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校本課程和校園文化建設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學校的發展需要目標的引領,目標猶如燈塔指引著學校教與學的方向。恰當的目標可以誘發人的動機,引導人的行為,促使人為目標的達成而不懈努力。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實驗小學在“十三五”規劃實施過程中特別強調目標的確立,將學生培育目標的實施過程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一、基于國家教育方針與學校特色形成培育目標
學生培育目標應是學校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依據自身特色與發展需求而提出的培養要求。可以是長期目標,也可以是階段性目標,但必須具有時代性和校本文化特征,而且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已有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1902年著名愛國教育家金松岑創辦的同川學堂和1906年退思園第二代主人任傳薪創辦的麗則女校為學校的前身。金松岑先生開吳江新式教育風氣之先,辦學講究“德用結合”,施行“道德教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當時,學校還提出了“德、智、體、群、美”五育并重的辦學理念,其中的“群”即人群交往能力,與現在合作學習所倡導的“社會交往技能”一脈相承。麗則女校校慶十周年之際,時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的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親筆題寫了“誠勤樸愛”四字校訓。一百多年來,學校雖然幾經變遷,但四字校訓一直沿用至今。“同小”人從校訓“誠勤樸愛”中找到了學校發展的根基,也只有這種凝煉著學校歷史傳統的文化精粹,才能讓師生對學校文化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校訓“誠勤樸愛”的實質是引領師生實現“成人”“成事”的精神追求,承載著學校的辦學傳統和價值追求,是學校文化的根源,浸潤著一代代“同小”人的心靈,成為學校辦學的核心價值觀。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學校秉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根據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創生了與時俱進的合作學習特色文化,促進了學生合作學習品質的形成。這既弘揚和發展了校本文化,又切合了當今社會發展需求。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學校教育要全面確立和落實學生立場。基于這樣的背景和認識,學校在“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學生培育目標———“做具有‘誠勤樸愛,樂于合作’品質的現代人”,這是對學校百年文化中“本源”與“現代”的解讀。
二、用培育目標引領校本課程建設
培育目標的確立既是學校文化的傳承,也是學校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必然趨勢,更是學校全體師生共同的愿景。為了讓全體師生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擁有方向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學校先對培育目標進行了分析與解讀,使之形成分步實施規劃,不僅明確了任務與職責,更是將校本課程建設融入其中,在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的同時,積淀富有校本特色的學校文化。為落實培育目標,學校從創新評價機制入手,把總目標分解成“五星”評比,即誠之星、勤之星、樸之星、愛之星和合作星,并對評比內容作出了相應的要求,落實到各個年級段也都有自己的評比側重點。比如,在“誠之星”的評比過程中,低年級側重于“誠信集隊”,中年級側重于“誠信作業”,高年級側重于“真誠待人和誠信課堂”。這樣不同的側重點,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而定的。班級每月都要開展“五星”評比,學校在評比過程中確立了象征新學生形象的“同川君”“麗則卿”,只要學生一學期獲得了“五星”,就能在學期末獲得“同川君”或“麗則卿”。通過評比樹立文明典型,以榜樣的力量感化群體,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在培育目標的引領下,學校開發了與之相適應的四大校本課程,即習慣立德、悅讀養性、運動健體和自主合作。習慣立德課程挖掘校訓“誠勤樸愛”的育人內涵,編修“誠勤樸愛三字經”,把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融入其中,分年級段開展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悅讀養性課程不斷優化閱讀環境,確保學生在校隨時隨地都有書讀、讀好書,并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人文素養。運動健體課程在大課間以武術操和方陣跑步為主要項目,在保證學生訓練量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意識;校園活動根據學校的運動強項引導班級運動課程,每學期開展校園吉尼斯比賽,結合德育體驗活動開展遠足磨練運動課,培育學生強健的體魄、堅強的意志。自主合作課程在合作學習背景下推行小組式班級自主管理模式,采用在班主任指導下的二級管理形式,指導、督促、評價各小組自主管理工作成效,幫助學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與合作能力。學校把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和“五星”評比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且給學生烙上了“誠勤樸愛,樂于合作”的文化印記。
三、用培育目標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主要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這三種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將樹立學校完整的文化形象。培育目標包含著精神層面的文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產生制度層面的文化,而物質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顯性表現與載體。物質文化的建設可以折射出學校的歷史傳統、教育思想、精神氣質和辦學理念,它是校園育人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育目標的引領下,學校從“十二五”后期開始進行校園文化的整體規劃設計,經過近兩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學校文化意象設計和文化景觀建設。根據百年辦學史,設計了學校的LOGO、形象娃“同川君”和“麗則卿”。學校設計的形象娃,既傳承了兩所老校的文化歷史,又寄希望于今天的“同小”學子能養成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品性。整個校園建成了“一道、四園和十景”,即同川大道、誠園、勤園、樸園、愛園和分布在園內的十處景觀。每一園、每一景都充分體現了學校的良苦用心和培育目標的實質性精神。比如,在勤園的中心位置設計了一幅展開的書軸,意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其間置以具有同里人文氣息的“讀書橋”,借此激勵“同小”學子勤奮好學。這樣的景觀在校園內隨處可見,不僅具有深刻的寓意,而且體現出深厚的人文底蘊,彰顯了強大的育人功能。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學校教育的過程必須體現學生立場,而培養目標的確立與實施能彰顯學校的辦學主張和文化觀點。學校從確立培育目標到在目標引領下開展校本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都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厚植了校本文化。在育人目標的引領下,學校的校園生活會更豐富多彩,文化積淀會更深厚,育人氛圍也會更濃郁。
作者:徐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