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辦高職校園文化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最主要特點集
中于“民辦”“職業性”與“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在民辦高職院校特定環境下,以高職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建設為主要空間,涵蓋高職院校領導和教職員工,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是社會文化作用于學生的“中介”,也是民辦高職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動力,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民辦高職院校應市場需求而生,學生高考分數較低,動手能力強于動腦能力,且學校需自籌辦學經費,其生存與發展和生源密切相關,受就業市場的影響程度遠遠高于公辦高職院校,但同樣也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管轄,承擔大學的育人職責。因此民辦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既有公辦院校校園文化的基礎和優勢,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最主要的特點都集中于“民辦”“職業性”與“一切以學生為中心”。
(二)新媒體在民辦高職院校中可以發揮獨特功能
新媒體所提供的海量的資源、開放的環境、即時多樣化的互動方式,都深受高校師生喜愛與追捧,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多樣性、自主性、動態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點。在民辦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新媒體可以發揮獨特功能。第一,新媒體可以在不花錢的基礎上拓展校園文化載體。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和理論學習的形式,可以增加更新潮實用的溝通方式,例如微博、微信、QQ、校園貼吧、論壇、校長信箱等,實現師生之間更為平等、廣泛、深入、實時的交流。第二,新媒體可以促進校園文化內容的創新。高校師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同時承擔信息的者與接受者的雙重角色,尤其是對于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沒有歧視的空間,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與才華,并通過別人的評價與交流,刺激自己的創作靈感,有利于形成原創的、創新的校園文化內容。第三,新媒體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它把課堂上的枯燥理論轉化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媒體內容,把課堂授課轉化為平等的互動交流,把團體教學轉變為個性化教育,營造健康向上、活潑生動的校園文化氛圍,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第四,新媒體有助于更快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尤其是在民辦高職院校當中,新媒體是最便捷的傳播工具,能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助推校企合作、形象宣傳、專業建設等的品牌成效顯著。
二、新媒體在民辦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為深入了解新媒體在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現狀,我在武漢商貿職業學院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通過網絡共發出問卷169份,回收有效問卷169份,調查對象為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在校的教職工與大一、大二、大三學生,范圍涉及全校各個學院與部門。
(一)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新媒體在民辦高職當中使用者眾多,但用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利用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以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為例,在校師生達1萬余人,目前,學校、學院、各級學生組織共開通新浪官方認證微博50多個,比較有名氣的主要有“@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每日一拍”和“@青春商貿”,再加上學校大部分師生開通的個人微博,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多級別、多層次的“微博矩陣”已經基本成型。隨后,“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微信平臺正式開通,由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網絡中心負責運營,直接與學校10多個官方網站鏈接推送,自動更新。在武漢商貿職業學院使用頻率最高的新媒體依次是QQ、微博、微信、百度貼吧,使用者主要為35歲以下的師生群體,大部分為女性,使用時間集中于下午和晚上,平時上網最主要在于朋友聯絡和獲取或工作或學習事務通知,其次是獲取時事類新聞,以及體育娛樂信息。從信息獲取來源調查,校園內最新資訊主要還是來自于學校及學院各大網站、微博、身邊人的口頭描述、貼吧、學校新聞網等渠道,其中除人際傳播外,其他都可以由學??刂菩畔⒃?。主流信息與文化可以由學校引導。73.37%的被訪者認為微博、微信、互聯網等新媒體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便利,72.19%的受訪者認為新媒體可以很好地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25.44%的受訪者也同意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85.8%的受訪者同意將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放在新媒體的運用上,86.39%的受訪者會關注學校、學院等下屬組織開通的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等。59.76%的受訪者表示,運用新媒體參與一些群體性的討論或是關注新媒體為載體的活動,更多的還是看信息群體是否能吸引他,36.09%的受訪者很愿意參加這種新媒體活動,53.25%的受訪者很樂意在新媒體平臺上但當校園文化的傳播者,只有4.73%的受訪者不太愿意,而42.01%的受訪者愿意視情況而定,至少對使用新媒體傳播校園文化并不抗拒。
