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醫藥學院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提要]中醫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中醫藥院校的莘莘學子是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基于中醫藥院校的學科特點把中醫藥文化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當中,以提升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是值得中醫藥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課題。該文以開展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實踐為例,踐行具有民族醫藥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科學路徑,增強了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了中醫藥院校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
[關鍵詞]校園文化;中醫藥學院;教育,醫學
校園文化是學校通過對社會文化的選擇、吸收并結合自身積淀而形成的個性化的文化結構[1],其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既決定了學生思想行為的發展方向,亦能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人格完善、品質塑造和品位提升[2]。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三觀及品行美德,尤其在專業性較強的中醫藥院校,更應該大力探索符合中醫藥特色的文化活動,并且形成有核心價值、標志性意義的活動精髓[3]。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作為一種穩定的環境教育力量,如何把這種意識形態的育人載體轉化為能夠對高校學子潛移默化的具體文化形式,依托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引領,是值得當前高校教育思考的共同課題。中醫藥作為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及重要載體之一,滲透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4]。中醫藥高等院校作為傳承中醫藥文化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培養醫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把中醫藥事業發揚光大的重大使命[5]。中醫藥院校學科的獨特性和專業性決定了其校園文化活動應該是特色鮮明、傳承創新且能服務社會的。中醫藥校園文化建設既要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覺,同時保持堅定的文化自強、自立,積極進行文化的創造和重建,還要樹立足夠的文化自謙、自律,汲取和接納可為我所用的進步文化[6]。就文化的導向性而言,校園文化旨在創設主體校園生活環境氛圍,實現對主體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醫藥院校的學生長期與中醫藥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理所應當以中醫藥文化作為構成校園文化的主流,并在中醫藥文化的熏陶下促進科學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7]。中醫藥文化伴隨著中醫藥的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體現出中醫藥博大醫學思想與醫學精神[8]。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各種文化思潮匯聚碰撞,類型不同的高校通過凝練自己的精神氣質、文化核心來進行校園文化特色建設,更利于精神的彰顯與傳承[9]。作為中醫藥院校,要善于通過校園多媒體平臺和活動,提升學生對中醫藥發展的認識、認同、崇敬,從而堅定學生高度的中醫藥文化自信[5]。
1堅持先進的思想道德引領校園文化活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校園文化風尚
在“立德樹人”的育人觀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學校結合中醫藥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有機管理和引導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在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學校每年開展“每月一主題”教育活動,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貫穿于校園文化活動始終,如在“學雷鋒活動月”中,廣泛開展“弘揚釘子精神,奉獻手留余香”“拔草”“學雷鋒,營新境”等為口號的義務清潔活動,學生們“擼起袖子加油干”,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弘揚雷鋒精神,增強了作為一名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奉獻意識和服務意識。同時,學校向廣大學生傳達了一個信念———無論哪個時代,不管什么行業,雷鋒精神永遠長青。在“安全教育月”中,學校組織各年級班級舉辦了“法律入心”“崇尚科學,反恐入行”的主題班會,從細微處入手,時時講安全,時刻抓安全,使學生們初步地了解到我國反恐怖主義的相關法律知識和應對恐怖主義的方法的同時,也有效地強化了職業安全意識,普及了職業安全知識,增強了應急能力,以勝任日后高強度高壓力的醫療工作環境。在“黨團建設月”中,“弘揚長征精神,彰顯愛國情懷”“傳承長征魂,共筑中國夢”等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學生穿越歷史的巨變滄桑,回首凝望曾經的苦難和光輝,加深學生對理想信念遠大征程的認識,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自己的漫漫醫學長征路。與此同時,緊跟時代的脈搏,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生觀看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把感性鮮明的德育教育素材靈活地結合中醫藥文化的“醫乃仁術”“醫者仁心”的人文精神和內涵精髓,找到德育教育和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強化學生的的思想政治教育。
2載體建設助力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助推中醫傳統文化的傳播,提升中醫藥文化自信
載體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基礎和關鍵[10]。學校依托學校學科建設、專業特色、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等特色優勢,作為校園文化活動載體,形成了一股強烈的環境教育力量。
2.1學科建設
學校的中醫學專業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1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培育學科3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0個,國家中國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專科6個。通過開展學科建設,教師及時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時把中醫藥研究最新的教學和科研成果充實融入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掌握較為系統的中醫基本理論與知識,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與職業素養。
2.2專業特色
學校從1988年開始對中醫學專業設置進行分化改革,先后開辦中醫骨傷、中醫外科、中西醫結合、對外中醫、傳統中醫、壯醫、運動醫學等專業方向。學校自1999年起開設中醫傳統班,每年選拔30名中醫專業學生開展師承教育,實行經典到時和臨床導師“雙導師制”。20世紀50年代,學校國醫大師班秀文等一批醫藥專家將壯醫藥應用于臨床,并對壯醫藥進行了挖掘研究,經過幾十年中醫人的不懈努力,“壯醫藥線點灸”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世紀90年代,學校將壯醫藥學的“陰陽為本”“三氣同步”“三道兩路”理論、壯醫藥線點灸和壯醫經筋療法等特色療法以學術講座、課堂輔導、選修課級臨床指導等多種形式滲透到中醫學專業教學。2002年,學校開始設置中醫學專業(壯醫方向)。2011年,學校開展了“桂派杏林師承班”,探索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中醫“桂派杏林”人才培養模式。為了擴大第一課堂主渠道育人作用的受眾影響,創造良好的學風,學校每年舉辦系列民族醫藥特色活動競賽,如中醫經典背誦默寫大賽、“醫站到底”知識競賽、《黃帝內經》心得體會征文比賽等,這既能強化專業教學實用知識,又能普及中醫藥文化,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增強了廣大師生對中醫藥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與信心。
