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校訓文化的德育功能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校訓文化是高校歷史文化的厚積與錘煉,是一所學校跨越時空的精神沿襲,更是一種氣脈相通。校訓文化能夠為高校育人工作開展領航思想意識、激發學習動力、實現內外兼養,通過多角度詮釋校訓文化、調整宣傳布局、拓寬育人實踐載體等多種手段,能夠創新探索校訓文化在高校中的功能實現途徑,為強化校訓育人功能、增強高校凝聚力提供方法借鑒。
關鍵詞:校訓文化;德育教育;功能實現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1]高校校訓文化作為高校核心精神的凝練和表達,引導著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深層次探究校訓文化能夠從不同側面挖掘校訓的育人功能,使校訓扎根師生心中,成為鼓舞奮進,引導一生的精神航標。
一、高校校訓文化的內涵
校訓文化是在高校辦學宗旨的指導下,以簡明扼要、意蘊深遠的詞句為表現形式,約束全校師生行為舉止的訓導性文化形態[2]。它是校園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構成,是對建校宗旨、育人理念、校園精神的理性抽象,是對人文精神、治學方針、辦學風格的高度凝練,是學校在辦學歷史和傳統文化中積淀而成的代表學校追求的一種文化種類。高校的校訓文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所學校跨越時空的精神沿襲,還彰顯著學校的個性與特色,傳遞著學校的教育價值觀,以其精悍簡練的表達形式對全校師生施以間接的、潛隱的思想引領作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大學的可持續發展。校訓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之鏡詮。校訓文化的形成根基在于高校精神文化,構建高校的校訓不能離開對高校精神的解讀。高校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淵源,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教育理念的理論土壤。同樣的,校訓文化也是如此,它的發展可以看作大學自身發展史的濃縮,內在地蘊含著學校的靈魂與本質,賦予校園文化以生命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發揮其育人、塑造、傳承的功能。
二、高校校訓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高校校訓文化具有領航思想意識的導向功能
高校的校訓是學校精神力量最集中的體現,一經使用,便會發揮出獨特的指導作用。它集中體現在能夠引領高校師生愛國愛校的政治導向作用和引導思想意識方向正確統一的思想導向作用。在政治導向方面,我國高校歷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的校訓文化中存在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引領高校始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完善教學水平,朝著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發展,讓學生在校訓文化的浸潤下對民族國家和學校產生堅定的責任感。利用好高校校訓文化德育功能潛隱性的特點,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才能使學生站穩立場、堅定方向。如天津科技大學“尚德尚學尚行,愛國愛校愛人”的校訓就體現出學校希望學生能夠培養自身品格,錘煉科學本領,以身報國榮校。同時,在思想導向方面,校訓文化始終是校園優秀文化的一種,是學校精神的高度凝練,面對學生理想信念上的偏差,校訓文化可時刻起到警示和引領的作用,將校園精神內化為學生的一言一行,對認知上的偏差及時糾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德才兼備、知行合一”就體現出學校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引導。
(二)高校校訓文化具有激發學習動力的激勵功能
高校的校訓文化是學校精神的靈魂,蘊含著以文化人的育人之道,對全校師生求知探索、完善品格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高校的校訓形式精簡卻意蘊深遠,常常位于學校的醒目之處,其號召力不言而喻,是鼓舞斗志點燃學習激情的關鍵。高校校訓文化的激勵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校訓文化的潛隱力量來看,校訓文化作為校園精神的一部分,能夠帶動學校校風、教師教風、學生學風的發展,既能夠不斷促進積極進取、開拓創新、活力向上的校園風氣形成,又能對學生自我成才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這種正向的鼓勵和先進的價值觀能夠穩定持續地促使學生在成長成才的路上持續發力。二是從校訓文化的直接影響來看,高校校訓文化能夠直接地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使其正面收獲鼓勵和支持。尤其是近年來高校為了發揚本校的優良傳統和文化精神,致力于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專屬文化,校園文創產品因此應運而生。校訓作為校園文化的代表被印在各種類型的文創用品上,學生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也時刻受到校訓文化催人奮進的感召,學生本身活力與青春的帶動和校訓文化的歷久彌新的精神積淀,帶動了大學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例如,齊齊哈爾大學“養正毓德,精存自生”的校訓旨在發揚其“培養人,教育人,發展人”的教育理念來實現學生未來“精存自生”于天地間的目標。同時,齊齊哈爾大學將校訓印在貼紙、徽章、筆記本等產品上,目的也是為了勉勵學生大用養正、精誠致中。
