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方飲食文化3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
一、淮安飲食文化的內容
(一)淮安飲食文化的風俗
1、年節風俗
(1)小兒祭灶
淮安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說法,又因為真赤子無過失,所以淮安當地就形成了讓小兒主祭灶神的獨特習俗。
(2)除夕散窮
除夕散窮是淮安古風,這天送灶掃塵后,親友鄰里間,相互饋贈年糕包子炒米茶食、水果炒貨咸貨熟食,以通有無,叫“潑散”。除夕,好善樂施的人們還帶著一串串大錢,以蒲包或布袋分別裝上饅頭、大餅、什錦菜等,遍走窮街陋巷,見灶突無煙之家,不留姓名,加兩串大錢,悄悄從門縫塞進去。此舉又叫“散窮”。
2、飲酒習俗
飲酒習俗主要是人們在飲酒期間行酒令。酒令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歌舞,有手勢,有文字,有博弈,有投擲,有謎語,妙趣橫生,益智助興。而且淮安人好飲酒,善行令。其種類除歌舞令、搳拳、猜枚等,還有文酒雅集,多以分韻聯吟,或行律令為主,其中以《竹枝詞》最多,同時女席上也盛行酒令,主要是極富變化的《非字令》;開過蒙的兒童則行《數字令》。
3、婚俗———贊菜
淮安與眾不同的婚俗是“饗婦”古禮,俗稱贊菜。新人拜堂后,婆家還要為新娘舉行隆重宴會。新娘居首席置于廳堂中間,兩旁各有一二少女陪席。東西兩邊各置若干酒席,親友族人依次入座,謂之“搭席”,吹鼓手一旁演奏。從開始安座、敬酒,到上頭菜,均由男家最高輩份的主婦站著主持,叫做“贊菜”。
(二)淮安進食標準———“六適箴”
“適生為寶、適體為貴、適口為珍、適時為佳、適量為宜、適意為快”這24個字是淮安人在數千年的飲食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關于選取最佳食物的標準,最佳進食時間,最佳進食量,最佳的進食心理。(三)淮安飲食歷史典故淮安飲食歷史悠久,在歷史上形成了豐富的歷史典故,比如有天廚星典故、送廚子、里運河五十眼大灶、康熙烏沙河萬明宴、乾隆與平橋豆腐典故、李白與酒燜黃雞典故、鄭板橋與淮安糊涂粥典故、一雞九吃典故等等。
二、淮安飲食文化與經濟發展關系
飲食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經濟的繁榮帶動了飲食文化的發展,飲食文化的發展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可以說它們兩個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一)淮安市經濟的繁榮帶動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淮安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但是淮安菜的形成確是到隋唐時期。隨著南北大運河的貫通,為淮安市的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李北海《娑羅樹碑》稱淮陰為“淮楚巨防,江海通津”。楚州、泗州成為漕運要道,商旅云集,物阜民豐。溫庭筠《贈少年》描寫當時的淮安是“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宋時出現了三萬人戲場與蓋澆面的記載。明清時期,淮安市是“南船北馬”交匯地,優越的地理環境,帶來的是經濟的繁榮,鹽運、漕運都以此為樞紐,商賈齊聚淮安,商賈、達官貴人家中極盡盛饌侈靡之能事,居民進而效仿,此時淮安發明了諸如“全羊席”“、全鱔席”、“平橋豆腐”等名菜。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淮安地區飲食市場繁榮,出現了大量高檔酒樓和大眾飲食店,促使淮安飲食深入挖掘,創新發展,比如挖掘“全鱔席”69道,創新菜點蟹粉魚腐、龍背扣肉、蒲網獅子頭、酥皮蝦蟹等。
(二)淮安市飲食文化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首先帶動了淮安市經濟增長,據淮安市統計局統計,2010年淮安市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4.81億元,比上年增長19.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7.89億元,增長24.4%。其中,住宿業實現零售額4.54億元,增長23.3%;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3.36億元,增長24.5%;其次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淮安市通過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盱眙龍蝦節的舉辦,為淮安旅游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最后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食品加工業、廚師培訓業、酒店連鎖等。
