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飲食文化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鄉村飲食文化論文
一、南京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及飲食文化的特征分析
(1)飯稻羹魚,魚米之鄉的飲食風習。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明確了早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以稻米為主食,以魚蝦為副食品的飲食特色,這里的“楚越之地”就包括了現在的南京地區。由于濕潤溫暖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南京地區一直以來就有種植稻米的生產習俗,南京地區稻作文化的繁榮不僅影響了人民日常的勞作活動,同時也深深影響了人民飲食風俗的形成,充足的稻米供應也為南京豐富多彩的糕團工藝創造了條件。河湖交錯的水文特點形成了吳越地區獨特的“漁文化”,極富地方特色。南京地區以漁耕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太湖地區物產豐饒、生產魚蝦的地域特點也為南京鄉民養鴨食鴨文化的興起提供了條件,南京的鴨肴種類繁多,是南京鄉村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筆。
(2)因地取材,講究時令的飲食生態。鄉村飲食與都市顯著的其選料的新鮮度和生態性,即南京的飲食對大都運用本地的食材制作而成,保證了材料的新鮮和健康。南京的低山丘陵和崗地約占總面積的67%,平原、洼地和河流約占了39.2%,平原地區肥沃的土壤、星羅棋布的水域以及丘陵崗地的林業資源,使南京鄉村擁有豐富的原材料,家禽、河鮮、野菜都在南京傳統鄉村飲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南京鄉間嗜食野菜,“南京人不識寶,一口野菜一口草”以及“南京人一大怪,不愛葷菜愛野菜”等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民諺都證明了食野菜的風俗在南京地區的普及。相比于城市,鄉村地區的食材更具有時令季節的特征,人們掌握原料的生長規律,講究適時而食,如“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鵝冬有蔬“等都反映了南京農村注重時令的樸素自然觀,成為了人們寶貴的生產生活經驗。
(3)咸鮮潤甜、醇和酥嫩的原汁本味。質樸無華的鄉村飲食采用的是最簡單的加工制作方式,傳統的制作過程和不經雕琢的加工工藝使得農家菜更能保留食物的原始風味,配合鮮活的食材給人帶來獨特的體驗。南京鄉村的飲食風味保留了江南鄉村地區鮮嫩清淡的飲食風格共性,同時也更注重地域的適應性,使得南京鄉村飲食兼具了南北飲食的風格特色,如金陵名菜蘆蒿炒香干,就是在蘆蒿、香干兩種基本食材的基礎上進行素炒,除油、鹽之外幾乎不加別的佐料,最大幅度地保存了蘆蒿和香干的清香;頗具盛名的南京水八鮮旱八鮮也進采用了涼拌、清蒸等最簡單的烹調技藝,保留了其鮮脆爽口的本真味道,受到了許多食客的推崇。
(4)典史結合、淳厚樸實的人文背景。江南地區自古人文薈萃,關于飲食的詩文典故也為廣為流傳,為南京的飲食菜品增加了浪漫氣息。如詩圣杜甫的《贈李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其中的“青精飯”就是現在仍盛行在江浙一帶的烏米飯;蘇東坡膾炙人口的《惠崇江上晚景》中:“蔞蒿滿地蘆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使蘆蒿和河豚名聲大噪,還有宋嫂魚羹、炸響鈴等名菜名典廣為人知。而在南京不得不提的《隨園食單》和《紅樓夢》給南京飲食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除此之外,乾隆與如意鹵干、與“皮凍甲魚盅”的故事等都為普通的菜品增添了文化和人文氣息。
二、南京鄉村飲食文化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
盡管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使南京鄉村飲食文化開發得到初步的成效,但其開發依舊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所以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對南京鄉村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進行分析,進一步增加南京鄉村的旅游吸引力,同時為南京鄉村飲食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參考。