(三)高校校訓文化具有實現內外兼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訓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校訓文化最根本的德育價值。實現內外兼養的育人功能是指在相關教育教學活動中,校訓文化從文化、精神、價值觀角度對校園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價值指向進行塑造,從而影響其思想意識內化,促使其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科學文化素養提升,最終實現科學的管理、成功的育人以及全面的成人。因此,高校校訓文化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從環境影響層面來看,校訓文化是一種軟性能量,對于促進學生自身發展和整個高校的建設都具有不可小覷的意義。校訓作為高校的文化標識,誕生于校園精神締造者的一代代沿襲和沉淀,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全校師生的精神世界。它所營造的“文化軟環境”直接影響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朝著個性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推動著個體向更健全、更優質的層次上升,從而最終實現主體意識的覺醒使得整個校園環境所必備的人文精神得以延續。從個人能力發展角度來看,高校校訓文化能夠促進個人能力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校訓育人的關鍵點在于“訓”,其功能性在于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引導、疏導和督導。引導師生養成優良品德,疏導師生面對挫折振作精神激發內生動力,督導師生以校訓為尺規范自身行為舉止。所以校訓文化的育人所指目的是促使師生內化校訓精神,外化行動指南,從品德、學業、能力等方面激勵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最終實現自我世界的豐富和人生價值的提升。
三、高校校訓文化德育價值實現路徑
(一)詮釋角度多維,增厚校訓文化底蘊
校訓文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蘊含著辦學理念、文化精神和育人方向等內容,想要保持校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以深挖潛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前提,融入時代特色和現代思維,聚焦學生個人發展方向,激發校訓文化育人潛力。
1.承前啟后,返本開新,深刻解讀校訓文化中的傳統文化。高校校訓文化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是校園文化的外顯和歷史文化的生動再現。同時,校訓文化中所蘊含的尊師重道的傳統、修學好古求實創新的精髓以及追求真理的執著都是高校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高校要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對校訓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與解析,融入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促使大學生以史鑒今,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利用大學生的創造性和生命力賦予校訓文化以新的活力,最終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2.踔厲奮發,踵事增華,賦予校訓文化以新時代特色。校訓文化受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影響具有時代性,其形成是立足育人需求,輻射歷屆師生精神世界的過程,然而,因社會更迭,部分校訓會出現滯后于時代等問題。這就需要在解讀校訓文化的過程中根據社會思潮、主流文化的發展因時而變,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思考校訓文化內涵如何延伸與拓展,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行為特點和價值訴求,將新時代辦學理念融入校訓對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中,從而既增強其對校訓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也為校園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價值觀念輸出和思想引領。