三、淮安飲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對策
(一)深入挖掘淮安飲食文化內涵
前文提到,淮安飲食的特點是“和、精、清、新”,而且有著豐富的內容,這些飲食文化正能滿足就餐者的求新、求奇的需求,滿足就餐者的文化體驗需要,所以在餐飲業開發和設計時,應該深入挖掘淮安飲食文化的內涵,將文化內涵融入到餐飲產品的設計,比如餐廳的設計、菜點的設計、就餐工具的設計要營造淮安特有的飲食文化,餐飲企業的服務層面也要體現淮安飲食文化內涵,比如服務員的衣服的設計、服務員的服務語言、動作等。
(二)依托淮安飲食文化影響力,拓寬經濟發展渠道
1、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人們對美食的需求和渴望是無止境的,總是希望品嘗正宗的美味,希望到美食的原產地品嘗,體驗美食的文化。飲食文化旅游的開發能夠滿足旅游者這方面的需要。淮安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可以有多個主題,比如“淮安小吃游”、“盱眙龍蝦品嘗游”、“金湖龍蝦游”、“品淮安美食,探美食文化發展游”等。活動的內容要把淮安的飲食風俗、飲食特點、歷史典故展現出來,比如到淮安平橋品平橋豆腐,就要展現乾隆品“平橋豆腐”這一典故。
2、培育發展飲食品牌
品牌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的無形資產,品牌的作用無法估量。淮安的飲食文化獨具一格,其品牌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開發獨具淮安飲食文化特色的品牌已成為了淮安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淮安已開發了“中國淮揚菜集團”、“高溝捆蹄”等品牌,為淮安飲食文化品牌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接下來淮安應該培育更多的品牌,比如盱眙龍蝦、金湖龍蝦、碼頭牛羊肉、茶馓等等。3、擴大招商引資隨著“淮揚美食香天下,美麗清純洪澤湖”這一形象的傳播,淮安美食文化節、盱眙龍蝦節和金湖螃蟹節的舉辦,淮安的知名度進一步的擴大,為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據統計,2012年盱眙龍蝦節的舉辦為盱眙帶來了超百億的投資。
(三)淮安市經濟的發展推動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飲食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隨著淮安市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希望能夠吃的健康、吃出文化,這就要求餐飲企業進行創新,不但對現有的菜點進行深入的開發,還要開發出新的菜點。同時隨著淮安經濟的發展,來淮投資的外地人會越來越多,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也要求淮安菜進行創新。
作者:孟英偉 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二)
一、飲食文化的旅游價值
1、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旅以食為先”,據有關調查,在國際旅游消費中,飲食消費僅次于購物消費,占第二位,而在國內旅游消費中居首位。在旅游六要素中,飲食居首要地位,所以飲食文化成為旅游文化內涵中重要組成部分。所謂飲食文化,既包含有形的食料、菜品的開發,也涉及到器具的運用,也包含無形的飲食制作技藝、飲食習慣和風俗以及食品的消費及餐飲服務等一系列的在飲食活動中人類所展現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一種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潛在的旅游資源。
2、飲食文化旅游價值
在旅游產業中,飲食文化主要包括飲食質量、供給、營養、衛生等方面內容。眾所周知,旅游者到異地旅行,為的是滿足精神、物質上的某種需求,豐富奇特的地方飲食文化是人們展現在飲食活動中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是一項包含著豐富社會意義的重要文化活動,而飲食文化存大巨大的潛在的旅游價值。第一,促進地域文化傳播,保護傳統技藝,使之得以傳承。通過品嘗各地不同的特色菜肴,體驗不同的制作技藝,基于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需求,使得古老的傳統工藝不致調零,得以發展與傳承。第二,滿足游客需求,增強景點生命力,保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地方美食,可滿足游客口腹之欲,獲得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悅,截然不同的體驗,各地人文景觀的感受,民風民俗的了解,滿足游客求新求異的好奇心,同時滿足文化需求。第三,風味獨特的小吃,林林總總的土特產的購買與品嘗,在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的同時,也推動當地的包括服務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金華飲食文化旅游開發的優勢分析
