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間的跨文化交際也越來越頻繁。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可以達到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目的,更是促進國與國之間建立良好關系和實現共同發展的催化劑。鑒于文化差異的存在,跨文化交際也愈加復雜化,想要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并非易事。本文主要從文化差異的視角來分析影響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因素,把文化因素分別與語言和非言語行為兩方面相結合進行分析,以便中西跨文化交際者深入了解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減少交際障礙。
[關鍵詞]文化差異;中西方跨文化交際;語言因素;非言語行為
跨文化交際學是一門具有生命力和推動力的新生學科,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迅速地發展起來。改革開放加快了我國對外交流的步伐,尤其是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流迅速增多,跨文化交際也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一般認為,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不僅包括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還包括任何在語言及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顧佳希,2016)。由于文化差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心理因素、語言、非言語行為等)的客觀存在,當前中西方之間的跨文化交際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語言不通、理解偏差、交際障礙、文化誤讀、文化沖突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文化誤讀。鑒于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誤讀事件屢屢發生,交際者必須了解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諸多因素,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以便在跨文化交際中減少失誤,從而促進中西文化的交融和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提高跨文化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言,首先,從交際者自身方面來說,交際者要主動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習跨文化交際知識、研究跨文化交際方法、分析跨文化交際失敗原因等來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跨文化交際者要從外部環境中汲取有關跨文化交際的成功案例,并積極地參與到跨文化交際當中來豐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與經驗,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積累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經驗。
1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因素
1.1文化的定義及內涵
文化是一種精神文明,是動態的存在,由一系列的綜合因素(包括地理環境、思維方式、語言、社會環境、民族民俗、價值觀念等)而形成的獨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姜琳,2008)。此外,文化還包括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模式化且固定的思維方式,并通過人們的日常交流體現出來。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情懷,它呈現出動態的變化過程,并不斷地與時俱進。因此,文化的內涵也是豐富多彩的。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民俗、信念、價值觀、社會地位、性別差異、心理、環境等因素,在交流互動中尤為重要,更體現在跨文化交際當中(徐俊彥,2011)。由于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信仰等,所以各個民族對文化也會有不同的認知,文化差異處處隱現。其實,正是這種深層次文化精神的不同,才使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但這也是跨文化交際的難題所在。因此,跨文化交際者應該充分了解異文化內涵,學習文化識別,以便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到從容鎮定,減少失誤。
1.2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體現
一直以來,由地域因素和心理因素而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所造成的理解障礙現象屢見不鮮,文化誤讀是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集中體現。因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可以說,文化差異是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中西方的人們在思維方式層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比如:中國人謙虛、含蓄、重感情、形象思維發達;而西方人開放、大膽、重理性、邏輯思維較強。因此,即便是同一句話或同一個動作,不同國家的人也會理解成不同的含義,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理解偏差。交際不僅僅是指語言的交流,同時交際者的每一個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都在傳達信息。而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無論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都會被有差異地進行解讀,而被解讀出的信息與原信息定會有所不同,文化誤讀就會自然而然發生。
(二)文化認同對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意義