資源保護飲食文化論文
一、四川佛教飲食文化資源的類型
(一)四川藏傳佛教飲食文化資源的類型
1.主食。
四川藏傳佛教地區以糌粑、面粉為主食。糌粑具有營養豐富、味香耐饑、攜帶方便且易于保存等特點,深受藏民的喜愛。糌粑主要由青稞、豌豆、玉米、燕麥炒磨而成。相對而言,青稞糌粑最為普遍,其中甘孜的水淘糌粑在州內最為著名。面粉主要有蕎麥、玉米和小麥三種。蕎麥面粉可以炕餅,也可以作蕎面“攪團”;玉米面粉,用以做饃饃和“攪團”;小麥面粉主要用來做饃饃、鍋塊、面皮。
2.輔食。
四川藏傳佛教地區的輔食分肉類、蔬菜、奶制品等。藏民主要吃牛肉、羊肉等。每逢吉日或重大宗教節日時,許多人只吃素,不吃葷。僧人食用的蔬菜種類較少,主要有土豆、蘿卜、白菜、青菜等,其中土豆是最常見最受歡迎的蔬菜。另外,藏民還經常采集野菜和菌類來吃。奶制品是農牧區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主要有酥油、奶餅、奶渣等。酥油是藏族人民主要的食用油,主要通過人工或機器從鮮奶中提取出來的。酥油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除了脂肪含量高外,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等成分,僧人食用這種高熱量的食物可以增強抵抗低溫的能力。
3.茶和酒。
國內外飲食文化論文
一、中西飲食觀念差異
早在中國就一直流傳著:“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可以看出中國人在飲食上很早就認識到食物味道的重要性。中國的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重要的是人們在食物的味道上有了越來越多的要求,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在不斷地豐富著飲食文化。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本國的飲食文化。中國的飲食從先秦開始,當時受到佛教的影響,人們主要是以素食為主,谷物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人們認為食肉食腥是殺生的行為,因此大大推動了蔬菜類植物和烹飪制作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豆制品技術的發展。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思想逐漸開放,飲食觀念有了很多變化,人們對食肉食腥就沒有太大的約束,同時受西方飲食的影響,中國人更加重視飲食的科學性,餐桌上肉類和奶制品也越來越多,并且樣式也日益豐富。在西方,人們更注重的是飲食的科學性,在人們的飲食結構里比較注重蔬菜的合理搭配,西方人們保持著游牧的習俗,也比較注重動物蛋白質的攝取,牛肉、雞肉、魚類和豬肉較多。到現在西方人們對飲食上更加注重肉類的食用,甚至發展到現在肉類的重視度已經超過了中國。西方人們對飲食更注重科學合理搭配,這種科學理性化的飲食觀念是值得中國人借鑒的。
二、中西飲食對象差異
一個民族對飲食對象上的差異因當時地域、氣候以及傳統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國自古主要是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國家。歷來就是以谷物為主,但隨著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文化的不同,人們的飲食對象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飲食種類和范圍不斷擴大。食物的種類越來越多,烹調方法更是五花八門。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食材,食材的不同,就直接決定了人們的飲食的不同。中國的面食可以說是有著最古老的歷史,面食一直是人們比較喜歡的飲食。食物的多樣化,食物的創新,使得人們在食用時能夠樂在其中,達到身心的愉悅。中國的飲食文化也豐富多彩。儒家文化是中國歷來都很重視的文化,儒家講究“以和為貴”。在飲食文化上也同樣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哲學觀念也用到了中國的飲食上。西方飲食傳統農業主要為畜牧業,種植業只占很小部分。因此西方人以食用肉類和奶制品為主,谷物為輔的飲食方式。西方人飲食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營養。他們食材雖然豐富多樣,但常常種類單一,飲食目的主要是為了生存和生活交際。過于講究科學性造成了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區域、家庭,味道通常是一樣的。西方人們不會把飲食和精神上的享受聯系在一起,顯示出強烈的目的和功利的含義。
