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外飲食文化與古代飲食文化的關聯,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全盛時期之一,佛教文化作為唐代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達到了鼎盛階段。隨著唐代中日交流日益頻繁,佛教文化以及唐代飲食習慣也東傳日本,在日本生根發芽,這使得日本的佛教文化有了新突破,也使得日本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新變化。本文從面食、豆腐、食療三個方面出發,介紹日本飲食文化與唐代飲食文化的關聯,從而加深對中日兩國飲食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唐代;日本飲食;食療
我國唐代經濟繁榮,實力雄厚,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與周邊國家交流融合的增多,人們的飲食結構更加完善,飲食方式更加豐富。唐代在注重本土佛教傳播的同時,也積極向周邊國家傳播佛教,日本作為大唐的鄰邦,更是不斷接受著佛教的洗禮。隨著兩國溝通的加強,唐代飲食也通過多種途徑傳入日本,并在日本大放異彩。接下來,本文將以飲食交流文化中的面食、豆腐、食療為例,感悟日本飲食文化與唐代飲食文化的關聯。
一、面食
說到面食就不得不提到面食的原料——小麥。唐代,隨著種植區域的擴大,小麥的地位日漸提高,同時,水磨技術的成熟也推動了小麥到面粉的精細化作業,為面食的普及提供了可能[1]。唐代,統治者為加強思想統治,通過詔令、大興寺廟等方式來傳播佛法,此外,還通過飲食限制措施讓民眾更切身感知認同佛教。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五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因此唐代統治者一直主張齋戒,提倡素食。百姓和僧人想要補充營養并且填飽肚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吃面食,面食營養豐富,充饑感強,是代替肉食的不二選擇。因此,唐代面食花樣繁多,在《食經》和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帳》中,記有的43種主食有39種是面食[2]。蒸餅、比羅、胡餅、餛飩、湯餅、環餅等都是當時大受歡迎的食物。唐代,鑒真東渡日本,不僅為日本帶去了先進的佛教思想,也將大陸的飲食文化一并傳播到日本。根據《鑒真和尚東征傳》記載,天寶二年,鑒真在做東渡日本的準備時,“備辦海糧:苓脂紅綠米一百石、甜豉三千石、牛蘇一百八十斤、面五十石、干胡餅二車、干蒸餅一車、干薄餅一萬、番捻頭一半車。”鑒真第五次準備東渡時,“造舟、買香藥、備辦百物,一如天寶二載所備。”[3]這兩次東渡雖未能成功,但在漫長的海上航行中,儲存大量食物是必不可少的,這些食物中不乏有一些面食。另外,最終與鑒真一起前往日本的還有他的弟子以及日本的遣唐使,這些人很可能將在大陸掌握的與面食相關的制作工藝帶到日本并傳播開來。日本學者市毛弘子分析認為,“小麥粉及其加工品是伴隨著佛教從中國傳來的”“在相當早的時候就隨著佛教一起傳來,以寺院為中心,漸漸地傳播開來”。其中,面條類的食物8世紀初就隨佛教由中國傳入了日本,起初的名字曰索餅或麥繩,到18世紀才將索餅稱作面[4]。面條后來在日本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現如今,日式拉面已經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在日本,全國各地遍布著拉面店,電臺節目還會播放有關拉面的節目,不僅如此,日本甚至還有拉面博物館以及拉面研究會,可見拉面的風靡程度。后來,日本人安藤百福在拉面文化的影響下發明了方便面,方便面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這也是人類飲食文化歷史上的一次革新。除了面條的傳入外,日本還模仿和學習了唐代的“果子”,果子在唐時是指那些由面粉制作而成的點心類食品。日本文獻《廚事類紀》和《二中歷(八貢膳)》中亦有“唐?”的記載。現在,日語仍將面點一類稱為“?子”,且這一發音與字形與唐代之“果子”幾乎一致,這從語言學上體現出唐風對日本飲食的一些影響[5]。日式和果子后來在唐果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被賦予了眾多文化內涵,同時也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必不可少的禮品。
二、豆腐
相傳漢淮南王為追求長生不老,在煉制丹藥時偶然之間發明了豆腐。雖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是應克榮在《豆腐起源考》一文中從文字和實物等方面印證:漢淮南王劉安是豆腐的發明者,安徽淮南是豆腐的發祥地[6]。豆腐潔白鮮美,營養豐富。五代《清異錄》也記載“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將豆腐比作“小宰羊”,可見豆腐的營養價值之高。這也說明,在唐、五代時期,豆腐制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另外,豆腐作為素食,清爽嫩滑,豆香濃醇,適合修身養性,又因民間傳說其發明者淮南王修行成仙,更為其增添了信仰色彩。因此早在漢唐時期,就在佛教飲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唐代,揚州佛教興盛,高?