2.3課堂教學
學校對老師提出了“五真教師”的標準,“五真”即真信念、真自信、真學問、真責任、真功夫,其中“真自信”是指真正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專業有自信、有信心。教師真正做到了真自信,才能夠把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到常規的教育教學當中,才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一個良好氛圍。在理論教學上,學校構建了中醫學專業“三模塊(機能學實驗基本技能、形態學實驗基本技能、中西醫臨床基本技能)六環節(實驗、間隙、暑期實踐、實訓、實習、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體系。“三模塊六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特色鮮明,科學統籌,安排合理:(1)組織入學的新生到附屬醫院參觀,感受濃厚中醫藥文化氛圍。(2)組織學生參與中醫特色推拿、按摩、艾灸和中醫文化宣傳義診、跟師抄方等實踐活動,大力宣傳和弘揚中醫藥、壯醫藥等民族醫藥文化。(3)每個暑假進行兩周的臨床實踐活動,大一開展“初入杏林”為主題的醫學志愿者服務,組織學生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區、養老機構、福利院等開展社會實踐和義診活動,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大二開展“感知醫學”社區醫療機構實習,大三以“模擬上崗”縣鄉基層醫療單位實習。學生深入醫療機構第一線,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這樣有助于中醫學子們履行使命。學生不僅要學習經典,更要繼承與發揚經典,努力地從豐富的實踐活動汲取學術精華,用直接的方式身體力行去詮釋傳承的真諦,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熱愛其奧妙,弘揚其精髓。
2.4第二課堂
學校以協調發展實用型中醫藥人才為目標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2.4.1學校結合大學生具體實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
每年5月響應全國“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的號召,班團支部都會召開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呼吁大學生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識,更好的認識自己。“感恩節”主題班會,由視頻展播、PPT展示、主持人講說、感恩賀卡、同學互動等多個環節構成,學生圍繞“感恩”記錄了心底最想說的話,分享了自己心里最感激的人和事,表達了心中那一份最純真的感恩。這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為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學校每年在廣西特有的民族節日———“壯族三月三”來臨之際開展相關民族文化教育主題班會,通過PPT講解“壯族三月三”的由來、特色風俗、壯族兒女自由發言等環節,學習廣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進一步普及了對“壯族三月三”的認識與了解。
2.4.2鼓勵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創新創業活動
創新是大學的靈魂,創業是大學的責任。學校從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方面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將創新創業教育融于醫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同時,全面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搭建良好的平臺、提供優質的資源,培養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推動賽事成果轉化。學校在2012年就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領導小組”,2014年開始面向本科生設立了專項科研基金,并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挑戰杯學術科技競賽和創業設計大賽等多種形式科研活動,大力支持學生開展科研活動,制定相關政策對積極參加科研活動并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授予相應學分及獎勵。學校實施學生科研導師制,學校重大科技平臺、各教學單位實驗室全面面向大學生開放。學校先后舉辦“教授博士論壇”“青年文化論壇”和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中醫經典知識競賽、急救技能操作比賽、中醫手法大賽等品牌活動,充分發揮了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拓展功能。良好的學術氛圍和條件,保障了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在參加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學生鞏固了中醫藥專業知識,開拓了中醫臨床思辨能力,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2.4.3健全社團組織建設,繁榮學校文化
學校社團形式多樣,分為學習型、公益型、興趣愛好型、體育運動型等類型,社團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態勢,開展了推拿手法大賽、黃帝內經只是競賽、中醫藥基礎知識競賽、臨床技能競賽、針灸推拿理論及臨床技能大賽、數模競賽等,亦逐步形成了一些優勢品牌活動,營造了頗具學校特色,符合學校辦學理念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了大學校園文化的社會引領作用。學校專門成立了廣西高校首個大學生古琴社———蘭風古琴社。古琴這門高雅的傳統音樂藝術第一次以學生社團的形式走進廣西的高等學府。古琴琴理和中醫理論頗有相通:古琴所具有的“清、微、淡、遠”的音色及其追求的“中、正、平、和”境界,與中醫“陰陽平衡”、“保合太和”的精神追求相契;琴有角、徵、宮、商、羽五音,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而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也與此相應。古琴社的成立,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還有助于弘揚中醫傳統文化,培養大學生的人文修養。1995年大學生紅十字會成立,其不僅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極大豐富了學校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大學生紅十字會積極開展無償獻血、應急救護培訓、具有紅十字特色的演講,如造血干細胞知識宣傳及防艾教育、愛心救助及社會服務、志愿服務技能培訓等一系列公益活動,率先設立了全國高校首個固定獻血點和固定無償獻血日、首支固定獻血者隊伍、廣西高校首支急救護理模擬操作表演隊、首支造血干細胞志愿者服務隊、首支無償獻血“紅色愛心”志愿者服務隊。2017年,學校紅十字會文化傳播基地正式成立,在紅十字文化傳播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紅十字會運動的普及使“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在學生中得以大力弘揚,學生用實際行動、愛心傳播“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理念,詮釋了志愿者精神。
3小結
本學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切實履行人才培養、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全方位塑造中醫藥文化教育的環境氛圍,逐步構建起民族醫藥特色鮮明、人文精神高貴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培養了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中醫藥民族醫藥人才。
作者:王思婷 韋兆鈞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