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校園文化與校企文化淺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校園文化重構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深層次追求。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有效融入優秀企業文化,突出職業原則、教育原則、互補原則和先進原則,通過“四維度、五載體、四體系”模式,重構高職校園文化,實現高職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校企文化對接;高職校園文化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重點教研教改課題“基于校企文化對接的傳媒類高職校園文化重構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3JY02)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校企雙方的資源共享與深度融合,必然會導致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碰撞。如何全方位對接企業要求,重構校企融合的校園文化,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是高職院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校園文化重構原則
高職校園文化重構是結合高職自身特點,有效吸納優秀企業文化進行的一種價值再判斷。校、企文化的主體具有一致性,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主體是為適應企業而培養的準技術技能人才,企業文化的主體是實際工作崗位上的技術技能人才,二者主體都是自然人,只是在時間過程節點中的名稱不同而已①;校、企文化具有文化結構的相通性和文化功能的相融性,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可以劃分為精神層、行為層、制度層和物質層,二者都具有文化的導向、激勵、凝聚、協調和輻射功能。這種主體一致性和結構功能融通性是校企文化對接融合的基礎,也是重構高職校園文化的關鍵。重構高職校園文化應該突出職業原則、教育原則、互補原則和先進原則。
(一)職業原則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教育必須深入了解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和市場與企業的聯系也更緊密,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中吸收、融合企業文化是其使命之所在。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的重構中應重點研究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內涵,深入了解相關專業的職業特征和所需技能,在課程體系建設和專業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感受與企業貼近的職業教育文化氛圍,專業技能與企業的需求能共同包含在校園文化之中。
(二)教育原則
校園文化的本質功能是教育和培養學生,校園文化的靈魂是人文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載體②。校園文化是教書育人的文化,與企業文化相比,它更關注人的持續全面發展,具有教育性。因此,在校企文化對接中重構高職校園文化,必定要遵循教育原則,堅持自身特色,傳承人類文化,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養,完善高職學生人生品格,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
(三)互補原則
《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實現文化互補、管理互補,促進校企深度合作。這就是說,校企深度合作必然導致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雙向融合及對接,既相互滲透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從而實現文化的互補,達到校企文化的共融和共榮③。
(四)先進原則
為更好地進行校企文化對接,高職院校要善于吸收、融合校園和企業文化中的優秀成果,既要凝練大學文化的深厚底蘊,又要凝聚企業文化的先進理念,特別是要根據高職院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勇于摒棄企業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不要盲目引進和全盤吸收,要遵循先進原則。
二、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校園文化“四五四”重構模式
高職校園文化“四五四”重構模式,是指基于校企文化對接的“四維度、五載體、四體系”。“四維度”指高職院校在校企文化對接中從精神、制度、行為和物質四層文化內容維度進行重構;“五載體”指校企文化對接中高職院校利用課程教育、實踐教學、校園環境、課外活動、頂崗實習五個載體實施重構路徑;“四體系”指校企文化對接中高職院校必須建立內部管理能動、“雙師素質”隊伍、校內外實訓基地、外部合作關聯等四個保障體系,才能確保校園文化重構有效運行。
(一)“四維度”——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校園文化重構內容
1.以精神文化對接為高職校園文化重構的著力點。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核心體現是企業精神,高職校園文化重構的根本著力點是保持和企業先進文化的與時俱進④。高職院校應把優秀企業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對接融合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用企業文化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熏陶,使學生對企業文化產生初步的印象和積極的認同感,為實現“零距離”上崗做好心理準備。例如,使學院的校訓、校徽、校歌等融合和體現企業精神文化元素及精髓;通過“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先進企業精神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到工廠感受企業的各個工序如何有效配合,員工責任心對最終產品質量的深刻影響,使學生體會集體主義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出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⑤。
2.以物質文化對接為高職校園文化重構的切入點。物質文化是企業精神文化的外在標志,高職院校應圍繞自身辦學理念與辦學條件,構建具有職業教育特性和企業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通過建設符合職業特征的教學環境和設施,從校園的整體設計、建筑風格和道路命名等方面通盤考慮,營造出真實或仿真的職業氛圍和環境,使廣大師生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如鐵路專業的高職院校可以在校區內建成“火車站”形式,設計有電子屏幕、鐵軌、站臺⑥;建設專業的高職院校可以在校區內設置中外經典建筑柱廊,以古今建筑工程大師的名字來命名學校的主干道路,建立名人墻、優秀校友墻等,時刻激勵師生。通過教學和學生管理融入“職業標志”,如以企業名稱或項目名稱給專業教學班冠名、按企業員工的工作服樣式制作學生的實訓服裝等,讓學生耳濡目染,增強對職業的親切感。
