是“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在中國的烹調中味道是其所追求的最高準則。中國人認為,“吃”絕不僅僅為了吃飽、有營養,有的時候在“美味”食物的誘惑面前,即使吃飽了還要接著吃點,主要是為了盡情地追求味覺的享受。雖然中國人非常講究食補、食療,主張利用合適的飲食來達到滋補養生的目的,但烹調的第一要求還是美味,因此中國飲食存在的最大弱點便是營養問題。
2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具體差異分析
2.1在飲食方式方面存在的差異
在中國,不管是私人或家庭聚會吃飯,還是因為公務、商務、婚禮等而舉辦的宴席,大家都圍坐在一張圓桌前,這可以從形式上營造一種禮貌、團結、共享樂趣的氛圍。而放在圓桌上的佳肴美味,既供一桌人欣賞品嘗,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席間,人們相互敬酒、讓菜,人與人之間相互體現了禮讓、尊重的美好品德。這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和”文化,以及普遍追求“大團圓”的心態。而在西方的宴會上,盡管食品和酒很重要,但是主要還是作為陪襯。舉行宴會的核心是交際,在席間通過主客之間的交談,達到增進友誼的目的。與中國飲食方式存在的更為明顯的差異是,西方一般習慣于自助餐,即陳列出所有的食物,以便于大家各取所需,而且吃飯時也沒有固定的位子,主客人可以自由走動,這樣方便人們相互之間交流感情,這也是西方人尊重自我、尊重個性的表現。綜上所述,增進友誼、交流情感是中西方宴會共同的目的,其中的差別只是中式宴會體現更多的是全體賓客的友誼,而西方宴會體現出的交誼更多的是在個別如相鄰賓客之間。
(1)中國人強調和諧,注重和合與整體。
中華民族向來追求“和”與“合”的境界,體現到烹飪方面則為調和“五味”,在食物烹制的過程中,在保持原料自然味道的同時,遵循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調和“五味”,從而達到食物的美味可口。因此,中國菜在烹制時都要選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同時選取多種調料來進行調和。因此,中國飲食往往以其味美而獨具魅力。
(2)西方人追求自由,注重個性與分別。
中西飲食文化的特征明顯的差異是中國重“和合”,而西方重“分別”。在西餐中,正菜的各種原料互不關聯,通俗地講:魚就是魚,雞就是雞,烹制時絕不相互搭配或與其他原料搭配,即使有搭配,也只體現在盤子中。例如:“土豆燒牛肉”這道菜,不是在一鍋中烹制土豆和牛肉,而是牛肉燒好后再搭配煮熟的土豆。這充分體現了西方“重分別”的社會文化。
2.2在飲食對象方面存在的差異
在西方人看來,菜肴主要用來充饑,因此往往是大塊吃肉、整塊吃雞,而中國往往隨意性地使用烹調原料,在西方人看來沒有利用價值的原料,在中國可能都是極好的;西方廚師覺得沒有辦法處理的原料,而在中國廚師的手中卻具有神奇的功用。西方人更重視合理地搭配營養,如他們的罐頭、快餐等食品,盡管都是一成不變的口味,但是具有豐富的營養,而且節省時間,所以西方人往往擁有比中國人普遍健壯的身體,個高、腿長、肩寬,肌肉發達。因此,針對具有明顯差異的西方飲食對象,有人認為中國人是植物性格,而西方人屬于動物性格。除此之外,中國人一般是一日兩餐或三餐,而西方人一般是一日多餐。
(1)西方堅持科學規范地進行烹調。
西方在菜譜中都以“克”進行原料計量,而且他們往往喜歡帶著菜譜去買菜、烹飪菜肴。但是在復雜的工序面前,他們常常是無能為力,這直接致使西餐缺乏特色。例如:肯德基在烹制炸雞時,不但要依據配方進行配料,而且還要嚴格按照規范控制油溫和炸雞的時間。因此,肯德基在全世界的味道都是相同的。除此之外,烹調的規范還要求配料的準確、添加調料時要以克計、烹調的時間要以秒計。因為西方過于強調規范化地制作菜肴,導致烹調變成一種機械性的工作,從而連機器人都可以代勞。
(2)中國推崇烹調的隨意與特色。
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烹調不講究精確和規范化,反而顯得很隨意。在中國的菜譜中,對于菜肴原材料的準備量、添加調料的量常常描述得非常模糊,一般都表述為“少許”、“半碗”、“一湯匙”等等,而究竟是多大的湯匙和碗,“少許”的量究竟是多少,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中國的烹調中,各大菜系的特色和風味都是不同的,哪怕是一個菜系里的同一菜品,也會由于不同廚師的愛好特點,而選擇不同的配菜和調料。甚至于一名廚師烹制同一菜品,也往往會根據季節、場合的不同,用餐人不同的身份、口味和要求進行相應的調整。中國烹調的這種隨意性的特點,使中式菜肴的菜式豐富多彩。
2.3在飲食習慣方面存在的差異
中國人在烹飪的過程中,喜歡添加醋、姜、蒜、蔥、辣椒等佐料,其作用是消脂、殺菌、刺激食欲、促進消化等;西方人在進行烹飪時不喜歡添加味精,主要是因為味精中含有鈉,過多地攝入不利于身體健康。中國人大多喜歡每天出去購買新鮮的食材進行烹飪,而西方人常常是一周內一次性地把食品購全存放在冰箱里,每天就是吃冷凍食品,而且所吃的罐頭以及腌制品的數量分別8倍和6倍于中國人所吃的數量,而這些罐頭以及腌制品較多地含有防腐劑和色素等,往往不利于身體健康。在飲食結構方面,中國人每天吃的蔬菜要遠遠多于西方人,而西方人每天吃掉大量的蛋白質食品,反而由于食用纖維素太少而影響腸胃的功能,因此與中國人相比,他們的消化系統患病、患癌的比例要高得多;中國人往往相對地吃粗糧,而西方人常常喜歡吃精面粉等細糧,實際情況是,粗糧的營養物質多于細糧;中國人偏愛使用植物油烹飪菜肴,而西方人則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而且每天還攝入很多的黃油。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可以促進飲食文化不斷地實現兼容互補,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新局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客觀地存在著飲食文化的交流,并且在全球經濟文化的不斷整合中,成為了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和融合的載體之一。作為一種文化,它的作用日益得到加強,并且比全球化的其他單一力量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且正悄悄地使全世界發生著改變。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注重研究飲食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能夠促進人們相互間加深了解,充分地享受飲食的不同而帶給人們的不同感受,從而進一步加強文化間的交流互補和融合,進而進一步增進友誼。
作者:牛澤鵬 單位:綏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