文化認同是指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認可。一個文化知識豐富的人,不僅對本民族文化具有較高程度的認同,而且會在了解其他文化后,相應地產生對其他文化的認同(張白楊,2012)。文化認同的形成與時間有著一定的關系。一個人若是在某個地方待得久了,自然而然會進一步了解其文化知識,也就越容易形成文化認同。那么,在這樣的文化認同下,跨文化交際者在交際中就會減少文化誤讀和對彼此的不信任,從而建立一種包容和理解信任的交際圈。文化認同并沒有否定文化差異的存在,只是交際者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礎上對異文化的尊重和認同。文化認同對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跨文化交際者要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增強文化認同感,以便跨文化交際能夠順利進行。
2語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2.1語言的內涵及其文化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不僅是作為一種聲音符號系統和溝通的工具,它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對人們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語言的工具性使它有著穩定的特性,而它的人文性使其具有靈活的特性。任何一種語言都是該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果,體現該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的內涵與民族積淀密切相關,所以各個民族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也大不相同。如同學習一門外語,學習者不僅僅要掌握其詞匯和語法,更重要的是對該語言所在的民族文化進行學習。此外,語言學習與跨文化交際之間是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語言學習對跨文化交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開展同樣會提高人們的語言能力(黃靜,2013),由此可見,語言的文化性在跨文化交際中至關重要。
2.2從文化差層面解讀語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一)英漢語言的語義選擇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語言和思維方式自然不同,英漢語言的語義選擇尤為重要。語言語義選擇不當,很容易造成理解偏差,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例如,在二戰期間,敦促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內閣對《波茨坦公告》執行一種“默殺”政策,原本表達的意思是“不加評論”。但“默殺”一詞在日語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即可以理解為“不加評論”,又可以理解為“不予理睬”。因為文化差異的影響,譯員在翻譯時選擇了后一種意思。有學者認為,正是由于譯員在這種文化差異下的誤譯,致使美國政府理解錯誤,因此做出投擲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的決定。可見,由語義選擇錯誤而造成的文化誤讀給日本帶來的后果是毀滅性的,從而成為歷史上最具代價的“誤譯”之例。因此,語義選擇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跨文化交際者必須慎重。
(二)詞匯解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詞匯同樣地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此,相同的詞匯,對于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而言,也會理解成不同的意思。例如“先生”一詞,在中國文化里一般是對年長的或有學問的人的尊稱;還有一種情況是稱呼別人,且多指男性。而中國近代出現了幾位“女先生”,如李清照、冰心、張愛玲、楊絳等。為什么中國女性也會有“先生”的稱謂,這是和中國文化密不可分的。在中國,女性會因為對社會具有重要貢獻或影響力,而獲得“先生”稱謂。如果一個跨文化交際者不了解中國文化里“先生”一詞的含義,一味地認為“先生”是男性的代名詞,那樣就會造成誤解和文化誤解,引起尷尬。由于缺乏廣泛而扎實的文化理論知識,跨文化交際者甚至是本民族語者對于某些句子或詞匯也只會做簡單的字面翻譯,以至于時常產生文化誤解。比如:hand、head、heart等詞,在某些詞匯和句子中,就不能只做簡單的直譯。如在“Theindustrywereshortofhandsdur-ingsummervacation”一句中,“beshortofhands”若翻譯為“缺手”就會造成文化上的誤解。這里的“hand”一詞運用了提喻,應理解為“缺少人手”。諸如此類的暗喻、轉喻、委婉語、本民族成語、諺語、歇后語等的使用可能會給交際者帶來不同程度交際障礙,所以跨文化交際者要在這一方面多下功夫。尤其是成語、諺語、歇后語等涉及到民族民俗文化知識的,在翻譯時要尤為小心,因為它們都帶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內涵。若是缺少相應的文化知識,無論是對跨文化交際者還是從事跨文化翻譯的工作人員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跨文化交際者需要儲備一定的文化知識,這對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3非言語行為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3.1非言語行為的定義和內涵
非言語行為是指除語言交流以外的各種行為,主要是人們利用自己的身體動作、面部表情、距離等傳遞交際信息(楊真洪,2003)。非言語行為可以彌補語言交流的不足,使語言交流更具形象性。非言語行為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跨文化交際者在運用或理解肢體語言時要倍加仔細。