3.以制度文化對接為高職校園文化重構的落腳點。制度文化是企業對主體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的理念及各種規章制度⑦。優秀企業具有得到社會實踐檢驗和認同的,經長期積淀和合理繼承的完善的制度文化,高職校企文化對接中,應將自身的制度與這些優秀企業的制度文化加以結合和改造,建設具有企業管理特色的校園制度文化。通過在教學質量管理中引進優秀企業生產質量管理制度,如引入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規范學校內部質量管理監控;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引進企業特色管理規章制度,如PDCA循環管理模式、海爾集團的OEC管理模式等,使學生在學校就能以“準員工”的身份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感悟企業文化的內涵,為實現“零距離”適應企業、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4.以行為文化對接為高職校園文化重構的關鍵點。行為文化是以制度文化為保證的精神文化的折射。高職院校的行為文化建設不僅要適應各項教學活動,同時也要為生產實習、社會服務、課外實踐等各項活動營造氛圍,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⑧。因此,校園文化應融入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和企業規范,培養學生在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上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高職院校在不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可借鑒企業員工的管理方法,實行學生職員化管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企業的管理氛圍,提前適應企業的需要;在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引入企業規范,推動教學活動貼近生產一線;在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和生產實習中引入企業標準,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形成。
(二)“五載體”——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校園文化重構路徑
1.課程教育。課程是為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目的的主要載體和途徑,因此,高職院校應依據高職教育的特征,通過課程教育這個載體來實現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實現校園文化的重構。通過企業調研,與行業專家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專業教材及教學資源庫,使其既具有專業性,又具有職業性特征;通過將企業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標準,使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要求相銜接;通過推行任務驅動、行動導向等“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通過開設職業指導和心理輔導通識課程,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接受職業心理輔導。
2.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加深認識理論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有效載體。學校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組織與生產第一線相同或仿真的訓練環境來進行實踐教學,實現實踐環境的企業化;將學生根據企業生產部門的分工分成不同的小組,完成項目教學任務,實現實踐教學組織的企業化;將實踐教學考核的百分制折算成企業的薪金制,用企業標準對實踐教學進行考核,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會使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意識、職業道德等在實踐教學的反復磨煉和熏陶中逐步養成。
3.校園環境。校園規劃、校園建筑、校園設施以及校園人文景觀建設等都可以作為凸顯企業文化的環境載體⑨。通過設計布置具有職業特色的企業文化形象標識,營造融入企業文化元素的視覺型環境,讓學生在充溢著職業氛圍的校園中感受企業文化;將學生校內實訓基地包裝成企業的車間或工作室,在技能實訓過程中,按照企業的標準和操作流程要求學生,打造融入企業文化特征的感受型氛圍,讓學生在仿真的職業環境中感受企業文化。
4.課外活動。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在學生的課外活動中有意識地融入企業文化,使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業文化⑩。通過與企業聯合開展各類文化科技活動,如舉辦文化節、科技節,安排各類學術講座、企業家報告會和專業技能大賽,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創新意識、市場意識等;通過開展“職業規劃設計大賽”“創業規劃設計”大賽等,增強學生創業意識、競爭意識;通過學生節假日參加科技下鄉、勤工儉學活動,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鍛煉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5.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是高職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下進行的實際崗位工作的教育活動,學生有真實的崗位、真實的職業角色、清晰的職業權責,實習成果也是真實的有形或無形的勞動產品。在頂崗實習的勞動實踐中,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確職業理想,強化職業道德,提升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因此,頂崗實習是高職校企文化對接的重要載體。為充分發揮頂崗實習的作用,一要做好崗前企業文化認知教育,可邀請優秀實習生作報告,結合思政課到企業觀摩參觀,開設與企業文化相關的課程;二要做好崗中企業文化體驗教育,建立學校評價、企業評價和學生自己評價的“立交橋”式項崗實習評價機制,引入企業考核評比計分方式,對學生進行真實的職業評價,教師分組分工到各實習點,與企業專家一起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監控和指導;三要做好崗后企業文化再教育,建立企業教師、校內教師、實習學生三方交流機制,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樹立明確的職業理想,建立獎懲機制,頂崗實習的評價結果與學生獎學金評定、優秀畢業生評選、升學、入黨等掛鉤。
(三)“四體系”——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校園文化重構保障
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校園文化重構,既有利于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的順利對接,也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任何一個實施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職院校都應該從戰略高度重視校園文化重構,從而豐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內涵,增強高職校園文化職業特色的優勢,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實現這一目標,校園文化重構必須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