三、中西烹調操作程序差異
由于中國對飲食有比較多的要求,飲食對象的范圍大,種類多,因此中國的烹飪原則和講究方式會有很多的不同。中國的飲食一般各家對同樣的一道菜,用同樣的材料和同樣的廚具做出來的一份菜的味道往往卻有所不同。這主要是在輔料的添加量和火候的把握上不同,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和技巧的使用在菜的烹炒上也會有很多的表現。因此人們為了追求食物在味道上的不同,人們往往會在食物輔料和技巧上的使用上會變化多端。在烹飪的程序上,人們為了追求味道的至高無上,在操作程序和準則上不是有特別的規定性,主張隨意性。西方國家因為講究的是飲食的營養和科學性,盡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西方對菜譜制定了嚴格的規則,對于食物的調料,時間會精確到克,廚房會備有測量輔料的天平、量杯、定時器等等大小不同的容器。因此西方配出來的食物同一道菜往往味道是一樣的。比如說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味道在全球是一樣的。西方哲學的思維表現是機械化的,在飲食上就表現了理性科學的飲食文化。
四、結語
跨文化視角下的飲食文化論文
1中西方飲食文化具有不同的關注重點
1.1西方人的飲食更加關注營養與生存
英美人注重食物吃下去后能夠使身體保持健康結實,能夠抵擋疾病的侵襲,而對食物其他的方面考慮得不多。盡管所吃食物的口味一成不變,但是西方人也認為必須要吃下去,因為食物有營養。換言之,西方人對于食物尤其關注是否具有搭配的營養成分,以及自身能否充分吸收。在西方烹調中處處可見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的現象,例如:開胃冷酒冰鎮后還要在其中加入冰塊,飲后舌表面的味覺神經的靈敏度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喪失,不能分辨飲食的味道;食用的牛排往往要求三分熟甚至還帶著血;白水煮土豆等等。西方人拒絕使用味精,認為味精沒有營養而且還有副作用;生吃西紅柿、黃瓜、生菜、洋白菜、洋蔥、西蘭花等蔬菜。
1.2中國人的飲食更加追求美味和享受
自古以來,中國人在飲食方面追求的是“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在中國的烹調中味道是其所追求的最高準則。中國人認為,“吃”絕不僅僅為了吃飽、有營養,有的時候在“美味”食物的誘惑面前,即使吃飽了還要接著吃點,主要是為了盡情地追求味覺的享受。雖然中國人非常講究食補、食療,主張利用合適的飲食來達到滋補養生的目的,但烹調的第一要求還是美味,因此中國飲食存在的最大弱點便是營養問題。
2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具體差異分析
2.1在飲食方式方面存在的差異
典型視覺符號飲食文化論文
1代表性文化元素———火把節
彝人有諺語“生于火塘邊,死于火堆上”,指的是彝人包括生死在內的一生都與火緊密相關,孩子出生要抱到火塘上經煙熏火烤以去除不幸和霉氣,人死后要經火葬其靈魂方能回歸天界與祖先相聚。所以,火在彝人的生命歷程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彝人最敬畏的對象,并且這種對火的敬畏還滲透到了住宅布局、宗教、禁忌、生命儀式、裝飾藝術、節日慶典等彝人生活的每一個環節,獨特的火崇拜也因之成為彝族文化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正如彝族文化的研究者曲比阿果在其《涼山彝人火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一文中所指出的:“彝族火文化的產生、發展、變遷與彝族生活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息息相關。彝族人對火的理解與禁忌承載著他們對社會、自然的理解與敬畏,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出火在彝民族的生存發展中所具備和發揮出的巨大力量,也可以切實體驗到彝人對火的情感。”