1、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金華,古稱婺州,是中國飲食文明的發源。早在唐宋時期,婺州飲食業興盛,民間菜肴豐富“,婺菜”已初具雛形。唐朝地方名菜種類繁多,如金華煎豆腐,白切肉,毛芋絲、山粉肉圓等,頗具口碑。南宋建都臨安,婺州面食制工藝不斷提升。專業糕點作坊林立,大江南北糕餅豐富。明清時期,以農家鄉野“土菜”為核心的婺菜成為浙菜(八大菜系之一)的重要組成部分,素以“南料北烹”特色而見長。
2、種類齊全的物產資源,風味獨特的地方特產
金華市地處金衢盆地東緣,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金華的花茶、舉巖茶、佛手均聞名于國內。金華火腿是傳統名特產,以“色、香、味、形”四絕而聞名中外;金華壽生酒是中華傳統名酒,堪稱歷代酒中珍品。金華佛手酒,具有健胃、止痛、化滯、理氣等多種保健功能,是一種高品位酒。金華酥餅色澤金黃,香脆可口,是聞名遐邇的饋贈親朋好友傳統特產。品優特產還有烏南棗、金絲蜜棗、金華佛手、宣平蓮子等。金華市被譽為中國紅富士之鄉、中國藤稔葡萄之鄉、中國草莓之鄉、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桃李之鄉、中國源東白桃之鄉。豐富的物產為金華飲食文化的挖掘與開發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風味獨特的地方特產,突出地方“食”風味,無疑會提升金華地區旅游競爭力。
三、開發飲食文化旅游資源
1、金華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缺乏政策保障,缺少科學市場管理措施,金華飲食產業發展緩慢。金華飲食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但因缺少相關政策保障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價值的飲食文化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存在分散,不完整的現象,傳統飲食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和應用,反而使傳統斷層,老字號調零。第二,相對周邊地區,金華飲食產業起步晚,發展滯后。盡管金華是浙閩贛皖“四省九地市”經濟協作區龍頭,但飲食產業發展狀況與周邊區域相比,飲食攤點分散、布局混亂,品牌缺失,規模小,特色不明顯,缺少集品嘗、休閑、購物一體的飲食一條街,未突出獨特的“味”。沒有諸如廣州的美食街、美食坊,上海四大美食街等此類的上檔次,有特色,有規模的飲食產業街來滿足旅游業帶來的龐大的餐飲需求。
2、開發利用飲食文化資源的途徑與措施
通過以上分析,針對金華飲食業現狀,結合旅游實踐,大力開展旅游活動,可促進旅游事業上升新臺階。第一,成立研究機構,加強市場調研,開展飲食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對全市各大菜系,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營養、特點等,進行歸納整理,挖掘搜集相關歷史典故,整理成冊,使之更加系統、完整化。第二,立足本土,重點突出當地特色。基于經濟利益的趨使,各地紛紛仿制其他地區的口味,卻又難以原汁原味,失去了原來的獨特的風味,滿足不了游客的地域求異心理,毫無特色而言,也因此使旅游體驗大打折扣,失去原本的意義。所以,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一定要立足于當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第三,注重產品的創新,推進美食街類政府工程項目,發展美食旅游,真正把飲食文化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來開發。以飲食文化資源為依托,以美食為主題,以旅游為載體,發展美食旅游,一種新型旅游形式。要通過提高各級領導層的認識,樹立美食旅游的品牌意識,盡快把飲食文化納入旅游業發展規劃中。同時,可推出相應的美食街類項目工程,建文化氛圍濃郁、地方色彩鮮明的飲食文化美食中心,完善,規范飲食管理,為美食旅游奠定一定的條件基礎。第四,抓住機遇,配合適當的契機,形式多樣的開發發展飲食文化。