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苗族民歌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民歌是苗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苗族珍貴的歷史記憶,筆者2913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間多次赴貴州省臺江地區苗寨對該地苗族民歌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包括臺江地區苗族聚居地的歷史、地理、習俗、信仰、文化生態以及當地人固有的文化觀念、審美心理進行多維度的觀察,對貴州臺江地區苗族民歌的功能、文化特質、發展趨勢進行探索。筆者認為在當代多元語境下,對貴州臺江地區苗族現存民歌進行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考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關鍵詞:
貴州;臺江;苗族;民歌;文化
一、貴州臺江地區苗族民歌研究概況
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筆者與調查組對前人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搜集整理,并先后三次赴貴州省臺江地區進行實地調查,系統、深入探索貴州臺江地區苗族民歌蘊含的審美觀念、文化功能,以及由民歌的興衰折射出來的文化變遷和社會變遷。
(一)國際研究
苗族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著稱于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重要源頭,民歌則是苗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貴州臺江地區苗族民歌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早在19世紀末,一批外國傳教士及人類學家便來到貴州苗族地區對當地的人們進行綜合的田野考察,如薩維那、克拉克、伯格理、鳥居龍藏等,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后人研究貴州臺江苗族民歌文化夯實了基礎。
(二)國內研究
1.第一階段
國內方面,20世紀40年代,蕭家駒、潘名揮、朱石林等一批音樂家首次對貴州民族民間音樂(含苗族民歌)進行發掘與整理。
2.第二階段
20世紀50至60年代,蕭家駒、冀洲、朱石林、郭可諏、龍庭恩、毛家珞、肖自平、鄭寒風、張渠、楊方剛、張軻、徐開、鄒先福等音樂工作者深入到貴州各個縣、區、村進行民族民間音樂采集,這一時期,部分貴州臺江地區苗族民歌的珍貴資料被錄入《貴州民間歌曲集》(薛良編)、《苗族民間歌曲集》(冀洲編)。
3.第三階段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唯臺江農民王安江收集整理了相對比較完整的《苗族古歌》,貴州臺江地區苗族民歌的研究進入低谷期。
4.第四階段
20世紀70年代,貴州臺江地區苗族民歌研究進入復興期,相關研究成果散見于《貴州民族音樂文選》(張中笑、羅婷華主編)、《貴州民間音樂文集》(鄧正良、古宗智主編),相關專著主要有李惟白的《苗族音樂研究文稿》面世。
5.第五階段
20世紀80至90年代,相關的科研成果散見于有惟白的《貴州苗族民歌》、王承租的《苗族民歌音樂形態及其性格特征》等著作中,部分涉及對臺江苗族民歌形態(音階調式、旋律特點、曲式結構、歌詞格律、風格特點等)的分析,也簡單論及其相關的民間風俗、婚姻愛情、審美意識及地理環境。這一時期,部分本土音樂家還撰寫了一批具有相當深度的史志性質的概述和調查會報告,如李惟白的《苗族民歌概述》、古宗智的《貴州民歌概述》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從80年代開始組織編撰的《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的順利出版。
6.第六階段
21世紀至今,特別在非遺的熱潮下,貴州苗族音樂研究進入繁榮期,一批重大著作相繼面世,王承祖《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苗族篇:千嶺歌飛(附光盤1張)》等,這使得貴州臺江苗族音樂文化研究逐漸升溫。縱觀貴州苗族音樂研究歷程,貴州臺江苗族民歌研究呈螺旋式發展的態勢,前人科研成果中多聚焦于音樂形態研究,文化研究不夠深入,大多囿于簡單敘述,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區域性質的貴州臺江苗族民歌文化研究著述面世。因此,筆者認為,研究貴州省臺江苗族音樂文化,有利于苗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利于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深入進行,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利于加強苗族自我文化的認同。
二、貴州臺江苗族民歌概述
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為跨界民族,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散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以南的黔、湘、鄂、川、滇、渝、桂、粵、瓊等省區,以及歐美、澳洲、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其分布的格局則是大雜居,小聚居。其中貴州省的苗族人口最多,占全國苗族人口的48.1%,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貴州苗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州級行政單位,臺江素有黔東南苗疆腹地之稱。
(一)貴州臺江苗族民歌分類
民歌是臺江苗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是苗族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被用于禮俗活動,還用于傳授歷史、文化和抒發感情。在苗族的現實生活中,生產勞動、男女社交、迎賓送客、祈年慶節、賀喜楔災、祭祖吊喪等,都有各種各樣的民歌相伴隨。貴州臺江境內苗族民歌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按照內容可分為古歌、敘事歌、酒歌、苦歌、起義歌、喪歌、兒歌、情歌、季節歌、生產勞動歌、婚嫁歌、姊妹歌、節日歌、新民歌等。按照功能以及演出場合可分為飛歌、游方歌、酒歌、禮俗歌(古歌、龍船節歌、鼓社節歌、祭祀歌),兒歌等。《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收錄貴州境內23個縣(市)62首飛歌,其中臺江9首;收錄貴州境內25個縣(市)62首苗族游方歌,其中臺江18首;收錄貴州境內25個縣(市)62首禮俗歌,其中臺江18首,另外收錄酒歌中,臺江3首。
