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文化研究與建設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水文化研究與水文化建設是近幾年文化研究的熱點之一。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統計分析,從水文化及相關概念的界定、水和中華文化的關系研究、區域性的水文化研究、民族文化與水文化、水文化的應用問題以及國際水文化研究動態等6個方面進行了綜述,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應加強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水文化;水文化建設;綜述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文化研究逐漸開始被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和科研工作者所關注,在該領域內開展不同類型的研究和探討,并舉辦了相關的學術交流和座談等活動。不僅學術界對水文化的研究在深入,政府部門對水文化的認識程度也在不斷增強,開展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例如,2009年全國第一屆水文化論壇在濟南舉行,水利部部長陳雷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水文化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并指出水文化體系不僅包括精神文化,還有物質文化,更有制度文化,必須將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才是真正的水文化體系。隨后,我國開始不斷強化水文化建設,在2011年出臺了《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為未來10年內如何加強水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建設路徑。該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水文化建設開始從理論走向實際,開啟了水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一、水文化研究的角度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文文獻里,以“摘要”中的“水文化”作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可見自1999年至2014年水文化研究熱度有上升趨勢;在中國知網數據庫外文文獻里進行檢索,與“水文化”直接對應的比較少,大多是從社會科學、水管理、水利史研究等角度進行闡釋。通過對國內、國際水文化研究論文的梳理,國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水文化及相關概念的界定等理論構架的研究、關于水和中華文化的關系研究、區域性的水文化研究、民族文化與水文化、水文化的應用問題等方面。
1.水文化及相關概念的界定
目前對水文化概念的定義或界定,討論比較多,如李宗新、周魁一、李家和等人對水文化概念的探討。2008年,《中華水文化概論》正式,該書對水文化的概念進行明確和規范,其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對水文化進行闡釋。所謂狹義上的水文化,主要指人類在與水有關的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精神價值,包括意識形態、價值理念等。廣義上的水文化,不僅包括上述狹義的內容,還包括其在活動中創造出來的物質價值。后來,還有人研究指出,水文化其實就是水與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文化關系。彥櫓認為,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當前對水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水利文化、生態文化以及社會文化。鄭曉云研究指出,無論是哪個民族或者國家,其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水文化,一言以蔽之,即水文化其實就是人們對水的認識、理解,以及如何去有效利用它和治理它,主要包括水文化的內涵,社會對水資源的利用、開發和保護規則,人類對水環境的治理等等。水文化的一般性理論結構由4個層面構成:觀念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物質文化層面。除“水文化”概念的界定外,還有一些相關概念的討論,如“水利遺產”“水文化遺產”等。譚徐明指出,何謂水文化遺產,即過去人們對水資源的認識、開發和利用所遺留下來的各類遺存。其留存于世主要是以大型水利工程、與水相關的風俗活動、宗教文化和信仰等。汪健等曾對水文化遺產提出了如下見解,他認為水文化遺產即歷史上人們在與水有關的活動中,留下的那些具有歷史價值和意義的各類工程、遺址、文物等,其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他還在研究中,將水文化遺產分為流域(地域)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2.水和中華文化的關系研究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比如孔子、老子等的哲學見解,都與水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對后世在水利工程設計、水文化文學、與水相關的美術設計等方面有非常積極的啟發。靳懷?闡釋了老子、孔子、孫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古代哲學思想與水的關系。肖冬華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水”、中國古代宗教中的“水”為視角,研究中國古代水文化。
3.區域性的水文化研究
區域性的水文化研究,主要是指對各個地區之間,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導致的水環境以及水文化的不同進行研究,比如既有對長江、黃河流域水文化的研究,也有對渭河流域、淮河流域等河流和地域水文化的研究,還有對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相關水文化的研究。其中,對水利工程進行研究的典型案例就是都江堰、大運河水利等;對水與地方文化之間的聯系研究較為典型的有水與北京、運河與沿線城市、蜀水文化等。
4.民族文化與水文化
水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研究,有水與少數民族形成之間的關系,少數民族對水的認識、風俗習慣以及信仰,還有少數民族對水的管理和水與少數民族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聯系等。云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之一,那里不同的民族對水的認識、管理、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都不一樣。比如,傣族認為水是神圣的,而且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傣族的潑水節是其民族一個非常重要和具有特色的節日。傣族的傳統舞蹈中也有濃厚的水文化特質。侗族傳統技術以稻、魚、鴨共生稻作技術為核心,這些都與水息息相關,對整個侗族的民族文化傳播、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5.水文化的應用問題
主要是指對水文化在整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水環境的綜合治理與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上進行探討和研究,還有水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景觀設計、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怎樣把水文化與當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機結合等問題,都是其討論和研究的重要領域。許多城市在規劃中將水文化建設作為城市的亮點與特色,主要通過研究其區域特征、歷史脈絡,挖掘水文化要素,塑造城市濱水空間。山東肥城市在現代水網規劃中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水文化和水景觀;河南鄭州市地域水文化與城市水系規劃建設結合;湖南長沙靖港古鎮將水文化與整個建筑的設計和風格進行無縫結合,從格局、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將它們都融合起來。此外還有基于對我國古代和現代的水文化內涵、特征的對比研究提出的未來中國鄉村景觀的趨勢分析和預測,將水系設計與園林設計相聯系的開封水系二期工程等。