由于傳說的影響、生存環境和生存方式的選擇以及歷史與現實的交互作用,彝人對火的崇拜最終演化出了火把節這一最具彝族文化特征的節日,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彝族傳統火把節,是彝族深層火崇拜物化的重大節日。火把節的火崇拜,不僅源于火能燒蟲逐疫的自然屬性,也源自彝民篤信火能占田祈豐的精神屬性。作為彝族年度性重大傳統節日,敬天祭祖、叫魂贖魂、燒蟲逐疫、占田祈豐儀式,構成了其四個最為重要的民俗特質,呈現出火把節獨特的文化意義,源源不斷地推動著彝族傳統火把節的傳承。彝族通過周期性演述這些節日民俗特質,不斷地溝通著天地人際關系,同時也規范著彝族現實社會。”因此,火把節完全可以堪稱涼山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其文化含義在于:火把節對火的崇拜,折射出彝族人民對火的理解與禁忌,包含著敬天祭祖、占田祈豐、燒蟲逐疫、叫魂贖魂等獨特的民俗特征,承載著他們對社會、自然的理解與敬畏,是彝族文化認同的重要符號。
2火把節的典型視覺符號特征研究
根據彝族文化研究專家的介紹,“火把節一般要連續過三天。第一天打牛殺豬宰羊準備豐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繞地,這時青年們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到了,快來玩耍)的火把節歌。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熱鬧而隆重,活動內容眾多;屆時,舉行傳統的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年輕女子則跳起歡樂的節日舞‘都荷舞’。第三天繼續過節,不過活動不如頭兩天熱烈、隆重”。三天的火把節,除了祭祀、祈福、娛樂之外,如同中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一樣,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吃,不論富人窮人,都要盡力準備豐盛的食物來慶祝火把節,“祭啊祭,茲莫用大騸牛來過,富人用大騸羊來過,窮人用雞來過,光棍用蛋來過,寡婦用蕎粑辣子湯來過”。而在吃時,因酒是彝族人生活中的重要飲品,年節、婚喪、祭祀、盟誓、探親訪友均以飲酒為禮,即使無菜也不傷豪興。所以喝酒成為火把節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三天的火把節實質上也就是開懷暢飲的狂歡節。圍著熊熊燃燒的火堆,暢飲醇厚甘美的桿桿酒,載歌載舞,祈望莊稼豐收、人畜興旺安康,是火把節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圖像記憶,而火與酒則是這一視覺圖像中最鮮明奪目的東西。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將火與酒作為火把節的典型視覺符號。由于對火的崇拜,火鐮曾經是彝族日常生活重要的取火工具,以及生存環境中對火的強烈依賴,所以涼山彝族提煉、創造了火鐮紋,并將其以單獨或二方連續的構圖形式,廣泛應用于從古到今各種器物的裝飾中,火鐮紋因之成為最具涼山彝族文化特色和生命力的傳統紋樣之一,據此我們完全可以將其作為火把節典型視覺符號火的形態元素。酒在涼山彝族的生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成為飲酒的由頭,結盟酒、娃娃認親酒、搜美酒、洗禮酒、成人酒、求婚酒、訂親酒、告慰酒、報喪酒、吊喪酒、喪宴酒、安靈酒、送靈酒、祭靈酒、祭祖酒、待客酒、互助酒、賠禮酒、家支酒、戒酒酒、開戒酒,飲酒的名目可謂品類繁多,因此涼山彝族形成了自己豐厚的酒文化,這種酒文化不僅體現在不同飲酒名目具有不同的飲用禮儀,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而且也體現在酒具造型的別具一格上。在涼山彝族眾多的酒具中,尤以扁圓形酒壺、鷹爪酒杯和牛角酒杯最具彝家特色。扁圓形酒壺分頭、腹、足、咂口四個部分。頭為三節小塔造型,既具宗教意味,亦具裝飾作用。腹為圓餅形,分前后兩半,采用子母口扣合。足為圓錐形,壺正放置時可保持整個壺的穩定,倒置后就成為壺的進酒口,呈喇叭口型,中心有一孔,插竹管入腹內,便于灌酒。
