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代與現代文學理論的異同,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提要】本文中對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理論的異同進行了探討。無論古代文學,還是現代文學,其理論均是對文學發展的高度概括。不過現代文學理論和古代文學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研究文學理論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對梳理我國文學發展脈絡,更好的理解文化發展方向,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理論異同;探索
新視野和新方法推動著學術發展,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對于文學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學術界始終將文學理論作為文學研究的重點,對理論批評和創作實踐的關系、如何運用現代純文學理論研究古代文學觀念等,是主要研究的內容。新視野和方法的應用,為提高文學理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研究文學理論時,要從多個視角進行分析,探索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理論基礎形成的差異點和相同點,進而為文學實踐與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
一、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范疇的研究
(一)古代文學理論范疇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范圍具有執行性以及解釋性特征,具體來說,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相同的詞匯所揭示的意義和指代意義常常是不同的,指代的內容寬泛。以“氣”這個詞匯為例,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本體性含義。白居易說:“天地間有粹靈之氣,萬類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蓋是氣,凝為性,發為志,散為文。”這里的“氣”就是實際存在的,指的是天地之氣。2.人格品性含義。人格品性具體指的是人的修養和氣度。3.擬人化含義。在古代文學理論范疇內,文氣論為內在藝術表現形式,賦予了文學作品靈魂。從袁準的《才性論》文學作品來說,物何故而美?清氣之所生也;物何故惡?濁氣之所施也”等,其中的“氣”具有擬人化特征,指的是生命力和生命的由來。
(二)古代文學理論范疇的豐富經驗
1.感悟性。在古代文學理論范疇中的經驗,以感悟為主,讀古代文學作品,我們通過文學作家的描寫,對世事和事態等,有著一定的感受以及體會。古代文學作品具有深刻性以及揭示性,既體現了人的直覺感受,也突出了人物或者作者的個性特質。部分文學作品反映的是當時整個民族的心理狀態以及心靈表現方式。古代文學接受和文學批評理論,多采取此類直覺上的感悟和表達。作者在文學作品中,通過生動的形象意蘊,表達出自己的感悟以及情感。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詩句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通過描寫山間的美景,描述淳樸民風和鄉間勤勞百姓,勾勒出詩人心中的理想社會生活景象,進而表達了其對當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無論是情感,還是人生道理,中心思想還是通過事物、生活等的描述,進而表達詩人心中的志向,是文學理論范疇的經典之處。2.思辯性。從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范疇經驗來說,還具有思辯性質,是文學作品重要理論性質。古代文學作品具有哲學意義以及理論層次,實現了古代文學和古代哲學的有機融合。從某個角度來說,展現了中國古代人們的智慧,也充分展現了古代文學的風格以及特色。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通變》。其作品系統整理了文學繼承以及發展的關系,將繼承和發展有機的結合,并且從闡述了文學創作原理。古代哲學中,通和變是相對而生。通變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系辭上》,其中“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的通變是以術語的形式使用的。而劉勰的《文心雕龍•通變》中,是以美學觀念被引入到文學理論。
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現代文學理論的區別
(一)“文”和“人”之間的區別
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學者和文學愛好者對于文學理論的概念,基本是在某個文學作品或者學說上。譬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以及《離騷》等。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相對復雜,不過古代文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比較明顯,提及某個文學理論,多多少少能夠聯想到文學理論的創造者以及承載者。主要是因為古代信息傳播速度慢,文化普及程度不深,能夠成為大家的人較少。基于此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時,多以某家言論或者作品,進行理論范疇劃分。現代文學則不然,其所處的環境不同,文化普及程度較高,涌現出諸多學者。加之言論自由、文化交流,使得文學理論發展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對于現代文學理論范疇的劃分,要以文學理論流派的實際價值以及意義為依據。
(二)服務對象差異
從古代社會實際情況來說,政治和經濟有著高度的集成性,這和古代社會制度,有著緊密的關系。文學是社會文學深入發展的產物,在思想表達方面,社會政治以及文化意義較為明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既有文學家的內省,也有對社會政治與文化的批判,除此之外還自然萬物和山川河流的贊美。無論那種理論,都少不了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批判或者贊美,影射了當時的政治局勢。現代文學理論側重于服務群眾,主要是對群眾精神文明發展的研究。
三、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現代文學理論的相同
(一)社會價值相同