6.國際水文化研究動態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宣傳和推動下,國際上對水文化的研究在不斷深入,水文化的應用也在不斷推廣。20世紀末,在該組織的努力和推動下,國際上第一個與水文化有關的機構和組織成立———國際水歷史學會。該學會成為全球首個水文化正式討論、交流和推廣的平臺。2005年年底,教科文組織與該學會攜手共同舉辦了一次全球性的會議,會議的口號和研究重點就是“水與文明”。此次會議舉辦的另外一個目的,也是對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項目啟動30周年的一個紀念和慶祝,表示將水文化的研究上升到聯合國的層次。上述這些做法,都預示著水與文化之間的聯系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研究和重視。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水日“水與文化”主題宣言中這樣說道:無論哪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他們對水都有著自己的見解。盡管這些認識和見解可能不一致,但其中必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都認為水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地域之間,由于各自的文化傳統各具風格,各自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不一樣,所以他們對于水的認知與管理都存在著差異。21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世界能否得到長久的可持續發展,與水文化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隨后,該組織設立了水與文化多樣性項目,在世界范圍內開展了水與文化多樣性的大討論。討論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水與文化多樣性的內涵、特征和意義;與水相關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管理體制;開發利用和管理水的相關問題。近年,與水文化有關的研究越來越多,很多有價值的理論和數據不斷被發掘,對水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義重大。歐盟2010年提出的《水的形態》項目,一方面是在理論上強化人們對水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即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及各類相關案例的研究、不同類型的學術論壇等方式,塑造濃厚的氛圍和提供詳細的理論支持。另一方面是通過實際行動來強化人們對水相關文化的保護,比如通過開發一些與水相關的旅游產品、藝術表演等,將游客和觀看者帶入水文化的現場,讓他們在視覺上和心理上都能感覺到水文化強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從而達到保護水文化遺產的目的,構建人與水資源和諧共處的體系。參加該項目的有來自西班牙、法國等國家的6所科研院校,對項目進行統籌協調的機構是來自意大利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
二、中國水文化與水文化建設研究前景
水文化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是涵蓋工程、哲學(主要是水資源價值觀、生態倫理學等)的獨特的文化領域,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得到了工程學、人文學領域廣泛的關注。水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是關于其明確的含義或者定義尚沒有定論。
1.加強基礎理論研究
加強水文化的建設和應用,就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水文化理論體系。該理論中最關鍵的幾個問題是:什么是水文化,水文化到底有什么意義,水文化對于緩解水環境壓力、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有什么作用,水文化建設到底是建設什么、建設的目標是什么、建設的途徑有哪些等等。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要想使水文化建設取得良好效果,能夠被廣泛應用,就必須加強對水文化相關理論的研究。
2.加強水利遺產的普查和價值研究
水利遺產逐漸成為我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中極其重要的一項。在近年國家對全國文物進行普查過程中發現,水利遺產被很多人所發現和重視。水利遺產在中國文物保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當前無論是對水利遺產重要性的認識,還是對水利遺產的保護,都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水利遺產的保護是中國特色文明保護的重要內容,很多歷史上的重大水利工程都是祖先們利用水資源、開發水資源和管理水資源的智慧結晶,對這些工程的保護是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舉措。因此,可以學習《水的形態》重大科研項目中關于水利遺產保護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對水利遺產保護進行深入研究,開展水利遺產普查,摸清現狀,研究其價值,從而制定配套的保護與利用的措施和管理制度,達到弘揚水文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
3.加強多學科融合研究
由于水文化涉及的學科種類眾多,包括工程、規劃、資源、環境、民俗、文化等多個學科,要想對水文化有深層次的研究和認識,就必須廣泛涉獵各類學科資料,強化多學科之間的融合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加強水文化建設,這也是未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和趨勢。
作者:鄧俊 呂娟 王英華 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李宗新.淺議水文化的界定、實質及定位;周魁一.水—水科學—水文化;李家和.文化概念芻議[M].//李復興.水與文化.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2]李宗新.漫談文化與水文化[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2(1).
[3]彥櫓.水文化概念界定及三種研究取向[N].中國水利報,2012-05-31.
[4]鄭曉云.水文化的理論與前景[J].思想戰線,2013(4).
[5]譚徐明.水文化遺產的定義、特點、類型與價值闡釋[J].中國水利,2012(21).
[6]汪健,等.我國水文化遺產價值與保護開發芻議[J].水利發展研究,2012(1).
[7]靳懷?.水文化文集:智者樂水[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0.
[8]肖冬華.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水”[J].蘭臺世界,2012(10).
[9]李悅,等.渭河水文化的內涵及功能價值研究[J].新西部,2012(Z5).
[10]井曉旭.淮河流域的“水文化”[J].華中人文論叢,2013(2).
[11]劉冠美,王曉沛,等.四川水文化系列叢書[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4.
[12]耿鴻江.納西族的水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3]吳軍.水文化與教育視角下的侗族傳統技術傳承研究[D].西南大學,2010.
[14]王學軍,等.鄭州市地域水文化與城市水系規劃建設[A]//全國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匯總[C].2012.
[15]方璐.基于水文化的靖港古鎮水景營造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16]唐潔芳.論開封水系工程中的園林藝術[D].重慶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