咂口為腹上端旁的一斜插竹管,供吸酒用,竹管直插入壺內。壺的內部構造極為精巧,壺內“在腹腔上部高于進管口部分形成必需的空間,酒液因低于進管口,壺置正滴酒不溢。由于出酒管斜插腹腔,其底端靠腹腔底部,因此酒液能基本吸盡。酒壺腹腔成密封狀態,和外界接觸面小,酒味可長時間保持不變。搖晃擺動酒壺,酒液也不會漏出,很適用于長途跋涉和游牧生活”。鷹爪酒杯系杯身和雕鷹爪組合而成。“杯身為木胎或皮胎漆繪、杯底有一突錐捆上鷹爪成—體,用土漆涂抹,使之牢固。彝族人民對鷹十分崇拜,他們把鷹視為神的化身,認為鷹能鎮邪。用鷹爪做酒杯足,可避邪驅魔。從前家里的主人把鷹爪酒杯和牛角杯、野豬蹄酒杯等一起置于室內,以顯示具身份高貴和勢力的強盛。”牛角酒杯的制法較簡易:“將牛角砍下火煮,掏凈角內的血肉,角表刮削勻凈,髹漆彩繪即成。在諸種牛角酒杯中,以牦牛角酒杯為一等,犏牛角(母牦牛、公黃牛的雜交牛牛角)酒杯為二等,黃牛、水牛角酒杯為三等,綿羊角酒杯為四等。”扁圓形酒壺以木胎漆彩繪,色彩厚重,對比濃烈;紋飾多樣,主次分明;造型獨特,結構精巧;整個壺鮮明、濃郁、粗獷的彝家風格,讓人過目難忘。鷹爪酒杯造型奇特,集粗獷、威猛和靈巧于一體,蘊含著濃郁的圖騰崇拜和宗教意味;牛角酒杯取材天然,造型隨物賦形,或粗獷遒勁,或優美靈巧,積淀著彝族先民的原始審美情趣。兩類酒杯從造型到紋飾,再到文化內涵,無疑不彰顯著涼山彝族酒文化獨有的意味。因此,扁圓形酒壺、鷹爪酒杯和牛角酒杯所蘊含的厚重涼山彝族酒文化印記,使其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火把節典型視覺符號酒的形態元素。而它們在造型、紋飾方面的古樸稚拙、天然粗獷、凝重壯美的原始韻味,則體現了涼山彝族熱情豪放、勇敢不屈的民族文化性格,因之我們可以將具有原始韻味的古樸稚拙、天然粗獷、凝重壯美視為其風格元素。從古代開始,涼山彝族就對黑、紅、黃三色情有獨鐘。在民族生存發展的漫長歲月中,涼山彝族逐漸賦予了黑、紅、黃三色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獨特象征意義:黑色象征土地,紅色象征火與血,黃色象征太陽的光輝,使其成為了自己民族的三原色,并將其廣泛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黑、紅、黃三色成了彝族這個群體相互認同的、最敏感的、并能產生共鳴的色彩語言符號和信息聯系的紐帶”。同時,也成為了涼山彝族及其文化最易被其他民族辨認、識記的文化色彩符號。因此,具有豐厚文化含義,色調簡潔明快、對比強烈鮮艷的黑、紅、黃三色,理所應當的是火把節典型視覺符號的色彩元素。
3結語
涼山彝族獨特的生存環境決定了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又造就了這一民族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而從上述對涼山彝族飲食文化及其含義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到,植根于這一民族深層文化意識“火崇拜”基礎上的火把節,在其漫長的歷史傳承中,最終演化為了豐厚悠久的涼山彝族飲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元素,并通過火與酒這一典型視覺符號,及其構成這一視覺符號的形態元素(火鐮紋、扁圓酒壺、鷹爪杯和牛角杯)、色彩元素(黑、紅、黃三色)、風格元素(原始韻味的古樸稚拙、天然粗獷、凝重壯美),成為了最能表征涼山彝族文化、最易為人所辨認和識記的文化視覺符號。總言之,在歷史的傳承演化中,以火與酒為視覺圖像,包含著豐厚文化含義的火把節,已經成為涼山彝族文化最具標志性意義的“視覺符號”。
子弟書中飲食文化論文
一、子弟書的飲食文化
飲食是人類生存于世的前提,其重要性促使作者在文學創作時總會有意無意地對筆下的飲食對象進行加工,故子弟書中對飲食的描寫,雖然是對當時飲食現象具體而鮮活的反映,是現實中的飲食文化在文學作品中的投影,但并不等同于其所描寫的飲食本身。黑格爾在談到作者和作品的關系時曾提及:“欲望所要利用的木材或是所要吃掉的動物如果僅是畫出來的,對欲望就不會有用。”因此作者在進行文學意象描寫時,為了表現自己的某種欲望總會對其進行一定的加工,否則就難以滿足受眾的期待視野。子弟書作者在這一點上做得恰到好處,看似描寫當時的飲食現象,實則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主觀意識,將飲食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等特征進行了良好地呈現,充分驗證了“人的感覺不但可以同對象發生功利的、倫理的、道德的關系,而且還可以發展成為一種詩意情感的關系,文學藝術正是人的感覺中這種詩意情感的高度發展的產物”。由此,對子弟書中的飲食現象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在把握子弟書作者對飲食的審美再造與審美情趣特征時,也可以了解入關之后滿族飲食文化的概況,并一窺時人的飲食結構及趨向。
二、子弟書飲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綜觀子弟書中飲食文化現象,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民俗性、地域性等特征,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彰顯了當時滿族男性視角中的飲食文化特征。
