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建筑學居住文化研究現狀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20世紀80年代,我國步入城市化正軌,城市化的進程在不斷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城市問題也引起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城市化帶來的最直觀的結果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傳統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本文通過對現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獻收集整理,分析現階段在建筑學的視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組成要素,探討居住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
關鍵詞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習俗;建筑學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變遷機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類在居住活動中產生發展的文化,它是漫長人類文明沉淀積累的結晶,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在不同學科視野下,對居住文化的定義和研究也不盡相同,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側重點是居住文化的非物質層面;城市規劃、建筑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更多關注其物質層面。建筑學視角下居住文化是以居住建筑為載體,涵蓋了居民由生活過程形成的居住習俗等內容。它既包括物質的“硬件”,也包括非物質的“軟件”。其中作為載體的居住建筑是居住文化“硬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居住文化“軟件”則是由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心態文化共同構成,可稱之為居住習俗。本文從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兩方面分析居住文化研究的現狀,并探討居住建筑與居住習俗之間的關聯性。
2.研究方法及內容
2.1研究方法與目的
本文通過收集關于居住文化的文獻資料,統計這些文獻中所研究的居住文化具體內容,分析居住文化的研究現狀。關于居住文化的文獻資料均來源自在網絡大型資料庫——中國知網、維普期刊、萬方數據、讀秀、方正電子圖書等。筆者通過檢索有關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方面的關鍵詞得到文獻樣本,樣本涉及了建筑學、城市規劃、人文歷史、社會學等學科,包括書籍、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三種文獻類型。在檢索的結果中選擇出有研究價值的樣本80個,樣本文獻出版時間在1997-2014之間,其中書籍6本,學位論文54篇,期刊論文20篇。由樣本所提取到的關于居住文化的研究內容,研究者按照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兩部分來分類。其中,“硬件”部分以居住建筑為主,可分為居址的選擇、空間布局、建筑功能、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裝飾、建筑形態、建造技術及工藝、建造程序及儀式9項內容。居住文化“軟件”部分由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組成,即居住習俗,可細分為宗族制度、政法制度、儒道文化、日常起居、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7項內容。通過統計樣本中對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各部分的研究次數,得出其研究程度。
2.2居住文化“硬件”——居住建筑研究現狀分析
(1)空間布局
統計結果表明,空間布局是居住建筑研究最多的一部分,占到關于居住建筑總研究量的18.8%。空間布局研究的一個部分是聚落及建筑的空間布局。聚落空間布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聚落空間布局內容包括聚落公共空間如水口的營造,聚落道路的組織,其外在的表現是聚落形態,居住建筑的空間布局包括民居空間構成及其組合方式。傳統居住建筑由入口空間、廳堂空間、過渡空間等構成,這些空間通過不同的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傳統民居。以滿族合院式傳統民居為例,它的空間布局是以南北向的軸線控制院落空間與序列,且軸線方向上,院落在縱軸豎向呈現由低到高的空間規律。
(2)建筑形態
建筑形態的研究量在居住建筑中是第二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總量的16.1%。建筑形態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建筑形態理論的研究,二是對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研究。對建筑形態理論的研究主要有建筑形態學、建筑類型學、建筑符號學等相關理論的研究。對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研究著力于現存民居,包括從立面造型角度分析建筑的外部形態構成:建筑屋頂、檐口、墻體、門窗等;從空間形態分析傳統民居的空間單元和空間結構;從平面型制分析基本型制,分析典型的形態組合模式,以及不同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具體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及人文背景。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研究有利于指導現代住區的設計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傳承。
(3)建筑裝飾
建筑裝飾的研究是第三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總量的15.2%。“裝飾藝術具有雙重性,一是依附于被裝飾的主體,在不破壞主體功能的前提下對其美化;二是裝飾藝術的價值可以獨立于裝飾主體之外,即功能主體密不可分,又在藝術層面上游離于主體之外。”①建筑裝飾的研究內容包括裝飾圖案、題材內容、構圖特征以及表達手法。建筑的所有構件和部位都是裝飾的對象,包括門、窗、墻、柱、梁、屋頂及瓦當。傳統民居中建筑裝飾手法有雕刻、繪畫等。其中雕刻又包括木雕、磚雕、石雕。在徽州地區雕刻工藝廣泛運用在傳統民居裝飾上。在現存的徽州傳統民居中隨處可看到其梁、枋、掛落、窗欞、雀替上精美的木雕。雕刻的內容包括花草鳥獸、幾何紋路、生活愿景及故事題材。
(4)建筑結構
建筑結構研究總量所占比例為13.4%,是居住建筑中研究量的第四位。傳統民居的建筑結構包括承重體系和圍護體系。承重體系又有穿斗木構架體系,木骨泥墻、夯土墻體承重、石砌墻體承重等承重方式。四川客家民居的承重體系可分為土墻承重和木構架承重兩種,其中土墻承重可分為夯土墻承重和土坯墻承重。土坯墻承重與夯土墻承重的不同就在于墻體的做法,其余做法均相同,土坯墻主要是用土坯磚砌筑而成。木構架承重主要有三種做法:穿斗式構架體系、抬梁式構架體系和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混合式構架體系。圍護體系主要研究對象是屋面、墻體及門窗。屋面按照材料不同可分為草頂和瓦頂,墻體有木板墻和竹編夾泥墻,門窗可分為對內立面的門窗、對外立面的門窗及天窗。“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定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建筑作為居住文化“硬件”中最主要的內容,對它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居住文化硬件中的其他內容如建筑材料、建造工藝及技術的研究也較普遍。建造技術及工藝是居住建筑實現的重要手段,關系到建筑形態、建筑裝飾等。建筑材料多受制于地域環境,建筑材料一方面需要滿足當地的氣候條件,另一方面還需要兼具實用性,降低營造費用。關于建筑選址的研究多涉及風水觀念、宗教信仰、人們生活中的禁忌。