結合五城同創,舊村改造項目,配合政府主打的鄉村旅游主題,進行整體規劃,保護文化資源的同時,整合開發各地區的飲食文化,差異性發展,彰顯各地特色。第五,科學有效、可行的管理體系作為保障,依托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合作協作。地方飲食文化的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有機的協調,統籌管理。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有效調動民間資本及其實際效益的關系,以科學可行的管理體系為保障,營造良好的開發環境支持。第六,加強飲食文化的宣傳促銷,多形式進行推廣。借助網絡、新聞、報紙等多種形式,把飲食文化當作一種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專題隆重推出。策劃、組織大的節慶,結合地方色彩鮮明的飲食文化美食中心,樹立品牌效應,開辟專門的“自助”餐館,通過游客的親身體驗,增強他們對飲食文化不同的感受。
四、結束語
總之,飲食美化是旅游業發展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各地發展旅游業的寶貴資源,把飲食文化與旅游活動相結合,挖掘、開發、弘揚、發展各地、各民族的飲食文化,對于提升民族經濟,促進旅游業與餐飲業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金華把握旅游餐飲市場的潮流和趨勢,大膽創新,開發旅游飲食文化資源新產品,在政府宏觀調控,正常方針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產業觀念、制定科學有效可行的戰略措施,金華旅游產業成為龍頭產業指日可待。
作者:郭淑華 單位: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三)
一、開封飲食文化的特色
開封地處中原,烹飪方面則相應形成“菜具飲食中和之味”的特點。“中和之味”適合中原人的生理習慣,于人體的五臟六腑調和適中,確屬美味中之上乘。這是開封菜,也是豫菜所獨具的特色,集眾美于一身,自立于中國烹飪之林。開封菜堅持“五味調和制湯提鮮,技法講究刀工精湛,選料精細取料廣泛”的特色,強調色、香、味、形、器、營養六要素有機的結合。開封菜調味的尺度要求亦甜、亦咸、亦辣,不偏不倚,適應性強,男女老少適口,四面八方皆宜。
(二)選料精細取料廣泛,烹飪技法高超
開封菜選料嚴謹,取材廣泛。長期以來,根據時令變化,更替不同的原料。任何時令鮮料,僅選用精、鮮之時,過時者不用。開封菜技法全面,烹調細致,刀工精湛。煎、炸、熘、燉、燒等皆有所長,其中特別講究火候的運用。火力可大可小,火勢可猛可緩,火度可高可低,火時可長可短,變化頗多,不一而足。如傳統名菜扒廣肚,講究文武用火、鍋內成形,號稱“無芡自來黏”。而熘可使油水交融,用油不見油,如傳統菜糖醋軟熘鯉魚焙面,將炸好的魚對入清湯熘制,烘出的“活汁”,酸、甜、咸三味俱全。
(三)風味小吃名揚天下
開封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制作精美。雖是小吃,均極為講究,已成為開封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開封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開封不僅有名揚全國,被評為“中華名小吃”和“中國名點”的開封第一樓小籠包子,其他如桶子雞、炒涼粉、黃燜魚、杏仁茶等等風味小吃也各具特色。開封晚上夜市更是生意興隆,熱鬧非凡,在開封,最著名的夜市是鼓樓夜市,已入選為全國十大夜市。這里共有800多家攤點、鋪位,其中經營小吃的就有l40多家,有l20多個品種,成為國內外游客游在開封、吃在開封的必經之處。
二、開封飲食文化進一步開發的必要性
目前開封憑借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和較高的知名度,每年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光臨,地方飲食已成為較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為開封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開封地方飲食業開發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地方飲食知名度仍不高。雖然開封飲食文化開發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其知名度仍然不高,在旅游飲食文化產品的宣傳上缺乏力度。“吃在開封”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品牌影響力度較小。二是缺乏精品和品牌。雖然目前開封第一樓和開封鼓樓夜市等有一定知名度,但其品牌影響力仍然不高。開封與其它地區相比在打造餐飲品牌、提升餐飲文化內涵、突顯地方特色等方面顯得落后,缺乏旅游飲食文化資源的精品意識和創新精神。