3.2文化差異下非言語行為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一)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是指人們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表明交際意圖、傳遞交際信息的一種特殊行為。肢體語言不同于人類通過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肢體語言是一種無聲的交流方式,但它所傳遞的信息絕不比人類或動物的有聲語言要少。反而肢體語言具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優點:肢體語言動作簡便直觀,包含信息量大。因為肢體語言是一個人本能地用自己的體態來表達思想感情,所以它直觀、迅速、可靠性強。一個人的姿勢、眼神、手勢、音高、動作等都可以向對方傳遞一定的信息,并且使用這些肢體語言還可以增強表達效果。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若能正確地使用肢體語言,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反之,若是誤用了肢體語言,也會使對方產生不愉快的心情,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對交際產生消極影響。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人們使用自己臉上的各個器官來表現自己的情緒狀態。比如:通過眼睛表現出的各種眼神傳遞出不同的思想感情;通過眉毛表現出來的內心狀況;通過嘴巴表現出來的心情等。人類的面部表情靈活多樣,不同的面部表情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交際者要小心識別。人的眼睛在一系列的面部表情中是最為傳神的,人的眼睛所包含的內容和感情也是最為豐富的。著名的語言學家RalphWaldoEmerron曾說過:“人類的眼神所能表達的思想至少與他的舌頭傳遞的信息是一樣多的。”(楊真洪,2003)這說明人類的眼睛具有很大的信息量。比如,中國人瞪大眼睛表示“驚訝、呆住”;瞇著眼睛表示“輕視、不屑”;眼睛往下看則表示“謙虛”;與對方進行目光交流表示“尊重”。但是,在其他國家,這些眼神可能會被賦予不同的代表意義。在美國,人們講話喜歡看著對方,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對自己的“自信”;而凝視別人則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尤其是不要凝視陌生女性,即使你認為她很漂亮。在跨文化交際中,跨文化交際者學習理解各種面部表情所隱藏的真正意義,至關重要。如今很流行的網絡交際表情“emoji”,在跨文化交際中也是大有用處的。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可能語言不通,但是我們可以使用各種豐富的表情符號來傳遞自己的交際目的和思想情感,通過表情符號聯想到對方的心情。一個較為典型的“emoji”表情符號是“facewithtearsofjoy”,它包含著復雜的心情:搞笑、無奈、或荒謬等。在跨文化交際中若能恰到好處地使用這些“emo-ji”表情符號,亦可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思想,對跨文化交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身體姿勢
一個人的身體姿勢可以傳遞出其性格特征、社會地位、職業、內心情感等一系列信息。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走路姿勢,推測他的內心狀態和性格特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某種姿態在某一民族具有積極的含義,但在另一民族卻可能是消極含義,不能為人們所接受。鑒于這種情況,我們不能以本民族的身體姿勢含義來理解其他民族身體姿勢的隱含意義。比如,中國人雙腿交叉而坐,表示他們“自信”和“驕傲”;而有時會有“不尊重”和“隨便”的含義,因為此時人們處于一種比較輕松自在的狀態。出現這樣兩種不同含義的原因和人們所在的場合以及和什么樣的人交流密切相關,所以即使同樣的姿勢也會產生不同的含義。而同樣做出雙腿交叉而坐這一動作的美國人,則表示他們“成功”且“自信”。鑒于中美兩國對此姿勢的不同理解,對于缺乏相關文化意識的交際者來說,若不分場合做出這樣的動作,就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文化誤讀。跨文化交際者在交際中應謹慎小心,多學習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肢體語言,認真體會和領悟各個民族肢體語言的內涵,才能進行適當的跨文化交際。
(四)交際距離
在交際中,距離是指交際雙方之間所保持的距離。從交際雙方所處的距離來看,我們可以推測出交際雙方的親密程度、交際雙方的教育背景、交際雙方的性格特征等;從更深的層次來看,距離也反映民族文化特征。所以,任何人都需要一個適合自己交流的距離,不能逾矩。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比如,英國人與法國人交流時,會出現法國人不停“前進”,英國人不斷“后退”的有趣現象。合適的距離,對于交際雙方的交流具有促進作用;所處距離不當,必然對跨文化交際產生不利影響。所以,關于“距離”的跨文化交際知識也需要交際者積極地學習,為今后的跨文化交際打好基礎。
3.3非言語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特殊意義
非言語行為在跨交際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彌補語言交際的不足,為跨文化交際減少難題。首先,就非言語行為所產生的積極作用而言,它有助于緩解語言上的交流障礙,使交際雙方得以順利的交流下去;其次,它有助于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盡管非言語行為在交際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的影響并不全是積極的。對于缺乏文化和語言知識的跨文化交際者來說,在跨文化交際中隨意使用本民族的非言語行為于另一民族很可能是行不通的,甚至會造成消極作用。因此,跨文化交際者在使用肢體語言時要謹慎,切忌使用不了解的肢體語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4結語
跨文化交際在當今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種具有推動力的交際活動,是各個國家加強聯系以及走向國際的重要一步。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實為不易,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文化差異下對跨文化交際具有影響的相關的因素,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增添更多有利因素。
參考文獻
[1]顧佳希.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
[2]黃靜.外語學習與跨文化交流的交互性[M].江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17).
[3]姜琳.文化差異性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3).
[4]徐俊彥.淺談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J].民營科技,2011(5).
[5]楊真洪.非言語行為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
[6]張白楊.文化差異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職業時空,2012(6).
作者:付娟娟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