(二)貴州臺江苗族代表性民歌的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
1.古歌
苗族古歌素有“苗族史詩”之稱,是苗族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由于歷史上苗族并無獨創文字,其歷史主要依托于口傳方式流傳至今。苗族古歌的內容主要敘述了苗族先民從開天辟地到鑄日造月,從萬物繁衍到洪水滔天,從兄妹結婚到溯河西遷的自然世界與苗族社會生產和發展的全過程。整首歌曲分為“開天辟地”、“楓木歌”、“蝴蝶歌”、“洪水滔天”、“溯河西遷”五個部分二十多首,有15000多行,具有詩化特征,集苗族宇宙觀、宗教觀、價值觀、倫理觀、社會觀為一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2.鼓藏歌
鼓藏歌是在苗族鼓藏節儀式過程中演唱的民歌體裁,在臺江地區演唱的鼓藏歌與月亮山一帶所唱鼓藏歌有殊異。鼓藏歌有著深刻的文化涵義,具有儀式性、神秘性、原生性、地域性特點,蘊含著當地苗族社會心理、思維方法、價值觀和審美觀的豐富信息。研究鼓藏歌對音樂學、人類學、宗教學等學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3.多聲部情歌
苗族多聲部情歌是流傳于臺江縣方召鄉方召村、反排村、巫梭村,南宮鄉白幫村以及革一鄉的苗族村寨青年男女中的一種民歌體裁,是當地苗族婚戀文化的載體,在當代多元化語境下,已經有所變異。2006年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民歌大賽中,苗族多聲部民歌《你是一朵花》榮獲金獎。臺江苗族多聲部民歌音域寬廣,節拍自由,曲調跌宕,委婉細膩,感人至深,地方語言音調與旋律旋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在唱法上,氣息運用十分高明,真假聲交替、鼻音、喉音的音色極具特色,唱腔華麗,具有炫技性特點,大量使用下滑音、顫音,有微分音現象存在。具有鮮明的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當地大部分歌師在接受筆者訪談過程中,認為多聲部情歌這種體裁在解放前是沒有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出現。據此我們是否可假設苗族多聲部民歌這種體裁是在舊的臺江地區文化生態發生變化的同時產生的民歌變異現象,折射出該地區社會與文化變遷。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限于篇幅在此不展開。
4.飛歌
飛歌主要指在山崗林野里直抒胸臆的苗族山歌,廣泛分布在貴州各地苗族聚居地,臺江飛歌尤其富有盛名。20世紀50年代初,苗族歌手阿泡首次把飛歌帶進北京,從此飛歌響徹中華大地。飛歌的內容十分廣泛,季節時令、生產勞動、迎送賓客、男女情愛、宴飲作樂、以及各種節日禮儀均可入曲。苗家人也常常用飛歌曲調填上詞,歌頌新生活,比如臺江飛歌《來了》在20世紀初已廣為流傳,影響很大,其主題音調被我國不少作曲家作為素材使用,譜出一曲曲華章,比如小提琴協奏曲《苗嶺的早晨》、笛子獨奏曲《可愛的苗嶺》、聲樂曲《你見過雷公山的山頂嗎》等等。飛歌音樂激越粗獷,高亢嘹亮,旋律跳進居多,棱角分明,大起大落,句內喜用滑音,自然流暢、句尾收腔。節奏舒緩自由,唱法上男用真假聲結合,女用真聲,常二人齊唱,終止時常用高昂的吶喊,具有山地民族獨有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地域特征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
三、貴州臺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態
(一)地理環境
臺江地處云貴高原東部苗嶺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境內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盆地、河谷錯落有致,最高海拔1980米,最低海拔455米,平均海拔717.5米。臺江總面積1108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個少數民族,其中苗族占臺江縣總人口的97%,是世界上苗族聚居最集中的縣份,被譽為“天下苗族第一縣”。臺江在唐代隸屬于應州的?隆縣,宋、元、明、清為"化外生苗地",2014年,臺江縣轄臺拱鎮、施洞鎮、老屯鄉、臺盤鄉、革一鄉、排羊鄉、方召鄉、南宮鄉共八個鄉鎮。根據專家的研究,苗族歷史上曾有五次大遷徙,兩千多年前,苗族遷徙進入臺江,他們開疆辟土,建設家園,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獨特的地理環境與人文背景是飛歌、古歌、鼓藏歌,情歌等代表性歌種產生及傳播的客觀基礎,也是臺江苗族民歌藝術特點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民俗背景
臺江境內民族風情古樸濃郁,節日、集會繁多:節日如苗年、春節、祭橋節、爬坡節、姊妹節、清明節、敬牛節、祭秧節、吃新節、重陽節、獨木龍舟節等,集會如蘆笙會、龍舟競渡、斗牛、踩鼓等,不同的民俗情景有著相適應的禮俗歌曲。民歌與臺江苗家人的勞動、生活、交往及風俗習慣息息相關,特定的民俗孕育了特定的民歌,民歌成為研究民俗的重要參考。
1.鼓藏節
臺江的鼓藏節,又稱為祭祖節,被譽為“世界第一俗”、“世界最長的節日”,13年一次,每次周期為3年,整個過程樂聲相和,該儀式不同階段均適配不同內容的“鼓藏歌”,音樂成為這場祭祀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彰顯了儀式的神圣性,反映了苗族這一族群的宇宙觀、生命觀、哲學觀、音樂觀以及其社會的深層次結構。
2.姊妹節
臺江苗族姊妹節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是以年輕女子為主體的傳統婚戀的一種節日聚會方式,期間演唱的婚俗歌體現了苗族所特有的婚俗文化,以方召的游方歌及反排的苗族多聲部情歌為代表(反排多聲部情歌是國家級第二批非遺保護項目),具有重要的歷史學、人類學、音樂學、美學多方面的理論研究價值,是珍貴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3.龍舟節