無論是古代文學理論,還是現代文學理論,其都具有一定的社會職能,發揮著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指導教育發展。文學理論發展在推動社會教育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教育的發展,反助攻文學理論發展。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增強了文學理論的社會職能作用。以古代文學理論為例,儒家學派的思想,其對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影響較大。孔子的弟子從孔子的文學思想中繼承各類觀念,譬如修身。除此之外對現代教育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中的精華部分,對促進現代人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現代文學理論對高校文學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材變革、研究熱點等方面。
(二)古代文學熱點和現代文學研究趨勢相符合
一般來說,一種文學思潮能夠反映社會問題。目前,全球各個國家所面臨的各類尖銳問題,從根本上來說,都可以用“生態”高度概括。以生態文學為例,其發源于美國。關于生態文學的研究,已經從文學作品,上升到了文學理論層面。未來生態文學將會以生態精神為代表,肩負著引導人們客觀認識自然、反思自身行為的社會職能。從我國文學理論中的生態文學思潮發展情況來說,其雖然發源于美國,但是和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理念不謀而合。
四、中國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
(一)詩歌方面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以詩歌為主,擁有豐富的資源。雖然五四新詩運動是以反傳統的形式出現的,不過其受到過傳統文學的滋養以及啟迪。再比如胡適,其《嘗試集》舊體詩詞痕跡較為明顯。除此之外卞之琳、何其芳等,都是古代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現代文學史上,魯迅、郭沫若等都非常擅長寫舊體詩詞。受到古代文學的影響,鑄就了現代文學的輝煌。從某個角度來說,現代文學是在古代文學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但是不同于古代文學,具有時代特征。
(二)散文
縱觀中國古典散文歷史長河,產生了多位散文大家。即使是現在,他們的作品,仍舊被傳誦,可謂是經久不衰。中國古典三散文發展歷程較長,從先秦時代開始,創立了敘事文和議論文,直到現代還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漢魏時期,相繼創立了這里問和政論文等。在唐宋時期,以寫景抒情散文為主。到了明清時期,散文更是快速發展。中國現代散文受到古典散文的影響深刻。以魯迅為例,其作品的表現方式以及藝術風格等,和魏晉文章有著一脈相承之處。
(三)現代文學理論塑造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具有極大的當代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對現代文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從現代文學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存在著內容空洞的弊端。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不僅意蘊豐富,而且文章觀點鮮明,在表現手法方面,不僅豐富,而且生動,注重文學作品的風骨。對現代文學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2.古代文學理論范疇是近代時期提出的,不過現代文學家還沒有深刻認識到理論內涵,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現代文學推崇西方文學理論范疇,不符合我國文學作品發展特性,使得文學作品不僅質量低,而且優秀的作品較少。實現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現代文學理論相互結合,對推動現代文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健全當代文學理論。3.有助于增強現代文學的民族特色。從古代文學理論范疇實際情況來說,范圍較為廣泛。即使在相同的時期下,文學理論含義和特色,民族文化多樣性特征明顯。基于此,出現了諸多子范疇。不同的時代,各個理論范疇特性差異。在學習以及借鑒期間,要做到區別對待。對于古代文學理論范疇的借鑒,要具有目的性,切不可盲目學習,要取其精華。比如比興就是一個極具指導價值的范疇,它不單單是指一種創作手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具有想象,象征、隱喻的特點。能夠完全融合到當代文學理論中。有助于當代文學民族特色的發展。
五、文學作品的主題
在文學作品的主題方面,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較深。譬如古代文學作品中,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文學作品較多,對現代作家,有著深刻的影響。現代文學的創造者和繼承者,無論是小說家,還是劇作家等,都富有著愛國熱情。從魯迅和聞一多等作家的文學作品中,能夠看到屈原和陸游等愛國主義精神。從文學題材角度來說,多數古代文學的題材,廣泛的被現代文學作家所運用。古代文學的許多典故也被現代作家所使用,如朱自清詩詞就有很多地方用典。直接引用或化用古代詩詞名句的作家更是舉不勝舉。古代文學的某此表現手法也被很多現代作家借鑒。通過分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現代文學理論的異同,能夠了解到二者在“文”和“人”之間、服務對象方面存在差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對現代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古代文學作品在主題和散文等方面,對現代文學作品,有著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樊瑞娟2015《試析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理論的異同》,《延邊黨校學報》第1期。
2.高玉2015《論現代文學欣賞方式及其理論基礎》,《河北學刊》第1期。
3.李繼凱2013《中國現代文學史理論品格的缺失現象》,《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
4.張雨楠2015《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4期。
作者:張君鳳 單位:河南鄭州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