三是文化韻味顯現不足。目前開封地方飲食在旅游產業開發中,對深厚的飲食文化傳統挖掘不夠,基本上仍停留在以品嘗佳肴為主,外地游客對深厚的開封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沒有深刻的了解。四是消費環境欠佳。飲食行業往往離不開優美的消費環境的支持。目前開封的飲食消費環境仍然欠佳,開封城市整體環境給旅游者的感知欠佳,旅游飲食文化景觀沒有進行較好布局,缺乏特色,就餐環境不佳。五是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差強人意,尤其是開封的夜市。夜市是開封飲食的一個重要特色,而鼓樓夜市憑借著規模和品種早已成為開封的一個對外窗口和一張名片,但不盡人意的服務質量正在蠶食著這張名片的光彩。
三、開封飲食文化旅游開發策略
(一)政府重視,準確定位
開封飲食文化旅游開發應該實行政府主導戰略,因此開封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開封飲食文化的開發,必須明確開封旅游餐飲業在建立旅游強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議開封成立旅游飲食文化開發相關部門,開展旅游餐飲文化產業政策研究,提出扶持政策,促進其發展壯大,最終使飲食文化產品成為開封的旅游中的拳頭產品或品牌。當然還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應采取“政府政策主導,多方配合,企業主角”的操作模式進行。
(二)加強飲食文化建筑景觀規劃
飲食文化景觀是借助餐館特色、菜肴特色等多方面的物質形態來體現。首先應做好旅游飲食景觀空間布局規劃。由于開封飲食文化種類、類型、風味以及檔次的不同,開封在飲食文化景觀布局方面要按照適當聚集又分散的特點來布局,如特色中高檔旅游餐飲應該布局在開封老城區,特別是開封宋街及重要景點附近,同時對地方風味小吃也應該集中布局,建設規劃好鼓樓夜市,使之成為一個景觀。其次加強飲食建筑景觀規劃。開封的飲食建筑景觀應該以突出宋代建筑的特色為主,這是開封飲食業打造鮮明形象的關鍵之一。因此開封的一些酒店必須很好地結合歷史,神形兼備地體現宋代東京建筑特色,這樣才能有別于其他城市和地區的食文化旅游。
(三)加大特色旅游飲食的開發
開封旅游飲食文化要做大做強,大力開發具有開封本地特色的旅游飲食品種是關鍵。首先應對開封悠久飲食文化內容挖掘整理,這是最基礎的工作。組織相當的人力,在全市范圍內對歷史飲食文化進一步挖掘、整理,做到古為今用。其次根據開封飲食文化的歷史,發掘宋菜,開發仿宋菜,創制特色菜品,在地方菜肴和飲食品種方面進行創新。三是加大對現有的開封第一樓、馬豫興、稻香居、又一新等品牌飲食老店的扶持,促進其不斷發展壯大,并進行產品創新,使其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四是對開封小吃的規劃,應該對開封小吃進行不斷的發展創新,把開封鼓樓夜市規劃開發成為聞名全國的夜市點,吸引更多的游客。五是注重游客的體驗參與,在飲食文化的開發時要考慮到的游客的體驗參與需求,開發一些體驗參與性強的飲食文化活動。
(四)重視市場營銷,樹立形象和品牌
品牌和形象是旅游業競爭中的重要資源。開封在旅游業的對外宣傳促銷中,應把開封飲食文化作為不可少的內容,爭取在游客心目中形成“游在河南,吃在開封”的印象。為此應作專題宣傳,隆重推出,在旅游線路編制中,可以考慮開封飲食文化的介入。二將飲食文化旅游與特殊節慶活動或節日形成互動,充分利用現有的開封菊花會展等節慶來宣傳開封飲食文化,還要通過舉辦“開封美食節”來弘揚開封的飲食文化。三是把開封代表菜肴、食點作為旅游商品進行開發生產,廣泛傳播開封飲食文化。
(五)營造綠色消費環境
優美消費環境對飲食文化的旅游發展至關重要,開封一定要注意整體環境衛生的整治,給游客樹立一個良好的飲食消費環境。首先要做好開封的城市風貌和環境衛生的管理,加強綠化,給游客一個干凈衛生的城市印象。其次是大力建設各類綠色農業和旅游食品產業基地和有機農業基地,向旅游者和餐飲企業提供有信譽的綠色安全食品,提升開封飲食文化的檔次和特色。三是開展地方飲食名品、名店、名小吃認定活動,規范市場,推廣綠色餐飲認證制度。(六)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對于地方特色飲食文化的開發,要求從業人員素質高,知識面廣,,特別要有創新意識。他們不僅要懂得烹飪理論和技巧,還要懂得藝術、美學、養生學、民俗學、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仿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所以要注重培養這類創新人才,此外,還要培養專業服務人才、民族歌舞人才、管理人才、宣傳、促銷、策劃人才等,只有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開封的特色飲食業才能發展,才能繁榮。
作者:毛杰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