寺、天寧寺、大明寺等規模較大的寺院,僧人眾多,都有豆腐作坊,磨豆漿、制豆腐供僧人食用[7]。有關日本豆腐的起源,有很多不同說法,民間比較認同的是“鑒真說”,也就是認為豆腐是由鑒真從中國傳來的。鑒真在日本期間,不僅在他居住的唐禪院、唐招提寺制作豆腐,供養四方僧眾,還將其制作方法通過佛門傳至民間。當時的食袋上都印有“唐傳豆腐干,淮南堂制”字樣。在本世紀初,日本電視臺為紀念“豆腐始祖”鑒真,就曾專程前往鑒真的老家揚州,拍攝豆腐的傳統工藝,鑒真的地位可見一斑[7]。隨著豆腐制作方法在日本廣泛傳播,豆腐日漸受到人們的青睞。1782年日本出現了第一本介紹如何做豆腐的菜譜書——《豆腐百珍》,隨后《豆腐百珍續篇》《豆腐百珍余錄》又相繼出版,皆受到人們的喜愛。現在,日本人常吃的是木綿豆腐和絹豆腐,木綿豆腐質感粗糙,多用做炸物、火鍋,而絹豆腐相對柔軟絲滑,多用來做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麻婆豆腐、關東煮、凍豆腐等菜式都經常出現在餐桌上,蛋白質豐富的豆腐在日本的精進料理中也有一席之地。另外,像京都南禪寺順正、京都銀湯葉、豆水樓等專做豆腐料理店也是小有名氣,是品嘗日本豆腐的精選料理店。現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還會舉行“豆腐祭”,如日本的大山豆腐祭會在直徑四米的大鍋中做湯豆腐,還會讓大家體驗制作豆腐的過程,可見日本人對豆腐的喜愛之情。
三、食療
隋唐時期是我國食療學的興盛時期,遼闊的版圖以及多方面的對外交流使得人們獲得了更多的原材料,為食療的高度發展提供了條件。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中就記有食治篇,這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食療專著。他主張“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而其弟子孟詵集前人之大成編成了《食療本草》,是我國第一部集食物、中藥為一體的藥膳學專著,至隋唐時期,我國已經有食療專著約60余種[8]。隨著食療理念的不斷傳播,唐代食療養生成為流行趨勢,以五谷、蔬菜、果品為原料的食品受到人們青睞。唐代,中日交流頻繁,中醫學大量傳入日本。頒布于公元701年的《大寶律令》是日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上面就規定“朝廷設立典藥寮,引進中國醫學”。除了典藥寮,朝廷還設內藥司,進行醫療管理。同時還進行醫學教育,而醫學教科書則全部為中國的醫書。[9]除此以外,佛教僧人也為中國醫學傳播做出了貢獻,鑒真就是其中一位。鑒真不僅醫術高明,還積極將自己的醫學知識傳播給日本民眾,日本文獻《皇國名醫傳》記載說“鑒真醫能”“醫道益開,世傳鑒真。”[3]隨著中醫傳入日本,中國的食療文化也隨之東漸日本。984年醫學家丹波康賴根據隋唐時期以及之前的醫學著作,編著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醫學書籍《醫心方》,其中二十九卷為飲食導引卷,三十卷為食療本草卷,后來,隨著中醫食療的影響不斷擴大,日本對食療的接受度提高,研究食療的著作日益增多,江戶末期日本食療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現在,日本許多地方還會舉辦有關食療的學習會、交流會,為民眾提供學習食療的平臺。除了醫學著作和醫學理論外,具有保健功能的屠蘇酒和七草粥也是在唐代傳入日本,其制作原料雖有所改變,但仍有保健功能。現在,日本有些地區還會在正月初一飲有驅邪去病功效的屠蘇酒,另外,一些藥店還保留著在年末配送屠蘇散的習慣[8]。正月過年期間不免大吃大喝,日本人會在這時喝清淡爽口的七草粥,以此調節腸胃,達到療養效果。
四、結語
唐代強盛的國力和興盛的佛教為其對外溝通交流提供了先決條件,日本人對唐的崇拜以及對佛教的推崇是其與唐交往的契機。在這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兩國的飲食文化交流才逐步推進。日本在繼承唐代飲食的基礎上,根據本國國民飲食習慣,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中日兩國交流歷史源遠流長,本文涉及的面食、豆腐、食療都是兩國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縮影,是兩國飲食文化軌跡碰撞的突出見證。
參考文獻:
[1]雷茜之.唐代飲食與日本飲食的佛緣[D].中共中央黨校碩士論文,2016.
[2]張雅麗.唐宋時期素食習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
[3][日]真人元開撰.鑒真和上東征傳[M].梁明院校注.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6.
[4]徐靜波.日本飲食文化—歷史與現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付婷.隋唐飲食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5.
[6]應克榮.豆腐起源考[J].安徽史學,2013(3):127-128.
[7]許鳳儀.日本豆腐根在揚州[J].尋根,2008(2):31-33.
[8]劉蕊芬.中日兩國飲食療法(藥膳)的源流與異同的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07.
作者:張慧晶 單位: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