3.致知力行,砥礪深耕,發揮校訓文化助力學生個人發展功能。校訓文化作為無形的精神力量旨在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積極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而如何讓學生擁有好品德、好學問,則需以“好”字貫穿,從“德”和“學”入手,把校訓文化精神之“好”延伸到學生學習和生活各處,讓學生明確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學識淵博之人。同時要時時、事事引導思想、塑造品格、挖掘潛能、規范言行,對個人得失與集體榮辱間的利害關系做合理闡釋,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集體認同感,促使學生自覺提升修養、秉持信念、潛心求學,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調整宣傳布局,拓展校訓文化育人價值實現載體
發揮校訓文化的育人價值必須借助一定的育人載體,充分解讀和刻畫校訓文化的氣韻與魂脈,樹立專屬品牌形象、搭建網絡平臺、依托物質載體,從如何使校訓文化更好地發揮其本質價值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校訓文化的入微、入細、入眼、入心。
1.樹立專屬品牌形象,著眼校訓文化建設發展。打造高校專屬校訓文化品牌既是高校自身特色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因此,高校要厘清本校教育理念、管理機制和育人模式,凝練院校特色,同時以校訓文化為原點,組織開展系列形象提升、資源展示等線上線下活動,找準校訓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的育人契合點,以點帶面,提升校訓文化的內涵價值,營造具有德育教育隱性氛圍的育人環境。此外,高校要找準品牌定位,突出校訓文化對全校師生人文素質提升的輻射與帶動效能,以校訓文化引領人、陶冶人、鼓舞人,增強校園文化育人持久力,贏得師生最基本的認同與歸屬,為高校長足發展和社會需求缺口匹配帶來契機。
2.依托網絡平臺建設,實現校訓文化深入人心。網絡媒體利用程度之高、發展程度之快不言而喻,高校要借助網絡平臺之力使校訓文化與師生思想內化從相“加”邁向相“融”。要充分利用校內官方網絡平臺,如學校官網、公眾賬號等官方賬號,系統地闡釋校訓文化的出處來源、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立足時代發展賦予校訓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既可增強校訓文化的莊重神圣之感,也可做學校精神氣韻的對外展示。此外,要打造線上虛擬多元展示平臺。打開校訓文化的傳播路徑,利用短視頻、手繪漫畫、微電影等多元形式開展師生與校訓文化之間的互動,使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做到人人知訓、人人受訓。
3.強化物質載體價值,推動校訓文化符號固化。環境塑人,環境育人,良好的校訓文化氛圍對廣大師生具有濡染之效。高校要利用現實景觀使校訓文化入眼、入心。充分利用好校史館、圖書館、校訓石、文化管廊、上課教室等實體景觀的建造與命名,以物化形態固化校訓文化,打造校訓文化的物質化育人陣地。此外,要利用文創產品使校訓文化入微、入細。對校訓文化元素做創新性轉化,設計定制款創意產品,如文化衫、明信片、學習辦公用品等,還可以以特色紀念為基礎對錄取通知書、畢業證書、畢業紀念品等處加印校訓,使校訓文化德育價值有始有終,有所延續,最終實現對校訓文化育人本色的夯實與加固。
(三)拓寬育人實踐路徑,推動校訓文化踐履
總書記強調,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想要實現校訓文化的育人良效,就必須在理論疏導的基礎上輔之以實踐,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校園活動的參與度,以此協助校訓文化育人工作的推動和落實。
1.推動校訓文化走進課堂,強化學生感知程度。顯性化的課堂教育是加快校訓文化發揮育人實效打磨學生價值觀的最快路徑。高校要找準校訓文化與課堂教育之間的切入點,從道德思想通識課入手,著手專業課,正面深入地強調校訓文化的歷史內涵和風骨氣韻,避免簡單刻板的相加,不生搬硬套,把握二者之間的有機聯系。要巧上開學第一課,以校訓故事和優秀校友精神為契機,促使學生長久感悟,發揮校訓育人的基礎功用。
2.提高育人主體積極性,加深校訓育人強度。教師和管理者作為高校育人主體是開展德育教育的“掌事人”,能夠對德育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因此,育人主體要自覺提升善用校訓文化育人的意識和素質,加深對校訓文化的理解,提高對校訓文化育人元素的拆解與重組能力。
3.豐富主體實踐活動載體,增強踐行校訓力度。豐富的實踐活動是促使校訓文化育人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校訓文化活動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是學生對校訓文化感知與領悟的關鍵。因此,要豐富和創新主體實踐活動載體,圍繞校訓文化為中心開展主體活動或環節活動。同時把校訓內涵與歷史延伸到各具特色的藝術文化活動中,如校園藝術節、校友節等精品校園文化活動,或聯合各大高校組織開展校訓精神宣揚活動,使校訓文化深入學生內心,提升重視程度。
作者:黃麗晶 劉昕霞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