(一)民族性
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在婚俗、祭祀等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以描寫滿族婚俗的《鴛鴦扣》為例,作者詳細地描寫了為女性賓客準備的婚宴:“先擺上整雞整鴨與釀肚,四搶盤中有尾絕大的鮮魚。然后是海參燕窩五碗南菜,水晶澄沙兩樣兒蒸食。”單看這段描寫,菜肴的原料不錯,似乎對女性賓客非常重視,但是根據子弟書《廚子嘆》中的描述,當時置辦宴席時“正用的東西豬羊菜蔬,配搭的樣數魚蟹雞鴨”。由此可知,旗人婚宴中為女性賓客準備的婚宴實際上使用的都是配菜,沒有以豬、羊為原料制成的主菜。這種飲食原料的選擇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社會原因。皇太極曾在天聰元年九月初一頒布詔令規定:“嗣汗及諸貝勒以至小民,凡祭祀及筵宴、殯葬、市賣所用牛、馬、驢、騾,永行禁止之。”又曰:“自汗及諸貝勒,以至小民,凡祭祀筵宴殯葬及市賣等,只許用山羊、豕、雞、鴨、鵝牲畜。”除去清朝統治者規定的不可宰殺的牲畜之外,剩下的大型家畜只有豬、羊。豬肉是滿族尤其入關之前最喜歡吃的肉類之一,也是其招待尊貴客人的必用飲食原料之一,然而《鴛鴦扣》中招待女性賓客的婚宴上并沒有豬肉的存在。這種現象和滿族女性的地位有關,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指出了滿族女性在娘家和婆家地位的不同。“旗俗,家庭之間禮節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亞于姑。宴居會食,翁姑上座,小姑側坐,媳婦則侍于旁。進盤匝奉巾櫛,惟謹如仆媼焉。”可見《鴛鴦扣》中用來招待女性賓客的飲食原料及菜式應是滿族女性因婚姻帶來的地位變化在飲食文化中的一種外在物化形式。這種旗人婚宴的飲食習俗,反映出滿族入關以后,雖然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深,但并沒有完全失掉自己的民族個性。此外,在子弟書中出現的其他滿族食品,在反映滿族飲食文化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反映出其對漢族飲食文化的影響。《竊打朝》中尉遲敬德的早餐是甜漿粥、油炸果、炸糕,其中炸糕反映了當時滿族人嗜面、并喜歡將其油炸的特點。《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滿人嗜面,不常嗜米,種類繁多,有炸者、蒸者、炒者,或制之以糖,或以椒鹽,或做成龍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滿族人之所以嗜好吃面,是和其原游牧生活有關,因為面食尤其是油炸的面食有利于攜帶并長期儲存,能滿足其游牧生活需求。《過繼巧姐兒》中的豆餡包也是滿族的特色食品之一,它以浸泡發酵的黃米為原料,制作時,“先將水面拍成圓餅狀,里面包小豆泥,最后成球形,蒸后食用。宜熱食或涼食。熱食蘸葷油或紅、白糖為佳。”炸糕及豆餡包反映了滿族人嗜好粘面的飲食取向,《老侍衛嘆》中的酸菜則反映出滿族人在苦寒的遼東地區善于利用環境和原料創制新式菜品的樂天精神,正是因為滿族的這種面食習俗及酸菜腌制的獨特性,它們對漢族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時至今日,依然在漢族的飲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滿族飲食文化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構成要素之一,其獨特與豐富的內涵性,也體現出中華飲食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針對這一點,日本學者中山時子曾感慨到:“潛藏在中國飲食文化背景后面的究竟是什么呢?本來飲食文化就是一種綜合性文化。它不僅包括食物原料、加工方法、飲食方法、烹調用具等要素,還包含著隱匿在這些要素后面的思想、哲學、宗教等問題。”由于飲食文化蘊含了如此多的內涵,所以在滿人入關已近二百年的子弟書創作時期不但仍能保有獨特的婚宴飲食文化現象,而且其民族特色飲食如炸糕、酸菜、沙琪瑪等也為其他民族所接受,體現出飲食文化之于一個民族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及不同民族之間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的事實。
(二)時代性
花園粥城健康飲食文化論文
1?訪資料