(二)經過調查采訪發現,民辦高職院校在新媒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新媒體內容更新不及時。在民辦高職中,新媒體平臺都已經基本建成,但是更新情況不容樂觀。已建好的網站與官方微博的內容更新具有隨意性,不能形成固定時間與固定人員,有時大量更新,有時卻一個星期也不見動靜,內容更新也缺乏新意,既不能體現本單位特色,又不能吸引更多關注,并未達到宣傳效果。二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聯動缺失。傳統媒體如校報、校園廣播、LED屏幕、各種宣傳櫥窗和校園電視,但是校報更新時間慢,廣播內容與宣傳櫥窗內容不能及時與新媒體內容保持一致基調,各自為政,不能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聯動作用,宣傳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缺乏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的引導。59.76%的受訪者表示,運用新媒體參與一些群體性的討論或是關注新媒體為載體的活動,更多的還是看信息群體是否能吸引他。從其他學校的情況來看,黨委書記和校長都有人人網、新浪微博的官方認證賬號,并固定時間與訪客互動,因而形成了固定的粉絲群與訪問量,并由于校友效應在不斷擴大影響力。而在我校,目前還沒有開通固定的校領導直接和師生對話的新媒體平臺。四是線上線下活動的聯動不及時。據調查顯示,只有15.98%的受訪者每天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下,大多數都是2-4小時,每天上網時長在5小時以上的占27.22%。很多在線上活躍的學生更多時間泡在網上,在現實生活中并不積極主動。而很多線上很熱門的文化活動都并沒有轉化為線下的實體活動,因此影響力大打折扣,文化品牌的塑造效應也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利用新媒體推進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校園文化是學校個性品格和精神風貌的重要標志,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的風靡在民辦高職院校已經是大勢所趨,在激烈的生源市場競爭中,具有文化軟實力、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學校才能吸引到更多更優質的學生加入。如何利用新媒體來推進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已經是熱門課題。我主要結合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的實際情況,提出幾條有效途徑。
(一)開發建設各種新媒體平臺,整合校園新媒體資源
2012年以來,我國新媒體的發展呈現出新的態勢,微信融合了手機與QQ通訊的雙重優勢,呈爆發式增長,微博成為表達民意、反映輿情的重要渠道,3G網絡和智能手機使移動化發展態勢突出,“人隨網走”已經發展成為“網隨人走”。各學院、各部門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再自建校園社區與交流平臺,建立屬于自己校園的即時通信工具,開發相關APP,如此,所有的官方微博、微信、網站齊聚校園社區與交流平臺,師生可以用最少流量、最少時間獲得最多信息,極大地方便了師生,也最快地展現了自己的文化。
(二)內容建設必須以學生為本,突出體現時代特色
根據調查結果,在民辦高職院校中,新媒體的使用者以大專學生為主,不管是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角度來說,還是從校園文化建設主體來說,或者是新媒體特點來說,利用新媒體來促進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堅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校園文化建設與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必須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出發,、傳播學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家境較為寬松、形象思維能力強于邏輯思維能力、自制力較差、自卑心理比較嚴重等特點具有普遍性。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都要弘揚主流文化,更注重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榜樣典型,及時溝通與發現學生的各種需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正能量,鼓勵學生積極進取。官方微博可及時公布校史館、圖書館等建設狀況和使用方式,生動展現學校建筑風貌、校園美景,傳遞辦學歷史和人文情懷,激發師生校友對母校的熱愛之情。通過微信公共平臺,開展推薦經典書目等學習欄目,提倡健康心理、勵志向上的和諧校園生活。共青團微博客通過校園活動、晚會現場直播等,注重內容深度,傳遞出獨具特色的現場感,加強師生與學校的存在感、參與感和親近感。
(三)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聯動建設
目前,校園網上已經可以鏈接學校官方微博和微信,但也只局限于一個微博和微信,而聯動的方式不能僅僅是微博和微信單純地復制校園網的鏈接,微博、微信平臺應該將報紙、校園網、人文講壇、主題活動等內容進行凝練與集納。各種媒體產品可以靈活組合,各媒體內容可以更加方便地實現相互嵌入與聯動。
(四)促進線上與線下聯動的渠道聯動
一方面,以微博等新媒體為線上支持,對魅力人文講座、各種專業競賽、各類藝術節、文藝演出、社團活動等線下活動進行直播,并在現場建立“微博墻”,實現時時互動交流;另一方面,將學校舉辦的一些活動,例如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論文征集、黨員先鋒工程活動、專業介紹等進行微博、微信宣傳,將內容轉化成微博、微信語言,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提升知名度,也是促進線上線下活動的有力舉措。
(五)塑造校園意見領袖,實現無障礙溝通
要積極參與新媒體建設,除了構建學校官方、共青團體系、學生會、社團等組織的平臺,如微博、微信、QQ空間、虛擬工作室等體系之外,最重要也最有影響力的一些天然意見領袖也應該成立自己的媒體平臺,如校黨委書記、校長、院長、黨總支書記、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知名教授、輔導員、班主任等,學校應該設計一個自己的平臺,整合這些意見領袖的媒體平臺,集中管理,形成宣傳合力,才能構建全方位、立體型的文化渲染平臺。
(六)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組建新媒體文化建設工作的專門隊伍
人才是利用新媒體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要素,新媒體的建設既需要管理與技術人才,又需要寫作人才。首先必須組建一支由精兵強將組成的網絡文化建設的專門隊伍,輔之以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保證隊伍的穩定性與先進性,能夠加強各部門和學院間的協調有序的工作。同時,必須提高指導教師的水平,及時開展業務工作培訓,根據新情況新任務隨時召開專題研討,以提高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在網絡條件下,大學生一改以往的單一被動形象,既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受教育者,同時又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建設者。因此,要不斷吸收有能力、肯奉獻的學生加入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定期組織專業思想理論與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與業務能力,保證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快速成長成才。
四、總結
重視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和開展文化體制改革、發展與繁榮的緊迫性,在新媒體時代利用各種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聯動,整合媒體資源,結合線下活動,不斷開創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局面,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創新的精神加強新媒體應用與管理,扎實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是民辦院校在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中后來居上的最大捷徑。
作者:鄧翠平 單位:武漢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