2.2.2居住文化“軟件”——居住習俗研究現狀分析
(1)宗族文化
在居住文化軟件方面,宗族文化是居住習俗中研究最多的一項,占了居住習俗研究總量的22.3%。“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西方中古時代諸侯國錯立,并無宗族上的關系,而我國殷代起就形成了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制度,到了周代,這種制度更為完善。……它以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村落-郡望的生長方式,從血緣化走向地域化,……使中國成為君臣和宗法雙重的二元國家。”③我國傳統民居的布局深受宗族文化的影響。贛南地區客家人遷徙至此地,仍然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區的宗族制度和禮法觀念,其建筑格局也體現了這一點,“贛南客家傳統民居大屋內部縱橫交錯而秩序井然的建筑格局,集中體現了客家人尊卑有序的宗族禮法觀念。廳堂是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每進廳堂的高度逐級遞增。”④徽州地區與贛南客家地區宗族文化有相似之處亦有差別,“客家的宗族文化建立在單純的血緣關系上,而徽州地區的宗族文化則包含了血緣與地緣的關系,并帶有程朱理學的內容,從宗族血緣上升到宗法制度。”這種差別也是造成聚落形態差異的因素之一。
(2)社會文化
我國地域遼闊,由于地區環境及社會背景的差異,社會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及時代性。在我國影響較深的三種社會文化分別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西藏地區佛教氛圍十分濃厚,佛教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道教思想在聚落環境營造及民居選址中得到顯著的體現。“天人合一”是傳統民居選址的核心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天道和人道的和諧統一,我國傳統民居的人居環境反映著這一思想。道教經典《陽宅十書》中所提出的“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生”則是傳統民居聚落環境所追求的境界。⑤在宗教信仰影響下形成的風水文化細致地指導著民居的選址、營造。
(3)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占了居住習俗研究總量的16.3%,是第三位。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感受、體驗、判斷和再創造的過程。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與風格能大體可以反映不同地區居民的審美情趣,而單體建筑之間的差異更加細微地反映使用者之間的審美情趣差異。適宜的尺度與氣氛能夠滿足人們在心理上對美的追求。不同民族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其審美情趣也有很大不同。以滿族聚落與徽州地區建筑裝飾為例,滿族屬于北方民族,民風粗獷開朗,其室內裝飾也表現出這一特征,“滿族人很講究室內裝飾和擺設,一般都擺得規規矩矩,物件整潔,進屋后給人一種干凈利索的感覺。”⑥徽州地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通常用建筑裝飾來表達、隱喻居住者的愿景,裝飾的內容也更加繁復。
(4)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
在對傳統民居的形成背景研究中,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是一項重要內容,生產方式關系到社會經濟模式,也影響了居民的生活模式。以徽州地區為例,其生產方式可分為務農和經商兩種,這種生產方式深刻影響了社會經濟、居住建筑建造及聚落形態。“從務農到經商,再到徽商形成規模,徽州形成了個人-家庭-宗族的三級經濟模式,在此基礎上,土地所有制亦是分為家庭私有和宗族共有兩個部分……徽州村落很難用均質化一的方式來規劃建造……居住建筑的建造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存在較大的靈活性和自由性,如漁梁村。”⑦居住文化軟件層面中宗族文化、社會文化、生活模式和生產方式及審美情趣的研究占到總研究量的70%,除此之外,政法制度、價值觀念及日常起居對傳統民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政法制度中的土地制度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各朝代變法改制很大一部分是對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關系到民生問題,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會活動。日常起居是人們在民居中的常態,它最直接地影響著民居的空間布局。價值觀念的研究多是通過分析其社會文化,了解價值觀念形成的根源,分析居住文化硬件中對價值觀念的反映。
3.小結
現有的研究資料表明,居住文化在居住建筑、居住習俗方面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關于居住建筑的研究表明,其各部分之間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造成了居住建筑之間的差異,促使了居住建筑的多樣化,使我國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傳統民居。對居住習俗的研究表明,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心態文化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例如宗族禮法的基礎是家庭制度,它又在價值觀念的驅動下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起居。所有文獻樣本對居住建筑與居住習俗并沒有完全割裂地進行研究,而是以其中一個為主體相互依附地進行研究。從上述研究中,我們發現居住建筑、居住習俗不僅其本身各部分之間存在關聯,兩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聯,兩者之間關聯性的研究將是研究者未來研究的方向。由于樣本并不能完全涵蓋居住文化與居住建筑的既往研究,研究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敬請各位讀者指正。
作者:蔡迪 劉陽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金正鎬.東北地區傳統民居與居住文化研究——以滿族、朝鮮族、漢族民居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學,2004.
[2].李秋生.贛南客家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初探[D].長安大學,2010.
[3].陳英.湘西傳統居住文化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8.
[4].胡媛媛.文化傳承下的上甘棠村聚落形態研究[D].湖南大學,2006.
[5].董黎.鄂南傳統民居的建筑空間解析與居住文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6]趙武.住宅設計對傳統居住文化的借鑒[D].中國農業大學,2005.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宅形與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8].丁俊清著.中國居住文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