1.內部管理能動保障體系。(1)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校園文化重構組織系統。成立由行政管理部門、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組成的教育集團,協調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相關工作,認真檢查有關校企合作項目的執行情況;成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全面負責管理本校的校企合作工作,進行頂層設計,下設校企文化對接辦公室,研究、制定、執行校園文化重構各項具體工作,協調高職院校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團委和校辦公室等職能部門的相關工作,并全面負責校企文化對接的重構工作;成立二級學院校企文化對接工作小組,由行業企業的專家、院校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組成,全面負責執行學校的各項決議和計劃,對院校各專業的建設、校企文化對接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行指導。(2)建立科學規范的校園文化重構制度系統。系統設計校企文化對接的管理制度,提出實施校園文化重構的指導意見,編制院校在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四個維度校企文化對接的方案和措施,同時根據校企文化對接的要求,重新修訂或制定教學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組織機構管理條例。通過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仿真企業職場文化環境,在院校的規范化制度建設中注入企業形態的經營與管理,從而保障校企文化一體化育人制度的實施。(3)建立校內各部門聯合聯動的校園文化重構運行系統。合理調配校內各部門的職權,達到功能聯動;建立高效的決策機制、任務責任機制、對話協作機制和全員參與機制,實現全程全員聯動,更好地響應行業以及企業的動態。(4)建立全面監控的校園文化重構控制系統。在設定控制目標和確定控制對象后,對高職校園文化的重構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從而確立正確的控制方法,強化控制基礎,保障高職校園文化重構工作順利進行。
2.“雙師素質”隊伍保障體系。為實現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高職教師既要有教學、科研能力,又要有實訓、技能指導能力,必須具備“雙師素質”,它是校企深度融合、校園文化重構的重要保障。(1)建立教師定期下企業鍛煉制度。青年教師必須到企業進行連續半年以上的掛職鍛煉,已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也要利用寒暑假下企業頂崗實踐,制定下企業鍛煉制度和考核評價細則,并將其納入教師評先評優和職稱評定中。(2)建立兼職教師人才庫。企業的高層管理和專業技術骨干人員技術高超、實踐經驗豐富,對行業技術發展和企業文化建設有獨到見解,高職院校應該將他們聘請為兼職教師,納入教師隊伍,通過他們在教學、實訓指導和各種活動中的作為,把優秀企業文化引入高職校園。(3)建立校外專業指導委員會。高職院校通過聘請企業顧問、專家及部分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立各專業校外專家指導委員會,審定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各專業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實現根據行業和企業的真實需求來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3.校內外實訓基地保障體系。校內外實訓基地為高職院校提供了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具體場所,拉近了企業與學校的距離,是實現校企文化對接和校園文化重構的必要保障。(1)建立真實或仿真的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以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為參考目標,確保實訓環境真實化、實訓項目任務化、實訓操作流程化、實訓內容崗位化、實訓管理責任化。通過在校內實訓基地的訓練,學生能初步掌握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能接觸到企業的管理理念和行為準則,從而具備初步的職業素質。(2)依托行業、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要依靠具有先進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的企業,努力實現校企結合最優化、校外實習實務化、實習單位基地化。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實習,作為“企業人”參與生產實踐,不僅拓寬了專業視野,而且會真切、客觀地體會到企業文化的具體內涵。
4.外部合作關聯保障體系。高職院校外部的政策環境是實現校企合作、文化互補的保障。(1)國家應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規,從源頭解決目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熱情不高的現狀。(2)政府應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完善政策制度,出面成立融合政府、行業、企業、教育職能部門的校企合作行政管理機構,通過資源調控統籌本地區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發展,引導和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院校建設。(3)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搭建校企合作媒介平臺,共享校企文化的優秀成果。基于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校園文化重構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深層次追求。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校企文化對接的積極價值,根據學校的實際和具體企業的文化性格,探索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對接的路徑,以職業、教育、互補和先進原則重構高職校園文化體系,以積極的文化張力推動高職院校可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田芳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
[注釋]
①張弛.校企文化一體化:職業能力培養路徑探析[J].職教論壇,2014(31):11.
②⑩郭秀敏.基于校企文化結合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24):167.
③漆福剛.現階段高職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9.
④雷久相.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理論意義與實踐要求[J].職教論壇,2010(12):58.
⑤⑦孫衛芳.校企文化互動視域下高職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11(2):90.
⑥⑧應曉清.基于職業發展的高職校園文化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1(11):87-88.
⑨張宇晴.企業人才培養視域下的高職校企文化對接研究[J].學理論,2014(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