1.1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餐飲文化大師單守慶說:“如今,人們普遍關心吃什么?怎么吃?在如何吃出健康的情況下,很多名人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與主食、副食、零食、素食、?食相伴,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吃出長壽,吃出幽?,吃出文化,很值得人們去研究和宣傳。”
1.2花園粥城副總經理蔡金龍:
有錢人能吃好,老百姓更要吃好。我們要做好東莞地方菜,讓老百姓花最少的錢吃到最綠色環保健康養生的食物,讓我們的粥城五十年?一百年后比現在做的更好。無論男女老少、生人熟人、職位高低、家境貧富、中國人、外國人都歡迎你們來現場參觀、指導,給我們留下寶貴意見,促進我們的改進和跟進。
1.3花園粥城萊品研究所所長林中文:
結合當今的飲食理念,我們通過到“土豪家”和“村民”進行走家串戶地訪問,吃他們的私房菜,帶回萊譜進行研究和開發。公司會獎勵研發新菜品的員工,特別是受到顧客喜歡的菜品。比如我們的有機?頭,上菜時有純粹的東莞民樂伴奏,由兩名廚師和兩名服務員抬轎子一樣把?頭送到餐桌邊,顧客是非常陶醉在享受文化?健康?萊品之中的。
中西方飲食文化論文2篇
第一篇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外在變現
首先,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流失。這樣的烹飪方法會造就中國傳統美食豐富的口感、多樣的色澤、已經變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視的是營養的流失。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食材營養搭配,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飲食文化對于菜的色、香、味等考慮較少,口感變化單一。總的來說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飲食營養,但輕口感、色澤等。
其次,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請客吃放時,菜的數量越多、質量越好、食材越珍貴,才能體現主人的慷慨與熱情,至于客人能夠吃完這些飯菜確不會考慮。相反,如果飯菜恰好夠吃,主人將被視作為小氣。因此,在傳統中國飯桌上普遍存在鋪張浪費情況。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的民俗民情,我們在飲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進的,特別是中國人的愛面子、講排場這種不好的習慣,但這種不好的習慣似乎是很難改變的。然而,在西方飲食文化當中則十分重視節儉,在盛大的宴會當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則是陪襯。在平時請客吃飯更是講究夠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飲食文化十分重視節儉,不講排場。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優秀文化傳統。
再有,中西方飲食文化上別一個大區別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坐在一起吃飯,這樣才能體現團結、友好的用餐氣氛。但是在西方,無論是宴請還是平時一般都采用分餐紙,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這一區別。在中國文化當中認為共餐制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就餐氛圍,人們通過敬酒等方式,溝通情感、增進友誼,因此,在中國共餐制已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飲食文化則講究分餐制,各自點菜,各自享受,能夠很好的體現節儉用餐的特點,保證了每餐都吃完,而且還有益于身體健康。
二、結束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特點,不同的季節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食結合。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和美味觀念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