每年農歷5月24日—5月27日,臺江施洞一帶居住在清水江邊的苗族人民都要舉行獨木龍舟競渡,如果說姊妹節有女人當家的話,龍舟節則由男人主事,施洞苗族每屆龍舟賽事都必須在鼓主的主持下進行,舟行水上,飛歌激蕩,龍舟節是苗族文化的展演,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臺江獨特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使得其民俗獨具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臺江苗族民歌文化景觀,民歌成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臺江苗族多聲部情歌、苗族古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臺江經聯合國保護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考定為一等"反樸歸真"類旅游區,并被列為十大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之一。
四、田野多聲道——非遺視閾下臺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態建設之思考
(一)留住“鄉愁”
隨著全球化經濟開發的進程,外來文化的滲透,這極大破壞了臺江苗族民歌的生態環境。時移世易,筆者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到,臺江部分苗寨中,傳統歌會減少,民歌傳承出現危機。這是由于其所依附的民俗生態環境惡化而導致的結果。旅游經濟的興起,各種民族村的修建,這使得臺江苗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危機與機遇并存,然而在今天非遺語境下,各界均對旅游大開發以及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隨著非遺工作的縱深發展,隨著貴州省一個個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的建立,隨著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進一步加強,留住“鄉愁”已成為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識,臺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態也由此轉向可持續性發展。
(二)臺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態平衡發展應以政府為主導以及學術界的積極參與
在非遺語境下,貴州臺江近年來通過文化部門與學界專家的攜手,搶救了一批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了全民參與“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果,這與學界的經年的努力有直接的關系。省級苗族古歌傳承人張洪珍說:“我一定要把苗族古歌傳承下去,活到什么時候就傳到什么時候。”黔東南非遺辦公室主任粟周榕說:“臺江的非遺就是臺江的瑰寶對非遺”傳承人目前所處的困境……傳承人要更多地思考怎樣讓自己的非遺打開知名度,走向市場,形成產業,使其成為我縣文化經濟的一張金名片。”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臺江縣目前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9項,省級12項,縣級52項。同時,王安江(已故)、萬政文、張定祥、劉洪珍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三)臺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態和諧發展需要媒體良性介入
近年來,臺江縣積極開展外宣攻勢,合理運用傳統媒體以及各種自媒體平臺,力爭在高平臺打造臺江魅力形象。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爭奇斗艷》欄目組曾走進貴州臺江,錄制臺江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反排木鼓舞》和《反排多聲部情歌》。央視大型紀錄片《聆聽中國》也在臺江地區收集素材,通過影像傳達的方式,保護、宣揚、傳承貴州民間原生態歌舞非物質文化。媒體的良性介入是臺江民歌文化生態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民歌是貴州黔東南臺江地區苗族社會的文化支柱,它是苗族社會文化的綜合體現,苗族民歌文化生成,既是自然環境影響的結果,也是歷史傳統作用的結果,更是地區間人類文化相互交流的歷史孑遺,是苗族社會珍貴的歷史記憶,是該地之地態、語態、情態、樂態、心態、美態的遞為反映。各界應一如既往,攜手共進,留住那抹淡淡的“鄉愁”。
作者:譚卉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伍新福,著.中國苗族通史(上下[M].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2]楊圣敏,丁宏副,編.《中國民族志》修訂本[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3]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Z].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所發行,1995.
[4]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音樂學會.貴州省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音樂研究[C].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5]《苗族簡史》編寫組.苗族簡史[Z].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
[6]張中笑,羅廷華.貴州少數民族音樂[Z].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
[7]王承祖.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苗族篇:千嶺歌飛(附光盤1張)[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